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什么?它如何自我表達?它的方式非常簡單,通過聲音,實際上也就是空氣(布佐尼說它只是“發聲的空氣而已”)。音樂不只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它本身也是人類的一項創造,意在模仿自然深刻的層面。
時常有人認為,音樂只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像愛與恨,尤其是在劇場音樂中。但是在音樂中,特別是在沒有歌詞的與無標題的音樂中,我們應該知道它也表達一個人內在的自我,他與世界和宇宙的關系。因此音樂也有能力超越感情甚至與感情無關。它經常提供人類關系的一種縮影,因而它具有一種超脫的特性,能夠超越一段愛的二重唱中的敘述性,無論這是威爾第、莫扎特或瓦格納。
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自傳,而是一本“關于音樂的書”。書中除了回憶作者與阿勞、巴比羅利、卡薩爾斯、切利比達凱、克倫佩爾、魯賓斯坦等音樂大師的交往,還以流暢的文筆與讀者分享了他對音樂的體驗,發表了表演藝術的許多真知灼見,確是一本每位音樂家與愛樂者都應一讀的好書。
朱賢杰,1978年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碩士生,198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86年移民北美。曾在“上海之春”舉行鋼琴獨奏會,并與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樂團合作演出。參加過“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以及莫斯科、圣彼得堡、里加等地巡演,在多倫多、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舉行過音樂
中文版前言
譯者序
前言
一 阿根廷
二 歐洲間奏曲
三 以色列
四 歐洲間奏曲二
五 從少年到成年
六 英國
七 關于指揮與室內樂
八 1967年之后的以色列
九 藝術歌曲與客席指揮
十 法國
十一 歌劇
十二 芝加哥
十三 柏林
十四 舞臺導演與拜羅伊特
十五 今日以色列
十六 魏瑪
十七 音樂的生命
十八 生活中的音樂
十九 生命與音樂
二十 關于詮釋
二十一 音樂的回想
一阿根廷
我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俄裔猶太人。二十世紀初期,當俄國發生殘酷的集體迫害的時候,他們遷居到了阿根廷。那時我的外婆還非常年輕,她與我外公是在船上相遇的,那時她十四歲,我外公十六歲。他們在阿根廷內地的一個省生活下來,生了六個孩子,讓他們相繼上學。我外婆年輕時曾是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1929年,她帶領我母親(外婆那時十七歲),還有其他孩子去了巴勒斯坦訪問。僅僅為了看—下宗教圣地,就從阿根廷出發旅行,這樣的情景現在很難想象。她們并沒有在那兒定居下來,除了我的大姨媽,她在巴勒斯坦住到去世。
我祖父母居住的社區具有很濃的猶太人的政治意識。我外婆的家成了猶太復國主義者聚會的場所,人們在那里討論猶太復國的希望與目標。他們夢想在猶太社會的基礎上成立以色列國——馬派(Mapai),它不是蘇聯那種社會主義,而是西方式的那種。我非常了解我的外祖父母。1952年我們一起遷到以色列,我們一起住在一套很小的公寓里,在我小時候及青少年時代,我與外公外婆相當接近。
……
個人覺得很像流水賬。不管對哪個音樂家用詞都差不多諸如“偉大”,“對我影響非常大”。專業知識性雖然強,但是太缺乏文采了。
書的質量挺好。就是看了以后特別不喜歡巴倫博伊姆這個個人。。
我相信肯定有人好奇du pre那段想買這本書,如果是這樣就別費心了,就是認真的說他自己的故事而已.
從聆聽音樂到拜讀文字,感覺丹尼爾·巴倫博依姆是一個全才。心靈的廣闊深厚靜穆是最重要的。
老巴不愧大師,對如何詮釋音樂確實有一套與眾不同的想法,建議大家多看看,獲益匪淺
很好的一本傳記,巴倫博伊姆是我最喜歡的鋼琴家之一
書名概括了一切,作者從出生一直從事音樂活動的傳記。
本人是巴倫迷,喜歡他的鋼琴、指揮、文化功底和做人(慈善等),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深層次地了解這位大師;此外,書中配了不少圖片,值得一看。
建議喜歡古典音樂的都買來一讀,其中對彈鋼琴的諸多見地尤其重要。據我所知,現在還有很多鋼琴老師在學生手上放東西訓練呢。
書很好,一次買的比較多的書,還沒看,不過質量很好!
因為看過《音樂大師傳記系列》Daniel Barenboim篇的DVD,所以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有些少。該書的內容和DVD敘述脈絡和主要梗概基本是吻合的。不過我更喜歡躺在床上翻書的感受。喜歡Daniel Barenboim是從追隨杜普雷開始的,建議買這本書的讀者可以同時看杜普雷的傳記小說《狂戀大提琴》。Daniel是一位杰出的鋼琴演奏家和指揮,他在0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的表現也讓人難忘。《生活在音樂中》是一本好書,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自傳,而是一本“關于音樂的書”,一本可以反復品味的書。《生活在音樂中》,值得一讀。
快遞速度很快,是正版書,就是書的外表有些破損
這本書值得學音樂。尤其學鋼琴的人看看。我已收藏。
本書是巴倫勃依姆對自己六十多年音樂藝術生涯的階段性的總結,從天才琴童到樂壇新星,從鋼琴演奏家到指揮家,再到世界頂級樂團的音樂總監,從兒時的神童到成年的穩重,再到老年的沉淀,展現給我們的是巴倫勃依姆的努力與成長,在音樂領域的探索與實踐,一直到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已經登峰造極的巴老——他的指揮一流,鋼琴演奏一流,一邊演奏鋼琴一邊指揮樂隊更是無與倫比,他能憑記憶完全演奏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同時他又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當代最佳詮釋之一,在指揮德奧音樂作品方面也有著權威的地位。
巴郎博伊姆是我的最愛,他的敘述也讓人更多地了解他的音樂人生。
迷戀音樂類型的書,喜愛這本書,喜愛巴倫博伊姆。
適合學音樂的孩子多讀讀 不同專業都會從此書得到知識
這是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博伊姆的傳記,很值得一讀。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杰出的指揮家鋼琴演奏家,以自己一生的經歷寫下的故事,看似一篇自傳,其實是一部指揮風格的發展歷程以及他對音樂一生的理解。
生活在音樂中,整體感覺不錯。挺喜歡封面的照片的。
以為會很好,其實一般,唯一的優點應該是真實吧,不像我們那些那么愛裝B,呵呵,
孩子喜歡看書,我喜歡買書,屯了好多書單推薦的書,家里都快成了一個小型圖書管了。孩子正在學樂器,還挺喜歡這本書。
這本書已經是第三次印刷了,可見其受歡迎程度,排版印刷相當好,精致,直逼三聯書店的圖書,有大量圖片,有彩色的。這本書很講究的,驚奇自己發現吧。封面圖片是張老照片,在網上的小圖容易讓人感覺老舊,其實不是的
較不錯的一本書,反映了作者長期的音樂生活,很喜歡!
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自傳,而是一本“關于音樂的書”。書中除了回憶作者與阿勞、巴比羅利、卡薩爾斯、切利比達凱、克倫佩爾、魯賓斯坦等音樂大師的交往,還以流暢的文筆與讀者分享了他對音樂的體驗,發表了表演藝術的許多真知灼見,確是一本每位音樂家與愛樂者都應一讀的好書。
這不是一本單純的自傳,指揮家在自述成長過程時,也介紹與眾多音樂家交往的經過和包括自己的眾多音樂家對音樂的理解,并且從中領悟的由音樂及生命詮釋。我是古典音樂的門外漢,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這本書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