斑馬線上遵守規則的程度,代表了國民尊重法治的程度。揆情度理,凡以法治為核心價值、為生活方式的地方,國民井然有序、守信有禮;凡屬崇尚機變權宜的社會,只要人群聚集,便猶如流民般蜂擁擠占,先得為快。
《法治周末》2013年度"十大法治圖書",2013年度"十大影響力法學理論研究成果"
全民法治課堂,法學新生入門必讀。《西窗法雨》話西方法治家常、《斑馬線上的中國》講中國法治故事。
增加鄧子濱2015年發表在《讀書》和《中外法學》上的兩篇新作。
鄧子濱,生于1966年,籍貫山東陵縣。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律系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
及時輯國家應當對國民的道德生活保持中立
測謊對精神的刑訊逼供
汽車安全帶的自由
二奶不道德者的權利
國家應當對國民的道德生活保持中立
禁煙調低目標才有共識
酒駕新政尚需斟酌
夭個性車牌及電動自行車
殤絕不能出第二個孫志剛
存在不以身份證為前提
撿到一分錢構建法治之下的警察權
鏡頭對準誰從錄像執法到執法錄像
執法環節應確定在公眾看得見并且有親和感的地方
警用手槍轉輪熱議
警察的子彈應當是誠實的
假發和法袍不能確保正義
推諉與迷戀兩非入刑
保險與歷險帥英騙保
假設與選擇該不該擊落被劫持的飛機
第二輯正義必須看得見
保衛家園之一不可攻破權利的堡壘
保衛家園之二和諧社區靠談不靠打
保衛家園之三物業毀在“管理”二字上
城管之一全副武裝的秩序
城管之二公正必須看得見
驚悚鐘南山的收容觀
物議喜歡淘汰別人
救死殺人自殘者的救治問題
扶傷該不該給壞人治病
罪與罰老漢被判種樹
悲與涼要求返回監獄
勿求完勝以司法理性對待悔罪
醫患關系醫院警務室利弊談
電瓶車能否運營與號牌何干
火車提速是全社會努力的結果
民間反扒說到底是一個法律問題
網絡空間給脆弱人性一個避風港
特別費案一場政治的法律游戲
學會妥協為犯罪架起后退的金橋
拆遷不宜投票解決
民主痛恨不正當的秘密
設計經濟人的機智與法律人的憂慮
安檢不應遵行秘密法
礦難不停地為生命的至高價值吶喊
反家暴知其不可而為之
打老婆毆妻也是一種文化
視差《東京審判》的遺憾
色差《色•戒》的訴訟
引產目的及其反噬
冤案之一昭雪的制度空間
冤案之二偶然與必然
第三輯法律的精髓不是鼓勵善而是禁止惡
許霆風波之一ATM機不是金融機構
許霆風波之二定罪量刑的幾個關鍵
好事風波之一生命價值不因做了壞事而貶損
好事風波之二扭送致人死亡案
好事風波之三法律的精髓不是鼓勵善而是禁止惡
好事風波之四扶危救難不是交通行為
飆車不是交通
清空監獄六十國慶宜行特赦
槍匪從“二王”到周克華
公檢法理當國家壟斷
貪賄起刑點維持現狀為好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跨越
刑法修訂之一應當立意高遠
刑法修訂之二肯定與期待
因言獲罪法治肌體上的癰疽
公捕公判無助于長治久安
尋求正義我們為什么需要律師
人道主義廢除死刑的最終推動力
第四輯尋求法治的生活方式
期許法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路檢如何讓國民有親和感
盤查如何讓國民有尊嚴感
武器和警械警察使用武力的尺度
行刑時效考驗法治
法律解釋不能延緩立法完善
答謝恩人法理依據和義務排序
被騙因為相信天上掉餡餅
碰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學教育不能遠離法治理念
批評之于法治的意義
訴訟如果沒有刑事訴訟法
刑法觀初反省與再批判
閱讀經典2014社科法碩開學致辭
父與子孩子的教育,我們的未來
吾兒十八寄語
附錄鄧子濱、賀衛方、郭光東對話《斑馬線上的中國》
共同度過(后記)
《斑馬線上的中國》初版以來,蒙師友和同仁多方鼓勵認可,不期而然躋身2013年度"十大影響力法學理論研究成果"與"十大法治圖書"。我想,首先要感謝陳興良老師、賀衛方老師和郭光東先生的聯袂推薦,其次要歸功于我妻張兵言為心聲、情見乎辭的后記《共同度過》;要欣慰于當初的一種堅持,保住了"斑馬線上的中國"作為書名。以斑馬線觀照國家法治,具體而生動,容易推闡開解,所謂"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
斑馬線上遵守規則的程度,代表了國民尊重法治的程度。揆情度理,凡以法治為核心價值、為生活方式的地方,國民井然有序、守信有禮;凡屬崇尚機變權宜的社會,只要人群聚集,便猶如流民般蜂擁擠占,先得為快。嚴格遵守規則,在國人看來實屬弱智,突破規則而又不被逮到,才叫作聰明老練,以致競相效法,習非成是。破解中國問題,幾千年來反復失靈又反復適用的方法,就是看情況,特事特辦,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重在取利當前。而與此判若云泥的思維方式是,通過遵守規則來尋求長遠效果,比如斑馬線、紅綠燈。
這也正如中醫與西醫的差異。西醫從臨床實驗歸納出適于大多數人的藥方;中醫循襲前輩經驗,輔以個人領悟,強調即使病癥相同,用藥也應因人而異。薛寶釵與林黛玉都感冒了,西醫會用一種藥,最多是劑量不同;中醫則用各異的藥,因為兩位小姐體質不同。顯然,中醫在此高明許多。可問題是,中醫之高明,端賴一位良醫。晴雯尚且碰上胡庸醫亂用虎狼藥,普通百姓運氣又會怎樣?西醫當然也需要良醫,庸醫也照樣致命,但西醫的可貴在于不容易出庸醫,即便出了庸醫,也不容易給出虎狼藥,因為它有更的用藥規范。
所以我堅信,法治,說到底是一種規則之治,它優于其他各種社會治理模式。法治同歸而殊途,中國大陸的法治提升可以從斑馬線開始。因此,《斑馬線上的中國》也有理由更完善些。概括起來,讀者對本書的批評有兩方面:許多問題只是點到為止而未能展開深入;一些篇章出現重復內容。前者主要因為編輯們迫于某種壓力不得不主動刪削某些文字以至段落;后者主要發生在有關律師和死刑的兩組文章中。因當初成文發表時先后針對不同事件,雖各有側重,但基本立場一致,故難免相似乃至重復。此次增補,整合重寫了律師與死刑兩個話題,使之更加簡潔精當。當然,也損失了很多接地氣的語境感。
2013年9月8日下午,鳳凰網在北京朝陽大悅城單向街書店為《斑馬線上的中國》舉辦了讀書會,賀衛方老師和郭光東先生抬愛捧場,惠賜了精彩發言。現場座位不夠,那么多聽眾幾小時一直站在那里傾聽,令人感動難忘。現將錄音內容壓縮整理成文,附于書后,相信讀者有興趣了解當時的思想交鋒。此外,2014上半年又給《中國法律評論》《律師文摘》《法治周末》寫了十幾篇文章,補入本書后,為了保持原書脈絡與風格,將新近之作集中增編為第四輯,題為"尋求法治的生活方式",算是對法治未來的一份期許。以上為2015年精裝版序。
2016年5月,法律出版社高山君來電告知,精裝版暢銷,接近售罄,正策劃"精裝增補再版",問一年來有無新作。于是欣欣然將2015年發表在《讀書》和《中外法學》上的兩篇補入。高山君又建議另寫新序,以凸顯新書新貌。不過我還是決定續寫原序,使原序中的想法說法得以貫通延續。《斑馬線上的中國》自2013年面世以來,各種交通亂象并未得到有效治理,也幾無改善跡象。而整飭"中國式過馬路"的種種呼吁,不是因收效甚微而偃旗息鼓,就是因"抹黑中國"而不了了之。聊以自安者,讀書人只負責批評,不負責構建。改造與建設是官員的事,只有他們才有實力。一本書又能改變什么呢?
觀察思考讓我確信,斑馬線上的秩序不是自覺自律就能形成并維持的,只能靠執法者嚴格的法律實施。"法律是一個要由警察力量實施的規則體系,它要求一種施加強制的能力。一套沒有強制的規則,像一份公理清單,并不構成法律。"[美]彼得 德恩里科、鄧子濱編著:《法的門前》,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137頁。法律必須執行,否則就形同兒戲,不如沒有。沒有法律,就沒有人因違反法律而占盡便宜,也就沒有人因信賴法律而被撞死在斑馬線上。
執法重點始終不在斑馬線上,可歸因于這樣一種執法理念,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我們每年都在遴選各種英模,而不注重宣傳守規則的普通人,似乎在說,只要有朝一日成為英模,眼下的逆行加塞、隨意躺臥、亂丟垃圾就無可厚非了。所以我們一方面痛恨巨貪,主張重刑,另一方面卻怠于從制度源頭上防微杜漸;一方面戶戶鐵窗防盜,痛打小偷,另一方面又同情"撿""拿"甚至哄搶他人財物的人,聲稱換作自己也會那么干。
以"小錯不問,大罪重刑"為執法理念,其結果只能是"小惡積習,鑄成大錯"。惡性交通事故都是某些未能及時糾正的不良駕駛習慣造成的,因此,懲罰之有效,不在于嚴厲,而在于及時。如果說守法是一種美德,那么這種美德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于規訓約束而成為習慣的。斑馬線上的秩序是法治狀態的縮影,而獲得并維持這一秩序,只能靠長期的強制養成。
當當書很棒。書香節時促銷力度很大,趁機把喜歡的書多買一些~哈哈~快遞大叔都認識我了~抱歉沒法一本一本評論呀~綜合好評 ~
首先是包裝,拿到手里感覺非常舒服,好看。其次出版社也棒棒噠,另外當當18周年慶大優惠,老用戶了,懂你當當
寫的不錯的
喜歡鄧老師的書
全書是作者對一些現象的法治思考 對于我們看待問題有幫助
書剛到還沒來得及看,書本質量不錯,但是這次物流太慢,7號下單購買14號才到,以前從沒有過。
不錯,值得讀
經典之作,好書
書很棒,這次活動力度也很大
非常滿意。
包裝不錯,值得鼓勵
朋友呢很喜歡呢
完全滿意,不錯
書很好,活動很好!
挺棒大家爭相借來看,嗯不錯,喜歡這本書,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但書籍其實都是不錯的,質量很好,正版值得購買,價格優惠,非常棒,性價比高,一直選擇當當,書籍性價比超級高,很好我喜歡,快遞員都跟我熟了,會繼續支持當當
正版好書!
不錯 確實值得購買
已經在當當網上購書有五六年了,其中也遇到過各種問題,但當當網總是能妥當解決,希望當當網越辦越好
小短文,不錯1!
很好很好很好
當當的書一如既往的實惠。
挺厚的,送貨很快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書本很好。
法學大牛寫的優秀的法學通識讀物
我們老師推薦的讀物 希望對自己能有所啟發
送給師弟師妹
印刷不錯。字體清晰。能結合社會現實。值得一讀。
挺不錯的,剛買來還沒開始看,一直想下手,這回半價,真的便宜了,就動手了
鄧子濱老師的書,對問題有思考,有深度,文筆也很好。此書是作者之前短篇文章的集錦,不是學術性著作。大家可以買來作為日常鍛煉法律思維的一個輔助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