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是明代散文大家張岱的傳世名作之一,全書共8卷,所記的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世間雜事:歌館樓臺、園林池澤、戲曲聲樂、奇花異木、節俗游藝等,是一幅深刻描繪晚明社會生活風貌的歷史畫卷。后世人贊其作品摹景記人逼真肖似,極富于畫面感,讀之如昔日場景再現,引人入勝。加之作者本身將自己對于亡明遺民的感懷孤憤之情傾注筆下,人事風物鮮活,跳出古典散文的范疇,而具有記錄歷史的意義,歷來為后人所稱道。
《陶庵夢憶》乃陶庵老人張岱集五十年歲月成就一夢的傳世之作,字字珠璣,文筆活潑。可謂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記錄晚明歷史風物生活,文字情真、性靈、奇姿、壯采,是明代散文杰出的代表之一《陶庵夢憶》深受世人的喜愛,周作人為之作序,稱其為“喜歡的一部書”。俞平伯為之作跋,稱其“畫匠文心兩兼之”。
張岱(1597年—1684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于茶藝鑒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較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
卷一鐘山 002報恩塔 007天臺牡丹 010金乳生草花 011日月湖 016金山夜戲 020筠芝亭 022砎園 024葑門荷宕 026越俗掃墓 028奔云石 031木猶龍 034天硯 037吳中絕技 039濮仲謙雕刻 041卷二孔廟檜 044孔林 048燕子磯 051魯藩煙火 053朱云崍女戲 057紹興琴派 060花石綱遺石 062焦山 065表勝庵 068梅花書屋 072不二齋 073砂罐錫注 075沈梅岡 076岣嶁山房 079三世藏書 082卷三絲社 088南鎮祈夢 091禊泉 094蘭雪茶 099白洋潮 102陽和泉 104閔老子茶 108龍噴池 111朱文懿家桂 113逍遙樓 115天鏡園 118包涵所 120斗雞社 124棲霞 125湖心亭看雪 128陳章侯 130卷四不系園 134秦淮河房 137兗州閱武 139牛首山打獵 142楊神廟臺閣 144雪精 147嚴助廟 149乳酪 153二十四橋風月 155世美堂燈 158寧了 162張氏聲伎 164方物 167祁止祥癖 170泰安州客店 172卷五范長白 176于園 180諸工 182姚簡叔畫 183爐峰月 186湘湖 189柳敬亭說書 191樊江陳氏桔 193治沅堂 195虎丘中秋夜 199麋公 202揚州清明 203金山競渡 207劉暉吉女戲 209朱楚生 211揚州瘦馬 212卷六彭天錫串戲 218目蓮戲 220甘文臺爐 222紹興燈景 224韻山 227天童寺僧 231水滸牌 233煙雨樓 236朱氏收藏 239仲叔古董 241噱社 243魯府松棚 245一尺雪 247菊海 248曹山 250齊景公墓花樽 252卷七西湖香市 256鹿苑寺方柿 261西湖七月半 262及時雨 266山艇子 270懸杪亭 272雷殿 273龍山雪 275龐公池 276品山堂魚宕 278松化石 280閏中秋 281愚公谷 283定海水操 286阿育王寺舍利 288過劍門 290冰山記 292卷八龍山放燈 296王月生 300張東谷好酒 304樓船 306阮圓海戲 307巘花閣 310范與蘭 312蟹會 315露兄 317閏元宵 320合采牌 324瑞草溪亭 327
鐘山①鐘山上有云氣,浮浮冉冉②,紅紫間之,人言王氣,龍蛻藏焉③。高皇帝與劉誠意、徐中山、湯東甌定寢穴④,各志其處,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門左有孫權墓,請徙。太祖曰:“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及開藏,下為梁志公和尚塔⑤,真身不壞,指爪繞身數匝。軍士輂之不起⑥。太祖親禮之,許以金棺銀槨,莊田三百六十⑦,奉香火,舁靈谷寺⑧塔之。今寺僧數千人,日食一莊田焉。陵寢定,閉外羨⑨,人不及知。所見者,門三、饗殿一、寢陵一,后山蒼莽而已。壬午七月⑩,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觀之。饗殿深穆,暖閣去殿三尺,黃龍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黃錦孔雀翎,織正面龍,甚華重。席地以氈,走其上必去舄輕趾。稍咳,內侍輒叱曰:“莫驚駕。”[注釋]①鐘山:又名紫金山,位于今江蘇南京。②冉冉:漸進貌,形容事物慢慢變化或移動。③龍蛻:傳說中龍蛻下的皮。④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開國皇帝,謚號高皇帝。 劉誠意: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朝開國功臣,曾被封為誠意伯。 徐中山:徐達(1332-1385),字天德,明朝開國功臣,曾被封為魏國公,死后被追封為中山王。 湯東甌:湯和(1326-1395),字鼎臣,明朝開國功臣,死后被追封為東甌王。⑤志公和尚: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僧人寶志(436-513),志公和尚圓寂后,梁永定公主為其修建了一座五層石塔。⑥輂(jú):古代的一種運土的工具,此處名詞作動詞,指無法以輂運走。⑦莊田:泛指田畝土地。⑧舁(yú):抬的意思。靈谷寺:位于今江蘇南京紫金山下。⑨羨:指通往墓穴的道路。⑩壬午:指崇禎十五年(1642)。簿:這里指擔任,供職。中元:指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為農歷七月十五日。舄(xì):鞋子。[譯文]鐘山上云霧繚繞,慢慢浮浮,云氣紅紫相間,人們都說這是王者的氣象,龍蛻就藏在這里。明太祖朱元璋與誠意伯劉基、中山王徐達、東甌王湯和當年勘測陵墓地點時,他們把各自選好的地點標記好,藏在袖子里。結果三個人選的地方一致,陵墓就定了下來。(他們選定之地)陵門的左邊是孫權的墓地,大臣們請求把孫權的墳墓遷到別的地方去。太祖說:“孫權也是條好漢,留著他看守陵門。”等到開掘建陵的時候,才發現下面是南朝梁國志公和尚的石塔,志公和尚的真身還沒有毀壞,長長的指甲在身上纏繞了好幾圈,士兵們怎么抬都抬不起來。太祖親自來以禮祭拜,許諾用金棺銀槨斂葬他的骸骨,并封賜他三百六十畝田地,令人供奉香火,志公和尚的真身這才被抬到靈谷寺,安葬在塔內。如今靈谷寺有幾千名僧人,24小時能吃掉一個莊田生產的糧食。陵墓修建完后,封閉了外面的墓道,沒人知道陵墓在什么地方。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有三座陵門、一座饗殿和一座寢殿,后山也只能看到一片蒼莽的林木而已。壬午年(崇禎十五年)七月,朱兆宣擔任太常寺卿,中元節是祭祀之期,我到那里去觀看祭祀大典。饗殿宏偉高大、莊嚴肅穆,暖閣距離饗殿僅三尺,用繡有黃龍的帷幔遮蓋著。饗殿中間放著兩把交椅,上面鋪著黃錦孔雀翎的褥墊,褥墊上織著龍的正面圖案,非常華麗莊重。把毛氈鋪在地上,人走在上面必須脫去鞋子,放輕腳步。稍微咳嗽一聲,就會被內侍官嚴厲地呵斥:“不要驚擾了圣駕。”[評點]鐘山自古以來便是王氣所在之地,古人雖然說得比較迷信,但其地理位置確實非同一般,諸葛亮贊嘆“鐘山龍盤,石頭虎距,此帝王之宅。”朱元璋選皇陵的辦法著實新鮮獨特,而搬遷志公和尚的真身亦頗為傳奇,這也與佛教的神秘色彩相關。饗殿的華麗莊重與儀式的肅穆嚴苛都體現出國家與皇族的尊嚴,也寫出了作者作為遺民對前朝皇族的敬慕、緬懷之情。近閣下一座,稍前為碽妃①,是成祖生母②。成祖生,孝慈皇后妊為己子③,事甚秘。再下,東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祭品極簡陋,朱紅木簋、木壺、木酒樽④,甚粗樸。簋中肉止三片,粉一鋏,黍數粒,東瓜湯一甌而已。暖閣上一幾,陳銅爐一、小箸瓶二、杯棬二⑤。下一大幾,陳太牢一、少牢一而已⑤。他祭或不同,岱所見如是。先祭一日,太常官屬開犧牲所中門⑦,導以鼓樂旗幟,牛羊自出,龍袱蓋之。至宰割所,以四索縛牛蹄。太常官屬至,牛正面立,太常官屬朝牲揖,揖未起,而牛頭已入燖所⑧。燖已,舁之饗殿。次日五鼓,魏國至,主祀,太常官屬不隨班,侍立饗殿上。祀畢,牛羊已臭腐不堪聞矣。平常日進二膳,亦魏國陪祀,日必至云。[注釋]①碽(gōng):姓氏。②成祖:明成祖朱棣(1360-1424)。③孝慈皇后:指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謚號孝慈。妊:懷孕,這里指抱養。④簋(gǔi):盛食物的器皿。⑤棬(quān):木頭做的飲器。⑥太牢:古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種祭品齊全或只用牛作為祭品的,稱為太牢。少牢:祭祀中只有羊、豬或只用羊作為祭品的,稱為少牢。⑦犧牲:祭祀時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的通稱。⑧燖:古代祭祀用肉,沉于湯中半熟;也泛指煮肉。[譯文]靠近暖閣下面的一個座位,靠前的是碽妃之座,碽妃是成祖皇帝的親生母親。成祖皇帝出生后,孝慈皇后收養他作為自己的兒子,這件事情十分隱秘。暖閣再往下,東西兩面排列著四十六個席位,有的有座,有的僅是站立的位子。祭品極為簡陋,朱紅的木簋、木壺、木酒樽,十分粗糙簡樸。簋中僅僅放了三片肉、一鋏面粉、幾粒黍米和一碗冬瓜湯而已。暖閣上放著一張幾案,上面陳列著一個銅爐、兩只小箸瓶、兩只木杯子。暖閣下面放了一張大幾案,陳列的也只有一副太牢、一副少牢而已。其他祭祀或許與此不同,但我所見到的就是這些。祭祀的前一日,太常寺的官員們打開祭祀牲口的中門,敲鑼打鼓、排列旗幟作為先導,牛羊自己從門里出來,用繡有龍的袱被蓋在它們的身上。到了屠宰場,人們用四條繩子綁住牛的蹄子。太常寺的官員們到來,牛正面對著他們,官員們向牲口拜祭作揖,還沒起身時,牛頭就已經被割下來放進開水中烹煮,煮熟之后,牛頭被抬到饗殿之上。第二天五更之時,魏國公(此處是崇禎末年第十一代魏國公)來到饗殿,主持祭祀儀式,太常寺的官員們不跟隨祭祀班列,而是在饗殿上侍立著。祭祀完畢后,牛羊都已經腐爛,臭不可聞。平常每天進獻兩頓膳食,也是由魏國公陪同祭祀,每天都得到場。[評點]明成祖朱棣的生母碽妃之座何以排在暖閣稍前馬皇后抱子一事是確有其事還是朱棣編撰出來的“事甚秘”,作者巧妙地一筆帶過,究竟真相如何,后人只能憑空猜測了。祭祀儀式中準備犧牲的環節寫得饒有風趣,牛羊披著鋪蓋,官員還得向牛作揖,今天看來未免有點滑稽,亦可見古代祭祀禮儀的莊重。
不容易啊,歷經曲折才買到這版的。中文不錯的朋友推薦買這個版本的。值得珍藏 內容超贊 物超所值 總歸買了絕對不后悔 這一書絕對值得珍藏啊!!大愛
張岱生于國破家亡之時,寫過不少感慨的東西,與他相似的,似乎還有曹雪芹。
張岱的灑脫和不屑是“閱盡繁華”后的“披發入山”,他的文字里是大明這個一本糊涂賬的王朝的諷刺與無奈,是最后的盛世的終結,是挽不回的衰落。
是別人的推薦才注意到這本書的,汗顏。。。,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棒,作為一個明代的小品文。作者張岱超有個性,看這本書就知道了,值得收藏。、
很好的書,適合欣賞。一直以來都在當當網買書,非常好的服務。相信:開卷有益。喜歡張岱的小品文很久,讀過湖心亭看雪后一直魂牽夢繞,有時間慢慢讀。。
這是一種孤獨 亦是一種堅守?。張岱經歷的 從浮華到落寞 從虛妄到升華。從他的散文中 能感受到的是一種莊子般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感動與神傷。
老師這次推薦的書超級的好看,使我又一次知道了中國的歷史,謝謝作者寫出這么好看的作品,很好的古典散文集。綺麗繁華,蕭索零落,二者兼而有之。
從文字看到作者的生活狀態,從容優雅,家庭的衰落和生活的變遷使得這個人更加完整,喜歡這本書,喜歡它的簡潔、大方,仿佛只有這樣才配得上張岱的生活。。
翻開書,頓感明代清風迎面撲來,一字尚未入眼,就深覺那股古代的韻味。這樣的排版,這樣的裝幀,增加了讀書的雅致,讓人疲憊之際又不忍擱置,難得出版者一片苦心!
書是繁體,看起來有點吃力,不過內容很好,讀著感覺到心里很靜,抹平了內心的浮躁。注釋也很詳盡,每個句子的出處都有標注。插圖也很適合,有種古樸的味道。總體很滿意。
這書現在就捧在手中閱讀,張岱的書這是最喜歡讀的。上古有出此書,可惜沒有文言譯文,自己古文水平低,看的稀里糊涂,現在有了這本譯文本,應該明白通曉許多。
被美化的大明王朝,但即使明朝后期社會混亂,也不能掩飾作者對明朝的懷念和它的美麗,書中有些文章真的很美,也很感人,作者的亡國之痛就在字里行間
在圖書館里借閱過,紙質印刷都非常好,張岱散文娓娓道來,語淡情深之美溢于言表,閑下來再讀這些優美動人的文字。裝幀十分的古樸素雅,紙質和印刷質量都很好。
這本和板橋雜記一本讀了八遍,一本讀了十遍,張岱的書還可以看史景遷寫的一本關于張岱的作品,對比看后,每每重翻陶庵夢憶開頭總是不忍猝讀。。
《陶庵夢憶》既是一部個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時期的生活畫卷。通過作者的經歷和見聞,可見晚明時期江南生活特別是衣食住行、社會習俗的各個方面。由于是苦難過后的追憶,作者不自覺地會過濾掉很多記憶,只留下那些最為美好、值得留戀的東西。以此來表達故國之思、鄉土之情,抒發滄桑之感,寄托興亡之嘆。
想買這本書是因為那篇《湖心亭看雪》,美麗孤獨。原文和注釋一目了然。喜歡張岱,在每一個安靜的夜晚,一盞孤燈下,讀著久遠的文字,讀著他的心里世界。就像李敬澤的評論:張岱,一世界的熱鬧,一個人的,夢。
沖著張岱明代散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的名頭購進,拿到手迫不及待打開翻到128頁,先讀一遍《湖心亭看雪》,在這炎炎夏日,平添了一絲清涼在心頭!精裝典藏本,不容錯過!
非常好的一本書,印刷很清楚,只是我沒有等待更多折扣,買書只信任當當,快遞超給力,價格超實惠。當當給愛好書的人能夠有能力去購買那么多想買的書。贊贊贊。張岱的文字大家應該多讀讀,能夠長知識。
一翻開,就驚艷了。這是迄今為止,在大陸新出版的古典文學類圖書中,我見過的,最美的一本。從紙張的質感到排版的疏朗,從正文的字體到評注的套色,更不要提配的全彩印十竹齋箋譜。之清秀,之雋麗,之古雅,之精致。。。
喜歡張岱和他的落拓之氣。張岱的灑脫和不屑是“閱盡繁華”后的“披發入山”,他的文字里是大明這個一本糊涂賬的王朝的諷刺與無奈,是最后的盛世的終結,是挽不回的衰落。趴在宿舍床上讀過他短短的幾篇文字,心中驚嘆不矣,小品文寫到如此,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紙質好,內容美,多買幾本送人都可以了!喜歡,5星啊! 《陶庵夢憶》展示了明末色彩斑斕的市民階層的生活情態,書中所載多瑣屑之事,涉及城市勝概、山川景物、風俗人情、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所記之事都美而傷。。
想起一句書評:明朝時候的豆瓣日記。初識張岱,是初中時候看文章摘的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然后是買了至今也沒從頭到尾看完的夜航船,現在,終于看到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小清新的封面,像是圓了少年時候夢。
張岱和他的人群見證了“末世”。他們見證無限的美、無限的繁華、無限的精致復雜,見證了緩緩降臨的浩大的宿命。休說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這種宿命的末世感將穿越康乾盛世,結出一朵*美的花,所謂“閬苑奇葩”:《紅樓夢》。《紅樓夢》是無數夢的影子,其中有張岱的夢。
本書是明清小品叢刊中的一冊,收錄了明代張岱的小品文多卷。書中除收錄原文外,還附有注釋。本書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文筆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讀者通過這些短文,可以對明清時代的社會風尚、風土人情等有一個了解。
張岱確實是太講究生活情調了,古人云三代吃飯五代穿衣,全篇都顯示了作者優渥的家世,現在人無論都爆發都做不出來他做的事,有錢花的也俗。最讓我欣賞的,就是他半夜在金山寺擺戲臺唱戲,這就是升級版的錦衣夜行啊。
說來好笑,這本書和書作者張岱,是從一部網絡小說中知道的,買來看了“湖心亭看雪”一文,寫的真不錯!而且書中的文章都是短文,并配了白話文翻譯,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一本不錯的課外讀物,對學習文言文和提高寫作水平會有幫助的。
《陶庵夢憶》既是一部個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時期的生活畫卷。通過作者的經歷和見聞,作者過濾掉很多記憶,只留下那些最為美好、值得留戀的東西,以此來表達故國之思、鄉土之情,抒發滄桑之感,寄托興亡之嘆。
《陶庵夢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斗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卷,尤其可以說是江浙一帶一幅絕妙的《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