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 布魯克訪談錄:1970-2000
的導演如何錘煉其專業技巧?的演員該符合怎樣的期待?如何在演員和觀眾之間建立起情感的紐帶?……
《彼得•布魯克訪談錄 : 1970-2000》,充盈著這些睿智的對話。
從1970年到1999年,瑪格麗特•克勞登與彼得•布魯克在劇場相伴三十載。圍繞布魯克的主要作品和藝術理念,他們屢屢交心,反復探索,每一場對話都見證了布魯克這位戲劇先鋒的成長,以及他創作的“進化史”。在這些對話中,彼得•布魯克不但吐露了他作為現代戲劇大師的“秘訣”,也向讀者展現了純凈的自己:一個傳統的反叛者、傾盡一生的探索者、一位永不放棄反思和質疑的導演。
敞開的門
《敞開的門》選取了彼得•布魯克談論戲劇創作的三篇文章。
在本書中,這位先知般的導演和理論家,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詳盡的哲學闡釋。用特殊的方式訓練演員,充滿想象力地運用劇場空間,談論在印度和伊朗的所見所聞……
布魯克從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選出那些嚴厲或輕松、詼諧或尷尬的時刻,來說明戲劇是“三個人”的交流,忽視第三個人(演員/觀眾)只會損害自身種種獨特的可能性,由此強調了演員與觀眾的一致之重要性。
時間之線:彼得•布魯克回憶錄
《時間之線:彼得•布魯克回憶錄》是英國戲劇大師彼得•布魯克的自傳,也是他作為一位藝術家對自己心路歷程的回顧和自省。書中講述了彼得•布魯克不懈的戲劇實驗、他所探究的戲劇理念、他內心的探索、他生命中的各類體驗,以及他所經歷的人和事如何塑造他和他的藝術。這是所有戲劇愛好者的必讀書。
彼得 布魯克訪談錄:1970-2000
◎“英語世界偉大導演”( 《紐約時報》語)暢談其深邃動人的戲劇世界。
◎彼得•布魯克的理論對戲劇的發展是顛覆性的,不可錯過的戲劇人與戲劇書。
◎非洲曠野的《飛鳥大會》、伊朗山巔的《奧格哈斯特》、印度的《摩訶婆羅多》、莎翁經典《哈姆雷特》《仲夏夜之夢》《暴風雨》……
敞開的門
◎“尚在世的偉大戲劇導演”( 《獨立報》語)。
◎“20世紀戲劇界少有的真正的戲劇革新家”(克萊夫•巴恩斯,英國戲劇評論家)。
◎富有影響力的戲劇理論著作《空的空間》續作——拒絕“僵化”和“神圣”,讓戲劇變得“鮮活”和“即時”。
◎“戲劇絕不能讓人覺得沒勁,絕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讓人意想不到。”(彼得•布魯克)
時間之線:彼得•布魯克回憶錄
這是彼得•布魯克的自傳,他以時間串聯一場關于探索與體驗的人生戲劇。
彼得•布魯克是現代戲劇實驗之父,后現代主義戲劇導演的先驅。
彼得•布魯克寫作的戲劇理論《空的空間》《敞開的門》是戲劇學院學生的必讀書。
彼得•布魯克被稱為“英語世界偉大的導演”,他也是莎士比亞戲劇的絕佳詮釋者,曾執導《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的悲劇》《暴風雨》《李爾王》……
作為20世紀下半葉重要的國際劇場導演之一,彼得•布魯克以80多部戲劇作品顛覆了人們思考戲劇的方式。
不讀彼得•布魯克,你無法談論20世紀戲劇。
他為仍相信藝術至關重要的人們提供了一線希望。
——《芝加哥論壇報》
彼得•布魯克總是不斷地讓我們驚訝——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而持久的方式,永遠影響著你的心靈。
——肯•伯恩斯(Ken Burns),美國導演、制作人,艾美獎獲得者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著名的英國戲劇與電影導演,1925年出生于倫敦,牛津大學碩士。他曾多次獲得托尼獎和艾美獎,并捧得一座勞倫斯•奧利弗獎獎杯,被譽為“尚在世的最偉大戲劇導演”,年逾九十的他依然堅持戲劇創作。
布魯克曾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擔任導演,也曾領導位于巴黎的國際戲劇研究中心。他執導了《愛的徒勞》《暴風雨》《李爾王》等80多部著名戲劇,還執導了《乞丐的歌劇》《蠅王》等電影,另有多部歌劇作品。其著作包括《空的空間》《敞開的門》《時間之線》《流動的視點》《思緒如縷》等。
瑪格麗特•克勞登(Margaret Croyden),著名的批評家、評論員和記者,新澤西市立大學英語文學退休教授。著有《瘋子、情人和詩人:當代實驗戲劇》《在火焰的陰影下:三次旅行》《中間的那些年:一位記者從“二戰”到“冷戰”期間的旅程》等。她在世界各地講授美國和歐洲戲劇,主持CBS電視藝術節目《三臺攝像機》超過十年。
彼得 布魯克訪談錄:1970-2000
序
《仲夏夜之夢》
創建國際戲劇研究中心
在伊朗的山巔 :《奧格哈斯特》
在中心的實驗
在非洲的實驗
《與非凡男子的相遇》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
《Ik》《烏布》《飛鳥大會》
《卡門的悲劇》
《摩訶婆羅多》
《暴風雨》
《這個男人》
《哈姆雷特的悲劇》
回顧
致謝
彼得•布魯克簡要年表
敞開的門
中文序 好戲在后頭/孫惠柱
乏味的妙用
金色的魚
排練場上沒秘密
文章來源
時間之線:彼得•布魯克回憶錄
無
彼得 布魯克訪談錄:1970-2000
走向莎士比亞是一種前進運動,因為——不論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莎士比亞現象就像是放在驢子面前的胡蘿卜,總在前面不會滯后。當你看到莎士比亞的戲劇時,你會發現兩個非常驚人的特點,一個是:莎士比亞不是一個自傳性的作者,雖然成千上萬的學者在他的戲劇中不遺余力地找尋著這是自傳的證據,試圖以書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方式來書寫莎士比亞。事實上這種努力是不可能有結果的;他的戲劇中從來沒有哪個人物的身份被隱瞞了,或者被傾瀉而出的現實感所淹沒,這種現實性不會比莎士比亞本人所給你的更多。顯然,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角色沒有他們個人的身份,沒有個人的想法。如果你把他所有的作品合在一起—看上去卷軼浩繁—去找尋極少數迷住莎士比亞的主題時,你會發現它們沒有脫離你思考的范圍。一個令人吃驚的事就是他是個非自傳性的作家。
第二個令人吃驚的問題是他被人們接受是因為他的戲劇的質量比他同時代的許多作家更高。他是他那個時代題材最開放的作家。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可以來看看音樂方面的情況。最偉大的音樂家是莫扎特和巴赫。研究過他們的作品,你就會發現,越偉大的音樂家,他們的作品就越不開放。你發現莫扎特和巴赫的身上具有某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超乎常人的嚴格性。就莫扎特而言,指揮和歌唱家或者音樂家往往會突然進入一個令人愕然的段落,那是一個不合拍的十六分音符。為了好地表現莫扎特,你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按照他生前安排下來的去做。
莎士比亞的戲劇正好顛倒過來。莎士比亞所寫的一切都是可以隨意修改的。如果你采用了一個不怎么高明的劇作家的劇本,你會發現,他們已經設定了一個句子應該怎么說,以及這個句子如何設定了舞臺上的裝置。而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他的句子沒有特定的指向性。你真的可以將這出戲徹底顛覆。你可以像約翰•巴頓(John Barton)成功地改編《玫瑰戰爭》(The War of the Rose)那樣削減原著的句子,并把你的句子加入其中。
……
莎士比亞不會像拉辛這樣,他和大多數作家都不同。他創造的是充滿活力的作品,故事被濃縮了起來;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已經完成的作品。莎士比亞的作品只有在它演出的時候才存在,除此之外,事實上根本沒有什么莎士比亞的作品。這就是為什么任何當下或非當下的問題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都存在,因為他的戲劇是古典的也是現代的,就像做愛和吃蘋果。就像蘋果的汁液和我們的精液,無論你怎么想把它們壓抑住,它們都會出現在它們會出現的時間和地點。也許除了做愛和吃蘋果之外,第三個比方更能清楚地說明問題:莎士比亞的戲劇就像是一副紙牌。
歷史上的某24小時,有人發明了紙牌。成千上萬其他的發明都已成過眼云煙,而紙牌卻成了一種具有邏輯性、正確的游戲,在某種意義上,每一張紙牌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它們的位置,經過歷史的衍變,紙牌游戲現在已經成了一種運算方式。今天你玩紙牌或者算命,肯定沒有遵照古代的規則。當你開始切牌、洗牌、發牌的時候,你就像是在開一輛新牌子的車。經過排列組合,一副紙牌可以產生無數個數字,這就是這副牌的現實,也是人們玩游戲的現實。當你我開始打牌時,我們遵循的就是近五百年來的紙牌規則。但這個現實不是其他任何人的現實,僅僅是玩牌的人的現實。
……
莎士比亞可以被認為是一副巨大的人的紙牌,紙牌和紙牌之間,其身份已經被界定了,但非常抽象,所以仍然可以被重新洗牌和發牌,每一個地點、每一段上下文、每一個歷史時間都有無窮的排列組合方式。清楚了這一點之后,我們就可以接近莎士比亞作品的實質。
敞開的門
有24小時,我到英國的一所大學開始做一個系列講座—我的《空的空間》就是在那些講座的基礎上寫成的。我發現自己站在臺上,面對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黑暗中影影綽綽好像有些人坐在里頭。我開始演講,自己都覺得是在瞎講一氣,毫無重點,越來越郁悶,因為我無法找到一個自然的方式實現與聽眾的溝通。我看著他們正襟危坐,宛若專心致志的小學生,等著從我口中說出智慧的言辭,好去填滿他們的筆記本;而我正在扮演導師的角色,站在兩米高的講臺上,做諄諄教誨狀。
幸好我鼓起勇氣結束了這個局面,建議我們另外找個地方。組織講座的人在整個大學尋了個遍,找到一間小教室,雖然又狹小又不舒服,但在那里我和聽眾可以建立一種更自然、更緊密的關系。在這樣的環境中講話,我立刻感覺到我和學生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新的聯系。從那一刻開始,我可以暢所欲言了,聽眾也獲得了解放,彼此有問有答,交流得妥帖圓滿。就是在這24小時,我得到了關于空間的重要經驗。多年以后,我在巴黎負責國際戲劇研究中心,把這個經驗運用到工作中,作為在那里進行的實驗的基礎。
你若要看到什么有質量的東西,就得創造一個空的空間。有了空的空間,就可能出現生機勃勃的新現象;只有當經驗是鮮活、新穎的時候,才可能有包含了真正的內容、意義、表達、語言和音樂的東西存在。然而,要是沒有一個干凈、純潔的空間來接納它,新鮮的經驗也就不可能存在。
有一位南非導演在他祖國的有色人種居住區發起了一場黑人劇場運動。他是相當有活力的人,跑來跟我說:“我們都讀了《空的空間》,受益匪淺。”我很高興卻也相當吃驚,這本書的絕大部分是我們去非洲之前寫的,講的都是倫敦、巴黎和紐約戲劇界的事情,那些非洲戲劇工作者怎么可能從中受益呢?他們怎么會覺得這本書也是為他們寫的呢?它和他們所做的把戲劇帶給索威托(Soweto)人的事業怎么也會有關系呢?我把這個疑問提了出來,他回答:“書里的及時句話!”
我可以選取任何一個空間,稱它為空蕩蕩的舞臺。一個人在別人的注視下走過這個空間,這就足以構成一幕戲劇了。
在讀到這及時句話之前,他們確信在現有條件下,搞戲劇簡直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災難,因為在南非的有色人種居住區,還沒有一幢能稱得上是“劇場”的建筑。他們一直覺得,如果沒有一個一千個座位的劇場,大幕、頭幕、舞臺燈光和彩色投影儀都一應俱全,就像巴黎、倫敦、紐約的劇場一樣,他們就沒什么事情好做了。然而,突然間看到了我的這本書,它的及時句話就讓他們相信,其實他們已經擁有制作戲劇的所有條件。
20 世紀70 年代初,我們開始在那些被稱為“劇場”的建筑以外的地方進行戲劇實驗。在最初三年里,我們在各式各樣的地方演出了幾百場:街頭、咖啡館、醫院、神廟遺址、非洲的村莊、美洲的停車場、軍營、城市公園的混凝土長凳之間……我們學到了很多,演員積累的最主要的經驗是:他們要一直在看得見觀眾的情況下進行表演,而不是像他們以前習慣的那樣演出時看不見觀眾。有許多演員在傳統的大劇場里演出過,在非洲演出的經歷可把他們震驚壞了,演出時和觀眾面對面,的照明來自太陽,它毫不偏袒地把刺眼的強光照向觀眾,同時也照向演員。我們的一個演員布魯斯•邁耶斯(Bruce Myers)說:“我在專業劇院待了十年,我為觀眾演戲,卻從來沒看到過我的顧客們。突然一下子,我能看到他們了!如果是在一年前,我會像光著身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那樣驚慌失措,因為保護我的最重要的屏障不翼而飛了。我心里頭會想:看著觀眾的臉,真是場噩夢!”可是突然間他意識到,看著觀眾表演其實賦予了他的工作一種新的意義。空的空間的另一面是:這種空空如也本身就是被人分享的,對于在場的每一個人來說,它都是同樣的空間。
時間之線:彼得•布魯克回憶錄
24小時,《 觀察家報》邀請我撰寫芭蕾舞評論,這似乎有點不負責任,因為我不夠資格。其實,這種情況司空見慣,當時最的戲劇批評家事實上只在一個領域具有專業知識,那個領域是板球。不管怎樣,我的評論激起了整個芭蕾界的憤怒。但突然走到柵欄的那一頭,對我好歹也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即使在寫這本傳記的當口,我仍能感覺到職業批評家的誘惑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我應該提一下他,但這樣就會讓整個一段結束得太生硬”或者“我已經連續稱贊她三次,不能再繼續了,否則人們就會以為……”。這份工作讓我得到了皇家歌劇院的免費票。一次下午場,觀眾們趁午間休息,紛紛來到休息廳喝茶和品嘗梅子蛋糕。我和幾個朋友聊著天,不經意間被吧臺邊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吸引了過去。
我走上前去,欣喜地發現跟她聊天的是我前陣子剛認識的著名電 影導演安東尼•阿斯奎斯,跟他打招呼無疑會使我有機會結識這位羞怯內斂、烏發黑眼的姑娘。“ 這是娜塔莎。” 他說。娜塔莎?我仿佛聽到了遠處鐘聲的回響。我是十二歲時讀到的《戰爭與和平》—地說是如獲至寶般從頭掃到尾,我全情投入了書中的世界,與那個名叫娜塔莎的女主角生死相戀。在合上一頁之前,我下定決心要娶一個名叫娜塔莎的女孩。她果真出現了??墒呛檬露嗄ィS后就失去了音信。時光難耐,我纏著一位我們共同的朋友邀請她來參加聚會,趁機跟她矜持地聊了幾句。既然推動了命運之手,我隔日就勢給她家去電,卻得知她又去了巴黎并且要小住幾天,地址不明。我立刻搭了一班飛機,沖進法國警察總局,試圖查出她的酒店地址。我上氣不接下氣地宣稱“一部極其重要的電影亟須找到”這位年輕女郎,可警察對此無動于衷。我一次又一次地折返,去不同的窗口問不同的人。幾經折騰依然毫無所獲,我懊喪至極。正在無計可施之際,一位好心的中年女子來到了柜臺前,我千里迢迢跑來幾次三番的詢問都被她看在眼里,一張酒店入住登記表的背面在她的指間輕晃。“ 對不起,先生,” 她一臉同情地說,“ 您必須明白,我們無權透露這樣的信息。” 然后,好像僅僅是不經意間,她讓那張表格翻過來了一下,嘴里一邊補充說:“ 這是不允許的。真是遺憾,我真的很想幫您這個忙。” 帶著一絲心照不宣的微笑,她重又翻回那張表格,但這已經給我足夠的時間,讓我看清了酒店的名稱和地址。當我懷著滿腔的浪漫和占有欲,在她面前空降時,沒有驚喜發生。這種狂熱冒進不僅沒能受到歡迎,甚至造成了整整一年的誤會。
天意難違,一年以后,我們再次相見了,而這一次讓我們琴瑟相和地走到了一起。又過了一年,我們結婚了。
現在,生活看起來云舒霞卷、美好圓滿。我們初次旅行的目的 地是伊斯基亞島 [36] ,蜜月則是在馬拉喀什和希臘。在一個至今不為
人知的叫作米科諾斯的荒島,在水晶般清澈的海水中,我們單獨相處,教對方游泳。之后我們又去了伊斯坦布爾,在那里的東方集市上,繼續環游世界的決心在我們倆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娜塔莎被列入了世界美人的名單,但她對倫敦的社交圈深感恐懼和惡心?;槎Y后不久的一個夜晚,為了穿越厚重而有毒的倫敦大 霧,她穿著看歌劇時的輕衣薄衫,打著手電筒在我車前引路。肺結 核因此乘虛而入,侵占了這個心力交瘁的女主人剛剛精心裝點好的領地。我們的小家成了她的醫院,兩名來自澳大利亞的護士全心全意地照顧著她,西區一位善良又忠心耿耿的餐館老板也定時派出租車送來黃油、奶油甚至牛排,這些物品在戰后依然很難弄到。她慢慢恢復,然后復發,再慢慢恢復。她溫柔、優雅、沉靜,像是來自另一個時代的公主—一位稀世罕見的公主,不亂發脾氣,也不胡亂抱怨—我們倆從來不起齟齬,雖然直到后來我們才漸漸明白,在平靜的表面之下,各自費盡心力屏蔽了多少緊張和沖突。但是,羞怯與自制之下,深藏著比脆弱心靈更加根本的東西,就像東方智慧所喻示的那樣,在一段關系中,沒有什么比平和的耐心更彌足珍貴了。
彼得 布魯克訪談錄:1970-2000
一位是20世紀少數幾位真正的戲劇革命家之一,一位是美國先鋒戲劇方面的作家;傾29年之力,深入對談,才有現在這本迷人的、讓人激動的訪談錄存世。
——《紐約時報》
彼得•布魯克繼續讓我們震驚!他從來不會屈從于平庸,他對經典的重新詮釋以及他堅持不懈的戲劇革新總是迫使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這本迷人的訪談錄,充滿了真正誠實而又勇敢的聲音。
——肯•伯恩斯(美國導演,艾美獎得主)
敞開的門
導演、演員和戲劇愛好者的必讀書。
——《圖書館雜志》
關于如何滿足觀眾情感需求的深刻洞見。
——《書單》
時間之線:彼得•布魯克回憶錄
他巧妙地選擇了一些場景和畫面,將目光集中在了那些重要的時刻和人物上。
——《紐約時報》
學習戲劇的學生,學習人性的學生,還有那些對一些不那么容易定義的“別的東西”感興趣的人,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許多值得思考的東西。
——《紐約時報書評》
他為仍相信藝術至關重要的人們提供了一線希望。
——《芝加哥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