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顧景舟制壺特點、工藝秘籍,有細致闡述;對他如何悉心培育徒弟、學生,有生動敘寫;如何重視制壺工具、如何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壺中的作用,對泥料的獨特認識,如何通過印章來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來;以較多細節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鑒定上的不凡功力。
配以100余幅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圖片,以及100多幅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圖片;許多圖片由其家屬、友人珍藏提供,屬于首次披露;顧景舟老友、國學泰斗馮其庸為該書題寫書名,見于內封;該書裝幀設計精美別致,分平裝與精裝兩種;精裝本配有兩枚精美的藏書票,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顧景舟(1915-1996),是當代陶藝家中有成就的一位,他的作品工藝精湛,氣質高雅,形式多樣,將“工”和“藝”兩者的結合做到了。他把紫砂工藝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本書是顧景舟先生家人一本正規授權的傳記,文字凝練,布局宏觀,細節嫻熟。分“纖夫”、“櫓公”、“舵手”三部分,展現了顧景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多角度、多層面還原了他當時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向大師誕辰百年致敬之作。顧景舟是宗師級的人物,他用畢生心血,將紫砂技藝發展為面向世界的成熟自信的工藝藝術門類。所以本書寫了一個人,更寫了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既是對顧景舟先生一生不凡藝術追求經歷的回顧,更是對這位藝術大師技藝德操風骨的一次朝拜。 本書對顧景舟制壺特點、工藝秘籍,有細致闡述;對他如何悉心培育徒弟、學生,有生動敘寫;如何重視制壺工具、如何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壺中的作用,對泥料的獨特認識,如何通過印章來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來;以較多細節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鑒定上的不凡功力。
配以100余幅顧景舟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圖片,以及100多幅各個時期的經典作品圖片;許多圖片由其家屬、友人珍藏提供,屬于首次披露;顧景舟老友、國學泰斗馮其庸為該書題寫書名,見于內封;該書裝幀設計精美別致,分平裝與精裝兩種;精裝本配有兩枚精美的藏書票,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顧景舟(1915-1996),是當代陶藝家中有成就的一位,他的作品工藝精湛,氣質高雅,形式多樣,將“工”和“藝”兩者的結合做到了。他把紫砂工藝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本書是顧景舟先生家人一本正規授權的傳記,文字凝練,布局宏觀,細節嫻熟。分“纖夫”、“櫓公”、“舵手”三部分,展現了顧景舟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多角度、多層面還原了他當時生活的那個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向大師誕辰百年致敬之作。顧景舟是宗師級的人物,他用畢生心血,將紫砂技藝發展為面向世界的成熟自信的工藝藝術門類。所以本書寫了一個人,更寫了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既是對顧景舟先生一生不凡藝術追求經歷的回顧,更是對這位藝術大師技藝德操風骨的一次朝拜。
“2015 中國好書” 2015“中國美的書”
呈現和詮釋“大國工匠精神”的好讀物
本全歷史跨度,立體多面展現大師顧景舟的文學作品
了解紫砂文化、了解中國文化的珍貴窗口
史料詳實 考證嚴密 數百幅珍貴插圖
一代宗師顧景舟首部正式傳記
還原顧景舟成為顧景舟的傳奇軌跡
探究紫砂壺終非紫砂壺的藝術奧秘
品位手藝人超越手藝人的人生哲學
徐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紫砂文化學者。有長篇小說、散文隨筆、文學傳記等著述十五種,四百余萬字。重要作品屢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讀者》《散文選刊》轉載,或被改編為影視劇。近年致力于紫砂題材的文學書寫,被譽為當代紫砂文學的領軍人物。中國作家協會先后三次召開其作品研討會。《當代作家評論》《小說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文藝報》《文學報》等多次刊載對其作品的評論文章。現居陶都宜興。
序章
及時部纖夫(1915-1949)
及時章啟蒙者
第二章《夜航船》
第三章天意乎
第四章上海,上海
第五章歸去來
第六章沉淀夜,微月光
第二部櫓公(1950-1976)
第七章蜀山煙雨
第八章規矩與方圓
第九章蠡河波光
第十章提壁
……
第三部分舵手(1977-1996)
尾聲
附錄
顧景舟大事件年表
參考文獻目錄
后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顧景舟把這一行字,工工整整寫在黑板上,提問:有誰能回答,這句話的意思。
率先舉手回答的,是徒弟高海庚。
顧景舟略略頷首,面無表情地朝他看了一眼,讓他坐下。
那一眼,決定了顧景舟課徒的基調。讓徒弟們知道,他是個喜怒不形于色,基本上不講情面的人。
許多年后,徒弟們還保留著顧輔導上及時堂課的記憶。那兩個本子,顧輔導要求,一個用來記錄課程內容,以及制壺工藝的流程、步驟;一個用來記錄心得體會。徒弟們是怎么記錄的,顧輔導經常要抽查;有時,看著看著,拿起筆來,幫著改錯別字,還把徒弟們容易寫錯的字寫在黑板上,所以,技術課也是文化課。
“不會做工具,就不會做壺。”這是顧景舟向徒弟們灌輸的及時個理念。
顧景舟把自己的制壺工具拿出來,擺成長長的一列。如:搭子、復子、木拍子、木轉盤、鳑鲏刀、鐵尖刀、矩車、墻車、竹拍子、泥扦子、勒子、蓖子、線梗、明針、絲尺、挖嘴刀、木雞蛋、獨個、印槌、頂柱、水筆帚等等,這些工具像冷兵器時代的戰具。那種精美、講究、適用的程度,可以當工藝品來欣賞,讓徒弟們看了咋舌不已。
記住,好壺是好工具做出來的。那么,怎樣才算好工具?好工具又是什么做出來的呢?
也就是說,做工具的工具,從哪里來,用哪些材料,怎么做?
他自己,有一套12件的德國造“什錦銼子”。小巧,靈便,鋒快。好用。只有在說起這套“什錦銼子”時,顧景舟繃緊的臉上,才會難得地露出一點明朗,他告訴徒弟們,這是他當年在上海的時候買的,非常好用。
無疑,那套德國銼子,是專門用來制作工具的工具之一。
做工具的工具怎么選?顧景舟開始層層剝筍。不經意間,徒弟們被他牽引著,一步步走向問題深處。
慢慢地,徒弟們開始提心吊膽。仿佛行走,并不是前方的道路沒有光亮,而是,顧輔導越來越嚴厲了。他及時遍教你的時候,態度是好的,講述也很清晰,但他只講一遍,你要專心,記牢要點。之后你做錯了,他走過來,劈頭一頓罵。
罵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從字面解,這句俗語并無呵斥意思。但從顧景舟嘴里迸發出來,字字如同棍子一樣。
是不動聲色的訓斥。聲音不很高,但嚴厲,一字一字鉆心。
有的徒弟,如束鳳英,人老實,但不笨。一開始,顧景舟讓她先學掃地。一把笤帚給了你,掃吧,怎么掃,他先不管你,但有一條,不能有灰塵。
當時,工場征用的老房子,地面多是泥地,一掃,灰塵騰起是必然的。顧景舟走過來,均勻地灑水;少頃,拿過笤帚,人站在中間,把笤帚按下,往自己身邊掃,一下一下,一會兒掃得干干凈凈,居然一點灰塵也沒有。
徒弟們幾十年后還記得,顧輔導說這話時的神態。冷冰冰的,沒有溫度。
他們終于知道,在顧景舟這里,凡事都要問個為什么。一句話,要動腦筋。
關于工具,顧景舟說,每個人不必一樣。因為,各人的手勢、力氣、習慣不一樣。但有一點,必須一樣,那就是,得用。
“得用”是一句宜興方言。內涵是豐富的。得,得手、順勁、應心;用,不僅要好用,還要耐用。
做一把壺,要多少工具?顧景舟的一把掇只壺,用了20多道工序,120多件工具。這120多件工具,只用來做掇只壺;如果,換做另一種壺,那工具就要重做。為什么?因為,壺不同,制壺的工具也應不同。顧景舟要求徒弟們用10個抽屜來裝工具。這一點,與坊間的銅匠頗為相仿。銅匠的工具,是用擔子挑的。
徒弟們埋著頭學做工具的時候,顧景舟在工場里來回轉悠。突然,他在一個徒弟背后停下了,那個徒弟不回頭就知道,是顧輔導,肯定自己又有什么做錯了。一嚇,臉都白了。
瞄一眼,他就知道,誰出手既快且好,誰反應遲鈍、不得要領。他反感的,是個別偷懶、敷衍的徒弟——他發現了,疾步走過去,一頓雷霆。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別的工藝班學員,學做壺學得熱火朝天。可是,這里還在做工具呢。而且,顧輔導的要求,越來越高,脾氣也似乎見長。
終于,做工具這一課,結束了。徒弟們這時發現,自己手里,不知不覺積累了一批得心應手的各類制壺工具,精美,得用。讓別的工藝班學員見到了,欽羨不已。
接下來的一課,才是成型工藝。
這是從捶泥開始的。
當時徒弟們都以為,捶泥,充其量就是用木槌,花力氣,把紫砂泥塊反復捶打,而已。
徒弟沈蘧華回憶道:
將紫砂泥擬人化,這是顧景舟的一大發明。沉睡的紫砂泥,因了千萬次捶打,慢慢蘇醒,呼吸均勻;生命的張力,由此貫穿、擴張。壺若有命,先是泥命,若泥命不保,或泥命衰竭、僵死,那又何來壺命?
比如,一件壺坯有些發干的時候,一般的藝人會用一個小噴水壺,將水霧噴在壺坯上。如果讓顧景舟看到了,他會立刻制止。說:如果你家孩子身體發熱發干,你會用冷水澆在他身上嗎?
盡管紫砂器具里,有專門的噴水壺,但顧景舟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不要在壺體上直接噴水,因為,這會改變它通體的硬爛均勻度。他會告訴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壺坯放進套缸里,旁邊放一塊濕泥,利用濕泥散發的潮氣,以及套缸底部漫溢上來的水氣,慢慢緩解壺坯的干燥。
這樣的壺坯,通體干濕均勻,進窯燒成,不易開裂。
泥,壺坯,都是生命。同樣,顧景舟認為,不得法的捶泥,是可以把泥捶死的。
泥怎么捶,大家要看仔細了。顧景舟還是只教一遍。
但見平時斯斯文文的他,一旦舉起那重重的木槌,先是舉重若重,由慢轉快,紛如雨點,影劈落江。慢慢地,舉重若輕、燈草千鈞,疾徐有致、水落石出。
經過這一番捶打,再把紫砂泥抓在手里,干濕、硬爛恰到好處,真有一種放手便會游走的感覺。
徒弟王洪君愛打籃球,他力氣大,一頓能吃2斤生米煮的白飯,干活是利索的,舉起那木槌,乒乒乓乓一頓捶打。
停下!你在鋤地啊!顧景舟沖著他吼道。
要用巧力。不能亂捶,捶泥時,要順著它,先從兩邊往當中捶,木槌下去,落點要均勻,不要用死力氣。
偶然發現,王洪君字寫得不錯,立即表揚;并送給他一本柳公權的字帖。
沈蘧華個子小,干活卻不肯服輸,照樣舉著大木槌,將100多斤的泥塊鋪開,依照顧輔導的要求,一記一記去捶,可是,捶了半天,還是不對勁,顧景舟過來一看,厲聲說,看看你倒蠻聰巧,“倷泥”都被你捶死了!
沈蘧華很委屈。眼淚噗嚕嚕。但半點聲音也不敢有。
一團泥,整整捶了3天。胳膊酸痛得抬不起來,可顧景舟看了還是不滿意。
再次示范。姿勢要正確,用韌勁而非蠻力,最終,把泥料里的空氣排出去。然后,你們看看,捶好的熟泥活起來了,它的成色和生泥區別在哪里?
用一把鳑鲏刀,將捶好的泥切開,拿起給大家看。活泥與死泥的區別在哪?如果用死泥做壺,燒成后,會出現怎樣的裂縫,養壺是多么的困難。
或許,當時尚無“養壺”一說,但顧景舟的意思已經到位了,如果不是用“活泥”做壺,那么,將來你用此壺泡茶,會把壺越泡越臟。
不管泥捶得怎么樣,有一點,徒弟們是記牢了,如果壺有生命,首先是從泥開始的。泥能活,壺方有命。
吃飯的時候,徒弟們竊竊私語。今天,哪個人沒有被顧輔導罵過?掰著手指一算,哈,基本全軍覆沒。
遠遠地,聽到一聲咳嗽,顧輔導來了!原先嘰嘰喳喳的工場,頓時鴉雀無聲。
他走路腳步聲很輕,但帶著一股強大的氣場。他來了,幾十步外,就能感受到他的存在。那習慣性的干咳,就像一個警號,徒弟們說,連樹上的麻雀都立馬飛走了。
可能,連顧景舟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對徒弟們,會如此苛嚴。愛之深,才責之切。恨鐵不成鋼之恨,徒弟們在當時,有幾個能理解呢?
那個并不偉岸的背影,在徒弟們心頭,有時,像一堵高墻,有時,像一棵參天大樹。他們總是要仰起頭,才能看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敢看清楚。
難道,就沒有片刻的放松?
也有。那首先要大家爭氣,好好干活,不讓顧輔導發火。
“晴天”里的顧輔導會主動給徒弟們唱上一段京戲,《盜御馬》是他的看家本領,《四郎探母》是墊底的壓軸戲。興致高時,他會拉著高海庚、李昌鴻兩個徒弟,教他們唱上一段《借東風》。這時,大家的情緒放松下來。徒弟們眼中的顧輔導,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是那么舒展。
徒弟們的記憶里,顧輔導的父親顧炳榮老先生,常常去工場看他。顧景舟是個孝子,每月給父母15元,平時還給老父親喝茶、洗澡的零花錢;顧老先生去廠里公共澡堂洗澡,顧景舟必去幫他搓背;有時,顧老先生會帶上溫熱的點心,如糖芋頭、韭菜餅之類。東西一到,顧輔導就把大家叫來分吃。看著徒弟們狼吞虎咽,他坐在那里,抽上一支煙,顯得特別開心。
捶泥課上完了,開始練習木搭子、木拍子功夫了。
紫砂壺之三大絕招,在于全手工泥片圍接、打身筒成球體;用篾子、線梗等工具,使壺身規范;還有就是,復滋泥在制壺過程中的運用。
顧氏一脈的傳人,永遠記得顧輔導對制壺秘籍的理解。
制壺時,藝人的心性、氣質、手感、精神狀態,會毫無保留地融入壺中。即便是同一個藝人,同時制作的幾把同一款式的壺,也會因為此時與彼時手感的不一致性和心境、狀態的不一致性,而產生微妙的區別。
人的精神狀態,決定著壺的精神狀態。
地道的中國功夫。這句話,顧景舟一生從來沒有講過,但是,他確實是按照這個定位、要求,帶著他的徒弟們去實踐的。
顧景舟要求徒弟們,一旦坐到泥凳(工作臺)前,就要有想做壺的狀態。所謂狀態,首先要有氣勢,排除雜念,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特定的氛圍里。
他教徐漢棠做牛蓋洋桶壺,告訴他,壺體要正直而剛勁,這跟做人是一樣的,你要想著,做壺,就是在做自己的人品,要像洋桶壺那樣毫無遮蓋地正直,言行要像洋桶壺一樣規矩、講道理;說話,要像洋桶壺那樣出口成章、滴水不漏。
顧景舟又說:會做壺,沒什么了不起,關鍵要把氣勢做出來。
顧景舟的女徒弟張紅華回憶道:
民間工藝流程中的某些散漫隨意、茍且敷衍,到了顧景舟這里,全部變得有來路、有出處,有量化、有規范。
什么聲音決定什么效果,什么姿勢決定什么狀態。徒弟沈蘧華干活時,無意間翹了一根蘭花指,他看到了,當即指出,要改掉這個習慣。徒弟張紅華偶爾留了一點長指甲,也逃不過顧景舟的視線,告訴她,剪掉。
許成權是朱可心的徒弟。她一直記得顧景舟對她說過的一句話:這一行,手要巧,不光體現在制壺,你們平時打毛線的竹針、家里吃飯的筷子,都要自己削。
對朱可心的另一個徒弟潘春芳,顧景舟是這樣講的:能把一把紫砂壺做好,做什么事都不怕了。
不管是不是他的徒弟,只要他夠得著,他都要用自己的言論,去影響這些剛入行的年輕人。
徒弟李昌鴻的泥凳位置,在顧景舟的背后。聽他打身筒的聲音,顧景舟就知道,哪里多打了幾下,哪里少打了幾下。一會兒,那個不高卻威嚴的聲音,又響起來了:昌鴻啊,你又多打了幾下了!
徒弟們打的泥片、泥條靈不靈光,顧景舟瞄一眼,或者伸手一摸、一捏,就知道了。手感,在顧景舟這里,是及時要素。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5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國壺》 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12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入選“中國文學創作出版精品工程”
《一壺乾坤》 獲第四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第三屆漢語文學女評委獎
《花非花——蔣蓉傳》 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06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獲第三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第五屆全國報告文學獎
第三屆徐遲文學獎
《緣去來》 獲江蘇省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浮沉之路》 獲第二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公民喉舌》 同名改編連環畫獲比利時國家美術獎
《南書房》 入選外交部2015年第五屆讀書節10本好書之一
《天下知己》 獲第三屆冰心散文獎
書很好,值得購買
書很好,值得購買
不錯
給人感覺非常好的一本書。裝幀非常實在,風格是我喜歡的,應該去參加中國最美的書的評選。內容印刷都非常好。
好書好讀
不好意思,確認晚了。紙尿褲買給朋友的孩子的,查不到物流信息,剛聯系朋友才確認已收貨,所以未能及時確認,抱歉。好評
包裝不錯,性價比高,包裝一般
顧景舟大師的傳奇故事,感人肺腑
經典作品值得收藏
經典無需多言,喜歡。
他的作品很完美,好好學習
這書還算做的比較好
今天送到的,整體非常好,值得收藏
很好!值得購買!
包裝很好還沒使用252393
所有都很好
課堂上聽不到的生物傳奇,知識性很強,利于理解,利于閱讀,利于傳閱,利于掌握。適合每位成人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傳閱。
這次活動價格比平時便宜很多,先買了囤起來,等有時間仔細閱讀。一直都是在這買書,圖書是正版,包裝也不錯。
滿意滿意滿意
書很好看,快遞也很快,一直在當當買書,希望再多些優惠活動
這不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商戰回憶錄,作者以西方人獨有的輕幽默方式展開敘述,通過對商業談判中甲乙雙方對話、信函的直接引述,直觀呈現了數次殿堂級商戰對壘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交鋒細節……沒有草率的結論,沒有故作艱深的商業模型,只有冷靜豐富的細節。這不是一部帶有標榜色彩的人物傳記,作者通過大量直錄式對話以及旁觀者的冷靜評述, 還原長久以來為媒介所扭曲的他們……沒有冗長的說教,沒有空洞的吹捧,只有通俗誠懇的陳述。這是一部阿里巴巴的成長紀念冊,更是一部關于企業管理、關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案例分析式教科書。
包裝完美,發貨極快。書本身就不用多說了,精品之作。
真的太給力了!很有設計感的一本書!而且到貨非常的快!
工匠精神在紫砂的體現,讀此書才知道大國工匠真正的含義。
書很不錯,但是價格偏貴,當當不搞活動是買不起的。
專門買了精裝版的,值得收藏。尤其是對擁有大師的紫砂作品的藏家來說。
很不錯的一本書,顧老對紫砂藝術的執著讓人感動!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精裝)(2015年中國好書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