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 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貝多芬晚年蒙受失聰之痛,但在艱難的歲月里,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這部傳記是一顆受傷后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生動展現了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舛的命運斗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個與他同樣不幸的遭難者、不顧自然底阻礙,竭盡所能的成為一個不愧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羅曼 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生于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1903年,羅蘭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傅雷翻譯為"巨人三傳"。
代序 譯者序原序 貝多芬傳 貝多芬遺囑 埃林耿希太脫遺囑——給我的兄弟卡爾與約翰 貝多芬給我的兄弟卡爾和約翰在我死后開拆并執行書信集 貝多芬致阿芒達牧師書 貝多芬致弗朗茲 葛哈特 韋該勒書致前人書韋該勒與愛萊奧諾 洪 勃魯寧致貝多芬書貝多芬致韋該勒書致前人書 貝多芬致莫希爾斯書 思想錄關于音樂 關于批評 參考書目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貝多芬與力貝多芬的音樂建樹 重要作品淺釋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發,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頭上的亂蛇” 。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 。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憂郁的目光向天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一張細膩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傾向。牙床結實得厲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邊的下巴有一個深陷的小窩,使他的臉顯得古怪地不對稱。據莫希爾斯說:“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談話之間有一副往往可愛而令人高興的神氣。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卻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難看的,并且為時很短,”——那是一個不慣于歡樂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郁的,顯示出“一種無可療治的哀傷”。一八二五年,雷斯太勃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劇烈的痛苦”時,他需要竭盡全力才能止住眼淚。一年以后,勃羅姆 洪 勃隆太在一家酒店里遇見他,坐在一隅抽著一支長煙斗,閉著眼睛,那是他臨死以前與日俱增的習慣。一個朋友向他說話。他悲哀地微笑,從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談話手冊;然后用著聾子慣有的尖銳的聲音,教人家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他的臉色時常變化,或是在鋼琴上被人無意中撞見的時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應的時候,有時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為出驚。“臉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脹;獷野的眼睛變得加倍可怕;嘴巴發抖;仿佛一個魔術家召來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亞式的面目 。于里于斯 裴奈狄脫說他無異“李爾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