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五十年代的塵埃(精裝)圖書
人氣:49

五十年代的塵埃(精裝)

歷史學家必須公正,必須敢言,否則歷史學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剛教授是一位讓人敬重的歷史學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見稱。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藝術家>戲劇家  
  • 作者:[唐德剛]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唐德剛作品集
  • 國際刊號:9787549562657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2
  • 印刷時間:2015-02-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五十年代的塵埃》,五十年代唐德剛在紐約發表的作品之精選,多為遺忘多年后重新整理發現的作品,故而稱之。其中《梅蘭芳傳稿》既是唐德剛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幾十年來在海外反復刊載,被評家認為是所有寫梅蘭芳的傳記、文章中出色的。文章如名劇,屢屢上演,屢屢為人喝彩,當真像梅蘭芳演《貴妃醉酒》一樣了。《我的女上司》等幾篇小說的有趣,除了能讓我們一窺五十年代留美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更可以令讀者領略一位史學家的人生洞見和生命態度。《俄國的蒼蠅和皮匠》由唐德剛根據老友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記,文字亦十分有趣。

現在回頭來看,《海外論壇》除了為五十年代的留學生留下聲音之外,還不能否認,它是至今為止留學歐美中國知識分子所辦的水準高、文字好的雜志之一。也因為辦了這個雜志,才逼得唐德剛寫了好些上乘文章。他說這些都是五十年代“塵埃”下的“流沙墜簡”,我們卻毋寧視為那是塵埃中不褪色的珠玉。

編輯推薦

1. 傳閱海內外的梅蘭芳傳稿,獨樹一幟的唐氏散文,塵埃中不褪色的珠玉——《梅蘭芳傳稿》比誰都寫得好,像太史公為古人立傳,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我們在“胡適”中見到了唐德剛,在“梅蘭芳”里也見到了他。現在收入本書,當然也是永遠為人爭誦的。若問五十年代的留美中國知識分子,從歷史的回聲里,聽到那么一陣的呼聲與吶喊,感到有那么一種憂時憂國的情懷,也還就是《海外論壇》那一班人。

2. 唐德剛“民國通史計劃”精裝出版,幾乎封塵的遺稿,暢銷數十年的經典——從“晚清導論篇”開始,緊接著“北京政府篇”《袁氏當國》,晚年唐德剛潛心撰寫“民國通史計劃”,因病中斷。幸有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整理遺稿、書信等資料,終使“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等劫后重生。今中文簡體精裝版“唐德剛作品集”,收入早期著作、晚期作品,囊括《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等經典史著,每冊均以胡適手跡集字書名,以歷史照片還原現場。

作者簡介

唐德剛(1920—2009),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后任職于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并對口述歷史的發展貢獻良多。著有《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五十年代的塵埃》、《戰爭與愛情》等,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百篇。

唐德剛教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超越辛酸,在七十歲退休之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做一個倔強的單干戶,單打獨斗地寫晚清、民國史,在八十歲中風生病之前,完成了《袁氏當國》、《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等著作。這些書出版后大受歡迎,居然還有盜版!唐教授當年辛辛苦苦搭了架子要建立的“第三勢力”雖然未能拔地而起,無疾而終,但他所寫的史書在普通讀者“民國史閱讀書單”上,卻恐怕是排在“及時”。

歷史學家必須公正,必須敢言,否則歷史學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剛教授是一位讓人敬重的歷史學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見稱。

目錄

[序言]塵埃里的珠玉(胡菊人)

[代序]五十年代的塵埃(唐德剛)

梅蘭芳傳稿

我的女上司

三婦人

學跳舞

求婚

瘋院來去

露娜今年三十歲了

俄國的蒼蠅和皮匠

昨天的足跡

在線預覽

[胡菊人序言《塵埃里的珠玉》]

(一)

唐德剛先生有次以筆名在《明報月刊》寫了好幾篇政論文章,筆調幽默佻,評點銳如匕鋒,卻又氣象磅礴,理路森然,原來竟都是在旅途客棧中寫的,我聽了不禁為之傾倒。此串文章刊出之際,苦了我這個編者,各方文士,紛紛打聽,一再向我逼審:此仁兄何方神圣?必是大有來頭人馬,文筆妙、見解精,讀來笑中有淚、淚中帶笑,難道會從大石頭爆出來?好多次幾乎沖口而出,但為作者保守秘密是編輯的起碼修養,人家逼我愈急,我嘴巴閉得愈緊。還不自覺流露了得意神色,做編輯的拉到好稿,比中彩票還高興,終于沒有人猜得出來,好幾年了。

后來有個識貨的行家,到了紐約,與德剛先生敘舊,便當面逗他、哄他,要他承認。德剛先生笑而不語。對方終于斬釘截鐵地說:“必是你寫的。難逃老夫法眼,我敢以性命人頭來打賭!”此人便是周策縱先生。

這個小故事證明兩點。德剛先生不動筆則已,一動筆往往引動視聽,天下妙文,萬人爭誦。其次,他的文筆風格獨特,別人學不來,海內外能文之士雖多,絕少寫得出這樣出色當行的文章。熟知他文筆的老友策縱先生,一讀就似曾相識。文風天下有一無雙,正像越王勾踐的寶劍,千年百代之后,一旦出土,還是他的,無人可仿,無人可冒。

唐文之引動視聽,還有一顯例。他的《梅蘭芳傳稿》首次于1952年《天風月刊》上亮相,即已名動四方,《明報月刊》于1966年6月予以轉載,亦成為受歡迎的鴻文,后來又在臺灣《藝海雜志》轉載,亦同樣叫座,現在收入本書,當然也是永遠為人爭誦的。文章如名劇,屢屢上演,屢屢為人喝彩,當真像梅蘭芳演《貴妃醉酒》一樣了。

《梅蘭芳傳稿》比誰都寫得好,因為是運用文學筆法,像太史公為古人立傳,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有人評為過分夸大,然而文學筆法本來就應該夸張。太史公寫荊軻,臨訣一場,感人至深。說他先以變徴之聲“沉郁憂傷”的調子唱了一段,把大家感動得眼淚鼻涕一齊出來。又跨前幾步,驀然將調子提高三度,變為羽聲(曲中轉調),這慷慨激昂的羽音,使大家眼睛都張突了出來,頭發直豎,將帽冠沖起。這頭發的描寫顯然是夸大,盡管“怒發沖冠”已是用濫的成語,但我們哪里見過憤怒時頭發直立的。太史公的用意一表荊軻之勇毅決烈,一表眾人對秦始皇的勢不兩立,正像唐文寫梅蘭芳的手,說是風靡了全美國,美國少女無論是在地道車上、課堂上、工廠里、舞場上,一窩蜂都在模仿“梅郎”舞臺上的“手姿”。梅蘭芳的色藝精絕、美國人的傾心、梅君的影響力,不都表盡道盡了嗎?

若問文學筆法“可愛的夸張”,寫傳記該不該用?太史公兩千多年前已做了回答。然而太史公雖善于用夸張筆法,對時地人的背景、籍貫、年月、事件等等,卻都力求翔實。唐文之梅蘭芳亦復如此。但在紀實探源之余,若無文學筆法的藝術加工,梅蘭芳亦不過是出土的金縷玉衣,不如讀他的墓碑志、翻查他的族譜啦!

中國偉大的史書《左傳》、《戰國策》、《史記》,是“傳記文學”

的祖先。它們與《漢書》以后的體裁很不相同,它們的表現方式,大都是形象性的,寫具體事實,并且往往現場化、故事化。太史公的列傳很多是短篇小說,《戰國策》的人物都是活的,《左傳》也不例外。《左傳》及時篇《鄭伯克段于鄢》是首尾結構相當完整的故事:有背景、有人物、有沖突、有對話、有人情和人性、有結局,大故事套兩三個小故事,而彼此做有機關聯。有一點不可不注意,此篇題旨原講“孝道”,但除了結尾作者以“局外”身份(類似太史公之“太史公曰”)評了兩句“孝行”之外,整個故事本身沒有一字評議,沒有犯小說作法中各種“作者干擾”最易犯的毛病。這不加任何評議,亦是對史實的客觀寫法,但就文學藝術筆法言,這個表現方式,實比以后好些“正統短篇小說”唐傳奇、宋話本以至明清之際的李漁之《十二樓》等等更為完整。

古代史書所記原都非作者親歷,竟寫得像親身目擊一樣(唐德剛先生的梅蘭芳,也是從斷紙殘篇的故紙堆里“目擊”出來的)。用理性的學術眼光看,確有點“子虛烏有”之嫌,這大概就是《漢書》后史書改變了體裁、筆法的原因之一。讀史書如讀小說家之言太不像話了。然而后世的大部分正史,雖然體例詳備,結構宏大,絕不能像古史一樣深入民間,它們只為科舉應考“惡補”的材料。亦不像古史為人經常編為舞臺劇,它們太抽象、太零碎、太無人味了,根本不能編。也很少能收入中學生中文教本,老師結巴巴、學生打瞌睡。此所以唐德剛先生的梅蘭芳傳,運用了太史公《刺客列傳》的體裁,揚棄后世史書本傳的筆法。太史公是攪歷史的,唐德剛也是攪歷史的。大史家之外我們稱太史公為文學家,唐德剛為史學知名教授和杰出史傳作者之余,亦可以稱為文學家。因為除了文筆、體裁,他還發揮了文學家必須具備的“想象力”,這種文學的想象力,在不違背時、地、人、事件之間的關系,力求忠實之余,為我們提供了逼真的場景、活生生的人物、動人的事件。現代不少史傳作者,以參考書目、以注釋、以引述之多寡來唬人,以資料之真偽、以“可信度”為高下,這些當然都很重要,但我們能沒有“文采”嗎?不顧“讀者”嗎?不理別人的交感共鳴嗎?難道“想象之真”不是太史公要達到的另一種“真”嗎?現代史書好些懨懨不能閱,不正是作者自己太受委屈、太遵命于“學究式的學術標準”嗎?

(二)

周策縱先生序德剛先生的《胡適雜憶》,即有與筆者相同的贊語:“他筆下的胡適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智能、有天才也有錯誤和缺點的真實人物。這做法承襲了古今中外傳記文學的優良傳統。個最出色的傳記文學家司馬遷早就用好的例子教導了我們。”稱許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明珠走盤,直欲驅使鬼神,他有時也許會痛快淋漓到不能自拔。但我們不可因他這滔滔雄辯的‘美言’,便誤以為‘不信’”。夏志清先生在同書序中干脆說,唐德剛先生“應被公認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他倒沒有走胡適的老路,寫一清如水的純白話。德剛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詼諧,寫起文章來,口無遮攔,氣勢極盛,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

周、夏二公的說法十分中肯,亦不限于《胡適雜憶》這部書,事實上德剛先生能寫多種好文體。一個人文字根底好、文學筆法好、識力厚、才分高,“學究枷”當然拘限不了他,必得露一手文采風流的

把戲。

策縱先生說:讀德剛先生的《胡適雜憶》,固然見到了活的適之先生,但也同時在胡適里找得到唐德剛。這正是作者的文采風流到處溢瀉出來的結果。的傳記,是不能把作者淹沒的。我編校過美國史傳經典之作的《林肯傳:草原時代》(Abraham Lincoln: The Prairie Years and The War Years),歷史給倒轉了,林肯復活過來。同時,寫這部傳記的卡爾 桑德堡(Carl Sandburg)詩人,亦隨處覺得他的存在。我記得讀到一段使我停下來森然想了很久。林肯青年時到一個荒山,但見怪石嶙峋,在月色掩映下像是一頭頭怪獸,四周蒼蒼茫茫、海天無垠,林肯頓時感到“天地悠悠”,在洪荒時代,那乳齒象亦正是一樣怔怔地凝望過那些怪石,那同一的山谷、同等的景象,令我們馬上念及:過去何在?將來何在?我何在?就“忠實記錄”的史傳觀點看,那桑德堡怎可以這樣寫?你怎知林肯當下的心境?那種“想象之真”有沒有道理?居然進到林肯的內心去,有什么文獻上的根據?我們其實不必問的。桑德堡要表現的,正是一個大人物、大豪杰必有的心懷,此一心懷,惠特曼(Walt Whitman)在詩作中,寫赫德遜河的渡頭時問過,年年代代無盡無邊的多少人走過這同樣的渡頭?秦時明月漢時關,青山依舊,夕陽幾度?不正堪今古同聲一嘆?李白登山,不也有自古以來登高者如今剩下幾人的話頭。那陳陶足履吳越之地,有“今人地藏古人骨,古人花為今人發”的絕句,杜甫游“玉華宮”,眼見蒼鼠、鬼火、敗瓦、壞道,念當年宮人美人,今只余下一頭石馬,他望著那頭石馬,那頭石馬也望著他,這歷史的眼睛,竟使杜甫獨坐黃土上,“浩然淚盈把”大哭起來了。

這種感懷,是詩人共同的感懷,桑德堡自也有此感懷,難道林肯就沒有這種感懷么?桑德堡把自己的感懷,移花接木于林肯身上,是為了表現林肯心胸的廣大,讓他看見了乳齒象——有什么人類曾看過,何況林肯?——是為顯示他的歷史感、時空感。正因如此,我們見到了林肯也見到了桑德堡。我們在“胡適”中固然見到了唐德剛,但在梅蘭芳里也見到了他。他寫梅蘭芳在舞臺上的醉酒,竟亦進入了“貴妃”當下的內心,作者逞其絕妙的幻想力,不間接顯出作者的面目嗎?

(三)

夏志清先生認為唐德剛的《李宗仁回憶錄》不及《胡適雜憶》寫得好,正是由于前者受李宗仁口述所限,無法施展作者的文筆與才華。夏先生因《胡適雜憶》而稱唐氏為“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筆者在前面則稱唐氏為“文學家”。現在我們一說“文學”,就好像只有詩、小說、劇本、抒情性小品,而不及其他,有些文藝青年恐怕還以為“史傳”之作,不屬于“散文”和文學范圍,那是受西方近代觀念所影響。我們中國自孔夫子說“文學,子游、子夏”,至《文心雕龍》,再及于清代之《古文辭類纂》、《古文觀止》等書,文學兩字的范圍,定得很寬。曹丕的《典論 論文》所謂“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當不僅指今之所謂“純文學”,亦必然將唐德剛的“文章”、他的史傳之作歸入“文學”天地,如果他認為那是“好文章”的話。

唐先生自謙本集里的都是“塵埃”,是“雜文”、“游戲之作”,我倒愿稱之為報導文學、散文,甚或小說。就報導文學言,它們把五十年代中國留學生的生活面貌,留下了三鱗兩爪,有溫故的意義。就散文言,都是讀后余味回甘的好文章。就小說角度看,會發現德剛先生是寫人物的好手。《我的女上司》這個典型美國職業老處女,目下有些小說家寫人物往往不及他寫得生動。《求婚》若說是短篇小說,一般文學雜志編輯不會擺到散文欄去。《瘋院來去》也應當視為一個短篇,誰才是“瘋子”?我們讀后不禁深深感喟。《露娜今年三十歲了》,也很令人低回。《學跳舞》一篇是記敘散文,從中發現作者是“說故事”的好手,兩個“鄉巴佬”在紐約學跳舞,文章拖得這么長,如果《海外論壇》不停刊,他還當繼續寫下去,可是一點不覺得拖沓,讀者還要追讀下去,連連捧腹。《三婦人》寫三個流落異邦的波蘭女子,使天下之去國失鄉者同聲一哭。五十年代中國人,何嘗不然。從《三婦人》、《瘋院來去》、《露娜》這些文章,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厚的同情心懷。唐文雖有時突梯滑稽、冷言尖語,然在《梅蘭芳》一篇中,亦見到他溫柔敦厚的一面,梅氏早年的“相公”生涯,后來與豪門軍閥之交往,以至于梅蘭芳自己的婚姻,作者筆底留下很大的余地。

這集子中凡刊于《海外論壇》的文章,我在大約二十年前即已拜讀,并且還都校對過,德剛先生恐怕還不知道。當時《海外論壇》在美國集稿、編輯后,即寄交(我工作的機構)香港友聯出版社排版印刷裝訂,再航寄到美國發行。負責這項工作的是位小姐,是我初戀之人,義不容辭,請纓效勞,先拜讀了這些好文章。就在我接到這部稿子不久,今年3月3日,有幸在港會見了《海外論壇》的創辦人之一許牧世先生。笑談中還說到當時負“友聯”債的情形,他又說,當時你們在香港匆匆排校印刷裝訂,跑飛機場把雜志航寄到美國,可是在紐約的郵局,它們可以靜悄悄地寄宿。睡它個三四十天,無人認領,航空費都浪費了。他搖頭說,“辦同人雜志真難!”縱然如此,我仍認為那是有價值的工作。若問五十年代的留美中國知識分子,從歷史的回聲里,聽到那么一陣的呼聲與吶喊,感到有那么一種憂時憂國的情懷,也還就是《海外論壇》那一班人。何況當時他們都還在掙扎求生存的階段,不像現在都已成為大學者或在別的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

我1962年首次承美國國務院之邀訪問美國,在紐約就由《海外論壇》的另一位創辦人李和生先生帶我到各處游覽和拜訪。他那忠厚樸實的樣貌,我至今仍然在目。他給我聯絡到德剛先生,可是要我自己搭地下鐵道去。我是個大鄉俚,那一線地道車還滿復雜,有些班車在街口停站,有些不停站,這可把我難倒了,但我終于沒有誤車,按址按時,在掛有胡適之手稿題贈德剛的客廳里,闖進了我這個不速之客。至今十七八年了,我仍以及時次搭紐約地道車不誤而沾沾自豪,我及時次領略到“系統”(system)和“標志”的好處,就憑這些抽象的符號,我在車上仔細地研讀一番,即到達目的地。這是我們中國人最不擅長的。說到system,令我想到臺灣中正國際機場一開幕,據說較大的毛病之一即為“流轉不通”,正是“系統”和“標志”不明確所致云云。但臺灣已進入“現代化”,此方法勢必學會,亦不得不實行,包括政治上system在內。

再一位《海外論壇》的創辦人周策縱先生,在見過德剛先生后兩天就在哈佛見到了。那時的策縱先生不像現在見到人老是笑,1962年我和他談了好久,還承他宴請一起和他家人吃過飯,但在記憶中他從未展顏。當時他的《史》完成不久,和他談的大都是家國與文化問題。恂恂書生,形象卻是沉郁的,似隱藏著深重的憂患意識,有股懔懔的頏世頡俗之氣。我想就是大家這股氣,成為創辦《海外論壇》的原動力。他們寫文章、做發行、捐助經費,擠出業余課余時間,要為國家做點事。現在回頭來看,《海外論壇》除了為五十年代的留學生留下聲音之外,還不能否認,它是至今為止留學歐美中國知識分子所辦的水準較高、文字好的雜志之一。

也因為辦了這個雜志,才逼得德剛先生寫了好些上乘文章。他說這些都是五十年代“塵埃”下的“流沙墜簡”,我們卻毋寧視為那是塵埃中不褪色的珠玉。

1979年8月10日香港

[唐德剛代序《五十年代的塵埃》]

這兒是作者在五十年代所寫的幾篇雜文。寫的時候就興之所至地寫了;原無意要把它們保存下來。但是它們卻也在無意之間被保存了——保存在一片灰灰的五十年代積存的塵埃下面。

記得就在那個年代的開端,美國的國務卿艾奇遜曾說過一句舉世皆知的話:“等到塵埃落定再說!”

如今三十年過去了。在五十年代飄揚的塵埃,也早已落定——落在一起,結成像一層薄薄的絲綿。我拍拍它,它不動;我再吹它一下,它也不飛。肯定的是落定了。我用兩個指甲輕輕地把它撿起,就在這片撿起的絲綿的下面,我發現了這幾片已在那兒躺了二十來年的“流沙墜簡”!

其他沒有給這片絲綿覆蓋過的斷簡殘篇,顯然早已隨五十年代的塵埃飄散了;飄散得像春夢、像秋云,再也找不到了。

老朋友夏志清先生奇怪地問我:“自己寫的東西,為什么不保存

下來?”

“為什么要保存下來呢?”我一直“保存”了下來的五十年代的下意識,不期而然地代我回答了這個七十年代的問題。保存下來想做個作家、文人?還是想為子孫留點“祖訓”呢?

落筆時不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我連一個人為什么要求生存,和如何求生存,這一些更重要的問題也沒有想過。寫了就是寫了。最多只可說是一個流浪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對他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難免有一些留戀的溫情而已。偶逢歲暮周末,孤燈默坐,拿起筆來,東寫寫、西寫寫,也可聊遣長夜,甚或享受點他人所不能體會的孤獨的樂趣。

夏志清先生和胡適之先生一樣,少小聰慧,立志為學。他們都是用功的學者,“不寫不用氣力的文章”。用了氣力,自然就有職業感;有職業感,自然也就加意保存了。

筆者和他二人正相反。這些雜文就沒有一篇是用過“氣力”寫的。沒有用過“氣力”的東西,反要一個經常無處存身的異國流浪漢用“氣力”去保存,就有點犯不著了。所以這些五十年代的斷簡殘篇,如果沒有被埋沒在塵埃之下,它們也就隨塵埃一道飄散了。因而這里所重印的只是五十年代的塵埃底下,劫后余灰的拾遺之作。它們如有絲毫值得劉紹唐先生一再來函建議重印,和胡菊人先生百忙中抽空代為作序的話,那就是它們是曾經在五十年代空氣中飄蕩過的野馬也、塵埃也。有一點點時代的氣息,如此而已。

“五十年代”在中國

媒體評論

德剛應被公認是當代中國別樹一幟的散文家。他倒沒有走胡適的老路,寫一清如水的純白話。德剛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詼諧,寫起文章來,口無遮攔,氣勢極盛,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

——夏志清

唐先生自謙本集里的都是“塵埃”,是“雜文”、“游戲之作”,我倒愿稱之為報導文學、散文,甚或小說。就報導文學言,它們把五十年代中國留學生的生活面貌,留下了三鱗兩爪,有溫故的意義。就散文言,都是讀后余味回甘的好文章。就小說角度看,會發現德剛先生是寫人物的好手。……他說這些都是五十年代“塵埃”下的“流沙墜簡”,我們卻毋寧視為那是塵埃中不褪色的珠玉。

——胡菊人

唐先生對于文學始終未曾忘情。當他登上赴美的洋船,在船上就發出了“旅美通訊”,及時篇是《一條梯子的距離》。后來他的詩作、散文和短篇小說不斷發表于北美的刊物:林太乙主編的《天風》,留學生創辦的《海外論壇》和華文報紙的副刊。八零年代后期,他甚至完成了一部長篇小說《戰爭與愛情》。至于他的《梅蘭芳傳稿》(今收入《五十年代的塵埃》)和《胡適雜憶》都曾轟動一時,至今仍為讀者津津樂道。

——王渝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a***a(**的評論:

喜歡,值得看看

2017-11-12 12:35:28
來自北京老**的評論:

唐德剛的書,必讀!

2017-10-24 08:53: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套書非常好!內容翔實,設計精美,閱讀舒適。當當網包裝嚴實,無損傷,物流配送服務周全,快遞師傅服務熱情,配送及時!非常喜歡當當,所有書籍都在當當網上買,價格實惠,正版書籍,喜歡!點贊!贊

2017-11-08 06:32:4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五十年代的塵埃(精裝) 好書,值得珍藏細讀

2017-11-09 07:47:37
來自***(匿**的評論:

買書都是當當的!好書。好便宜!

2017-06-17 15:06:50
來自***(匿**的評論:

好書,值得一讀。

2017-06-20 02:27: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應該不錯的吧!

2017-06-27 11:25:46
來自大***勇**的評論:

書不錯,很喜歡!

2017-06-30 11:34:58
來自不***m(**的評論:

很好看的書

2017-07-01 08:34:4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當當的服務真好

2017-07-02 09:50:48
來自c***y(**的評論:

不錯,很好的書。

2017-07-14 20:08:38
來自***(匿**的評論:

書不錯 內容很圖好 推薦購買

2017-07-17 08:48:2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希望自己靜下心來慢慢看。

2017-07-20 23:24: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快遞員 一早就送貨了,送貨很及時!點贊!

2017-07-31 18:33:49
來自榪烽箍1**的評論:

包裝好,沒有破損,物流很及時,內容還沒看,應該不錯

2017-09-01 22:17:38
來自上帝是**的評論:

書不錯,性價比高。

2017-09-06 22:53: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的知道了

2017-09-07 00:43: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不錯很不錯很不錯。

2017-09-14 15:51: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是套好書

2017-11-04 12:47: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推薦,活動力度確實不錯

2017-11-06 20:38:38
來自香榭小**的評論:

印刷不錯的書,內容有些胡人了,老先生的書也不是本本都好。

2015-10-08 09:14: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此書早已借讀過了,此次欣見當當有售,特買來珍藏,閑時再品,回味無窮!

2015-03-23 19:56:13
來自夢湖尋**的評論:

以前不知道他的名字,只因讀了胡適文集才約略窺見了作者的文筆風格,這次買了三本,很喜歡。

2015-03-25 23:08:1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精美,作者的文筆很通俗而不失深刻,值得推薦

2016-05-19 16:47:59
來自duomifl**的評論:

總說文史不分家 唐先生既是史家 同時小說也寫的耐看 真是不簡單

2016-04-22 15:24:20
來自tongui**的評論:

沖著其中的梅蘭芳傳稿來的,唐先生寫活了梅先生。

2015-04-22 18:18: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書值得好好閱讀。生活充滿了瑣細之事,塵埃與谷子、芝麻、西瓜之類,不是能夠截然分得清的。本書讓人思考很多問題。

2015-06-02 08:35:12
來自守正出**的評論:

與描述的1版1印相符,唐德剛的新書出版兩個多月后在當當買到1印的,幸運!

2015-04-28 06:02:14
來自zhhshj**的評論:

梅蘭芳作為一代宗師,傳奇的故事與傳統的融入,值得后人評說

2015-11-17 17:49:47
來自jjpp**的評論:

值得一看,文字能引人往下讀,而沒有感覺到時代的久遠,只是作為一本書來說,文章篇目太少了

2017-09-04 10:21:2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我買了兩本,是因為支付的時候出了問題,怎么辦?

2017-06-21 10:18:3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相當棒。包裝超級好,封皮超有質感,米黃色,有亞麻布的質感。感覺比以前廣西師范出版社出的關于唐德綱先生的其他書還有感覺。非常喜歡,不是很厚,紙張也相當棒。內容讀起來特順口。特喜歡,非常有收藏價值!就是物流服務有點兒差

2015-06-10 16:23:27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