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人公為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杰出的藝術設計家、教育家常沙娜先生。
書中真實生動地回顧了常沙娜不尋常的八十年人生經歷,同時,從另一角度對常書鴻先生那一代人在艱苦年代對敦煌莫高窟藝術的保護和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貢獻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常人難知的講述。
常沙娜是被譽為"敦煌保護神"的常書鴻先生的女兒,童年和父母生活在藝術之都巴黎,舉家回國時洽逢中日戰爭爆發,即跟隨國立藝專艱苦逃難多年,輾轉大半個中國;其后她又隨父親到了沙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在千年藝術的熏陶下度過了動蕩的少年時代。新中國成立后,在美國留學的常沙娜毅然返回祖國,從梁思成、林徽因身邊走向藝術設計教育領域。
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反映老一代藝術家非凡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的讀物,對新一代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本書是被譽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之女——常沙娜先生的回憶錄。從常沙娜先生本人的人生經歷輻射出許多杰出藝術前輩的故事,包含一些從前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意義已超越了一般人的個人回憶錄。
購書送"精美敦煌壁畫收藏書卡"一套5張,數量有限,快來搶購啊!
常沙娜,我國著名的藝術設計教育家和藝術設計家、教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1945年至1948年在甘肅敦煌隨其父——著名畫家常書鴻學習敦煌歷代壁畫藝術。1948年赴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美術學校學習。1950年冬回國。1951年初調清華大學營建系工藝美術教研組任助教,在林徽因先生的指導下為北京特種工藝品——景泰藍進行創新設計,并為建國后首次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太平洋和平會議"設計具有民族特色的禮品。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調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任助教。1956年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染織美術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1983年至1998年1月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七、八、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及留美分會副會長,首都及時屆女教授聯誼會會長。1960年曾被評為全國文教戰線"三八"紅旗手,1982年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曾任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五屆執行委員。
常沙娜教授從事教學50年,培養了一批藝術設計的中堅力量。從五十年代開始,她先后參加了 "十大建筑"的人民大會堂外立面及宴會廳、民族文化宮、首都劇場等重點工程的建筑裝飾設計。1997年香港回歸,她主持并參加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贈香港特區政府的紀念物"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2002至2003年,參加奧運會組織委員會有關奧運會會徽等各項評審工作。2006年,參加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修建后墻面"春夏秋冬"浮雕的裝飾設計。2006至2009年,為香港佛教寺院志蓮凈苑繪制"敦煌盛唐彩塑再現"五尊造像的服裝、佩飾、背光、蓮座等木雕彩繪裝飾圖案色彩稿。
常沙娜教授的主要代表著作有:1953年合著《敦煌藻井圖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合著《敦煌壁畫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編著《敦煌歷代服飾圖案》(香港萬里書店公司、輕工業出版社),1997年編著《常書鴻、呂斯百畫集》(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編著《常沙娜花卉集》(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年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織繡印染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編著《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編纂《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學術思想叢書?常沙娜文集》(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香港志蓮凈苑編輯《敦煌莫高窟?常沙娜老師摹繪集》(志蓮凈苑),2012年口述編著《黃沙與藍天——常沙娜人生回憶錄》,2013年編著《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續編》等。
引子
及時章 異國童年
第二章 戰亂之旅
第三章 鳳凰山上
第四章 走向敦煌
第五章 千佛洞中
第六章 家庭變故
第七章 否極泰來
第八章 圣殿和家
第九章 告別敦煌
第十章 留學生活
第十一章 難忘青春
第十二章 回歸祖國
第十三章 午門因緣
第十四章 梁林身邊
第十五章 新的成長
第十六章 火紅年代
第十七章 喜憂得失
第十八章 來去今昔
第十九章 十年困惑
第二十章 重振旗鼓
第二十一章 接受使命
第二十二章 內外馳騁
第二十三章 團聚北京
第二十四章 傷痛之年
第二十五章 萬佛陵園
第二十六章 無憾人生
浪漫之都巴黎,空氣都滲透著藝術氣息。在那里,爸爸媽媽度過了他們充滿愛情與理想的青年時代,我度過了歡樂無憂的童年。在安適的環境和幸福的心境下,爸爸于1934年創作了油畫《畫家家庭》(圖24),他用考究的藍綠色調和細膩的筆法,真切地描繪出靜謐祥和的家庭氣氛。畫中突出了媽媽穿著中式旗袍的東方婦女形象,也表現了他自己作為成功的青年畫家手握畫具、躊躇滿志的神情;而倚在媽媽懷抱中的我,受寵之態更被滿懷愛意的爸爸刻畫得惟妙惟肖。此畫在巴黎的春季沙龍獲得了銀質獎,成為爸爸那個時期存留下來的珍貴代表作。
我們一無所有了!媽媽準備布置新家的床單、窗簾,給爸爸帶回來的那么多畫,瞬間全都被炸光了!曾經擁有的轉瞬間化為烏有,我們孑然一身,不知何處為家……一切都象在夢中,美夢還沒做完,就被噩夢擊碎了。晚上住哪里?吃什么?穿什么?什么都沒有了,學校也無法管了,一塌糊涂,我們成了貨真價實的難民……好在人還活著,大難不死。
1942年冬天,爸爸離開重慶到蘭州去了,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943年2月,他終于帶著他組織的及時批研究所工作人員動身去了敦煌。那里黃沙漫天,生活苦不堪言,工作更是困難得常人難以想象,但是親眼看見了那么多神秘絢麗的壁畫、彩塑,親身感受到了一千多年古代藝術的神奇魅力,爸爸陶醉了。留著一把大胡子的張大千和他的弟子當時還在莫高窟,后來他走了,臨走時和爸爸開玩笑,說留在在敦煌的工作將是"無期徒刑"。但爸爸一點都沒后悔自己的選擇,敦煌這個藝術寶庫太偉大了,保護敦煌石窟、研究敦煌藝術是他夢寐以求的事,哪怕真是無期徒刑,他也下定決心要堅持到底,而且更堅定地要把我們母女、子三個都接過去,在敦煌安家落戶。
這次重返敦煌,爸爸對未來充滿希望,做了方方面面的準備。他說:"我一定要把千佛洞改造過來,那里沒有鴨,沒有鵝,我們把鴨和鵝帶過去。"他在十輪卡的車頭前裝了一個竹條編的大籠子,里面是要運到敦煌去的小鴨和一只小鵝,并交代我:"沙娜,每到一站你負責喂它們!"爸爸還帶了很多波斯菊的花籽,那時敦煌沒有波斯菊,其實這種來自西域的花很適合在那里生長,自從爸爸帶去花籽,種下它們,波斯菊就在敦煌扎下了根,長得非常茂盛,非常漂亮。當時條件那么艱苦,工作那么多頭緒,爸爸還想著要養鴨、養鵝、種花。生活是多樣的,美好的,他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一心要在戈壁中的敦煌創造像故鄉江南那樣的好生活。如今,莫高窟綠樹成蔭,白色、粉紅、玫瑰紅的波斯菊盛開,看見波斯菊我就想起爸爸,在我的心目中,波斯菊就是爸爸的象征。
在大漠荒煙中,我修行著自己藝術人生及時階段沒有學歷的學業。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畫冊上、在美術館的展廳里再看到自己十幾歲時的臨摹作品,我依然會怦然心動:少年純真的激情融入藝術殿堂神圣的氛圍,會迸發出多么燦爛的火花!如西魏285窟的那幾個力士,我畫得那么隨意,那么傳神,線隨感受走,筆觸特別放得開,頗有些敦煌壁畫的韻味。當時別人的評價是:我畫得不比大人差。爸爸看了也很高興,不斷地鼓勵我。
飛機在震耳的轟鳴聲中起飛了。我平生及時次坐飛機,遭遇比坐公交汽車更強烈的頭暈,惡心,難過得沒法忍受。天哪!我怎么辦?離開了爸爸,離開了嘉陵,離開了呂爸爸,離開了敦煌……我終于爆發了,不管不顧地嚎啕大哭起來。坐在旁邊的葉麗華輕輕拍拍我的手:"沙娜,沙娜,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你怎么了?)"我沒有回答她,越哭越兇,情感極度的失落與身體極度的不適攪在一起,哭聲與飛機的轟鳴聲攪在一起,我就這樣一路哭泣著,走進了那個陌生的國度,走進了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在少年時期就多次聽爸爸講起梁先生,在美國的時候也曾聽人說:設計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的過程集合了世界各國最的建筑師,代表中國參加這項設計的就是梁思成。可是盡管久聞大名,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他本人,所以那天爸爸叫我"好好陪這兩位老人" ,我心里特別高興。
1951年春季的那24小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如約來到了午門,我跟著爸爸一起去接他們。其實當時梁先生和林先生都不老,也就是四十多歲的樣子,可他們是我的長輩,又博學多才聲名遠揚,二十歲的我也就把他們視為老人了。梁先生個子不高,遠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魁梧,見面給我的印象是個和藹可親的"小老頭兒"。林徽因先生是著名的才女加美女,氣質高雅,但已經病得非常瘦弱,爬臺階走兩步就得歇一歇,我就更把她當老人小心扶持了。
初次見面,林先生很親切地和我聊了聊,她說我在敦煌住的那些年一定學了不少東西。她知道我剛從美國回來,又問我在那里怎樣,我就簡單講了自己先到波士頓、后到紐約的經歷,他們曾經在美國求學多年,話題從敦煌扯到美國,一下子彼此都感到很熟悉了。我們慢慢走著,一路走一路聊,梁先生也不時插話,談得挺投緣。
我在什么學歷都沒有的情況下,忽然得到清華大學這樣一所中國最知名大學的聘任,感到非常意外,受寵若驚。直到現在我還認為:如果不是在那個百廢待興的特定的年代,不是因為德高望重的梁林二位先生不拘一格的推薦,這是不可能的事。這個意外的機緣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沒有再去中央美院上學,走繪畫的路,而是從此轉向工藝美術,轉向藝術設計,并從事了藝術設計教育一輩子。
時光的流逝沒有使人們將梁思成、林徽因(圖08)兩位先生淡忘,而是隨著歷史的進展更加尊敬他們,頌揚他們功不可沒。我是從二位先生身邊走出來,踏入自己的人生的。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像駱駝反芻一樣一點點加深著對他們的理解,對其學術觀點的了解。一步步體會著他們的偉大。
作為工藝美術教育和設計者,如果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淵源蒙昧無知,不重視繼承發展,就無法延續文化的血脈,只會空虛迷茫地隨波逐流,以致一切化為烏有。當今的世界已經開始意識到:文化藝術"愈是民族的才愈是世界的",而藝術上的所謂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勢必導致民族文化藝術的可悲覆沒!
雖然已經知道了媽媽的境遇,但我真正再見到她時,還是大吃了一驚。印象里,媽媽長相漂亮、打扮入時、談笑風生,眼前這個臉色蒼白、頭發蓬亂、面無表情的老女人怎么會是她呢?我媽媽的滿頭卷發哪里去了?浪漫生動的表情哪里去了?這就是當年那個把我從巴黎帶回祖國,在貴陽死里逃生、在重慶憧憬安寧的母親嗎?我覺得恍惚,像在做夢。
失散多年的親生母女終得相見,照理說應該很激動,但那天我們都沒有激動,媽媽沒掉眼淚,我也沒掉眼淚。只記得媽媽說:"沙娜,我對不起你們……可是你不能只怨我一個人,你爸爸也有責任。"后來又說了一句:"現在我也很苦,這是上帝對我的懲罰。一失足成千古恨!"整個見面的過程我什么話都沒說,但是我從此對她再無嗔恨,只有同情。
命運把我推上了工藝美院院長的位置,千斤重擔落到了我肩上。我深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當時的一所全國性藝術設計院校,能不能辦好這所學校事關重大,而我,行嗎?……回顧當初,也許是父輩勇于獻身的血性遺傳起了作用,也許是當年艱苦的沙漠生活給了我披荊斬棘的膽量,當我知道沒有退路、只能迎頭而上的時候,我就豁出一切,全力以赴地把這副重擔挑起來了。所幸的是我任職的這十五年間,正值國家處于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央工藝美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幾任院黨委書記計惜英、周顯東和昭隆都和我配合得很好,老前輩們和同輩的同事們也大力支持我的工作。那時各專業系的主持者都是我的同齡人,經歷過下放勞動,受過""的磨礪,對發展專業教育有著同樣的執著精神,一心要為工藝美院再創輝煌。他們支持學院在改革開放中抓住機遇所做的各項舉措,所以凡在院務會議通過的事我都能放開膽子干起來,學院很快在學科建設的規模、體制以及教學秩序等方面都得到了順利發展。
回顧我這輩子做出的成果,圖案教學也好,設計也好,包括20世紀50年代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和敦煌藝術的基本精神都是分不開的。爸爸對我的作品一直很關注,后來我才發現他收集我的作品照片,在民族宮我設計的那個鐵門的照片上他特意注明"沙娜設計",仔細保存下來;工藝美院蓋好新的教學樓后我辦展覽,他馬上就要去看,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爸爸曾經親筆寫信對我說: "沙娜,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也應該把敦煌的東西滲透一下的時候了。"(圖22)我覺得自己多年來有意無意地都在作品中滲透著 "敦煌的東西",即我們民族的、傳統的文脈和元素。有了它,我們創新也好,搞任何設計也好,才會是我們中國民族的藝術。我在上圖案課的時候把握的就是兩方面:民族的傳統和大自然的真善美。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50年代總理提出來的、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輩們奉為宗旨不停闡述的藝術創作原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就是文化延續的文脈,一種民族性的、血液里的東西。
一定要繼承民族文化傳統,不能數典忘祖,這正是促使爸爸從法國回到祖國,奔向敦煌并追尋一生的神圣動力!
從院長職務退下來,卸下了繁重的日常行政事務負擔,生活理應輕松下來。但是在我的記事本上,做過的、要做的事情依然一頁一頁記得滿滿的。這些年,我作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多次外出到各地開展調研;中國申辦北京奧運,組辦奧運的過程中,受聘參加了會徽、吉祥物等一系列設計評選;作為第五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要參加相關的活動,還有工藝美術作品評獎、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印染織繡卷》,等等,社會工作一項接一項,直到我2003年從學校正式退休以后,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變。
我有一個習慣,不論在國內國外、南方北方,閑暇散步的時候,目光都會不由自主地投向路邊草叢,尋找"幸運草"。那種被稱作酢漿草、苜蓿草或車軸草的野草一般有三個心形葉片,偶爾發現有四片葉的,就是人稱的"幸運草"了。據植物學的說法,這種植物變化的幾率是十萬分之一,可是我遇到的幾率比這要高許多,有時在不經意間就會有收獲。
應該說,我確實是幸運的。我有一個被稱為"敦煌守護神"的父親,父親又把我帶到了佛教藝術的圣地敦煌。我得天獨厚地在千年石窟藝術精神的哺育下長大,又得以在中央工藝美院的校園內與數十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共同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歷練、馳騁。在我八十年的生活中,有苦有樂,有榮有辱,有與親人的悲歡離合,有為理想的奮斗獻身。然而在我快要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還有那么多該做的事、想畫的畫在等著我,如果今天讓我在吹熄蠟燭之前許一個愿,我的愿望就是:希望繼續采到"幸運草",讓我好好為祖國、為黨、為人生做完自己應該做的事,沒有遺憾地走完今生幸運的路。
媒體評論: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浪漫之都巴黎,空氣都滲透著藝術氣息。在那里,爸爸媽媽度過了他們充滿愛情與理想的青年時代,我度過了歡樂無憂的童年。在安適的環境和幸福的心境下,爸爸于1934年創作了油畫《畫家家庭》(圖24),他用考究的藍綠色調和細膩的筆法,真切地描繪出靜謐祥和的家庭氣氛。畫中突出了媽媽穿著中式旗袍的東方婦女形象,也表現了他自己作為成功的青年畫家手握畫具、躊躇滿志的神情;而倚在媽媽懷抱中的我,受寵之態更被滿懷愛意的爸爸刻畫得惟妙惟肖。此畫在巴黎的春季沙龍獲得了銀質獎,成為爸爸那個時期存留下來的珍貴代表作。
我們一無所有了!媽媽準備布置新家的床單、窗簾,給爸爸帶回來的那么多畫,瞬間全都被炸光了!曾經擁有的轉瞬間化為烏有,我們孑然一身,不知何處為家……一切都象在夢中,美夢還沒做完,就被噩夢擊碎了。晚上住哪里?吃什么?穿什么?什么都沒有了,學校也無法管了,一塌糊涂,我們成了貨真價實的難民……好在人還活著,大難不死。
1942年冬天,爸爸離開重慶到蘭州去了,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943年2月,他終于帶著他組織的及時批研究所工作人員動身去了敦煌。那里黃沙漫天,生活苦不堪言,工作更是困難得常人難以想象,但是親眼看見了那么多神秘絢麗的壁畫、彩塑,親身感受到了一千多年古代藝術的神奇魅力,爸爸陶醉了。留著一把大胡子的張大千和他的弟子當時還在莫高窟,后來他走了,臨走時和爸爸開玩笑,說留在在敦煌的工作將是"無期徒刑"。但爸爸一點都沒后悔自己的選擇,敦煌這個藝術寶庫太偉大了,保護敦煌石窟、研究敦煌藝術是他夢寐以求的事,哪怕真是無期徒刑,他也下定決心要堅持到底,而且更堅定地要把我們母女、子三個都接過去,在敦煌安家落戶。
這次重返敦煌,爸爸對未來充滿希望,做了方方面面的準備。他說:"我一定要把千佛洞改造過來,那里沒有鴨,沒有鵝,我們把鴨和鵝帶過去。"他在十輪卡的車頭前裝了一個竹條編的大籠子,里面是要運到敦煌去的小鴨和一只小鵝,并交代我:"沙娜,每到一站你負責喂它們!"爸爸還帶了很多波斯菊的花籽,那時敦煌沒有波斯菊,其實這種來自西域的花很適合在那里生長,自從爸爸帶去花籽,種下它們,波斯菊就在敦煌扎下了根,長得非常茂盛,非常漂亮。當時條件那么艱苦,工作那么多頭緒,爸爸還想著要養鴨、養鵝、種花。生活是多樣的,美好的,他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一心要在戈壁中的敦煌創造像故鄉江南那樣的好生活。如今,莫高窟綠樹成蔭,白色、粉紅、玫瑰紅的波斯菊盛開,看見波斯菊我就想起爸爸,在我的心目中,波斯菊就是爸爸的象征。
在大漠荒煙中,我修行著自己藝術人生及時階段沒有學歷的學業。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畫冊上、在美術館的展廳里再看到自己十幾歲時的臨摹作品,我依然會怦然心動:少年純真的激情融入藝術殿堂神圣的氛圍,會迸發出多么燦爛的火花!如西魏285窟的那幾個力士,我畫得那么隨意,那么傳神,線隨感受走,筆觸特別放得開,頗有些敦煌壁畫的韻味。當時別人的評價是:我畫得不比大人差。爸爸看了也很高興,不斷地鼓勵我。
飛機在震耳的轟鳴聲中起飛了。我平生及時次坐飛機,遭遇比坐公交汽車更強烈的頭暈,惡心,難過得沒法忍受。天哪!我怎么辦?離開了爸爸,離開了嘉陵,離開了呂爸爸,離開了敦煌……我終于爆發了,不管不顧地嚎啕大哭起來。坐在旁邊的葉麗華輕輕拍拍我的手:"沙娜,沙娜,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你怎么了?)"我沒有回答她,越哭越兇,情感極度的失落與身體極度的不適攪在一起,哭聲與飛機的轟鳴聲攪在一起,我就這樣一路哭泣著,走進了那個陌生的國度,走進了另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在少年時期就多次聽爸爸講起梁先生,在美國的時候也曾聽人說:設計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的過程集合了世界各國最的建筑師,代表中國參加這項設計的就是梁思成。可是盡管久聞大名,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他本人,所以那天爸爸叫我"好好陪這兩位老人" ,我心里特別高興。
1951年春季的那24小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如約來到了午門,我跟著爸爸一起去接他們。其實當時梁先生和林先生都不老,也就是四十多歲的樣子,可他們是我的長輩,又博學多才聲名遠揚,二十歲的我也就把他們視為老人了。梁先生個子不高,遠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魁梧,見面給我的印象是個和藹可親的"小老頭兒"。林徽因先生是著名的才女加美女,氣質高雅,但已經病得非常瘦弱,爬臺階走兩步就得歇一歇,我就更把她當老人小心扶持了。
初次見面,林先生很親切地和我聊了聊,她說我在敦煌住的那些年一定學了不少東西。她知道我剛從美國回來,又問我在那里怎樣,我就簡單講了自己先到波士頓、后到紐約的經歷,他們曾經在美國求學多年,話題從敦煌扯到美國,一下子彼此都感到很熟悉了。我們慢慢走著,一路走一路聊,梁先生也不時插話,談得挺投緣。
我在什么學歷都沒有的情況下,忽然得到清華大學這樣一所中國最知名大學的聘任,感到非常意外,受寵若驚。直到現在我還認為:如果不是在那個百廢待興的特定的年代,不是因為德高望重的梁林二位先生不拘一格的推薦,這是不可能的事。這個意外的機緣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沒有再去中央美院上學,走繪畫的路,而是從此轉向工藝美術,轉向藝術設計,并從事了藝術設計教育一輩子。
時光的流逝沒有使人們將梁思成、林徽因(圖08)兩位先生淡忘,而是隨著歷史的進展更加尊敬他們,頌揚他們功不可沒。我是從二位先生身邊走出來,踏入自己的人生的。隨著閱歷的增長,我像駱駝反芻一樣一點點加深著對他們的理解,對其學術觀點的了解。一步步體會著他們的偉大。
作為工藝美術教育和設計者,如果對本國傳統文化的淵源蒙昧無知,不重視繼承發展,就無法延續文化的血脈,只會空虛迷茫地隨波逐流,以致一切化為烏有。當今的世界已經開始意識到:文化藝術"愈是民族的才愈是世界的",而藝術上的所謂國際化或"與國際接軌"勢必導致民族文化藝術的可悲覆沒!
雖然已經知道了媽媽的境遇,但我真正再見到她時,還是大吃了一驚。印象里,媽媽長相漂亮、打扮入時、談笑風生,眼前這個臉色蒼白、頭發蓬亂、面無表情的老女人怎么會是她呢?我媽媽的滿頭卷發哪里去了?浪漫生動的表情哪里去了?這就是當年那個把我從巴黎帶回祖國,在貴陽死里逃生、在重慶憧憬安寧的母親嗎?我覺得恍惚,像在做夢。
失散多年的親生母女終得相見,照理說應該很激動,但那天我們都沒有激動,媽媽沒掉眼淚,我也沒掉眼淚。只記得媽媽說:"沙娜,我對不起你們……可是你不能只怨我一個人,你爸爸也有責任。"后來又說了一句:"現在我也很苦,這是上帝對我的懲罰。一失足成千古恨!"整個見面的過程我什么話都沒說,但是我從此對她再無嗔恨,只有同情。
命運把我推上了工藝美院院長的位置,千斤重擔落到了我肩上。我深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是當時的一所全國性藝術設計院校,能不能辦好這所學校事關重大,而我,行嗎?……回顧當初,也許是父輩勇于獻身的血性遺傳起了作用,也許是當年艱苦的沙漠生活給了我披荊斬棘的膽量,當我知道沒有退路、只能迎頭而上的時候,我就豁出一切,全力以赴地把這副重擔挑起來了。所幸的是我任職的這十五年間,正值國家處于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央工藝美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幾任院黨委書記計惜英、周顯東和昭隆都和我配合得很好,老前輩們和同輩的同事們也大力支持我的工作。那時各專業系的主持者都是我的同齡人,經歷過下放勞動,受過""的磨礪,對發展專業教育有著同樣的執著精神,一心要為工藝美院再創輝煌。他們支持學院在改革開放中抓住機遇所做的各項舉措,所以凡在院務會議通過的事我都能放開膽子干起來,學院很快在學科建設的規模、體制以及教學秩序等方面都得到了順利發展。
回顧我這輩子做出的成果,圖案教學也好,設計也好,包括20世紀50年代人民大會堂的設計,和敦煌藝術的基本精神都是分不開的。爸爸對我的作品一直很關注,后來我才發現他收集我的作品照片,在民族宮我設計的那個鐵門的照片上他特意注明"沙娜設計",仔細保存下來;工藝美院蓋好新的教學樓后我辦展覽,他馬上就要去看,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爸爸曾經親筆寫信對我說: "沙娜,不要忘記你是`敦煌人`","也應該把敦煌的東西滲透一下的時候了。"(圖22)我覺得自己多年來有意無意地都在作品中滲透著 "敦煌的東西",即我們民族的、傳統的文脈和元素。有了它,我們創新也好,搞任何設計也好,才會是我們中國民族的藝術。我在上圖案課的時候把握的就是兩方面:民族的傳統和大自然的真善美。我尤其深刻地理解了50年代總理提出來的、梁思成林徽因等前輩們奉為宗旨不停闡述的藝術創作原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就是文化延續的文脈,一種民族性的、血液里的東西。
一定要繼承民族文化傳統,不能數典忘祖,這正是促使爸爸從法國回到祖國,奔向敦煌并追尋一生的神圣動力!
從院長職務退下來,卸下了繁重的日常行政事務負擔,生活理應輕松下來。但是在我的記事本上,做過的、要做的事情依然一頁一頁記得滿滿的。這些年,我作為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多次外出到各地開展調研;中國申辦北京奧運,組辦奧運的過程中,受聘參加了會徽、吉祥物等一系列設計評選;作為第五屆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要參加相關的活動,還有工藝美術作品評獎、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印染織繡卷》,等等,社會工作一項接一項,直到我2003年從學校正式退休以后,這種情況也沒有改變。
我有一個習慣,不論在國內國外、南方北方,閑暇散步的時候,目光都會不由自主地投向路邊草叢,尋找"幸運草"。那種被稱作酢漿草、苜蓿草或車軸草的野草一般有三個心形葉片,偶爾發現有四片葉的,就是人稱的"幸運草"了。據植物學的說法,這種植物變化的幾率是十萬分之一,可是我遇到的幾率比這要高許多,有時在不經意間就會有收獲。
應該說,我確實是幸運的。我有一個被稱為"敦煌守護神"的父親,父親又把我帶到了佛教藝術的圣地敦煌。我得天獨厚地在千年石窟藝術精神的哺育下長大,又得以在中央工藝美院的校園內與數十年的老同事、老朋友共同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歷練、馳騁。在我八十年的生活中,有苦有樂,有榮有辱,有與親人的悲歡離合,有為理想的奮斗獻身。然而在我快要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還有那么多該做的事、想畫的畫在等著我,如果今天讓我在吹熄蠟燭之前許一個愿,我的愿望就是:希望繼續采到"幸運草",讓我好好為祖國、為黨、為人生做完自己應該做的事,沒有遺憾地走完今生幸運的路。
……
非常滿意 喜歡
喜歡常書鴻老先生
常教授豐富精彩的一生,令人欽佩!
書值得看,物流快
非常尊重常沙娜教授 喜歡
很好,喜歡
下次還來買
很棒
對繪畫有興趣的朋友 值得一讀
書很好,當當發貨快,購書方便
特別好
非常好的書!
不錯,好評!
喜歡當當,一直在這購書
常書鴻之女的大作值得分享
一直想買來著 很滿意
很好的購物,書也不錯。非常好!
很好的購物,已收到
大家的大半生,幫助我們了解那些大師和敦煌
購書送“限量版精美的敦煌圖片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 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沒有
文章樸實無華,通俗易懂,讓我們更好的了解當年第一批守護敦煌的人們
作者與父親都是一生奉獻給了敦煌的學者,是真正意義上的專家。送的明信片很漂亮。
常莎娜先生德高望重,這本書很不錯。喜歡藝術的人,熱愛閱讀的人 ,都要買一本了。推薦一下。
令人感動唏噓的傳記,父女倆守護敦煌的情結叫讀者肅然,致敬,真正的愛國者!
兩代中國古典藝術家,敦煌學家的人生故事。能給人以精神的力量和面對生活中困難的勇氣。附送的敦煌石窟畫卡片很特別。
正好配合中國美術館的展覽,讀完后更覺得他們那一代人的精神令人欽佩
非常喜歡常沙娜女士的這本書,文字清雅,情感真摯。書中圖片相當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