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這個時代:信息變多、思考變淺,機會變多、競爭跨界,隨時干擾、永遠在線。每一個個體都在與外界的持續交換中,感受到能力進階的壓力與焦慮,希望獲得適應自身成長節奏的知識,并將知識轉變為價值,擺脫"聽了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夢魘。
古典在《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中,表達了一種相對于以往個人成長類圖書不同的觀點:不能單純強調個人的努力與天賦,要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能夠理解個人發展、認知方式、思考范式底層邏輯和科學依據的人,才更有可能撬動自己的成長,也就是成為聰明的勤奮者。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2007年,古典創辦新精英生涯,希望幫助30%的青年人: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這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是他繼《拆掉思維里的墻》后,傾三年心力,推出的第二本書。
本書探討了以下問題:高競爭的工作、高不可攀的房價和房租、擁擠的交通、糟糕的空氣、不安全的食品……在竭盡全力才能生存的時代,年輕人如何追求自己的夢想?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的生命又有什么可能?如何才能越過現實和理想的鴻溝,找到和進入自己希望的人生?如何修煉自己在現實中活得更好的能力?如何在現實之中發展自己的興趣?如何連接現實和理想?如何面對生命里的苦難、貧窮、不或者不公正?如何獲得心靈的自由?
在書中,古典談到了人生四個永恒的主題:
影響力、愛、自由、智慧。
即使在這個不那么公平的現實世界里,每個平凡人也都能活出各自的生命可能。
本書寫給成長中的每一個人,以生涯之學和古典的獨特人生體驗,帶領所有好奇、冒失又熱愛生命的讀者一起成長。
生命是一個打開又收攏的過程,這本書將讓我們打破自己心智的障礙,開始自由地思考和行走,然后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拆掉思維里的墻》
《拆掉思維里的墻(百萬經典版)》是新一代人生設計大師古典傾情打造"人生開竅手冊":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會經常覺得累?結婚一定要買房嗎?你認為堅持就一定會成功?你總忍不住與別人比較?只有有錢才能夠幸福?老板可以掌控嗎?小人物就無法對抗不公平嗎?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卻又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卻因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這樣過下去?每天都在混日子,卻幻想有24小時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就一定會全心投入?如果有一個回答是"YES",那么這本書就是你想要的。也許,連我們自己也不曾意識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著一堵堵思維里的墻,阻礙著我們,把我們與美好的生活隔開了。拆掉思維里的那些墻,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快樂、自信和幸福。從"IMPOSSIBLE"到"I`MPOSSIBLE",只須一點改變,你的人生也許就此大不相同。新增兩萬字《管理者以為你知道的職場常識》,升級你的"人生操作系統"。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1. 三百萬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50000+"得到"訂閱專欄作者古典積淀五年全新力作。
2. 一本讀得懂、學得會、用得到的個人成長作品。
3. 俞敏洪、羅振宇、萬維鋼作序推薦,徐小平、李尚龍、李笑來、吳伯凡、艾力、樊登、成甲等聯袂推薦。
4. 所謂高手,就是懂得以外部資源為杠桿,撬動自身的跨越式成長。
5. 把知識變成價值,做聰明高效的勤奮者!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送給在不夠好的世界里,依然努力奔跑的你!
讓你活得更好、有更多可能的人生開竅手冊!
《拆掉思維里的墻》作者 古典 三年傾心之作
拆掉思維里的墻后,希望你能看到世上的可能
一本告訴你如何在當前社會生存、生活與成長的人生啟示錄!
本書未出版,試讀本已在各大論壇瘋傳,在"新精英做自己"微信公眾號、微博、人人網、豆瓣等平臺獲得學生和上班族熱議,文章轉發量驚人!書中有數十個案例和步驟,滿足個人激勵和企業培訓所有需求!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古典
三百萬冊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作者,"得到"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新精英生涯公司創始人,著名企業高管教練、生涯規劃師,全球職業教練(BCC)中國區首席導師(Master Trainer)。新東方教育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清華大學生涯規劃客座專家。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古典,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曾出版《拆掉思維里的墻》,暢銷70多萬冊。少年文青,玩樂隊,練散打,寫小說,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誤打誤撞進入新東方,成為GRE詞匯首席講師。因目睹無數中國教育下的人才的迷茫和糾結,意識到"找到自己"比"去好大學"更重要,四年后開始轉向生涯規劃。系統學習職業規劃、心理、教練、國學等,真實咨詢近千例,探索中國青年人的生涯出路。
2007年創辦新精英生涯,現已成為中國專業、培養認證生涯規劃師多的生涯教育機構。他業余在清華等各大學講職業規劃課、寫書、做節目、搞公益、四處晃蕩。努力搭建一個更大的生涯行業生態平臺,讓更多人和組織在玩中成長。
因為他相信,更多人將: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拆掉思維里的墻》
古典,新精英生涯總裁。大學就讀土木工程,玩樂隊,練散打,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稀里糊涂進入新東方,歷任GRE首席詞匯講師、集團培訓師,新東方教育與職業發展協會會長。"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是我當年被新東方吸引的原因。但今天的青年,他們不絕望,更多是迷茫。人生終將輝煌,但哪一種是他們的輝煌?我的回答是:做自己,與眾不同!"2007年創辦新精英生涯,致力于職業生涯規劃,個人成長教育與咨詢,幫助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拆掉思維里的墻》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注]本套裝以商品標題及實物為準,因倉位不同可能會拆單發貨,如有需要購買前可聯系客服確認后再下單,謝謝!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拉斐爾也用投影儀
大衛 霍克尼(1937— )是當代有影響力的英國畫家,國際畫壇的大師之一,他還是一名藝術評論家和攝影師。
1999年,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了安格爾的作品展,當年霍克尼也是業內大師了,他在看畫展的時候依然被震撼了。他發現安格爾能在一個很小的畫幅中用素描抓住特別細微的特征,這些線條精準、連貫,簡直就像生長出來的一樣。
更加讓人震撼的是,這批肖像畫是24小時之內畫出來的,而且安格爾和這些模特素不相識。
畫過素描就知道,畫認識的人比畫不認識的人要容易很多,因為熟人你潛意識已經完成從立體到平面化的過程了。所以,對于安格爾如何在24小時之內于如此這小的畫幅里面畫出這么多素不相識的模特,霍克尼倍感困惑。
"要達到這種程度,他是怎么畫出來的?"霍克尼喃喃自語,"簡直像是照片拍出來的。"
霍克尼當時恨不得要下跪,相比之下,他自己這雙手簡直就是木頭做的。
這種自然主義的驚世天才有那么一個兩個也就算了,但是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那個時代的天才畫家,全部是這個水準。丟勒、拉斐爾、卡拉瓦喬……驚人的技藝讓人絕望。
難道現代人比幾百年前的人差那么多?
藝術、商業、科學、文化……我估計任何一個領域的人,都遇到過類似情況——你遇到業內某個級高手的作品或產品,那一瞬間,你突然意識到,以你現在的進步速度,根本就不可能企及這些人的高度,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腦子簡直是豆腐腦。
要多努力,才能毫不費力?
要用多少汗水,才能澆灌出這樣的精進?
不過本書不準備繼續在"努力"這條路上給你打雞血。這個故事也要準備馬上急轉直下了。
霍克尼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偶然得知16世紀的畫家已經知道有暗箱——就是中國所謂的"小孔成像"這個玩意兒的存在,達芬奇的手稿也提到了凹凸鏡,而且畫家和磨鏡片的工匠屬于同一個工會……他在想,有沒有可能,哪怕一點可能,這些大師是用暗箱投在紙面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的呢?
這樣一來,畫畫變得簡單多了,那些反復被強調的素描基本功變得不那么重要,關鍵是上色和涂抹——類似你今天畫《秘密花園》。
先不說大師,如果今天你去畫大油畫,別人也會要你給他一張照片,然后用投影儀投射在畫布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就完了。要注意啊,不都是手工,別被騙了。
霍克尼腦子里有這個想法以后,心里害怕——要知道,假如這個推論是對的,對于歷代大師的技藝,還有相伴的各種畫雞蛋的雞血故事和美術學院學生篤信的"熟能生巧",是多么大的打擊。巨大的顛覆需要海量的證據,他整理了500年來幾乎所有的畫作,查閱了許多資料,在2006年出版了自己研究的結果——一本331頁的書《隱秘的知識》(Secret Knowledge)。
這本書里有清晰的證據顯示,16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畫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而有相當一部分畫家,在使用暗箱。他確定達芬奇在暗箱里看過蒙娜麗莎,但他這種天才也許沒有描手稿,估計是看完自己手繪也能畫出來的;米開朗琪羅是技術狂狂肯定不屑于用這種技術,但是拉斐爾,文藝復興三杰之一,肯定用了暗箱技術。這本書引起重量的震動,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回到講這個故事的初衷,我想指出的是:
如果拉斐爾在用投影儀,今天各領域的高手是否也有自己的"暗箱"?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你有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人?有人總是去新館子,點新菜,嘗試更多口味。而有些人喜歡去老飯店,點上家常菜,吃得安安穩穩。再比如旅游,有人喜歡探險,去窮山惡水異國他鄉;有人喜歡休閑,向往水清沙幼舒適恬靜。前者有趣,后者愉悅,好的生活則應該是愉悅又有趣。
我們完成一項有價值的工作后滿心疲憊地關上電腦,我們在街上遇到熟悉的老同學,我們待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曬太陽,我們與家人擠在沙發上看老版的《西游記》,我們接近大自然,我們在春節擠上擁擠的火車回家——這些或許談不上有趣,但會讓我們心跳放慢,血壓降低,內心寧靜。它們溫暖、簡單、安全,帶給我們幸福與愉悅的感覺。
我們接到一項全新的挑戰性任務,我們遇到一個跳舞的街頭藝人,我們站在一個新鮮的繁華都市的入口,我們和旅途中遇到的一見如故的陌生人徹夜長談,我們決定要探險穿過一片森林……這些都讓我們心跳加速、手心發汗,同時讓我們覺得新奇、復雜且有趣。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又有趣的。
動畫片的設計能說明這個問題:為了讓注意力時間很短的孩子坐在銀幕前一個多小時,即使可能沒有心理學知識,動畫片大師也都直覺般使用了這個愉悅有趣的模式——在大部分動畫中,總有一個復雜、新奇、或神秘或搞怪的二號人物,又有一個直接、溫暖、簡單的主角,如驢子和史萊克、流川楓和櫻木花道、佐助和鳴人、豪豬和小獅子王,所以這些動畫片既愉悅又有趣。
好奇心害死貓,安安穩穩多好,人類為什么還要有"感興趣"這種奇怪的設定?進化心理學發現,興趣是一種應對成長中的"不確定"的情緒——當我們遇到了"不確定",我們會下意識地躲回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愉悅"。所有的成長都來自舒適區之外,這樣一來,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這時候"有趣"的情緒會出現,幫我們渡過難關——此時大腦跑出來個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試試看?"于是我們繼續前進,越過那些不確定。興趣鼓勵我們走出安全區,讓我們變得越來越強,而世界變得越來越大。興趣是成長的催化劑。
大人把孩子拋起來玩耍,孩子會先有些恐懼,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會咯咯大笑,笑聲像廣場上飛起來的鴿子。幾次之后,孩子只要一被拋起來,就呵呵地樂,他開始穿越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覺得有趣,他的勇氣變得更大,他的信任感變得更強。
有趣和愉悅的界線,在于"不確定性"的程度。過于不確定的生活毫無愉悅可言,充滿焦慮;而一旦不確定太少,日子又無趣得很,日復一日能淡出個鳥來。有智慧的人懂得調配出適合自己的"不確定"。有趣如菜里的鹽,而愉悅如菜本身,如調配得當,管自己、做項目、辦公司、治大國如烹小鮮。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的不確定。但是很多人對"感興趣"的事情保有幻想,他們認為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特別快樂、舒適、天生就會的。有這種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慘——他們終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后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他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愉悅/興趣對于職業發展相當重要。很多人來找職業規劃師,說:"我不喜歡我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活得到底是不愉悅還是無趣。如果是不愉悅,則需要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其他目標,進入一個相對更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去;而如果是無趣,則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難度,或讓自己進入更復雜、更不確定的職業環境。很多人只想活得愉悅舒服些,卻給自己挖了個更大的坑跳進去,結果更痛苦了。
我遇到過一位外企銷售經理,收入高且穩定,但覺得工作無趣。在價值觀的排列中,他認為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會和家人認同"。他覺規劃師的工作很有趣,執意希望成為其中一員。不過職業規劃師不是個簡單的職業,需要至少200小時的系統學習和操練,才能讓一個有職場經驗的人成為合格的咨詢師。在此投資期間經濟回報甚少,他看重的"經濟報酬"會大打折扣,這很不讓人愉悅。聽到這里,他的臉抽動了一下。
我進一步告訴他,這200小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讀書拿證還好辦,次咨詢的灰頭土臉,次講課的一片死寂,訓練營里高強度的極限挑戰,寫案例被督導說得一無是處,后還需要通過PK才能開始授課。即使這樣,也遠非結束,開始講課后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咨詢后的反復揣摩,依然會伴隨你好幾年——這條道路充滿這么多不確定的時候——你還覺得有趣嗎?
聽完我的講述,這位兄弟頓時覺得規劃師不那么有趣了,心算完收益產出比以后,他還是覺得他的一個創業項目相對更有趣——因為項目的不確定性沒有那么大,他可以同時保持愉悅與興趣。
像這位仁兄一樣,我們常常因為白飯吃多了,就以為自己想以腐乳為生。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火鍋效應"——如果你問一個天天吃家常菜的人想吃點什么,他會說:"火鍋!我愛吃火鍋!"但是如果你抓他吃一個月的火鍋——哪怕變著花樣,他估計就會哭著喊著要回家了。好的生活,是經常吃米飯,偶爾點火鍋。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過得特有趣,就讓我告訴你興趣的真相吧: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地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娘一邊咧著嘴干完的事情。這才是興趣本來的樣子。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
用自己的步伐,丈量這個時代
俞敏洪
時常有人問我,該如何在這個時代從容生活?
這個時代一切發展得飛快,城市每天一個樣子,工作種類不斷增加、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快,今天學的東西明天可能就過時了。每個人都免不了有心浮氣躁的感覺,每天忙忙亂亂。但即使如此,好像也什么都沒抓住,好像稍一恍惚,有些機會就失去了。
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讓自己從容又持續成長?
個重要的事情,先慢下來。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了再去做。
管理學中有一句話叫做"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有些做企業的創始人整天忙忙碌碌,抓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每天24個小時不夠用。但整個公司不僅發展戰略方向不明確,重點不明確,后公司不是倒閉了,就是處于危機狀態。
另一個說法則給了這種低水平勤奮解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縱觀全局,把事情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這樣的話,即使從細小的事情開始做,大方向也始終保持一致,有序而不亂。
所以,不論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設計,還是面向工作發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來,把心靜下來,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古典原來是新東方的很好GRE詞匯老師,也是新東方屆教師培訓師。在教學過程中,他有感于人生方向、選擇、心智對于人的影響, 07年開始全職從事生涯教育和咨詢,從業十年專注這個領域,逐漸成為圈內高手。
他顯然也注意到了這個時代的焦慮底色。他在書里指出:在這個時代僅憑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你需要先理解時代的趨勢,看到每一個企業、公司都有自己系統。站到系統的杠桿點,個人的力量才會被放大。要懂得借時代的勢,借平臺的勢,就像鳥借助上升氣流和同輩的拍打翅膀,能夠飛越大洋。
在這本書里,他深入的剖析了很多高手故事,投資家巴菲特如何用保守的策略轉到激進的收益、書生曾國藩如何用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征服太平天國,探險家柯林斯如何通過日行20公里個到達極點,這些人都是沉得住氣,慢得下來的人。他們之所以能慢得下來,不是因為比別人有毅力,是因為想的清楚。
時代越快,你越要慢下來,用一種戰略眼光看清楚再動。
第二個很重要的東西,一定要閱讀。
我對中國人讀書這件事情無比失望,我反復講猶太人每年讀65本書,中國人只讀5本書,后來我發現,連這個5本書的數據統計都是假的,這個數據把中小學教科書、課外輔導材料都統計進去了,平均每一個中小學生有20本以上的輔導材料和教科書,意味著成人是不讀書的。有一次我對2600個中小學老師講課,讓讀過除了教科書以外5本以上書的人舉手,結果只舉起來了20雙手,中國的中小學老師都不讀書,我們又怎么希望我們的學生讀書?
我到俄國、美國去坐地鐵,地鐵里的年輕人有一半在讀書,在中國的年輕人都拿著手機玩。在這個信息爆炸,萬物互聯的時代,書本的便宜和便捷,我每天都在kindle下載新的書,也從網絡上閱讀到很多新知。但是我們很多人,依然還是不讀書、少讀書。
除了讀書,你還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學習,讀書、旅游、交友、拜訪名師、個人領悟是個人學習的5種路徑。按照古典的話來說,就是要成為"聯機學習者"。一個人的學習、思考能力極其有限,整天盤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領悟范圍內,很快會遇到瓶頸。
你就要有新的學習方式:我特別鼓勵新東方老師出去旅游,背著包就走,記錄自己看到、感受的東西;遇到有思想的人,要去請教,他們的一個小引導,也許會讓你的工作生活,進步飛快。遇到有想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能在一起喝酒、聊天。
英國教育家、牛津主教約翰?紐曼(John Newman)在一次講演中講到,"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并且掌握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我近舉辦一個特有趣的活動,我包下一座游輪,讓2000個老師在游輪上這個封閉的地方一起讀書,共同碰撞,他們就在引爆這種"即使沒人教,也能互相學習"的聯機學習方式。也正是因為這種力量,新東方才會和一般教育機構不同,才能源源不絕的產生出很好的年輕人,不僅在財務上成功,更加成為中國教育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時代越快,我們越要閱讀,用一種與時代聯機的方式閱讀。
第三個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一種投資的心態來看待人生。
我們常常會有一個錯誤概念,我們花出去的時間、耗費的精力、花費的金錢,就只是花掉了,并沒有回報。但其實我們的時間、精力、注意力等,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一種投資,并不是簡單的花掉。投資行為核心的特點,就是需要取得回報,并且好是成倍的回報。
在這本書里,古典提到,實際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人生投資者",我認同這個理念,投資人這個思考角度會讓你對于自己的人生使用得更加淋漓盡致。
當我們把一件行為當成投資的時候,我們想就不是盡可能少花錢,而是盡可能思考這筆錢是否劃算。比如說100元僅僅是吃飯,回報就是吃飽,也許和20元的沒有什么兩樣。但是如果你用20元吃飯,剩下的錢去看一場電影、買一本書、甚至還能給自己愛人買一朵玫瑰,這個投資就是合算的。你獲得了感情、知識、能力上的回報。
我們的時間精力也是一樣,表面上看,精力好像睡一覺又能恢復,沒有什么成本。其實你的時間過去不會再回來,24小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一個資源豐富的時代,你要比投資金錢更加謹慎的投資你的時間精力。
當然,我并不是說從此以后我們就不要散步、聊天、和朋友吃飯喝酒。朋友交往帶來情感的回報,這是新東方創業的原始股,聊天帶來智慧的回報,散步帶來思考的回報。這是一種長遠的投資模式。
時代越快,我們越要用投資的眼光看人生。重要的事情,值得重要的時間去做,值得做的更好。
看《躍遷》這本書的人,都是希望成為自己領域高手的人,真正的人生高手往往并不是苦哈哈的,而是快樂、從容和恬靜的。所以送給各位希望成為高手的年輕人兩句話:
"有條不紊地奮斗前行,舒展從容的恬靜人生。"
持續進步是人生必須的,但要用一種舒展從容的態度去做。人生本身應該是安靜的,而非匆忙的。尤其是不能被這個時代牽著鼻子走,要用自己的步伐去丈量這個時代。
鳥類學家想告訴鳥的話
萬維鋼
古典老師早年是新東方名師,現在專注于個人事業發展的顧問工作。他經歷過高強度競爭的大場面,指導過職場新人和行業高手,影響過很多很多大好青年。他在"得到"的專欄《超級個體》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這本《躍遷》,是古典給讀者的新奉獻。
書中有英雄的成敗經驗,有科學家的嚴格研究,更有古典老師從線獲得的洞見。書中思想代表了時代的新見識 —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想,倘若有人不了解這些思想,想要跟了解這些思想的人競爭,豈不是吃虧嗎?
讀書行為帶給人的是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可能有的人高喊著"努力!奮斗!"的勵志口號埋頭苦干,但是根本摸不著現代社會的門道 — 而這本書告訴你怎樣借助新時代的工具,怎樣外包大腦。可能有的人把高手奉若神明,以為做事都要有"妙招"才行 — 而這本書告訴你所謂"妙招"恰恰是落了下乘,系統化的進步靠的是"51%的效率"。
所幸的是你現在你已經把這本書拿到手里了??晌矣謸哪阕x不好,所以我想說說個人的一點淺見,這本書到底應該怎樣讀?,F實是,就算你把這本書倒背如流,也未必能成為真正的高手。
"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是兩個有意思的領域,有些研究這兩個領域的專家,會忍不住總結一套科學進步的規律,告訴科學家應該怎樣搞科研??墒俏锢韺W家費曼是出名的反感哲學,他有一句話說,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之于科學家,就如同鳥類學家之于鳥。
鳥們并沒有接受過鳥類學家的指導,但是鳥都飛得很好。那科學家為什么要聽科學史家的話呢?
我對費曼這個類比有點不以為然。鳥天生就會飛,但科學家可不是天生就會搞科研。我聽過一些科學家的經驗之談,也讀過"科學史家"對科學方法的歸納總結,我只恨自己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就知道這些。就連費曼本人,也忍不住在不止一本書里談到自己的研究方法論,以及對"科學"這個行業的看法 — 他想讓年輕人知道,而年輕人也的確樂于學習他的經驗。
但是如果你去問費曼、或者任何一位某個領域的高手,他們大概不會說,我作為一只鳥,是因為通讀了鳥類學家的書才飛得這么好 — 我飛得好是我自己的事兒。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這書到底應該怎么讀,這經驗到底應該怎么用呢?
對此我有三點意見。
是"模仿"和"創造"。讀書的錯誤態度是既然別人是這么、這么、這么做取得成功的,那我就必須也做這些。更錯誤的態度是既然書里沒說有人那么做過,所以我就不敢那么做。
其實你仔細讀書中這些案例,高手的名字之所以跟這些道理聯系在了一起,是因為這些道理是他們首創的。他們不是被動的模仿者,他們是主動的創造者。只會被動模仿,不能算你學到了 — 你得主動創造才算是真的學到了。
當然,創造也不一定都是憑空而起,你可以創造性地借鑒。比如書中講到,巴菲特就從棒球手的訓練中學到一個道理,用在了投資領域。那你如果也把這個道理用于投資,你就是還沒學到家。你得能用到別的領域才好。
第二是"方法"和"事業"。這是一本講做事業的方法的書。你要干一個什么事業,用上這些方法,可以加速進行,甚至事半功倍。成績 = 事業 × 方法。
但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事業,光知道這些方法也沒用。如果一個人埋頭苦干事業,另一個人整天鉆研方法,我們無法判斷他們兩個誰更可能取的好成績 — 也許個人更靠譜。你得先有個孩子,才談得上鉆研育兒科學,先有個事業,才談得上學習方法。
這個事業好是比較大的。如果你只想要生活中的"小確幸",這本書就只能給你提供談資而已。只有大事業才配得上"戰略"二字。
第三是""和"一點"。我們是不是非得了解了高手的方方面面,才能出發去成為高手呢?當然不是。你坐在電視機前把各國游泳教學錄像都看一遍也沒用,直接下水游才是好的辦法。
你根本不需要掌握這本書里說的所有方法。你真正要做的是一邊實踐演練一邊借鑒方法。也許書中的某一點正好對你有所啟發,然后你在這一點上做到了很好,那你就可能打敗了絕大多數人。
在踐行的過程中,你自己也會有各種體會、各種經驗 — 那時候你回頭一看這本書,可能會有新的啟發,更可能感到不謀而合。那時的再次相見,豈不是比這時候的切磋,更有意思。
古典訓練過很多鳥,你聽他的沒錯。你讀這本書不是為了也當一個鳥類學家,你想當一只飛得更好的鳥。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收貨速度還可以,最起碼書全是好的,沒有壞
很好啊性價比很高,受益匪淺呢,紙質也很好
很喜歡古典老師的作品,雖然有些部分看不懂。慢慢來
紙張很好 送貨速度快
很喜歡很喜歡
不錯的套裝!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