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爾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的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極其豐富的作品和他所表現出的極大創造力,20世紀藝術家中唯有畢加索可與之相提并論。
在沃霍爾作為一名職業插圖繪制者取得成功之后,他又以畫家、先鋒派電影制作者、唱片制作者、作家的身份在世界范圍內成名;此外,他還是各種社交圈中的名人,其中包括地位顯赫的知識分子、搖滾巨星、著名模特、好萊塢的電影明星以及富有的贊助商等。在安迪?沃霍爾的故鄉——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市,美國政府特意為他建立了一座安迪?沃霍爾博物館,以紀念他的生平與藝術成就。
米歇爾?努里德薩尼以假想密友的身份,近距離接觸這位20世紀的偉大藝術家,通過安迪?沃霍爾的靈氣才情、幽默率真、復雜內心、不愿告人的秘密以及他的驚世之舉,以重新發現他的真面目。重點研究了包括沃霍爾在內的30多人的訪談,并與多位仍在世的藝術家長談,以便更好地理解沃霍爾的內心世界。以抽絲剝繭的方式,還原一個真實的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的盛名,乃自己的成就。
聲名大噪之后,他可以隨心所欲,不斷制造話題吸引媒體的關注,把媒體耍得團團轉!
20世紀60年代,安迪?沃霍爾在他的工作室"工廠"(Factory)里作畫,拍電影。那是屬于他自己的"夢工廠",是他的"私人好萊塢"。"工廠"里進出各色人等,無論是名流顯要、藝術家,還是街頭混混和妓女,都往來自如;這里彌漫著和性,也顛覆著傳統;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可能都已發生。
沃霍爾集各種身份于一身,畫家、雕塑家、攝影家、電影人、小說家、劇作家、雜志主編、搖滾樂團制作人、電視人、演員和模特兒。在波普藝術和地下電影盛極一時的20世紀60年代初,在"后現代主義"和"借用"開始流行的70年代和80年代,沃霍爾處在創造力和激進的藝術舞臺中央,光芒萬丈。在《金寶湯罐頭》(Bo?te de soupe Campbell`s)、《瑪麗蓮?夢露》(Marilyn)和《電椅》 (Chaises électriques)大紅大紫的時期,他才華橫溢;而他離世前數月繪制《迷彩》 (Camouflages) 時,也同樣了得。
安迪?沃霍爾留下了廣為人知的名言:"我想成為一臺機器","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白化病人般的蒼白肌膚,淺金色假發和黑色皮衣,成了他一眼可辨的商標。其實,這放肆不羈的形象只是安迪?沃霍爾精心塑造的假面,他實際上是一位要求極其嚴格的藝術家。
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將安迪?沃霍爾奉為典范,視為藝術的新境界。米歇爾?努里德薩尼以沃霍爾的假想密友身份撰寫了這部趣味橫生、熱情洋溢的傳記,展現了這位20世紀藝術大師的個性特質。
米歇爾·努里德薩尼(Michel Nuridsany)
法國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曾為1985年圣保羅雙年展、2001年開羅和亞歷山大雙年展的法方策展人。1995年法國阿爾勒國際藝術節負責人。曾主編法國弗萊瑪瑞恩(Flammarion)出版社《文本》(Textes)叢書(1984~1988年)、法國國立印刷廠(L`imprimerie nationale)出版社《文學》(Litteratures)叢書(1987~1990年)、標準(Criterion)出版社的《當代文叢》(Bibliotheque contemporaine)(1991年)。曾出版《達利傳》和《華托的秘密》(小說)(法國弗萊瑪瑞恩出版社)。
前言
及時章 美國紐約
從索霍到切西爾
開放的紐約
傳奇旅館
大熔爐
湮沒
百萬美元
入時與過時
傳承
被效仿的典范
現代俄耳甫斯
第二章 何為傳記?
豐富多彩
教會的魔力
真實與謊言
奇特的傳記
全新體系
第三章 童年
在那里,在歐洲
在異國奮斗
克勤克儉的父親
依戀母親的小男孩
制作人決定一切
令人反感且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四章 廣告,從頭學起
"工廠"雛形
禮輕情意重
莫霍伊-納吉的影響
英雄波洛克
發現電話
第五章 達達之父與波普教皇
美國式的藝術
現成品與波普藝術
以商業藝術為題材
"德"登臺了
跟表現主義唱對臺戲
"我,也畫這樣的東西"
首次真正的畫展
歌手沃霍爾
讓"生產"工業化
樂隊指揮
雷斯塔尼墜入陷阱
美國人在巴黎
有趣的雙聯畫
當態度成為形式
第六章 "工廠"、超級巨明星、地下絲絨與公司
馬蘭加,詩人與助手
沃氏風格
伊迪登場
美國亂世的縮影
犄角旮旯里的家伙
治療孤獨的良方
妮可登臺
杰爾德扎赫勒的背叛
"工廠"里的流血事件
第七章 花花公子安迪
第八章 幸存者
一個世界的終結
多半是魔鬼作祟
失意好萊塢
魅力?
新生
名人
彌漫的影子
幽默與滑稽
嘗試
自由交換舞廳
行情漸漲
四手聯畫
他能呼風喚雨
后續
沃霍爾年表
參考文獻
前言
"藝術讓我們不會被真相摧毀。"
——尼采
世界各國的年輕藝術家們如今都將安迪?沃霍爾奉為偶像。這是一個新現象,也是一個征兆。杜尚不再是至高無上的表率。杜尚關閉了一扇門,沃霍爾則開啟了另一扇門。
今天,沃霍爾占據著全球各地所有回顧展和團體展的中心,巨大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他的身價達到了巔峰,名氣之大、影響之深,前所未見,可謂青春煥發、活力四射。這位藝術巨星成名于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成名于變革時期的大都會紐約。在本書中,我們將利用今天所掌握的資料近距離接觸這位20世紀的偉大藝術家,通過他的靈氣才情、幽默率真、復雜內心、不愿告人的秘密以及他的驚世之舉,來重新發現他的真面目。
為了突出新意,本書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沃霍爾信仰一種極為特別的天主教,這對他的藝術創作影響頗深,圣像在其藝術中的地位極為重要。
二、重新審視沃霍爾的晚期作品(1968~1987 年)。遇刺事件之后,人們說沃霍爾成了一位上流社會藝術家,忙于會見名流和斂收錢財。我們會看到,其實沃霍爾一貫如此,這并未妨害他的藝術天才。沃霍爾晚年的作品中不乏堪與《瑪麗蓮? 夢露》(Marilyn Monroe)、《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災難》(Désastres)、《沉睡》(Sleep)和《布里洛肥皂盒》(Cartons de Brillo)媲美的佳作——我指的是《倒轉》(Inversions)、《回顧》(Rétrospectives),還有杰作《迷彩》(Camouflages),這類作品極為少見且不太為人所知,此外還有他對達?芬奇《的晚餐》(La Cène)的仿作,令人眼花繚亂。
三、徹底整理和重新查閱親朋好友(家人、朋友和合作伙伴)對他的評論。幾乎全部有關沃霍爾的書籍、文章以及與他相識的人的回憶都需要審閱:有人說沃霍爾變態,將別人玩弄于股掌之間;有人說他是窺陰癖;還有人說他是抄襲他人的假冒天才,竊取別人的點子,然后利用其他人來實現……
寫這部傳記時,我并沒有耗費數千小時去采訪所有熟悉沃霍爾或者和沃霍爾打過交道的人。我重點選擇和集中研究了30多人的訪談,首先當然是沃霍爾本人的數次訪談,此外還有20世紀80 年代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的訪談,以及勞申貝格(Rauschenberg),印第安納(Indiana),阿蘭?雅凱(Alain Jacquet),曾經出入"工廠"的馬克?布里斯(Mark Brusse),與沃霍爾一道搜羅舊貨的阿爾曼(Arman),沃霍爾的接班人之一昆斯(Koons),若干追隨沃霍爾的藝術家,沃霍爾的重要助手兼皮鞭舞蹈家,詩人杰拉德?馬蘭加(Gerard Malanga),沃霍爾親手打造的"超級巨星"之一"超級紫"(Ultra Violet),地下絲絨樂團(Velvet Underground)的盧?里德(Lou Reed,他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腦),喬納斯?梅卡斯(Jonas Mekas)[此人曾擔任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沃霍爾拍攝的主要影片都在該組織放映,他也是《帝國大廈》(Empire)的監制,沃霍爾狂熱的支持者和《村聲》(The Village Voice)雜志的宣傳者],沃霍爾主要電影作品《沉睡》中的男主角——出色的詩人約翰?喬爾諾(John Giorno),藝術經紀人利奧? 卡斯泰利(Leo Castelli),伊蓮娜?索納本德(Ileana Sonnabend)和鮑勃?本納默(Bob Benamou,他們曾向沃霍爾出售舊家具,沃霍爾曾為他們畫過肖像畫),藝術史學家羅伯特?羅森布魯姆(Robert Rosenblum,此人是沃霍爾具爭議的展覽——《肖像展》的策展人),切爾西旅館經理斯坦利?巴爾德(Stanley Bard),沃霍爾1970 年末認識的堪薩斯城馬克斯俱樂部老板邁克爾?魯斯基(Micheal Ruski),還有圣文森特–費雷爾教堂(St Vincent-Ferrer)的本堂神父(沃霍爾每個星期天都去圣文森特–費雷爾教堂,有時甚至天天去)。
我選擇了看似走彎路的方式來接近沃霍爾的人生軌跡。我浸淫在紐約的精神思考方式之中,還和很多藝術家進行了長談,如克洛德? 萊維柯(Claude Lévêque)、貝特朗?拉維耶(Bertrand Lavier)、薩爾基斯(Sarkis)、貝爾納?凡內特(Bernar Venet)、皮埃爾?于吉(Pierre Huyghe)、阿蘭?基里利(Alain Kirili),以便更好地去理解沃霍爾的內心世界。他是如此靦腆,卻又如此才智過人且富有魅力。他深刻地顛覆了20 世紀藝術,成為20 世紀藝術的最
佳代表。
沃霍爾給藝術帶來了深刻的變革,不僅運用新的復制技術和集積的手法,率領藝術進入了工業化和消費主義的新紀元,還取代了藝術體系中的其他藝術邏輯,把創造者(藝術家)變成了生產者。而沃霍爾極其豐富的作品和他所表現出的極大創造力,20 世紀藝術家中唯有畢加索可與之相提并論。
這就是我們將重新認識的沃霍爾。
傳承
是否出于這個原因,杰夫? 昆斯(Jeff Koons)在展示他的作品《充氣花》(Inflatable Flowers,1987年)時,只字不提沃霍爾的作品《花》(Flower,1964)?"這是充氣花,我把這些花擺在史密森用的那種簡單的鏡子上。"他簡短地介紹說。把史密森說成靈感來源不會帶來嚴重后果,如果提到沃霍爾,就不一樣了。
1975年左右,波爾坦斯基(Boltanski)的作品《典型形象》(Images modèles),其中有幾幅明顯也是從沃霍爾的《花》系列中獲得靈感,即塞爾日?勒莫安(Serge Lemoine)所說的"少的藝術"。1972年的《米奇俱樂部的62位成員》(62 Membres du club Mickey),60張同等尺寸、整齊排列的照片懸掛在墻上,這也讓人聯想到沃霍爾的《13個頭號通緝犯》(13 Most Wanted Man)(1964年)。從1975年開始,我采訪過波爾坦斯基20次,我多次問他沃霍爾對他的影響,他對我談到了里希特(Richter)、波伊斯(Beuys)、列維–斯特勞斯(Lévi-Strauss),卻絕口不提明顯對他影響較大的沃霍爾。
從所謂"模擬派"和"新幾何圖形派(Neo-Geo)"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杰夫? 昆斯, 在紐約東村(East Village)的紀念國際畫廊(International With Monument)進行首次個人展《平衡》(Equilibrium)時,被視為沃霍爾的真正接班人,水平明顯高于周圍的其他涂鴉畫家。他延續著沃霍爾的藝術方向,能夠以沃霍爾的方式,在超級巨星讓?鮑德里亞的蔭庇下,將波普藝術推向更加的界限。杰夫?昆斯所表現的世界不也正如沃霍爾的一樣冰冷嗎?
看看他的作品《平衡》,球在魚缸中達到一種不可能維持的理想的平衡狀態,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外,一動不動,如同畫面戛然停住,而且是活生生地被打斷,仿佛世界在噩夢般的慢鏡頭中逐漸冷卻,在虛空中慢慢凝固。再來看1985年的作品《水中呼吸器》(Aqualung)——用青銅澆鑄的潛水服和吸氧器,還有《救生船》(Lifeboat,充氣艇,1985 年)。這些所謂的救生用具,卻充滿了強烈的死亡氣息,讓人想起賈斯帕?約翰斯的《閃光燈》(Flashlights)和沃霍爾的作品《銀云》(Sliver Clouds)。選擇這些物品,明顯是為了凸顯其原本功能以及用青銅鑄造后產生的巨大反差。
沃霍爾來自廣告界,杰夫?昆斯則來自金融界。他曾在華爾街從事證券投資,后來當上了原材料經紀人,以棉花為主。被人問起時,昆斯爽快地答道:"我曾是個不錯的銷售員。"
杰夫?昆斯和沃霍爾一樣鐘情于漂亮的、人工的東西和小玩意兒。這與他們封閉、薄情的冷漠性格相一致。然而兩者不同的是,沃霍爾占有了這種文化,并以某種方式成為了這種文化的化身,他的對象是所有人,并非個別人。昆斯卻是面向小資產階級,正如他自己所言,這種小資產階級的"中等"品位也是同時代的布爾迪厄(Bourdieu)感興趣的。
像沃霍爾一樣,杰夫?昆斯也給自己的作品加入金錢的成分。"我對收藏家說,他們真應該拿我的作品當回事,至少跟基弗(Kiefer)相當,因為得花同等的價錢才能買下來。"昆斯說道,裝得一派率真,像個乖孩子一樣眼中帶笑。當他聲稱"我希望人們一看到吸塵器就想到杰夫? 昆斯",當他說出"我用陶瓷進行創作時,為的是滿足人們的社會和經濟需求,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當24小時國王或王后",這聽起來不正像沃霍爾的話嗎?——只是他不如沃霍爾善于辭令。杰夫?昆斯的確是位很妙的藝術家。
至少表面看來不錯……
昆斯與前妻奇喬琳娜(Cicciolina)——20 世紀80 年代意大利著名艷星,后來成了意大利激進黨眾議員,她的巨幅照片《天堂制造》(Made in Heaven)被張貼在曼哈頓中心地段,照片中,兩人充當色情片男女主角。因此,昆斯在曖昧挑釁上已可謂登峰造極,沃霍爾若是有知,對他應該不會不贊同。
但是,在《閃光的藝術》(Flash Art)雜志1980年2–月期刊中,當安東尼?亞登–蓋斯特(Anthoney Haden-Guest)對昆斯說"我認為您是繼沃霍爾之后最善于利用媒體的藝術家"時,昆斯只針對媒體作答,而沒有針對沃霍爾作出回應。
如果對方堅持要問,昆斯究竟如何評價沃霍爾的呢?"在我看來,沃霍爾很好地詮釋了杜尚的觀念,使得公眾能夠理解;而我和他較大的不同是,沃霍爾相信通過廣泛傳播可以深入大眾,而我始終堅信要通過觀念來深入大眾。"
寥寥幾句。說得太少。尤其是當我們看到昆斯從沃霍爾那里吸取了多少養分,他對此人卻閉口不談,或者說極少,對沃霍爾的影響總是輕描淡寫。
沃霍爾對他的影響是如此顯而易見,昆斯卻在談到天主教時露出破綻:"我不是天主教徒,但我非常喜愛天主教的圖像,我特別喜歡天主教利用藝術作為宣傳工具的方式。"我們會看到,沃霍爾身上一直被忽視甚至被視為可笑的天主教信仰問題很值得重新考查,還有其他很多問題也是。
沃霍爾還在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奇。
印刷和內容比較次
還沒看,包裝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包裝很好,還沒有看,看過后在追加評價···這次特價買的,很便宜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包裝被打開了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很好
nice~a!
贊爆!
還沒看
不多說,好東西
好東西
哈,真是不錯。這老板很地道
很好
挺不錯的 包裝也可以
發貨快,質量不錯,快遞很贊!
買完還沒看呢。
很好,睡前讀物。
速度蠻快的,也無破損。網絡購書,當當體驗最好。好書一本!
紙張很好!
書很好!!
還沒有看 是我一直想看的書 書香節的活動價格非常給力
還沒讀,不過對安迪的作品很喜歡!會是一本不錯的書
讓69年代的美國深深吸引,也從沃霍爾的點點滴滴中獲得一些不尋常的啟發,書很好,比較厚,可以耐心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