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圖書
人氣:61

淮南子·論衡·柳宗元集

“李敖主編國學(xué)精要5”選錄了劉安的《淮南子》、揚雄的《太玄》、桓譚的《新論》、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仲長統(tǒng)的《昌言》和柳宗元的《柳宗元集》。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是個學(xué)問很好...
  • 所屬分類:圖書 >古籍>古籍整理>其他古籍整理  
  • 作者:[李敖]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52804621
  •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3
  • 印刷時間:2017-03-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xué)精要5”選錄了劉安的《淮南子》、揚雄的《太玄》、桓譚的《新論》、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仲長統(tǒng)的《昌言》和柳宗元的《柳宗元集》。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是個學(xué)問很好的人,“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他和他的門客著了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就是《淮南鴻烈》,就是后來的《淮南子》?!短肥枪糯鷿h族哲學(xué)著作,揚雄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高范疇,并在構(gòu)筑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缎抡摗分械亩牌髁?,《形神》是非常難得的一篇劫余,其中討論“人死如燈滅”的哲理?!墩摵狻肥峭醭涞拇碜髌?,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潛夫論》共三十六篇,多數(shù)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shù)的政論文章,少數(shù)也涉及哲學(xué)問題。仲長統(tǒng)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萬字,可是大部分失傳了。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為本,天道為末”?!读谠钒ㄔ?、賦等柳宗元的著作。

編輯推薦

了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xué)經(jīng)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jīng)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xué)精要”系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nèi)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xué)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卷,遴選了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jīng)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xué)、宗教、歷史、文學(xué)、科學(xué)、藝術(shù)……幾乎囊括了國學(xué)的全部精華。有了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產(chǎn)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里找時潮;從深入淺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國和現(xiàn)代的中國。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縣人,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xué)者、文化學(xué)者、歷史學(xué)家、作家、時事批評家。臺灣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鐵、斗志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杰出的批評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淮南子

導(dǎo)讀 / 002

原道訓(xùn) / 003

天文訓(xùn) / 025

精神訓(xùn) / 029

泛論訓(xùn) / 039

要略 / 059

太玄

導(dǎo)讀 / 066

玄摛 / 067

玄瑩 / 073

玄圖 / 074

法言

學(xué)行 / 078

修身 / 083

問道 / 086

問神 / 092

君子 / 094

新論

導(dǎo)讀 / 098

形神 / 099

論衡

導(dǎo)讀 / 108

逢遇 / 109

命義 / 119

率性 / 129

本性 / 140

物勢 / 150

問孔 / 158

非韓 / 191

談天 / 209

治期 / 219

自然 / 228

齊世 / 242

論死 / 254

實知 / 269

自紀(jì) / 286

潛夫論

導(dǎo)讀 / 300

贊學(xué) / 301

浮侈 / 308

本訓(xùn) / 316

愛日 / 319

昌言

導(dǎo)讀 / 326

闕題 / 327

理亂 / 331

損益 / 336

柳宗元集

導(dǎo)讀 / 346

緒言 / 347

斷刑論下 / 352

辯列子 / 355

辯文子 / 358

論語辯二篇 / 360

辯鬼谷子 / 363

辯晏子春秋 / 365

辯亢倉子 / 368

辯鹖冠子 / 370

天說 / 372

鶻說 / 375

捕蛇者說 / 378

羆說 / 381

宋清傳 / 383

種樹郭橐駝傳 / 386

童區(qū)寄傳 / 389

梓人傳 / 392

蝂傳 / 397

三戒 / 399

臨江之麋 / 399

黔之驢 / 401

永某氏之鼠 / 402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 / 404

送薛存義之任序 / 408

送從弟謀歸江陵序 / 410

送僧浩初序 / 414

愚溪詩序 / 417

愚溪對 / 420

潭州東池戴氏堂記 / 425

桂州訾家洲亭記 / 428

邕州馬退山茅亭記 / 431

永州新堂記 / 434

永州萬石亭記 / 437

零陵三亭記 / 440

零陵郡復(fù)乳穴記 / 443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 / 445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 / 448

永州龍興寺西軒記 / 450

游黃溪記 / 452

始得西山宴游記 / 455

鈷潭記 / 458

鈷潭西小丘記 / 460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462

袁家渴記 / 464

石渠記 / 466

石澗記 / 469

小石城山記 / 471

序飲 / 473

序棋 / 475

柳州東亭記 / 477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 / 479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 482

河?xùn)|先生集序 / 487

在線預(yù)覽

問 孔

[原 文]

世儒學(xué)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時人不知難;或是而意沈難見,時人不知問。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xué)者不能知也。

論者皆云,“孔門之徒,七十子之才,勝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見孔子為師,圣人傳道,必授異才,故謂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謂之英杰,古以為圣神,故謂七十子歷世希有。使當(dāng)今有孔子之師,則斯世學(xué)者,借顏閔之徒也;使無孔子,則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驗之?以學(xué)于孔子,不能極問也。圣人之言,不能盡解,說道陳義,不能輒形;不能輒形,宜問以發(fā)之,不能盡解,宜難以極之。皋陶陳道帝舜之前,淺略未極;禹問難之,淺言復(fù)深,略指復(fù)分。蓋起問難,此說激而深切,觸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①。自今案《論語》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辭,弟子寡若子游之難,故孔子之言,遂結(jié)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難,世之儒生,不能實道是非也。

凡學(xué)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問難之道,非必對圣人及生時也;世之解說說人者,非必須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茍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謂問孔子之言,難其不解之文,世間弘才大知生,能答問解難之人,必將賢吾世間難問之言是非。

孟懿子問孝,子曰:“毋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毋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問曰:孔子之言毋違,毋違者,禮也。孝子亦當(dāng)先意承志,不當(dāng)違親之欲??鬃友晕氵`,不言違禮,懿子聽孔子之言,獨不為嫌于毋違志乎?樊遲問何謂,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使樊遲不問,毋違之說,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過樊遲,故《論語》篇中,不見言行,樊遲不曉,懿子必能曉哉?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武伯憂親,懿子違禮,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變乃違禮”。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違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難,何哉?如以懿子權(quán)尊,不敢極言,則其對武伯,亦宜但言毋憂而已。俱孟氏子也,權(quán)尊鈞同,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曉其故也。使孔子對懿子極言毋違禮,何害之有?專魯莫過季氏,譏八佾之舞庭②,刺太山之旅祭③,不懼季氏增邑不隱諱之害,獨畏答懿子極言之罪,何哉?且問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對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遲④。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當(dāng)由道義得,不當(dāng)茍取也。當(dāng)守節(jié)安貧,不當(dāng)妄去也。

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貴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貧賤,如何?富貴顧可去,去貧賤何之?去貧賤,得富貴也,不得富貴,不去貧賤。如謂富貴不以其道則不去貧賤邪?則所得富貴,不得貧賤也。貧賤何故當(dāng)言“得之”?顧當(dāng)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當(dāng)言“去”,不當(dāng)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獨富貴當(dāng)言“得”耳。何者?得富貴乃去貧賤也。

是則以道去貧賤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祿富貴,得爵祿富貴則去貧賤矣。不以其道去貧賤如何?毒苦貧賤,起為奸盜,積聚貨財,擅相官秩,是為不以其道。

七十子既不問,世之學(xué)者亦不知難,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謂孔子不能吐辭也。使此言意結(jié),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問,世俗不難,何哉?

孔子曰:“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問曰:孔子妻公冶長者,何據(jù)見哉?據(jù)年三十可妻邪?見其行賢可妻也?如據(jù)其年三十,不宜稱在縲紲;如見其行賢,亦不宜稱在縲紲。何則?諸入孔子門者,皆有善行,故稱備徒役;徒役之中,無妻則妻之耳,不須稱也。如徒役之中多無妻,公冶長尤賢,故獨妻之,則其稱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縲紲也。何則?世間強(qiáng)受非辜者多,未必盡賢人也。恒人見枉,眾多非一;必以非辜為孔子所妻,則是孔子不妻賢,妻冤也。案孔子之稱公冶長,有非辜之言,無行能之文。實不賢,孔子妻之,非也;實賢,孔子稱之不具,亦非也。誠似妻南容云:“國有道不廢,因無道免于刑戮,”具稱之矣。

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俱不如也!”是賢顏淵,試以問子貢也。

問曰:孔子所以教者禮讓也,子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孔子非之。使子貢實愈顏淵,孔子問之,猶曰不如;使實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對欺師,禮讓之言宜謙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顏淵愈子貢,則不須問子貢;使孔子實不知以問子貢,子貢謙讓,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顏淵,稱顏淵賢,門人莫及,于名多矣,何須問于子貢?子曰:“賢哉回也!”又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三章皆直稱,不以他人激,至是一章,獨以子貢激之,何哉?

或曰:“欲抑子貢也。當(dāng)此之時,子貢之名凌顏淵之上,孔子恐子貢志驕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顏淵之上,當(dāng)時所為,非子貢求勝之也,實子貢之知何如哉?使顏淵才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須抑也。使子貢不能自知,孔子雖言,將謂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問與不問,無能抑揚。

宰我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誅!”是惡宰予之晝寢。

問曰: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復(fù)成之物,大惡也;責(zé)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糞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門,序在四科⑤之列;使性善,孔子惡之,惡之太甚,過也。“人之不仁,疾之已甚,亂也。”⑥孔子疾宰予,可謂甚矣。

使下愚之人涉耐罪之獄吏,令以大辟之罪,必冤而怨邪?將服而自咎也?使宰我愚,則與涉耐罪之人同志;使宰我賢,知孔子責(zé)人,幾微自改矣。明文以識之,流言以過之,以其言示端而己自改。自改不在言之輕重,在宰予能更與否。《春秋》之義,采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貶纖介,觀《春秋》之義,肯是之乎?不是則宰我不受,不受則孔子之言棄矣。圣人之言,與文相副,言出于口,文立于策,俱發(fā)于心,其實一也??鬃幼鳌洞呵铩罚毁H小以大;其非宰予也,以大惡細(xì),文語相違,服人如何?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予改是。”蓋起宰予晝寢,更知人之術(shù)也。

問曰,人之晝寢,安足以毀行?毀行之人,晝夜不臥,安足以成善?以晝寢而觀人善惡,能得其實乎?案宰予在孔子之門,序于四科,列在賜上,如性情怠,不可雕琢,何以致此?使宰我以晝寢自致此,才復(fù)過人遠(yuǎn)矣。如未成就,自謂已足,不能自知,知不明耳;非行惡也,曉敕而已,無為改術(shù)也;如自知未足,倦極晝寢,是精神索也,精神索至于死亡,豈徒寢哉!

且論人之法,取其行則棄其言,取其言則棄其行。今宰予雖無力行,有言語,用言;今行缺,有一概矣。今孔子起宰予晝寢,聽其言,觀其行,言行相應(yīng),則謂之賢,是孔子備取人也,“毋求備于一人”⑦之義何所施?

子張問:“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子文曾舉楚子玉代己位而伐宋,以百乘敗而喪其眾,不知如此,安得為仁?

問曰:子文舉子玉,不知人也。智與仁不相干也,有不知之性,何妨為仁之行?五常之道,仁、義、禮、智、信也,五者各別,不相須而成。故有智人、有仁人者;有禮人、有義人者;人有信者未必智,智者未必仁,仁者未必禮,禮者未必義。子文智蔽于子玉,其仁何毀?謂仁焉得不可?

且忠者厚也,厚人,仁矣??鬃釉唬?ldquo;觀過,斯知仁矣。”子文有仁之實矣,孔子謂忠非仁,是謂父母非二親,配匹非夫婦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夫顏淵所以死者,審何用哉?令自以短命,猶伯牛之有疾也。人生受命皆全當(dāng)潔,今有惡疾,故曰“無命”;人生皆當(dāng)受天長命,今得短命,亦宜曰“無命”;如天有短長,則亦有善惡矣。言顏淵短命,則宜言伯牛惡命,言伯牛無命,則宜言顏淵無命。一死一病,皆痛云命,所稟不異,文語不同,未曉其故也。

哀公問孔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今也則亡。不遷怒,不貳過。”何也?曰:“并攻哀公之性遷怒貳過故也,因其問則并以對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罰。”

問曰:康子亦問好學(xué),孔子亦對之以顏淵??底右嘤卸?,何不并對以攻康子?康子非圣人也,操行猶有所失。成事,康子患盜,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由此言之,康子以欲為短也,不攻何哉?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子曰:“予所鄙(一作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wèi)靈公夫人也,聘孔子,子路不說,謂孔子淫亂也;孔子解之曰:“我所為鄙陋者,天厭殺我!”至誠自誓,不負(fù)子路也。

問曰:孔子自解,安能解乎?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厭殺之,可引以誓,子路聞之,可信以解;今未曾有為天所厭者也,曰“天厭之”,子路肯信之乎?行事,雷擊殺人,水火燒溺人,墻屋壓填人,如曰“雷擊殺我,水火燒溺我,墻屋壓填我”,子路頗信之;今引未曾有之禍以自誓于子路,子路安肯曉解而信之?行事,適有臥厭不悟者,謂此為天所厭邪?案諸臥厭不寤者,未皆為鄙陋也;子路入道雖淺,猶知事之實,事非實,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稱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若此者,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成事,顏淵早死,孔子謂之短命,由此知短命夭死之人必有邪行也。子路入道雖淺,聞孔子之言,知生死之實,孔子誓以“予所鄙者天厭之”,獨不為子路言,“夫子惟命未當(dāng)死,天安得厭殺之乎?”若此誓子路以“天厭之”,終不見信,不見信,則孔子自解,終不解也。

《尚書》曰:“毋若丹朱敖,惟慢游是好。”謂帝舜敕禹毋子不肖子也。重天命,恐禹私其子,故引丹朱以敕戒之。禹曰:“予娶若時,辛壬,癸甲開呱呱而泣,予弗子。”⑧陳己行事,以往推來,以見卜隱,效己不敢私不肖子也;不曰“天厭之”者,知俗人誓好引天也??鬃訛樽勇沸兴?,不引行事效己不鄙,而云“天厭之”,是與俗人解嫌,引天祝詛,何以異乎?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⑨,吾已矣夫!”夫子自傷不王也。已王致太平,太平則鳳鳥至,河出圖矣。今不得王,故瑞應(yīng)不至⑩,悲心自傷,故曰:“吾已矣夫!”

問曰:鳳鳥河圖,審何據(jù)始起?始起之時,鳥圖未至;如據(jù)太平,太平之帝,未必常致鳳鳥與河圖也。五帝三王皆致太平,案其瑞應(yīng),不皆鳳凰為必然之瑞;于太平鳳凰為未必然之應(yīng),孔子圣人也,思未必然以自傷,終不應(yīng)矣。

或曰:“孔子不自傷不得王也,傷時無明王,故己不用也。鳳鳥河圖,明王之瑞也。瑞應(yīng)不至,時無明王,明王不存,己遂不用矣。”夫致瑞應(yīng)何以致之?任賢使能,治定功成,治定功成則瑞應(yīng)至矣,瑞應(yīng)至后亦不須孔子,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不相其王而名其物,治有未定,物有不至,以至而效明王,必失之矣。孝文皇帝可謂明矣,案其本紀(jì),不見鳳鳥與河圖,使孔子在孝文之世,猶曰“吾已矣夫”?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國,志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蛉穗y之曰:“夷狄之鄙陋無禮義,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問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國,故欲之九夷?夫中國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讀好整體感覺很不錯

2017-04-15 10:22: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博大精深,值得收藏

2017-09-26 08:53: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每月都買一些書成了我的一個習(xí)慣和愛好,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個自己的萬卷書屋,閑暇時和孩子一起靜靜的看看書!感謝這里提供了一個購書好平臺!

2017-10-23 19:32:42

免責(zé)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