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堪稱中國才華橫溢、傳奇色彩的一位藝術家。本書就是一本關于黃永玉傳奇人生的真實記錄。黃永玉的名字與不同的傳奇緊緊聯系在一起:湘西鳳凰古城、十二歲開始八年江湖漂泊、小學畢業卻成為藝術名家、""中的貓頭鷹"黑畫風波"、電影《苦戀》的主人公原型、創造集郵奇跡的猴票、領設計風氣之先的"酒鬼"酒瓶、九十高齡仍繼續創作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在《收獲》連載……
著名傳記作家李輝發揮其搜集和挖掘史料、檔案的能力,將黃永玉與中國美術界將近七十年、特別是""期間的風云變幻做了相當系統的敘述,對黃永玉傳奇人生諸多方面作了首次披露。在書中,我們及時次讀到,早在1948年,上海左翼文化界就將黃永玉的木刻藝術與錢鐘書的《圍城》放在同一個刊物上進行批判,并將之與其表叔沈從文的批判相呼應;五十年代初,香港左翼文藝界繼續對黃永玉進行批判,而他在自我檢討中又盡量辯解。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敘述了""期間美術的風云變幻,從對齊白石、陳半丁、豐子愷、李可染等人猛烈批判,到1974年的"黑畫事件"大批畫家的"全軍覆沒",作者以對大量""小報的歸納整理,以對群體畫家故事的敘述,使中國畫的""命運及時次得到生動的呈現。于是,一個藝術家的傳奇,也就成了中國美術史的一段傳奇。
獲得黃永玉九十華誕紀念T恤一件或《黃永玉傳奇》DVD一本的名單如下(網站購買昵稱):
生活在別處
黑貓哥哥
三座山
舞龍2009
夜航舟
Xiaoxiaozo
云端行走
醴沙
風云jk
邪友
請各位關注自己的快遞哦!
《傳奇黃永玉》一書,始由人民日報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在今年湖南美術出版社14卷本鴻篇巨制《黃永玉全集》出版之際,且迎來黃永玉先生九十華誕,《傳奇黃永玉(增補本)》改為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該增補本增加系統敘述黃永玉先生文學創作七十年的章節,四色彩印,精致大方,四百多幅歷史照片和彩圖,印制精美,更使此書成為一本值得長久珍藏的文化讀本。
李輝:《黃永玉全集:文學編》主編,黃永玉最信賴的傳記作者。黃永玉在《黃永玉全集:文學編》自序中寫道:"說到底還是要多謝李輝,天曉得他運用甚么神力找到我幾乎一輩子材料。他簡直不是`人'!"
1956年出生于湖北隨縣(今隨州市)。1982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報》擔任文藝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擔任編輯。以傳記、隨筆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沈從文與丁玲》、《滄桑看云》、《和老人聊天》、《百年巴金》、《封面中國》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2007年在《收獲》開設的專欄"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獲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6年散文家"獎項。
自序
在鳳凰的日子
黃家傳奇 3
鳳凰,這個"古怪"的地方
浸染于美麗
小學,小學,你是如此燦爛
江湖行
這一雙漂泊的腳
集美之美
踏歌而行
黑白之美
高山流水,遠近之間
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與批判
在香港:指責與自辯
寫電影的"黃笛"
一九四九,轉折之際
拼貼風中碎片
必要的追尋
中央美院"畫室制"首當其沖
黃胄——及時個被公開批判的"黑畫家"
"黑畫店"榮寶齋更名
葉淺予和他的日記
蔡若虹、華君武被推到前臺
《美術風雷》與一次大會
"二流堂"這些人
豐子愷的窘狀
張樂平和"三毛"形象
"美人畫"滄桑
是非齊白石
中國畫落葉飄零
追尋"黑畫事件"始末
"黑畫事件"之謎
福兮禍兮貓頭鷹
大幕拉開
沒有公開點名的猛烈批判
關鍵批示浮出水面
告別"淺薄可怕殘忍的日子"
主題變奏七十弦
文學場景的歷史呼應
嘗試與沉寂:誰人能言得與失?
潛在寫作:"小屋中摸索著未來和明亮的天堂 "
自覺與豐收:太陽下的風景
增補本跋
黃家傳奇
姓黃,還是姓張?
姓黃?姓張?哪怕到了八十幾歲,黃永玉自己也說不。
人也奇怪,在漂泊摔打跌宕起伏的歲月中,黃永玉從未想到過在父母那里追根究底。是顧不上,還是沒有這個意識?自兒時起,他就聽前輩說過他們家原本姓張,但為什么后來改姓黃,黃家的人死后的墓碑上通常照例刻上"張公"而非"黃公",其中原因至今也不明白。祖輩的來龍去脈,對于他,或許知道個大概也就夠了。
表叔沈從文一篇失而復得的小說《來的是誰》,在二○○七年一經面世,黃家的這個少為人知的秘密,忽然間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黃永玉的曾祖父是沈從文的外公,而在沈從文前往北京進入文壇之前,陪伴沈從文一同漂泊湘西的正是黃永玉的父親黃玉書。黃家的淵源,想必曾是兩位表兄弟滯留洞庭湖時的一個話題。難以想象的是,沈從文對黃家家世的追根求源好像有著特殊的興趣,盡管許多年過去了,以黃家家世來寫一部小說的愿望,卻在沈從文心中一直沒有消失。""期間,他被下放到文化部湖北咸寧"五七干校"勞動,百無聊賴中卻終于找到了重續文學之夢的好方式——為黃家寫一部小說。
一九七一年六月上旬,正在中央美院河北磁縣"五七干校"勞動的黃永玉,突然收到了沈從文寄來的郵件,厚厚一疊。他回憶說:
我打開一看,原來是有關我黃家家世的長篇小說的一個楔子《來的是誰》,情調哀凄且富于幻想神話意味。……那種地方、那個時候、那種條件,他老人家忽然正兒八經用蠅頭行草寫起那么從容的小說來?……解放以后,他可從未如此這般地動過腦子。……于是,那最深邃的,從未發掘過的兒時的寶藏油然浮出水面。這東西既大有可寫,且不犯言涉,所以一口氣寫了八千多字。
(《給劉一友的信》,載《文星街大哥》)
沈從文的小說開篇,渲染出神秘、魔幻的氣氛,把"姓黃還是姓張"的懸念,與一位不期而至的老人的飄然而去,一并留給了小說中的黃氏一家人。
小說中,一位從鄉下走進京城的老頭,敲響了黃家的門。父母不在,只有兄妹兩人在家中。一場老頭與黃家女兒有趣的對話開始了:
"我找姓張的!"
"找張什么?"
"張永玉!"
"沒有這個人!"
"那找張黑蠻!"
"我這里也沒有張黑蠻,李黑蠻,卻只有個——"
"那就找張黑妮!"
"我們這里住的不是姓張的,是姓——你找錯了!"
——生活中黃永玉家的情況與小說一樣,兒子叫黑蠻,女兒叫黑妮。
警惕騙子的黑妮沒有開門。她聽到外邊的老頭子帶點失望神氣自言自語:"那就怪了?明明白白是住在這里的,哪會錯?"
小說寫道:"引起了大姑娘一點好奇心,于是一面想起`為人民服務`教訓,另一面想再摸摸底,于是,變了變語氣,和和氣氣,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說,`老同志,您是哪里來的?您找門牌錯了,這里住的姓黃,門牌上不是寫得清清楚楚嗎?您有什么事?`"
黑妮最終沒有為老人開門,老人怏怏而去。父母回來聽說此事,父親猛然醒悟也許去世多年的爺爺并沒有去世,又從家鄉來找他們了。但當他和黑妮趕到火車站時,開往家鄉的火車已緩緩啟動,沒有找到老人,只有黑妮透過車窗看到剛才敲門的老人模糊身影。回到家,卻在信箱里發現一封信,信封上明明白白寫著"張永玉同志收"。拆開一看,只是一摞白稿紙,在末后一頁才發現用淡墨寫的五六行小字:
"張永玉,你這個聰明人,真是越讀《矛盾論》越糊涂,轉向反面。到今為止,還不知道自己究竟姓什么,妻室兒女也不明白自己姓什么。世界上哪有這種聰明人?為什么不好好地做點調查研究,或問問有關系的熟人?你回家掃墓時,為什么不看看墓碑上寫的是什么?"
小說中的父親沉吟良久。他所琢磨的恰恰就是生活中的黃永玉不止一次與人談過的內容:"對,我是沒有問過,我自己父親的一生也不大明白!上墳也沒有看過碑上寫些什么,只知道上幾代有個黃河清,是讀書人,點過拔貢,看守文廟,相當窮。老家有株大椿樹,三四個人還抱不住,所以叫做`古椿書屋`。此外白紙一張。有幾個姑婆和幾個伯伯叔叔,還不明白!"
姓黃還是姓張?沈從文的小說沒有給出答案。遺憾的是,不知為何,小說僅僅寫了及時章就戛然而止,試圖解說的謎團,依然還是謎。不過,他的小說開篇的結束文字卻為本書的敘述做了好的鋪墊。
姓黃還是姓張?對于敘述黃永玉人生故事的傳記作者來說,是否能夠找出真實答案,也許真的不重要。人們所知道的是,在一九四六年,二十二歲的黃永玉,與一位廣東姑娘梅溪戀愛結婚。梅溪姑娘恰好姓張。
有意或無意,黃與張兩個姓氏,真的融為了同一個家庭。
父親母親的浪漫愛情
在湘西古城鳳凰,黃家本是一個有名的書香門第。
與沈從文小說中所寫的名字一模一樣,黃永玉的曾祖父就叫黃河清,他是鳳凰縣城最早的一名貢生,曾在文廟做過"畫院山長",用沈從文的話來說,"是當地讀書人"。
祖父則長期在外做官,后來衣錦還鄉。黃永玉為祖父感到自豪。他說,祖父可以自豪地摘取鳳凰城多項及時的桂冠:創辦及時所郵局,開設及時家照相館。祖父的妹妹即是沈從文的母親。沈從文這樣談過自己與黃家的淵源:"舅父是個有頭腦的人物……我等兄弟姐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這樣瘦小、機警、富于膽氣與常識的母親擔負的。我的教育得于母親的不少,她告我認字,告我認識藥名,告我決斷——做男子極不可少的決斷。我的氣度得于父親影響的較少,得于媽媽的似較多。"由此來看,即便在百年之前的二十世紀初期,黃家就已不是一個被傳統緊緊束縛的家庭。沒有循規蹈矩,沒有遲疑,黃家以他們的特有方式,擁抱著千年古國擺脫封閉后大步走來的一個新時代。
提起父母,黃永玉同樣為之驕傲。在興起之后的二十年代初期,他們堪稱鳳凰的一代新型夫妻:他們是及時對自由戀愛結婚的夫妻;母親及時個穿起短袖襯衫和短裙,及時個剪發,及時個織毛線;他們又是及時對從事教育的夫妻,而且在師范學校都是學習音樂和美術……他們在常德的結識與相愛,演繹了一段富有詩意的浪漫。有意思的是,沈從文恰恰是這一過程的親歷者,一九四八年他撰文《一個傳奇的本事》,把當年的情景予以生動描述。這樣,黃永玉才有可能知道在他出生之前父母的故事。
且把目光回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的常德。
位于洞庭湖畔的常德,是當年湘西人乘船沿沅江而下,走向外面大世界的通道。依碼頭而建逐漸形成的彎彎曲曲的小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客棧。一九二二年前后,其中一個小客棧里,寄宿著兩個來自鳳凰的年輕漂泊者,一個是沈從文,另一個是沈的表兄黃玉書。沈喜愛文學,黃喜愛美術,窮困潦倒中他們擁抱著文藝的夢想,等待幸運降臨,改變命運。
在沈從文眼里,這位表兄天性樂觀,即便到了身無分文拖欠房租,被客棧老板不斷催著他們搬走的境地,他依然于自嘲中表現出詼諧與玩世不恭。按照沈從文的回憶,客棧老板有一位白白胖胖的十六歲的養女,她似乎喜歡了表兄,常常背地里送表兄南瓜子和芙蓉酥,幫了他們不少的忙。但表兄并沒有看中她,而是與沈從文一起取笑她一身白得像發糕,甚至以"發糕"作為她的綽號。
就在此時,表兄結識了一位同樣來自鳳凰的姑娘——楊光蕙,鳳凰苗鄉得勝營人氏,任常德女子學校美術教員,后來擔任教務長。這座學校是由一位姓蔣的夫人創辦并任校長,蔣校長有位女兒,叫蔣冰之——后來以"丁玲"筆名而著稱于世。
表兄與楊姑娘戀愛了。表兄的這一感情進展,沈從文說得頗為生動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學美術的同道,平時性情灑脫到能一事不做整天唱歌,這一來,當然不久就成了一團火,找到了他熱情的寄托處。"他還有這樣的描述:
自從認識了這位楊小姐后,一去那里兩人必然坐在大風琴邊,一面彈琴一面談情,我照例站在后門前去欣賞市景,并觀觀風。到蔣老太太來學校時,經我一作暗號,里面琴聲必忽然彈奏起來,老太太卻照樣笑笑的說:"你們彈琴彈得真熱心!"表示對于客人的禮貌,客人卻不免紅臉。因為"彈琴"和"談情"字音相同,老太太語意指什么即不大分明。
(《一個傳奇的本事》)
其間,更有趣的事情是沈從文成了為表兄情書的人。
每天回到客棧,表兄就朝沈從文不停作揖,懇請他為自己向楊姑娘寫信。沈從文在湘西從軍期間,曾是長官的文書,代為起草文件,偶爾還為人書寫碑文。當讀到這篇《一個傳奇的本事》時,我們方知他還是表兄的情書者。誰想到,在一九二三年前往北京闖蕩社會走進文壇之前,他竟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開始了文學寫作的預習。
沈從文回憶說,表哥對他所的情書頗為贊賞:
兩人回到客棧時,表哥便一連丟了十來個揖,要我寫信,他卻從從容容躺在床上哼曲子。信寫好念給他聽后,必把兩個大拇指翹起大搖著,表示感謝和贊佩。
"老弟,真好,可以上報!"
(《一個傳奇的本事》)
表兄說得不錯,幾年之后,他所欣賞的表弟真的成了文壇的新星。就這樣,兩個相愛的鳳凰人,在另一個鳳凰人的幫助下,進行著浪漫的愛情。
一九二三年,沈從文離開常德,獨自一人前往北京,開始他的文學之旅。而他的表兄依然留在常德,繼續他的愛情。很快,也在同一年,黃與楊姑娘在常德結婚。可惜的是,他們之間的情書沒有保留下來,不然,該是他們送給孩子的多好的見面禮!
及時次遇險
一九二四年八月九日(農歷甲子年七月初九),黃玉書和楊光蕙的及時個孩子在常德出生,起名黃永裕——一九四六年,沈從文建議黃永裕以"黃永玉"為筆名。這個筆名沿用至今,其原名倒不大為人所知了。
在黃永玉出生幾個月后,父母把他帶回了鳳凰。后來將證明,父母的這一決定是正確的。它使開始成長的黃永玉,從襁褓起就有了親近鳳凰土地、汲取鳳凰靈氣的可能。他的一生,將永遠與故鄉鳳凰連在一起。
襁褓中的黃永玉在及時次返回故鄉的途中,便經歷了一生的最初傳奇。
船出常德,溯沅江而上,進入桃源境內,在狹窄河道上行駛。行至一處山間,父母忽然聽岸邊有風聲,說馬上就有土匪來搶孩子綁票。船趕緊靠岸,父親將黃永玉塞進一個大樹洞,母親則用鍋煙抹抹臉,假扮船婦。不一會兒,土匪追來,上船打量一番,問是否看到一對帶小孩的夫婦。母親害怕得不敢做聲,只是用手指指下游。土匪們叫喊著往下游追去:"快走,那個孩子能值三百大洋。"父母嚇得緊揪著心,既怕孩子被蟲咬,又怕孩子叫出聲。
土匪走了,母親趕緊跑到樹洞前,只見嬰兒安然無恙,沒事一般自顧自地在那里笑著啃手指頭。懸著的心這下子才放下來。
故事幾似虛構,但卻真實地發生在黃永玉身上。河水澄碧,夾竹林青翠,鳥鳴悅耳。多么令人陶醉、幽靜的景致。但土匪的闖入——多么突出地帶有當時湘西的特色——打破了這片安寧和悠然。
或許,可以把及時次傳奇,看作他的人生具有象征意義的一種暗示:未來的日子里,他注定要在美麗與丑陋、安寧與動蕩的世界開始他的人生,而他永遠是自己的主宰。
后來的黃永玉正是在這樣的世界中走到今天。八十多年人生,漂泊、動蕩、坎坷;豐富、刺激、充實;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俗大雅……諸多反差強烈對照鮮明的生命元素與性格色彩,在他的生活與藝術中呈現。這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值得體味,值得挖掘。
一個人傳奇的開篇由此翻過。黃永玉走進鳳凰,將在鳳凰走過人生最初的十二年,然后,再朝外面的世界走去,朝未來的歲月走去。
李輝先生的現代文學大家個個精彩
一直以來都在當當買書,這次又買了十本。都是當當控了。快遞很快,而且書都包裝的很好。從書和包裝上來說,性價比很高,當當上只要有活動我就控制不住要買,哈哈。書還沒有來得及看,但是我相信會很不錯的。一直以來都在當當買書,這次又買了十本。都是當當控了。快遞很快,而且書都包裝的很好。從書和包裝上來說,性價比很高,當當上只要有活動我就控制不住要買,哈哈。書還沒有來得及看,但是我相信會很不錯的。
本書是一本關于黃永玉傳奇人生的真實記錄:十二歲開始八年江湖漂泊、小學畢業卻成為藝術名家、""中的貓頭鷹"黑畫風波"、電影《苦戀》的主人公原型、創造集郵奇跡的猴票、領設計風氣之先的"酒鬼"酒瓶、九十高齡仍繼續創作長篇小說在《收獲》連載……作者李輝發揮其搜集和挖掘史料、檔案的能力,書中有大量難得一見的第一手文獻史料、圖片資料,將黃永玉與中國美術界將近七十年、特別是""期間的風云變幻做了相當系統的敘述,對黃永玉傳奇人生諸多方面作了首次披露。在書中,我們第一次讀到,早在1948年,上海左翼文化界就將黃永玉的木刻藝術與錢鐘書的《圍城》放在同一個刊物上進行批判,并將之與其表叔沈從文的批判相呼應;五十年代初,香港左翼文藝界繼續對黃永玉進行批判,而他在自我檢討中又盡量辯解。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作者敘述了""期間美術的風云變幻,從對齊白石、陳半丁、豐子愷、李可染等人猛烈批判,到1974年的"黑畫事件"大批畫家的"全軍覆沒",作者以對大量""小報的歸納整理,以對群體畫家故事的敘述,使中國畫的""命運第一次得到生動的呈現。于是,一個藝術家的傳奇,也就成了中國美術史的一段傳奇。這個增補本還新增了一部分描述黃永玉的文學行當的內容,這使得整本書書的結構更加豐滿、完整。這本傳記性的書難得的不僅是其大量的圖片與鮮活的文字交相輝映,而且是全彩印刷,手感很好、略微偏黃的紙張,翻閱起來有電子書難以比擬的愉悅感、舒適感。確實是一本值得一品的好書!
對于這本書,早就想買,不為別的,就因為是為黃老寫的傳
上海書展的時候看到很多關于黃永玉的書籍,同事買了一本,看完后跟我說這本書很好,文字生動,條理清晰,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可以給孩子看看,看怎么玩出名堂,玩出本事。
總算買到書了,可是網購似乎沒有之前的速度了
老黃,除了知道首輪生肖票是他設計的。別的知之甚少。故買之
看的很感動,比書店便宜好多,頭天晚上買第二天中午就到了,滿意
大師級別的任務,拜讀大師經歷總能從中收獲不少
與藝術大師心靈神交,和世紀老人回味歷史滄桑,人生百態……
相當精美,彩頁的,很多難得一見的照片圖片,珍貴,非常喜歡.
書不錯,很厚的一本,紙張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書面有幾道劃痕。發現那個年代的很多名人們都有著親戚關系,不知道是家庭教育的關系還是年代的關系
看了黃老先生寫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這小說真是寫的別開生面,有趣極了,語言尤其痛快!一看到這本先生的傳,還是李輝先生寫的,果斷買下。雖然我買的時候沒有限時折,比現在的五折價貴了幾十塊錢,還是果斷收貨了。一來喜歡先生,二來快遞師傅也很辛苦,不能隨便拒收呀。這本書的印刷紙張,裝訂也非常不錯,大家趁著現在五折趕緊買吧!最后,要是能抽到獎,來件九十華誕紀念T恤,那就太感謝當當網了!祝我好運吧!
“我喜歡格言,因為它一點用也沒有卻非常好玩。”黃永玉先生說出了我的心里話。一定程度上,《永玉六記》里的大部分文字,亦可視為格言。關于童年與故鄉的短句,大約是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寫作之前的練筆,留白極大,多有俳句之風。相比于繪畫,文字更能直接展現作者的性情與識見。
印刷精美。到貨及時!最主要的是可以開始體驗大師經歷,感受傳奇了。
多年前看過黃永玉在“文化訪談錄”里訪談,雖然我不是搞藝術的,但還是馬上被這個有意思的老頭吸引了,此后一直有意無意關注他的一些新聞。今年看到鋪天蓋地關于黃老九十歲生日以及出了全集的報道,發現這個老頭不僅有意思,在他的幽默里更透著睿智和淡定。難得可以閑下來,利用國慶假期一口氣看完了《傳奇黃永玉》,心里更多了一些對這個老人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思考。九十年的風雨歲月里走來,幽默是從苦難里品出的甜味,畫畫是流浪顛沛里的樂趣和生存的營生,黃永玉的幽默深到骨子里,多了些豐富的層次、對世事的洞見和隨性的豁達。讀一本書,品一個人,悟一個理,足矣!真心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期待出了平裝本的《黃永玉全集》,俺也買一套再細細品味一下這位老人的作品。
收到這本書的感覺很厚,很重。雖然只有472頁,但內容確是名符其實的厚重。我記得前些年我在書店看過這部書的初版,裝幀和插圖都沒有現在的這么豐富和精美。收藏是非常可以的。作者李輝先生加入了一些當時文藝界的史料,放在大歷史的狀態下去寫黃永玉,夾敘夾議又點到即止,文字非常的克制。有點像散文,看著一點都不累。我特別喜歡看他寫黃永玉和汪曾祺直接的交往那一段,以前在書店看的草,沒有懂,現在看懂了。特別的惋惜,因為我也非常喜歡汪曾祺。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記,倒有點像對黃永玉他們那一代藝術家整體命運和歷史環境的一個梳理,在這其中,大浪淘沙,你可以感覺到黃永玉像一個傳奇,轉眼間黃老都90了,這些不舍晝夜的時間呀。 這本書的插圖非常精美,排版裝幀紙張也是非常好的,我喜歡這本書。
還沒讀,對于喜歡黃老先生的讀者,他最肯定的傳記還是要讀讀的
世界長大了,黃永玉沒有老!九十載滄桑,跨世紀傳奇!!圖片很好!我喜歡!!!!!!
傳奇黃永玉了解一下就買來看了,只是不是精裝本,可惜,
世界長大了,黃永玉沒有老!九十載滄桑,跨世紀傳奇!
要了解黃永玉,這應該是目前最為翔實的傳記資料了。李輝先生的文筆很好,沒得說。但嚴格說來,也有問題:李輝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種特別嚴謹的學術體,而是近于隨筆體;好處是生動,缺點則是缺乏必要的資料來源說明。對于想要進一步查閱黃永玉先生的材料的讀者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好書!紙張手感還不錯,圖文并茂的形式,內容豐富,有很多難得一見的文獻資料,淺黃的紙張和全彩色的印刷結合,滿有歷史感的,值得細細品味。寫人結合時代,寫黃永玉更凸顯一段傳奇。
在書店的大力推薦下買下這本書,打算在閑暇之余打發時間,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這位傳奇人物,而作者筆下的老先生的生活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真實古樸,扣人心弦。賞畫先讀人,這本書是了解黃老先生畫作的最佳途徑。
在鳳凰的日子;小學,小學,你是如此燦爛;江湖行;這一雙漂泊的腳;黑白之美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與批判;拼貼風中碎片中國畫落葉飄零;追尋[墨畫事件]始末福兮禍兮貓頭鷹。
之前偶然看到過楊瀾對黃永玉的專訪,對他的畫和人也就有了興趣。書的印刷和裝幀質量超過了我的預期,是今年所購書中質量最好的幾本之一,內容還沒有細看,期待同樣出色。包裝還可以,就是發貨慢了些,可能是十一的原因吧.
從以前在書店淘到三聯出版的小冊子《永玉六記》,到后來《城市畫報》中對他的專訪及電視上專題片,對大師的經歷和作品了解的更多了,不愧為藝術界的老頑童!此本《傳奇黃永玉》讓我更全面的了解大師和大師的作品還有一些老照片,書很棒,愛不釋手嘿嘿^-^
幫爺爺買的,爺爺喜歡看他的畫,聽爺爺說過黃永玉的故事,爺爺說以前和他是老鄉。在家一有空我就讀幾段給他聽,他每次都聽得很認真也很開心。已經閱讀完一半了,有意思的是我也對黃永玉這個人開始感興趣了。哈哈,希望爺爺天天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