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日記是在啟功先生去世后整理遺物時發現的。
跟他熟悉的人向來認為,啟功沒有寫日記的習慣,因此頗感意外。
惟其如此,這些特殊時期和因特殊事情而留下的日記,才顯得如此珍貴。
隨書贈送書簽一個,上有啟功先生的書法聯語:云霞詞彩珪璋度,川岳精神松桂身。
紀念啟功先生誕辰100周年
完整披露啟功先生在不同時期所寫日記的全部內容——《啟功日記》隆重上市!
啟功(1912-2005),滿族,愛新覺羅氏,字元伯,又作元白。北京人。書畫家、文物鑒定家、教育家、詩人。
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六、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60年代日記
""初期日記(1966.1.12—12.13)
下鄉日記(1966.12.14—1967.1.17)
初期在師大(1967.1.18—1968.12.2)
70年代日記
在中華書局標點廿四史初期(1971.8.30—10.25)
住院治療及出院后日記(1973.10.18—1974.6.14)
80年代日記
赴香港講學日記(1982.3.3—4.6)
洛陽行記(1982.7.19—7.21)
日本行記(1983.2.28—3.27)
搬入小紅樓后日記(1984.2.25—3.27)
京西賓館六日記(1984.7.21—7.26)
煙臺游五日記(1985.7.29—8.2)
赴上海鑒定書畫日記(1986.4.18—6.14)
參加蘭亭筆會日記(1987.4.7—4.30)
90年代日記
赴香港籌備勵耘獎學金義賣展十日記(1990.5.31—6.9)
附錄 此時無聲勝有聲——讀啟功先生""初期日記有感(柴劍虹)
討論清官問題。官有無清貪之別,清官對社會發展有無作用,怎么評價?對清官的評價和對歷史遺產的評價問題。
----1966年3月24日
學習著作,學習今天《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漫談。
----1966年6月1日
上午因天安門大會,全市交通車暫停,徒步至校,學習老三篇(今日開始學習老三篇,自思不能在及時日即缺席,尤其應在用字上下功夫,徒走亦須走到)。
----1966年10月18日
上午勞動,起土,有肖汝銘四十四歲,勞動極強,鑿土甚多,鏟土甚費力,此人舉重若輕,深見老農之優越:1.態度樸實,不多言,全神專注;2.力大,;3.熟練,故效果極強。下午學習葛家中寄來之印刷傳單,關于事的。下午發信。今日派飯在楊德爾家。夜間大風。
----1967年1月6日
上午上班,清史組商討標點事,下午點書3200字。傍晚到醫院。《選舉志一》點畢,自今日點書始入正軌。
----1973年9月13日
上午與吳羊璧、曾君訪李啟嚴,看其藏品三件,文衡山小楷《古詩十九首》及陶詩數首,古緣著錄者,《黃庭經》有王弇州跋,涂筆作雙勾,張猛龍碑平平。
----1982年3月7日
好
很喜歡
很親切!
內容比較少,偶爾有缺,感覺有必要增加注釋。
多年來與當當為伴,當當給我們帶來了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收藏好書的滿足。不亦快哉!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比超市便宜還能送貨到家很方便一直都在當當買超方便164327
看了開頭,感覺還不錯。
還行,需要自己挖掘。
很喜歡,經常來買的
書的質量很好。
記錄的是啟老的那段特殊日子的點點滴滴,可惜不是手跡影印本!
內容很一般,如果不是做啟功研究的人,沒有必要買!
這本日記像流水賬一樣的,拿到之后好失望。恐怕只有研究啟功的專家才會感興趣
大師的苦難人生,光鮮背后是殘酷的現實,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超越的不二法門
書籍質量很好,印刷的也很好,喜歡的小伙伴不要錯過哦!
還沒看完,和《啟功口述歷史》一同看一定有意思。最好注釋能詳盡、可靠。
這是一本研究啟功生平和當代文化的一本好的資料
《啟功日記》,如果你對那段歷史感興趣,啟的日記就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日記寫得極為簡單,需要琢磨,才能看出味兒來。
啟功老先生的日記太簡單了,就是每天干啥了,我覺得我是讀不了!不過還是挺佩服啟老先生的。
啟功的日記,記錄的是一段六七年代的歷史,每一則都很短小,但是真實可信。
有的日記很詳細,但是讓人感覺不真實。啟功先生的日記,雖然簡單,但是讓人感覺真實!
挺精明的一本書,書中有些手稿,了解大師的生活軌跡
啟先生是另一種類型,在大風云中。據說先生曾助學生在那年逃離京城,也曾在表態大會上只鞠一躬。
因為手里有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那就看看他的日記,感覺很有意思啊……
這是真人記的真實的日記。歷史在今天,被人涂抹的太多,所以在脂粉背后的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么,反而不容易搞清楚。像啟功先生這樣記的日記,能讓我們觸摸歷史的真實。本書是好書。
《啟功日記》中1966年7月20日,“看壞電影《桃花扇》。”想來是學校組織且要求以批判之眼光看。1966年8月18日,“上午天安門慶祝大會,在家聽廣播。”這一天毛首次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和革命群眾,想來啟功非革命群眾,無緣去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