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娥(1905—1976),作家、詩人、戲劇家、社會活動家。她創作的《賣報歌》《漁光曲》《打回老家去》等歌曲至今傳唱不衰;她編寫的兒童劇《狼外婆》《海石花》和戲曲《追魚》《情探》等至今仍在舞臺上演出。本書以客觀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歷史圖片詳細地描述了安娥的一生。
丁言昭,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著有《諜海才女:關露傳》《愛路跋涉:蕭紅傳》《在男人的世界里:丁玲傳》、《別了,莎菲》《驕傲的女神:林徽因》《關露啊關露》《許廣平傳》《曹聚仁:微生有筆曰如刀》《中國木偶史》等。
序:遙寄安娥
1.不安分的少女
2.投身革命
3.赴莫斯科學習
4.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
5.與田漢相識于南國社
6.誰之過?
7.漁光曲
8.和音樂人的友誼
9.安娥與電影明星
10.新的旅程
11.華彩樂章
12.致力于戰時兒童保育會
13.五月榴花照眼明
14."鮮血換回民族魂"
15.歌劇的試驗
16."四維"情深
17.痛失陶師——《武訓傳》風波
18.采訪黃八妹
19.進城
20.赴東北和朝鮮前線
21.參加
22.思想改造
23.走出困境
24.《狼姥姥》和《海石花》
25.越劇緣
26.愛情·親情·友情
27.她沒走……
后記
附錄:安娥年譜(盛英編纂)
我們沒有了兵,便把所有的輜重兵、伙夫、馬夫、護士兵、勤務兵等等都編成戰斗兵,去守陣地。軍佐們、軍醫們也都上了火線。指揮干部們表現的英勇力量是驚人的,犧牲也是慘重的。三分之二的營長陣亡了,連排長死的更不用說。……的一個星期,彈藥缺乏到令人不可置信的程度,每個人只能分到十顆手榴彈。……當然戰斗力就差了,但決心與士氣卻相反而更行旺盛。
突圍的少數人,"沿途看見同胞們流離顛沛的苦況,慘不忍言!……我們這次突圍后,更知道祖國的可愛,國土的寶貴,誓將此身與敵人戰斗到一滴血!"
安娥在整個抗戰期間,自始至終堅定不移地通過一切文藝形式歌頌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斗爭。她有多篇詩文熱情贊揚敵后的抗日斗爭,也同樣熱情而真誠地歌頌和報道正面戰場的我軍英勇將士不怕犧牲的精神。但作為一個進步作家,她在支持政府抗戰的同時,又與當局保持一定距離,寫文章不回避抗戰現實中消極的一面。
安娥始終保持著自由職業者的地位,她在《歷史思想自傳》中說,1938年"宋美齡給了我一個她的秘書的待遇,200元我收了兩個月便借故不收了"。1940年安娥在五戰區采訪,李宗仁夫人郭德潔"留我在她的婦委會工作,她當眾宣布已把我留下來了,我始終沒答應,我說我是搞文藝的,不好工作。她為這個對我不滿"。
安娥和國民黨上層人物認識得很多,她到五戰區來采訪主要是因為和韋永成的關系。韋永成是白崇禧的外甥、的侄女婿、李宗仁三弟李宗義的妻弟,1925年由李宗仁資助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初安娥到中山大學,和他同學。
……
這本書展示了《漁光曲》的作者的人生旋律。
書很好,學習用,紙張、印刷都很好,肯定是正版。安娥是河北省石家莊人的歷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