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貝多芬》以貝多芬晚年創作的《莊嚴彌撒》作為論述核心,從獨特的文化視角揭示這位音樂大師的信仰特征和心路歷程。《禮記·樂記》有言:"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外發,唯樂不可以為偽。"貝多芬歷時四年完成的鴻篇巨制仿佛一面心靈之鏡,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出作曲家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使命。《論貝多芬》旨在從一部宗教音樂作品探索貝多芬的信仰世界。許多年來,人們早已熟悉"樂圣"的作品和生平,卻對他的宗教信仰不甚明了。
劉小龍,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講師。1996年起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學習,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攻西方音樂史,對于J.S.巴赫、L.V.貝多芬,以及德國19世紀早期歐洲音樂文化有專門研究。寫作的重要論文有《利都奈羅在
序
緒論
及時章 《莊嚴彌撒》的創作特征
及時節 賦格寫作的強調
第二節 奏鳴曲式的應用
第三節 仿古與象征手法的應用
第四節 多元風格的結合
第二章 《莊嚴彌撒》的信仰內容
及時節 慈悲經:請求憐憫
第二節 榮耀經:贊美天主
第三節 信經:效仿基督
第四節 圣哉經:探索圣靈
第五節 羔羊經:祈禱和平
第三章 《莊嚴彌撒》的宗教文化背景
及時節 約瑟夫宗教改革與信仰危機
第二節 奧地利的宗教復興運動
第三節 從理性主義到浪漫主義
結論
[附錄]
1.貝多芬《莊嚴彌撒》(Op.123)作品結構簡表
2.貝多芬《莊嚴彌撒》(Op.123)經文唱詞翻譯對照表
3.貝多芬《C大調彌撒》評論
4.舊的和新的教堂音樂
5.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生平紀事年表
中文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文獻
后記
收到很好五分!
以貝多芬晚年創作的《莊嚴彌撒》作為論述核心,從獨特的文化視角揭示這位音樂大師的信仰特征和心路歷程。《禮記·樂記》有言:“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外發,唯樂不可以為偽。”
專業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