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講述著名女畫家潘玉良生平的一本傳記。在講述的過程中,又著重講述潘玉良的學習繪畫的道路以及她所取得的繪畫的杰出成就。潘玉良是一個傳奇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雛妓-小妾-女畫家-女教授-世界著名女作家這樣串成的道路。潘玉良的繪畫,在題材和藝術上,都多有創新和開拓。本書還選用了潘玉良的彩墨畫、素描、油畫和雕塑作品共50余幅,并加入一些張她各個時期的照片以及自畫像,以展示她一生的豐富波折的經歷。
潘玉良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她的水彩畫畫和雕塑,被巴黎國家現代美術館收藏,這是中國個畫家獲得這樣高的國際榮譽;她的作品,和羅丹、布爾代勒等雕塑大師的作品,陳列在一起。潘玉良的畫,美得驚心!
石楠,女,安徽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主要著作:長篇傳記文學:《畫魂?潘玉良傳》、《劉海粟傳》等18部;長篇小說《生為女人》等;《石楠文集》(14卷);曾獲省級以上文學獎10余項。2005年被評為"當代十大傳記文學作家"之一。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費赴法國留學,先后進了里昂中法大學和里昂國立美術專科學校,1923年又進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潘玉良的作品陳列于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意大利政府美術獎金。1929年,潘玉良歸國后,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主任,后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國藝術會會長,多次參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國畫展。潘玉良的水彩畫畫和雕塑,被巴黎國家現代美術館收藏,這是個畫家獲得這樣高的國際榮譽;她的作品,和羅丹、布爾代勒等雕塑大師的作品,陳列在一起。
在巴黎,尋找潘玉良墓
及時章 命運良轉
一、苦命孩子
二、賣入妓院
三、欲逃不能
四、酒樓初識
五、仗義營救
六、同心愛蓮
七、美滿姻緣
八、平等夫妻
潘玉良
第六章 魂歸故里
一、病中思念
二、千縷情絲
三、回首往事
四、長眠異國
五、魂歸故里
后記
附:潘玉良年表
潘玉良
畫 傳
畫 傳
目錄
第四章 回國任教
一、震動畫壇
二、憤世之作
三、憂愁滿腸
第二章 上海美專學畫
一、彩色的路
二、未琢璞玉
三、金榜落第
四、校長添名
五、浴室風波
第三章 八年海外學畫
一、法國留學
二、藝術之旅
三、藝術豐收
第五章 再涉重洋深造
一、再涉重洋
二、民族精魂
三、饑寒交迫
四、雪中送炭
五、藝術春天
六、他鄉遇故
七、名滿歐美
八、晴天霹靂
九、較大滿足
第四章
回國任教
一、震動畫壇
留學八年,潘玉良以的成績學成回國。船在吳淞口靠岸了,她正在拎起小提包,潘贊化就出現在艙門口,身后站著幾個拿扁擔、繩索的腳夫。在許多人面前,潘玉良盡力克制住自己的激動,沒有撲進潘贊化的懷里,只是深情地打量著他,輕聲地說了句:"你沒變!"潘贊化一步跨進艙來,站在潘玉良的面前,也久久地注視著玉良,深情地說:"你瘦了!"他們就這樣相視著,忘了身后還站著挑夫。挑夫站久了,有點不耐煩,又不敢催促,便用扁擔頭敲敲船板,潘贊化這才意識到該下船了,便說:"先把行禮挑下去。"他們很快經過了檢查處,走出了碼頭。潘玉良眼尖,老遠就發現了上海美專的老師王濟遠。她快步向王濟遠走去。他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王濟遠端視著潘玉良,不無感慨地說:"你還是我過去的學生,穿著中國旗袍去,又穿著中國旗袍回。"
潘玉良興奮得滿臉緋紅,她激動地抓住王濟遠的手臂說:"老師,勞您老遠來接我,叫我如何擔當得起?"
這時站在王濟遠身邊的阿新插話說:"阿姨!阿爸、阿媽一聽到你要回來的消息,真高興,他們不能來接,派我當代表。"
潘玉良高興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喲!是阿新!長成大人了,差點認不出來了。"
不一會,潘玉良、阿新、潘贊化分別乘坐黃包車來到了她家。洪野拄著拐杖,洪師母扶著他站在門口。過去的老鄰居,沒有見過面的新鄰居也擠在院子里,歡迎留洋歸來的潘玉良。
潘玉良從旅行箱內拿出送給洪野的禮物:一件意大利綿羊皮背心。她記得洪野常常咳嗽,早就買好的。給洪師母的禮物是一雙尖足膠皮鞋,她記得洪師母不論天晴下雨,早上都要上菜市場買菜,常常鞋子濕透。洪師母抱著禮物哭了起來,說:"玉良,不怕你笑話,我們這幾年沒工作了,阿新停學在做小工,我們現在能把飯吃飽都困難啦!"潘玉良安慰說:"老師,師母,天無絕人之路,請放心吧。我已回來了,劉海粟校長已給了我聘書,月薪四百元,我可以分一半給你們,阿新的學業不能停!"
"玉良!我的好……孩……子!"洪師母哭著撲向了潘玉良。
這天的晚餐,大家聚在潘贊化家里吃。女仆端上酒菜。王濟遠邊飲酒,邊興致勃勃地說:"你回來的及時個任務,應該是辦一個歸國畫展。"潘贊化建議好不要展出裸體畫。王濟遠哈哈大笑起來說:"潘先生,您支持玉良出洋學西畫,還怕展出裸體畫嗎?一件新事物出現,都是伴隨著異議和反對。現在需要的是更多的人為藝術吶喊啦!潘先生!"
上海美專的新學期開學了,潘玉良走上母校的講臺。
1928年9月8日,潘玉良及時次出席美專教務會議,會上通過了她起草的《西洋畫實習教室規則》。她把西方畫室的科學管理規則引進上海美專的教學之中。10月10日,她創辦了藝苑繪畫研究所。她一邊上課,一邊籌備她的畫展,經過兩個月準備,11月28日12月2日,"潘玉良女士留歐回國紀念繪畫展覽會"在上海市西藏中路寧波同鄉會四樓開幕。畫展由蔡元培、張繼、易培基和柏文蔚四人聯名主持,蔡元培等在該日《申報》上發表《為潘玉良女士舉行畫展啟》,將她鄭重地推薦給國內同行:
西畫專家潘玉良女士,游歐八載,專攻繪畫,昔由巴黎國立美專畢業,即轉入意大利羅馬美術學院,本年以等畢業,曾得意政府獎狀,且數將女士作品選入該國國家展覽會,并由意教育部特贈獎金五千利爾,實為我國女畫家獲得國際上榮譽之及時人也。今夏歸國,隨帶海外作品凡八十余件,經同仁等敦勸,舉行留歐回國繪畫公開展覽會。茲定于十一月廿八至十二月二日為會期,會場在西藏路寧波同鄉會,屆時務請各界蒞臨,以廣見聞,而重文藝,毋任欣幸。
蔡元培 張 繼 易培基 柏文蔚
畫展展出作品八十余幅。這是潘玉良的及時次個人畫展,也是中國女性西畫家的及時個畫展。蘇雪林撰文《看了潘玉良女士繪畫展覽以后》。她在評論文章中說:"我也不必套什么`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如遇山陰道上,接應不暇`等濫調來形容我到玉良成績展覽會后的感想。總之,回國后所見的繪畫展覽會除了林風眠先生外,玉良的是最使我滿意的了。她的繪畫有幾幅是羅馬展覽會的出品,中國女畫家的作品夠得上在那里陳列,以玉良為及時人,真可以算國際的光榮。"
潘玉良畫展震動了中國畫壇,12月5日《申報》發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美術教師倪貽德的文章《潘玉良女士留歐個展》,倪貽德稱,全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幾幅大幅的人物畫,如《老人》、《獵罷》、《女音樂家》、《閑態》,以及許多裸體習作"。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王濟遠非常高興,常到展廳轉悠,陪同畫界的朋友們參觀。劉海粟從羅馬發來電報祝賀。
回國的次年,她的多幅作品參加"全國首屆美展",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家中及時流人物"。
4月10日,教育部及時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在上海開幕。潘玉良油畫《酒徒》、《黑女》以及色粉畫《顧影》、《歌罷》、《燈下臥男》五幅作品參展。其中,《黑女》用銀灰、淡黃、菜綠、紅黑、棕色等,繪畫黑女的身體與裝飾,使之樸實而野悍,有青銅雕像的效果,別具風格。《美展》及時期收入了她的色粉畫《顧影》。《酒徒》和《黑女》入選全國美術展覽會明信片。后又在日本東京與王化舉辦聯合畫展。
《婦女雜志》第十五卷第七號,刊登了潘玉良的《顧影》和《燈下臥男》,"女青年藝術家"專欄有多篇文章對她的藝術成就給予了很高評價。署名"頌"的編者題識這樣評價《顧影》:"潘玉良女士從法Degas,Simon游,得寫實之基本功夫。此圖表白女子顧影自憐之態,輪廓極正確,色調富于情感,故多變化。筆觸帶有東方之象征意味,故能簡秀。允為本展寫實最之作品。原圖長4英尺,寬3英尺,用色粉繪成。"而藝術家李寓一這樣評價《顧影》:
人家不愛惜我,我自己愛惜自己!是藝人獨具之精神,是幅則蘊發此情操最深刻。其面容因自憐而悵惘,表現在有意無意之間,可比擬于后興期藝杰文西之《微笑》,亦人間之一大迷。其全體較本會參考品日本國代表作《鏡》,于柔和之外,更富色彩。女士之心靈中,有無尚之忠實:表白模托兒熱血而冷氣戰斗而呈現之色彩在手與足不會想到這是不美,而實成為至美之真實。女士之心靈中亦不曾受何派之影響:回國后,故國山河,一一映于心靈中;象征主義之國藝,自必于以另一方面之陶醉。其筆觸之簡趣,正因此而得。觀其筆觸,是多么簡老而有意趣啊!女士有此作,不獨在近時可被稱為女界之藝杰,既方之于其他一切作家,恐亦多未能及者!
同時,這個專欄還刊發了潘玉良寫的文章《我習粉筆畫的經過談》:
生性喜歡美術的我,對于音樂,雕刻,繪畫,都曾經做過相當的練習,但自繪畫上的色彩,把我引誘成了一種嗜好之后,音樂,雕刻在事業上就只得犧牲了。這是我旅歐時偏重于繪畫上的修業的一種簡單原因,換句話說,我實在喜歡做色彩畫,尤其是粉筆畫。
在一匣數十根,或一大匣數百根粉筆顏色打開來的時候,我們如果沒有木炭畫的基本練習,要想表現一件事物是很難的。我旅歐八年中,起初在巴黎美術學校,做的木炭畫較多,后來到羅馬美術學校做的油畫較多,粉筆畫雖然歡喜,但是沒有得到作畫的相當時間,所以從歐洲帶回國的,只有數件作品:(1)《賣花女》成列于個展;(2)《燈下臥男》出品于全國美展。這兩張畫,都是在羅馬作的,也有在巴黎做的,不幸已燒失了。
去年回國后忙于應酬,忙于教課,又忙于短旅,由生活上影響到心中的不安定,所以作畫很少,今春把無謂的周旋都放棄了,雖然奔走于滬寧之間,還擔任一些教課。但是在余時,就安然在藝苑繪畫研究所制作,這半年制作期間,比較上粉筆畫,畫得最多,所以全國美展開會時我就把《歌罷》、《顧影》二幅也送去陳列。在我的觀念上,以為全國美展的盛會里,一定有許多粉筆畫,或者可以供給我們做參考;結果,卻使我失望了,在西畫全部的出品中,粉筆畫竟寥若晨星,因此,我的幾張粉筆畫就很為眾所注目。
我自愧對于粉畫沒多研究,但我感覺到這粉畫是較油畫為方便的,更宜于我們女子學習,很望國人對于這畫多多地研究!
這時,潘玉良的留法同學徐悲鴻,以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的身份向她發出聘請,請她到國立中央大學去執教,與他共同分擔西畫課。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較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較大的大學,當時位于江蘇南京。徐悲鴻的美意,卻給潘玉良出了道難題,這份"聘書"使她進退維谷。她深受劉海粟的厚愛和委以重任,工作中又深得王濟遠的支持,教學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果這時去應國立中央大學之聘,不但有負劉海粟和王濟遠的期望,也有愧于同來的幾位同學。可她又不好意思拒絕徐悲鴻的好意。考慮再三,只好采取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答應一周給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兼兩節課。雖然要往返于上海和南京兩地,吃點旅途辛苦,但也能從中得到不少收益。不但每周能見到在南京實業部任職的丈夫,還能將沿途風光源源收進她的畫卷。她做出決定不久,卻發生了一些不快的事。她發現有些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一些同事在疏遠她、冷落她。使她最難以忍受的是那種鄙夷的目光和不屑一顧的神情,甚至有時還聽到那種指桑罵槐的諷刺和挖苦。這真像殺人不見血的利刃,絞碎了她的心。痛苦使她突然聰明了,突然領悟到人們氣恨她的根源。她和她的同學們對教學作出的努力,妨礙了某些人的利益和機遇。她回到家中,一連寫好三封信,一封發給在威尼斯的劉海粟;一封送給王濟遠,以解決她夫妻長期分居兩地的名義,請求允許她辭職;另一封信寄給徐悲鴻,表示愿意應聘國立中央大學的教職。幾天后,潘玉良回掉了房屋去南京,開始了她人生旅程中又一段重要航程。
二、憤世之作
潘玉良來到南京做的及時件事就是接來了兒子潘牟,讓他在南京讀書接受教育。在南京,她與潘贊化及潘牟度過了一段平靜、歡樂的小家庭生活。她非常愛潘牟,視為己出,潘牟總親切地叫她"吾媽",一家三口生活得其樂融融。1931年,她做了油畫《我的家庭》,從中可以看出她非常愛這個家庭。在這幅畫中,畫家潘玉良位于畫面的中心,短發,碎花衣裙,一副女學生模樣。她眼望畫外,手里拿著調色板,對著鏡子作畫。她身后站著潘贊化和潘牟,他們在看她作畫,一個多么幸福的家啊。可她沒有把潘贊化的大夫人畫入畫面,這是她的一個痛,她是多么期盼生活中沒有這個人啊!那是讓她無法擺脫小妾身份的人物。
為了忘記自己的身份,改變自己的命運,潘玉良把全部身心投在了追求藝術上。1930年暑期,潘贊化偕同潘玉良來到他的家鄉浮山,潘玉良在那里創作了油畫《白蕩湖》。此畫繪于浮山白蕩湖畔,在陰暗的松林中,遠觀銀灰色的湖水,彩云四起,山嶺翠綠。該畫作色彩明快,堅實壯麗。這年,她還創作了《虎丘塔》、《南京大忠橋》等十多幅油畫。其中,《虎丘塔》構圖堅實,筆勢雄渾,色調鮮明,神采古雅,從半山仰視,如老僧入定,有莊嚴寫實之趣,被認為油畫佳作。《南京大忠橋》中,大忠橋為南京城中名勝之地,遠望為紫金山,為明朝愛國將領黃道周殉難之處。黃道周率兵抗清,兵敗被俘,不屈就義。當年王氣,付之流水,潘玉良滿懷對民族英雄的敬仰之心而寫之,構圖老練。
在國立中央大學期間,潘玉良常和藝術系的師生們出去旅行寫生,游歷了祖國大地,將山川勝跡都繪進她的作品中。她的時間,在黃山、廬山、浮山和揚子江畔飛逝流走;日月,在峰巔、峽谷、畫室、課堂交替消遁。她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蜂,在萬花叢中飛飛停停,古從石濤、八大山人、沈石田,近到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采百家之長,釀自我之蜜,力矯長期以來西畫學院主義的因襲和中國畫的某些陳腐。通過千百次的探索和實踐,她的素描、水粉、水彩、油畫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兩年后,她公開展出了別開生面的藝術風格作品,獲得了普通的贊譽。
1935年5月1日至5月5日,潘玉良在南京華僑招待所舉辦歷年作品個人展覽會,展出作品二百多幅。4月30日舉行預展,邀請新聞界參觀。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加倫為潘玉良題詞。孫科夫婦、王用賓、經亨頤、陳之佛、陳樹人、高劍父等政要、名流到會參觀。《中央日報》發表陳之佛的《談潘玉良教授舉行洋畫個展》、張道藩的《潘玉良女士的油畫展覽會》和顧九的《關于潘玉良》等評論文章。其中,文藝理論家、中國文藝社的創始人張道藩對其中三幅自畫像(91號《自畫像》、93號《我的家庭》、136號《自畫像》)評價尤高。就目前保存下來的潘玉良作品看,幾幅自畫像無論就主題的完整性還是筆法的成熟,均堪稱佳品,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她的藝術面貌、藝術自信、藝術地位都于這一時期形成。張道藩對《我的家庭》這幅畫是這樣評說的:這是"一張很有趣很難得的畫……觀眾們能不羨慕潘女士家庭的快樂嗎?整幅畫的結構和色調的分配都很好"。
徐悲鴻也為潘玉良的畫展寫了文章,題為《參觀玉良夫人個展感言》,高度評價潘玉良的藝術成就。他在文中寫道:"真藝沒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夫無得,而得巾幗英雄潘玉良夫人。……潘夫人皆多量擷取其妙象以歸。其少作也,則精到之人物。平日所寫,有城市之生活,典雅之靜物。于質于量,均足遠企古人,媲美西彥,不若鄙人之多好無成,對之增愧也!"5月4日,林森、蔡元培參觀潘玉良個展。5日,高一涵、汪兆銘、洪陸東等政要以及畫家高劍父偕友多人到會參觀。5日至7日,光燦的《讀潘玉良畫》、王祺的《觀潘玉良女士畫展以后》、李金發的《潘玉良畫展略評》等文章相繼發表。她的作品被教育部推薦去澳大利亞展覽。
潘玉良的畫藝受到朝野一致好評,可她卻沒有接到國立中央大學的繼聘聘書。一個人一下子太出名了,往往會招來非議。她明白,這是聲名給她帶來的影響,是她該走的時候了。7月,她離開了國立中央大學,受聘為上海美專暑期藝術教師進修講習會導師。10月10日至16日,"中國美術會第三屆美術展覽會"在南京舉行,潘玉良的油畫作品《苦力》、《體潔神清》、《待賑》、《嶗山松》、《青島濱海公園》參展。11月26日,潘玉良被推舉為上海美專首都(南京)師生作品展覽會籌備委員,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二十四年度及時學期畢業考試委員會委員,被聘為上海美專西畫系教授和美專繪畫研究所主任,參加"默社"。潘玉良在美術界的聲譽如日中天。部級的美展,每次都有她的作品參展,無不得到好評。任何美術界的盛事,都有她出席的身影。她受到學生的熱愛和追捧。藝術史學者常任俠在文章中說:"畫人徐悲鴻,對于藝苑評價殊嚴,嘗謂中國僅有三畫師,而潘居其一。"潘玉良的勤奮是人所共知的,1936年6月2日,她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展品中有幅大型油畫《人力壯士》,畫面上表現的是一個裸體的中國大力士,雙手扳掉一塊壓著小花小草的巨石。這幅作品,是作者心中長時間翻滾著的電閃雷鳴的結晶;踐踏東三省的鐵蹄,人民的呼號,權貴的置若罔聞在她心中組成了一支悲壯的大合唱。她想借助對力的贊美,來表達對拯救民族危亡英雄的敬意。不料在24小時晚上,畫展遭到破壞,《人力壯士》被劃破,邊上還貼了張字條:妓女對嫖客的頌歌。許多畫被竊走。
潘玉良站在展室中,眼神呆滯,猶如一尊石雕。很久很久,才清醒過來,順手從腳邊拎起一張畫。抬眼一看,是《何外覓幽蘭》,她像是突然巧遇了闊別的姐妹一樣,雙手將畫貼在胸前。畫面根本沒有蘭草的影子,一堆泥土,茫茫水天,幾片深秋黃葉在秋風中打旋,隨時都可能飄落墜水。"蘭姐,你在哪里呢?"她默默呼喚著,這是她尋覓小蘭不得時的憤世之作。
兩年前,她積蓄了一筆款子,委托潘贊化的老仆人去蕪湖贖出小蘭。可是,老仆人回來了,把錢原封不動地放在她面前,原來,小蘭三年前就失蹤了,無人得知她的下落。潘玉良痛苦疚悔,憂思綿綿,無以排解對小蘭的思念,就畫下了這幅題蘭而無蘭的畫。現在,她雖然生死不明,水天相隔,但是她們的命運又是何等相近啊!
三、憂愁滿腸
畫展事件剛剛過去,潘玉良心上的傷痛還未平復就開始了授課。課間休息時,她接到了潘贊化的電話,說大夫人方氏來了。
下課后,她沒直接回家,上街買了蛋糕、水果罐頭等一大包食品,踏上公共汽車。車一到站,她抱著食品,興沖沖往家走。回國后,她就希望和方氏搞好關系而把潘牟接來和他們共同生活。她的津貼和賣畫的收入分一些寄給在松江的恩師洪野,洪野去世后,有時她也接濟洪師母一些。但她總讓潘贊化給安徽桐城的方氏多寄點錢。她非常害怕他們已夠復雜的家庭關系再復雜起來,給她帶來難言之苦。她理解,也深有體會,哪個女人希望自己愛的丈夫與別的女人分享?幾年來,她和潘牟相處得很好,他們之間產生了很深的親情,這是她引為欣慰的。她自以為很理解方氏,丈夫另娶,無疑是在妻子心上戳了一刀。潘玉良體諒方氏的痛苦和遷怒。潘玉良真心實意地愛孩子,希望通過這根情感的絲弦感動大夫人,減少一些對她的氣恨。潘玉良只希望就這樣和和平平地過下去,讓她能一心一意地探求藝術。
潘玉良想著走著,不覺已來到院門口。她站到窗外,聽到屋內有個女人惡狠狠的吵嚷和摔碗碟的聲音:"你的心真好哇,把我丟在家里不問,時刻不離狐貍精。人家男人納妾,是為了自己和太太享受、玩樂,你這個天底下及時好人卻供養小老婆讀書、留洋!好哇!她是個教授!不好聽是吧?她就是當了皇后,我也是大,她還是小。走遍天下,我也是主,她還是卑呢!今天你不叫她給我行大禮,就過不了門!這是老規矩,磕頭!……"
潘贊化正被她吵得暈頭轉向,心如亂麻,不知所措。他同潘玉良結合的初期,潘玉良以他的名義給方氏寫信要方氏來上海,不是給方氏躬行過大禮嗎?還逼著他與方氏同居,把自己反鎖在閣樓上,那時是潘玉良自愿的。可現在,潘玉良是一個知名的藝術家,高等學府的教授,在社會上是個頭面人物,怎么會去向方氏磕頭呢?潘玉良苦苦追求藝術,為的還不是求得一個平等的人格?如要潘玉良按方氏的要求去做,那太痛苦了!他雙手捧住前額,頹然地坐在沙發上直發呆。
潘玉良站在門外,兩腿簌簌發抖。屋內傳出的話,句句似鋼針,刺痛著她的神經。世俗的偏見和封建的等級就像兩條毒蛇,緊緊捆著她的脖頸。這些年,她懷著熱望探索東西方繪畫藝術,剛剛在創作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她正要邁步前進的時候,毒焰劈頭蓋臉地向她噴來。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學教授在家庭中竟要向人磕頭請安?她心里反抗著:"不!我不干,寧可站著死,不可屈辱生。"她要挺胸昂頭走進去,理直氣壯地告訴她:"我們是平等的人!"
可是,當她一抬眼,瞥見了潘贊化痛苦地萎縮在沙發上的身影,他也在受著痛苦的煎熬時,她的心軟了。她不想再增加潘贊化的痛苦,決定豁出去。手中抱著的禮物"嘩啦"一聲散落在地上,她沒顧得去拾,急步走進屋,雙膝跪了下去……
夜晚,潘贊化在潘玉良勸說下,挾著被子,去方氏房里了。室內只剩下潘玉良一個人,靜靜地思索未來的路。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她清楚地意識到,她又一次面臨生活道路的岔口,她要作出果斷的抉擇。她的面前幻化出兩條晃動的路,一條窄窄的路,通向懸崖絕壁,路邊叢生著荊棘,隨時都會撕破她的衣衫,劃破她的臉面,上面寫著屈辱和愛情;另一條路雖然也曲折崎嶇,要穿越險峰峻嶺,它卻通向寬闊的大海。怎么辦呢?到哪里去才能掙脫縛綁自己的繩索呢?她想到了她曾經奮斗過的地方。一想到這意味著要永遠離開潘贊化她的親人,血管神經就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不可想象,她離開了他,他離開了她,他們還能繼續
5
東西不錯,快而實惠~~~
好
好 好 好 盡在不言中.
好
很好的書,閑時閱
圖文并茂
好書呀
好評
包裝、印刷、排版都很好,很激烈人、振憾人的書,收到后馬上就開始看。
非常好,一直在當當買,只是建議當當的包裝能不能盡量嚴實點,很多次書的邊角都磨擦了。除此之外其他都滿意。
非常好的一本書
好書,正版,值得收藏
挺好的 兩天就看完了
搞活動買的,很劃算
又是一個生前窘迫,死后成名的悲劇人物。克死異國他鄉,總是讓我的同情感泛濫,想細細的讀她的故事。
中國近代史中一個著名的女畫家,傳奇經歷,不過該書演繹太多。
看過電影多少年后,看到此書當即買下,向大家推薦!
在講潘玉良的書里算是比較全面的一本,書里的插圖效果也還行。
一直很想看潘玉良的畫,并了解她的生平,這本書很棒,二者兼顧。
非常喜歡的一個女畫家,因為紙質的原因,插圖印的不是太好。當作畫傳看還是不錯。
寫的一般,也就是為了了解一下潘玉良的一生,談不上好,還可以吧。
潘玉良是一個很有才情的女子,從她的身上,我們應該學到自尊、自強和自立。很有正能量的一本書。
一直很想全面了解潘玉良的生平事跡,同時又想欣賞她的作品,這本書一舉兩得吧!潘玉良的畫美得驚心,而作者的講述是扎實而又動人的!
潘玉良的作品,以她的繪畫技術,值得欣賞,她以純健康藝術去創作,不愧值得后人們稱贊!
潘玉良女士的一生不僅富有傳奇色彩,更具有獨立女性的大格局。用她的人生經歷,用心作畫。
潘玉良,第一個畫女人裸體的女人。讀了這本書,對潘玉良這個民國傳奇女畫家,有了許多了解。書中收入了潘玉良的繪畫,很多,每一張都很美,有人物,有靜物。有裸體女人的美,還有表現母子親情的美,很動人。作者石楠的講述,也很扎實很動人。適合文藝青年閱讀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