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圖書
人氣:312

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

民國京劇*藝術法典,精裝典藏。章詒和撰序推薦,靳飛7萬字導讀揭示秘聞舊事;附錄《東游記》,配高清精修插圖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藝術家>戲劇家  
  • 作者:[梅蘭芳]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傳記文庫
  • 國際刊號:9787513323413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3
  • 印刷時間:2017-03-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三集,以談話的形式,將梅家舊事、學藝經過及登臺演出、創作等情況娓娓道來,讀來有與之圍爐夜話、對坐閑談之感。時間上來說,前兩集集中在梅蘭芳早年學藝、嶄露頭角,及1913~1917年間藝術創造實踐的歷程,對創作時裝戲《孽海波瀾》《鄧霞姑》《一縷麻》等的嘗試有較詳細的記載;第三集則記述了他從1917~1923年間演出《奇雙會》,編演《天女散花》《童女斬蛇》《霸王別姬》等戲的情況,以及同余叔巖合作時期、楊小樓合作時期、承華社時期的藝術活動。本書還述及梅蘭芳對唱腔和表演的創造、伴奏樂器的增加和舞臺裝置的改革,以及觀摩前輩或同輩名演員表演的心得等。

書前有著名作家章詒和撰寫小序,并邀請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著名旅日學者靳飛先生撰寫導讀,揭示《舞臺生活四十年》成書前后秘聞舊事,講述馮耿光、吳震修、齊如山等“梅黨”領袖的復雜關系,并從歷史變革和京劇藝術兩個角度分析了《舞臺生活四十年》的文化價值。

本書還收入了梅蘭芳1956年訪日演出的隨筆《東游記》,并編寫了梅蘭芳“生平簡易年表”和“傳記資料知見錄”,作為附錄。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副,作為插圖。

編輯推薦

民國京劇藝術法典,精裝典藏。章詒和撰序推薦,靳飛7萬字導讀揭示秘聞舊事;附錄《東游記》,配高清精修插圖

章詒和撰序,稱“梅蘭芳是個天才,身上有仙氣,其表演乍看‘無特征’,卻成為中國舞臺藝術之范本。光憑天分成不了大氣候,看看這本‘四十年’,你就全明白了。”

北京戲曲評論學會會長、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靳飛七萬字導讀,揭示《舞臺生活四十年》成書前后秘聞舊事,講述馮耿光、吳震修、齊如山等“梅黨”領袖的復雜關系,并從歷史變革和京劇藝術兩個角度分析了《舞臺生活四十年》的文化價值。

附錄梅蘭芳訪日演出隨筆《東游記》、梅蘭芳生平簡易年表、梅蘭芳傳記資料知見錄。

配有60余副高清精修插圖。

首次推出精裝典藏版。

《更作品請進入新星出版社旗艦店》點擊進入

作者簡介

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一個京劇世家。八歲學戲,十歲登臺,在五十余年的舞臺生活中,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于京劇藝術舞臺表演之中,在音樂、唱腔、臺詞、舞蹈、舞美、服飾、化妝乃至理論教學方面都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資料和實踐積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箲鹬行铐毭髦?,表現了藝術家崇高的民族氣節。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舞臺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掛帥》等。

目錄

目錄

及時集

及時章遠東飯店的談話 3

第二章梅家舊事 6

一會見了秦家姑母 6

二祖母的回憶 11

三關于四喜班 16

四“焚券”與“贖當” 19

第三章幼年學藝的過程 22

一開蒙老師吳菱仙 22

二開始了舞臺生活 25

三楊三絕藝 27

四蹺工 31

五武工 32

六從路三寶學“醉酒” 35

七看戲 37

第四章回憶四十年前的劇場 42

一廣和樓舊景 42

二幼年的伙伴 45

三騾車 46

四跑馬與賽車 49

五“行戲” 50

第五章一個歷史最悠久的科班 52

一富連成的前身——喜連成 52

二富連成 55

三葉春善的辦學精神 58

第六章養鴿 65

第七章重演《金山寺》《斷橋》 70

第八章最早的青衣新腔 84

一《玉堂春》 84

二孫春山,胡喜祿,陳寶云 91

第九章多方面的學習 97

一請教過的幾位師友 97

二二本《虹霓關》 99

三《汾河灣》 109

四《樊江關》 112

五《兒女英雄傳》 113

第十章一個重要的關鍵 116

一及時次到了上海 116

二楊家堂會 118

三及時天的打泡戲 120

四《穆柯寨》 125

五《槍挑穆天王》 131

六關于上海戲館的種種 134

七《宇宙鋒》 138

八《游園驚夢》 152

九離滬之前 170

第十一章回北京搭班的經過 177

一鞭子巷三條 177

二搭班“翊文社” 183

三趕場 184

四與譚鑫培合演《四郎探母》 187

五“翊文社”的老伙伴 189

第二集

及時章時裝新戲的初試 197

一《孽海波瀾》 197

二戒壇寺 202

第二章第二次到上海 206

一《女起解》 206

二《五花洞》 212

三《貴妃醉酒》 214

四結束了上海的演出 231

五改搭雙慶社 233

第三章十八個月中的工作概況 236

一我怎樣排新戲 236

二《牢獄鴛鴦》 238

三時裝新戲——《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 248

四古裝戲的嘗試——《嫦娥奔月》 261

五初演紅樓戲——《黛玉葬花》 271

六另一位排紅樓戲的 280

七回憶南通 282

八臺上的“錯兒” 284

九牽牛花 288

十《千金一笑》 293

十一昆曲和弋腔的梗概 298

十二《思凡》 312

十三《春香鬧學》 327

十四《佳期》《拷紅》 331

十五《風箏誤》 335

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 339

一從上海到杭州 339

二演員病不得 341

第五章桐馨社 351

一楊小樓的師承 351

二《木蘭從軍》 361

三《春秋配》 376

第六章新武漢 382

一第五次到漢口 382

二楚劇 387

三漢劇 389

四后臺的兩件事情 402

五《抗金兵》 404

六離漢之前 416

七老藝人的愛國熱情 419

第七章春合社 423

第三集

及時章《奇雙會》 439

一第三次入“雙慶社” 439

二《哭監》 440

三《寫狀》 445

四《三拉》 456

第二章從繪畫談到《天女散花》 463

一學畫 463

二繪畫和舞臺藝術 472

三《天女散花》 479

四吉祥園初演《天女散花》 494

五武戲文唱,文戲武唱 499

六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 505

第三章《童女斬蛇》 512

一為破除迷信編演新戲 512

二新戲比舊戲更受歡迎 516

三《童女斬蛇》的場次 518

四一出時裝新戲 527

五與陳彥衡談創造新腔 530

第四章我和余叔巖合作時期 540

一余叔巖的家世 540

二我和譚、余的交往 547

三善于學習,人皆可師 555

四繼承譚派的雄心大志 564

五與余叔巖初排《梅龍鎮》 568

六再排演《打漁殺家》 577

第五章與楊小樓合作時期 594

一合組“崇林杜” 594

二合演《回荊州》 598

三《金山寺》的雙劍 599

四荒誕的《六五花洞》 601

五合作中演出最多的《長坂坡》 602

六《長坂坡》中的高妙手法 604

七我最愛演的一場戲——《掩井》 607

第六章《霸王別姬》的編演 612

一及時次演出時的情況 613

二霸王的垓下之歌 617

三虞姬的舞劍 620

四我心目中的楊小樓 628

第七章“承華社”時期 635

一“承華社”當時使用的一個新型劇場 635

二從“承華社”初期的堂會戲談到各種戲臺 637

三“承華社”在真光劇場排演《西施》 649

四“承華社”在開明劇場 653

后記 673

附錄一東游記 675

附錄二梅蘭芳生平年表簡編 745

附錄三梅蘭芳傳記資料知見錄 762

在線預覽

梅蘭芳時代與時代中的梅蘭芳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漫筆

靳飛

(一)從初出茅廬的黃裳談起

1936年秋,天津南開中學邀請已經完成兩次訪日及訪美、訪蘇公演而得馳譽國際的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到校演講。南開的主持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張伯苓和張彭春兄弟。張彭春又是戲劇家,曾經擔任梅蘭芳訪問美蘇時的藝術指導,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所以,梅蘭芳勢必是要給南開這個面子的。

演講當日,正當張伯苓校長親自陪同梅蘭芳走上講臺之際,講臺的幕布后面,突然閃出一個在那里埋伏了許久的少年,冒冒失失撞上前要求梅蘭芳簽名。梅蘭芳原本也沒有耍品牌的習慣,他接過少年遞來的本子,用清脆的京白客氣地問:“您是讓我豎寫呢,還是橫著寫?”

這24小時,南開中學不知有多少師生會羨慕這個名叫容鼎昌的少年。這些師生里,可能會有黃宗江、周汝昌,他們與容鼎昌是同窗;可能還會有何其芳、張中行、畢奐午與巴金的二哥李堯林,他們都是南開中學同一時期的青年教師。這些后來很出名的人物,多成了梅蘭芳的忠實觀眾,有的還成為梅派藝術的研究家,但與梅蘭芳淵源最深的,仍然要說是容鼎昌——他改以黃裳為筆名行世,是現當代名頭頗響的劇評家、散文家和藏書家。

距梅蘭芳南開演講約有十年,不到三十歲的黃裳初出茅廬,擔任《文匯報》的編輯,同時以劇評家的面目寫作“舊戲新談”專欄,他再次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在梅蘭芳的視野里閃了出來。黃裳于1947年1月在其專欄里發表了他的名篇《餞梅蘭芳》。這次閃出來的黃裳,卻沒有了十年前的謙恭,而是以敢于不留情面地批評梅蘭芳等名角兒,得以名噪一時。舒展《梅蘭芳的“粉絲”》文就說黃裳:

他的專欄《舊戲新談》,各大名伶,一一點評,戲里戲外,24小時一篇,雅俗共賞,嬉笑怒罵,借古諷今。尤其在知識界,一報到手,先睹為快。1948年由開明集結五十多篇出版,在當時國立劇專的同學們中,黃裳之大名不脛而走。

黃裳在出版《舊戲新談》之前,還出版過散文集《錦帆集》,但影響不大??梢哉f,黃裳之成名系由這冊《舊戲新談》,而《舊戲新談》的點睛之筆,正是這篇《餞梅蘭芳》。

黃裳在文章中毫不客氣地說道:

我想到梅浣華五十余年的舞衫歌扇的生涯,垂老還在舞臺上作戲娛人。然而他的嗓音的確大大不如從前了,全失了低回婉轉的控制自由,時時有竭蹶的處所。

他更甚一步地咄咄逼人說:

時至今日,梅恐怕又將有留須的必要了,為了那些外來的殷勤,還有一個理由,嗓子的確不行了,為了保持過去的光榮,梅有理由從此絕跡歌壇。

坦誠地講,黃裳所說的未嘗不是事實,只是文字上過于夸張渲染而已。眾所周知,梅蘭芳在抗戰期間蓄須明志,輟演多年;他生于清光緒二十年甲午九月二十四日,即1894年10月22日,到抗戰勝利時,已年逾半百之齡的梅蘭芳于1945年10月10日重新登臺,恢復演出。這時的梅蘭芳,理所當然是難與先前相比照的。

此外還有一個情況,極有可能就是發生在黃裳觀看梅氏演出而大發議論之日,梅蘭芳恰逢突如其來的變故。1947年1月5日,他最為心愛的弟子李世芳因飛機失事而罹難。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里記述說:

回想四年前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李世芳陪著我唱青蛇,這還是我演《金山寺》帶《斷橋》的初次嘗試。他并不是我們劇團的人,臨時約他參加幫忙,前后演了幾場,我都覺得滿意。我記得1947年1月2日的晚上,我們演完了一場,他在5日早晨坐了飛機回北京。飛到青島,半路上飛機出了事,把他犧牲在里面,我們師生從此就永別了。我那天正在后臺扮戲,聽到這個傳說,差一點要暈過去。旁邊有人安慰我說,“這消息不一定”。我還希望這不是事實呢。誰知道第二天我接到飛機場的電話,竟證實了這件慘事。我大哭了幾場,從此就不愿意再演這兩出戲。

年僅二十六歲的李世芳,夙有“小梅蘭芳”之稱,位居“四小名旦”之首,是公認的梅蘭芳藝術的繼承者。李世芳之死,對于梅蘭芳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而黃裳的那篇不顧實際情況,并且不合時宜的批評文章,客觀上不能不說是對于梅蘭芳的傷害。黃裳卻始終不肯認這筆賬,晚年猶是嘴硬,寫文章為自己辯護說:

我寫過不少評梅戲的文章,大抵喜歡的多說一點,不大喜歡的少說一些,但從未放過冷槍。對他早年的反串戲,我也并不認為是他的代表作,未能一律吹捧。就在《餞梅蘭芳》一文中,也指出了他的一些缺點,如笑場,未曾恢復盛年原樣的嗓音、身段等。我覺得這是劇評作者的權利也是義務。

黃裳不肯服軟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這番自辯,針對的根本就不是梅蘭芳,而是他的老上司、《文匯報》重量級的元老柯靈。

同樣是已到風燭殘年的柯靈,于1993年3月21日寫作了《想起梅蘭芳》??蚂`在文中重提黃裳的那篇《餞梅蘭芳》,直截了當批評說:

這篇名文,清楚地表現出作者的才華,也鮮明地反映出作者的性格。當時此文很受賞識,似乎沒有人想到這樣對待梅蘭芳是否公平,這樣的強行送別是否過于霸道。

柯靈又說到在《餞梅蘭芳》發表后,黃裳還有其他表現:

其實繼《餞梅》之后,這位作家對梅放冷槍,就不止一處,例如說:“賢如梅博士,偶演《木蘭從軍》,武裝扮一下趙云,雖然所謂梨園世家見多識廣,也看不得,正如在臺下梅博士說話一般,總有些不舒服。”原來不但在臺上不行,連在臺下說話也令人看不慣。甚至與梅毫無關聯的題目,也要掃橫一筆“孟小冬與梅蘭芳的桃色新聞”。即使用近期式的精密儀器,大概也檢驗不出絲毫的善意來。

這就是前面所引黃裳自辯文中的“冷槍”的出處。柯、黃暮年劍拔弩張,與其說是為梅蘭芳,不如說是緣自二人間之宿怨。稍后在香港披露出來的柯靈致古劍函即云:“我和黃裳的筆墨官司,事實極簡單,內在原因,則可以說由于我深鄙其人。”暫且放下柯黃之爭不論,回到他們爭論的焦點《餞梅蘭芳》一文。今天看來,黃裳所說內容未必不是真實的情況,寫法上則未免不夠厚道——當然,喜好京劇者歷來有這個毛病,說話嘴損,喜歡陰陽怪氣,這一點似是不好京劇的柯靈所難以了解到的。至于黃裳晚年的自辯,其既以博學劇評家自居,卻說出“恢復盛年原樣”這樣的外行話,實在是夠不上一個職業劇評家的見識,復何談“這是劇評作者的權利也是義務”呢!

然而世事難料,大概是黃裳自己也未想到,在他發表《餞梅蘭芳》文之后,其與梅蘭芳不僅沒鬧翻臉,淵源反而愈結愈深。他居然能夠神奇般地第三次在梅蘭芳跟前閃出,而且成了梅蘭芳最重要的著作《舞臺生活四十年》的及時位責任編輯。

梅蘭芳署名的《舞臺生活四十年•前記》文說:

我事畢回滬,小住一月,正預備到天津演出,《文匯報》的黃裳同志要我寫一個回憶舞臺生活的長篇,在報上連載發表。我告訴他,我們本有這個計劃,不過要報上連載發表,是相當困難的。因為中央人民政府要我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工作,我想此后任務繁重,我自己還要演出,恐怕不能有固定的寫作時間。再說我早期不曾寫過日記,后來零碎記了一些,也不成篇段,這幾十年來往事的回憶,全憑腦力追索,要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是很難做有系統的敘述的。等我稍稍清閑一點再動手吧。他聽了卻不以為然,他說:“你以后只有更忙,不會閑的?,F在不趕著寫出來,將來一定更沒有機會了。”他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向他表示,讓我考慮一下,再作決定。

我和幾位老朋友商量的結果,他們一致認為這部回憶錄,不但能總結我個人四十年來舞臺生活的經驗,也會保留下近代戲曲發展的許多史實,是可以供今后戲曲工作者的參考的。他們都鼓勵我,勉力完成這個任務。并且答應幫助我回憶,供給我資料。我得到了他們的鼓勵,就與黃裳同志約定,等我到津以后立即開始寫作。寫作的方法,是由我口述,姬傳筆記,稿成寄給他的弟弟源來,由源來和幾位老朋友再斟酌取舍,編整補充,交黃裳同志??窗l表。

《舞臺生活四十年》的主要記錄者許姬傳晚年撰寫的《〈舞臺生活四十年〉出版前后》,談得更為詳細:

1950年春,上?!段膮R報》黃裳同志約梅蘭芳先生寫自傳式的回憶錄,梅先生說:“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寫文章。”黃裳說:“您的藝術經驗是豐富多彩的,應該寫出來,給后輩留下珍貴的資料。”黃裳接著說:“您以后比現在更忙,如不抓緊時間,更難著手。”梅答:“讓我考慮一下再決定。”

過了幾天,梅葆玖帶了劇團到蘇州演出,我同去。有24小時在老朋友沈京似家里吃飯,飯畢,梅夫人、梅葆玖都到劇場去了。沈留我下榻夜談,沈君喜收藏書畫,出示所藏,共同賞玩。第二天早晨主人準備了精致的西式早餐,正在邊談邊吃,劇團有人來通知我說:“上海有姓黃的找您,并約您到一位朋友家里吃午飯。”我準時前往,原來是黃裳。他說:“我是專程從上海來奉訪的,關于梅先生寫稿的事,編輯部開了好幾次會,決定題目叫《舞臺生活四十年》,由梅口述,你筆記,這樣分工,不致太緊張。你返滬后,務必善為說辭,得到梅先生同意。”我說:“我還沒有寫過長篇連載的文字,負擔不了。”黃說:“這是近代戲曲史上一件大事,你要打起精神,擔起這個責任,至于文字方面,我在審稿時可以幫忙。關于調查研究,核對事實有令弟源來在滬可以和梅先生的老友商量著辦。”我說:“返滬后,打電話給你,你把這番話,當面講給梅先生聽,寫與不寫,由他決定。”返滬后,我把他的意思摘要告訴梅先生,就把黃裳找來,黃裳又重復述說了在蘇州說過的話,還補充說:“像您這樣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沒有一部完整的著作,是非??上У?。趁現在你們精力還旺盛,擠出一部分時間,細水長流地搞下去,這是總結梅派藝術繼往開來的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您就不必猶豫,要下決心干,現在不干,將來一定后悔。”

梅蘭芳與許姬傳的話,都具有足夠的性。他們兩位一起肯定黃裳對于《舞臺生活四十年》的貢獻,這個分量是非常重的,幾乎也就可以作為定論了。

不過,仔細辨別,梅蘭芳與許姬傳所談雖然大同小異,但在時間及細節方面,還是有著較大出入,或許是許姬傳晚年回憶時記憶有誤也未嘗可知。更大的一個問題是,梅許兩文都沒有交代黃裳是怎么突然就現身出來的,這令人難免要感到有些蹊蹺。及時是,黃裳本有《餞梅蘭芳》的前科,何以就能一筆勾銷,如同沒事人似的閃現在梅蘭芳面前約起稿來了呢?第二,梅蘭芳與黃裳的年紀地位均不相等,兩人亦無深交。黃裳的話,多少有些交淺言深的味道。梅氏僅憑黃裳這三言兩語遂決定寫作回憶錄這種大事,不合梅氏向來謹慎行事的風格。第三,黃裳在《文匯報》并無過高職位,《文匯報》要刊載梅蘭芳的長篇回憶錄,僅是委派黃裳去與梅蘭芳商談,這豈不是過于不把梅蘭芳當回事了嗎?這些個問題,在梅蘭芳、許姬傳的文字里,卻是找不出答案的。

(二)柯靈與徐鑄成揭破謎底

在梅蘭芳的《舞臺生活四十年》發表四十年后,柯靈終于開始發言了——就是前邊提到的那篇《想起梅蘭芳》。

柯靈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步入文壇,是“新文化”陣營里的少年才子,非?;钴S??箲饡r期他是上海“孤島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兩次遭到日軍逮捕,險遭不測。有過這樣的經歷,柯靈深感梅蘭芳蓄須明志輟演多年的不易,對于梅氏由衷感佩。抗戰勝利后,已被迫??瘮的甑摹段膮R報》,于1945年8月18日至9月5日以號外形式宣告復刊。復刊之初的“打炮戲”,其中一項就是于9月7日至9日連載柯靈親自采寫的長篇訪問記《梅蘭芳先生的一席談》,為梅氏戰后復出及時做出很好的輿論宣傳。其后《文匯報》因惹惱國民黨當局而再次???,報社的主事者徐鑄成、柯靈等轉移香港,取得共產黨人夏衍等的支持,創辦了香港《文匯報》。1949年初,國內時局發生較大變化,徐、柯等自港返滬,6月21日在上海圓明園路149號舊址又一次復刊《文匯報》,徐鑄成任社長兼總編輯,嚴寶禮任副社長兼總經理,柯靈則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柯靈在《想起梅蘭芳》文中回憶,《文匯報》刊登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即是源于他在這一時期向梅提出的建議。柯靈說:

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梅解放后組團來上海演出(飛案:梅此時還沒有移居北京而是居住上海,柯說不確),我請梅買票看了戲,后來請他到我依白公寓寓所吃飯,邀夏衍、于伶兩位作陪。接著梅在馬思南路回請,陪客也是夏、于。我及時次訪梅時(飛案:即采寫《梅蘭芳先生的一席談》時)就曾建議他寫回憶錄,這一次舊話重提。梅說原來就有不少朋友慫恿他寫,但覺得要寫不容易,下不了決心。經過我敦請,懇切說明《文匯報》的愿望。他同意考慮,但說要有個準備過程。那時梅社會活動頻繁,又要演戲,寫作當然也不是他的專業。這是容易理解的。后來梅回到北方,就決定了這樣的方式:由梅口述,他的秘書許姬傳執筆寫成初稿,寄給上海許的弟弟源來補充整理,再交給報館。這就是《文匯報》在1950年10月15日開始見報的連載《舞臺生活四十年》。連載是要逐日刊登的,不能中斷。聽說許源來有些名士氣,又好杯中物,報館很擔心他誤事。黃裳對京戲是內行,就派他專門和許源來聯系,保障每日按時交稿。這還是嚴寶禮出的主意。連載開始時,許源來曾每晚到編輯部,和黃裳對坐,整理稿件。在北京,則由報館駐北京辦事處的謝蔚明負責,幫助梅奔走采訪,搜集材料,拍攝照片,當然也含有催稿的任務。

柯靈在文章里不動聲色地就把話說明白了。黃裳實非主持發表《舞臺生活四十年》之人,充其量只是責任編輯;而且這個位置,還是由于《文匯報》的創辦者、副社長嚴寶禮的舉薦。嚴寶禮與黃裳曾于1949年初出差北京月余,兩人在京時一起看過多場京劇演出,所以嚴寶禮存有“黃裳對京戲是內行”的印象——即便是作為責任編輯的黃裳,其任務也不過就是協助督促許源來而已。

柯靈《想起梅蘭芳》所說的情況,與梅蘭芳、許姬傳文章的說法不同,但卻顯得更加合乎情理。

可是,不知道是無心,還是出于有意,柯靈自己在糾正史實之時,也漏掉了一個重要的史實,那就是其間《文匯報》的社長兼總編輯徐鑄成也曾經為《舞臺生活四十年》文稿而出過面。

徐鑄成是民國時期新聞界的風云人物,早年是《大公報》的中堅,其后執掌《文匯報》,名頭又勝過柯靈許多;他對于京劇的戲里戲外,也比一直生活在“新文化”圈子里的柯靈要熟悉得多。他在《徐鑄成回憶錄》第四章敘述到1950年時說:

年初,報館為努力充實版面,爭取讀者歡迎,決定約請梅蘭芳先生寫回憶錄,總結其過去四十年之舞臺生涯。我和柯靈、黃裳特在國際飯店十四樓中餐部(京菜)宴請梅先生,另一重要貴賓是馮幼偉(耿光)先生。梅先生從出科起,即受幼偉先生的贊賞、扶助,數十年如一日,梅先生也尊之如愛師,舉凡出碼頭演劇,新戲之構思上演,必先征得馮先生之贊允。此外被邀請作陪者,為梅先生之秘書許姬傳先生及其介弟源來先生。我作主人,柯靈、黃裳及寶禮兄都參加。席間,我先談我們的設想,為了梅先生之藝術成就,應予發揚;希望及時將其前進過程及心得體會陸續寫出,必將使后來者有所師承,大大推動京劇之發展。幼偉先生看我們是出于對梅先生的尊重,首先表示首肯、贊同;梅先生亦愿以全力從事,以后不論是否在演出期間,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將其經歷及體會回憶出來,向許姬傳先生漫談,姬傳先生記錄下來后,即寄上海,由許源來及黃裳整理成篇,陸續交《文匯報》發表。

徐鑄成的回憶,又顯得比柯靈的回憶更真實了一些。首先是徐鑄成點出了馮耿光的意義,這應是徐供職《大公報》時期就掌握的情況。馮耿光其人,自民國初期即位居“梅黨”領袖地位,在“梅黨”中長期享有決策權。盡管馮耿光兩度出任過中國銀行董事長,算得上是當時財界響當當的人物,事實上,也可以說梅蘭芳要算是馮氏平生最為成功的事業——以馮氏在軍界與銀行界的成就,均是無法與之相比擬的。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里在談到幾位老朋友時曾說:

這里面我跟馮先生認識得最早,在我十四歲那年,就遇見了他。他是一個熱誠爽朗的人,尤其對我的幫助,是盡了他較大的努力的。他不斷教育我、督促我、鼓勵我、支持我,直到今天還是這樣,可以說是四十余年如一日的。所以我在一生的事業當中,受他的影響很大,得他的幫助也最多。這大概是認識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的。

徐鑄成真是位明白人,他特意請出來馮耿光,就是知道若無馮耿光的同意,約梅蘭芳寫回憶錄之事,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這樣,在《文匯報》方面,徐、嚴、柯三位負責者加上責編黃裳,這個陣容,可謂是給足梅蘭芳面子。而在梅蘭芳方面,有梅、馮兩位決策者與做具體工作的許姬傳兄弟,也可以夠得上是可以當場決定這件事情的格局了。

除了請馮之外,徐辦事之老到,還在于宴請時叫上了黃裳,無形中破解了黃與梅之間因《餞梅蘭芳》而產生的尷尬。

徐自己在回憶錄里并沒點明這一點,李偉著《徐鑄成傳》時寫到了這次宴會,就添補上了這一筆。

不久前《文匯報》副刊“浮世繪”曾發表黃裳寫的《餞梅蘭芳》,以梅“垂老賣藝”,“嗓子的竭蹶”與身段“稍嫌臃腫”,不如“從此絕跡歌壇”??蚂`心中惴惴不安,以為梅會介意此文,心存芥蒂。結果梅如光風霽月,未以此事為懷。徐鑄成提出請梅寫出從藝過程與心得體會,得到梅先生一口贊同。

有了柯、徐回憶,兼之梅、許的文章,關于《舞臺生活四十年》最初在《文匯報》發表的經過,基本就可以搞清楚了。

茲根據各方面資料整理如下:

先是柯靈在1945年9月發表《梅蘭芳先生的一席談》,為戰后梅蘭芳復出做出輿論準備;繼而于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1月25日梅蘭芳在上海中國大戲院演出期間,柯靈與梅蘭芳相互宴請,以夏衍、于伶作為陪客,柯靈率先動議邀請梅蘭芳為《文匯報》撰寫回憶錄。之后,柯靈在報社內與徐鑄成、嚴寶禮等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在報社連載梅氏回憶錄,抑或此時已定名為《舞臺生活四十年》,嚴寶禮推薦黃裳擔任報社方面的責任編輯。接著,由徐鑄成出面做東,在上海國際飯店十四樓中餐部宴請梅蘭芳與馮耿光,當面征求梅氏意見,得到梅蘭芳與馮耿光的首肯。參加宴會的還有《文匯報》的嚴寶禮和黃裳,梅氏方面則有許姬傳、許源來兄弟。

是年2月梅蘭芳自上海赴天津演出,3月至4月在上海居住,大約在這一時期,黃裳找梅通報《文匯報》方面的進展及敦促梅氏方面盡早付諸行動。梅氏按兵不動,黃裳又繞道梅氏秘書許姬傳處,說服許的支持并作為內應。梅蘭芳也與馮耿光等老友再次討論,對這一計劃予以確認。6月至7月梅氏赴京出席北京市文聯會議,6月9日在北京遠東飯店與許姬傳開始認真討論關于回憶錄的內容與寫作方式。同一時期,因年初全國新聞工作會議確定《文匯報》以青年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6月21日《文匯報》開始大規模改版。在此壓力之下,《文匯報》將《舞臺生活四十年》納入了改版后將推出的“三大連載”,急于要盡快拿到梅氏文稿。黃裳奉編輯部命催稿,梅蘭芳表示準備在9月赴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期間動筆寫作。10月15日,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終于開始了在《文匯報》的連載。

限于筆者所掌握資料的不足,個中或有時間先后與事實未必全相符合之處,只能是簡單說明事情經過大抵如此罷了。

對照這個基本情況,就不免說到以梅蘭芳名義發表的《舞臺生活四十年•前記》與許姬傳晚年的回憶文章。這兩篇文章其實都是同出許姬傳之手。作為《舞臺生活四十年》的主要記錄者,這也是許姬傳平生的較大成就。梅蘭芳的老朋友吳性栽《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以外談梅蘭芳》的“附記”里就說許姬傳:

文化程度高,對戲了解又有深度,《舞臺生活四十年》將使他和梅的盛名永遠流傳。

然而正如洪應明《菜根譚》里所謂,“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許姬傳為《舞臺生活四十年》設計了一個很不合理的開篇,即《遠東飯店的談話》。他強調說:

這一晚偶然的閑談,把我同他的幾位老朋友藏在心中如許年想做的一件浩大而艱巨的工作,無意中定了個寫作計劃。

他的用意不外乎要申明,梅蘭芳撰寫回憶錄系是由他一力促成。為了給讀者這樣的印象,許姬傳竟置雙方重要的決策會議——上海國際飯店宴請于不顧,而把北京的“遠東飯店的談話”作為了全書的起點。許姬傳既作如是想,他與黃裳之間應也達成默契,彼此策應,把約稿的功勞歸之于了黃裳。這才會出現如《前記》與許文那樣,俱以梅、許、黃三人的接觸作為肇始,而徐鑄成、柯靈、馮耿光等人的貢獻,遂因此二文而湮沒不存。

前后在梅蘭芳身邊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前期主要是齊如山,中間有位李斐叔,既是梅的弟子,又兼梅氏秘書,可惜不幸早逝。后期就是以許姬傳為主。齊如山與許姬傳兩位,恰如齊如山之夫子自道,都是有“自己往臉上貼金的毛病”,喜歡在文字上動些手腳,借以自我吹噓一番,這亦是他們那一批研究中國傳統戲劇的舊派文人的通病。

(三)梅蘭芳的新社會新形象

雖說是舊派文人有些習氣,作為“新文化”方面的新派人物,在柯靈與黃裳之間,同樣存在著各自要凸顯自己作用的情況??墒牵蚂`已然發言說,向梅蘭芳約稿是出于他的提議,何以還要忽略掉徐鑄成在國際飯店請的那餐飯呢?這個問題又很費解。

柯靈在《想起梅蘭芳》文章里,談到了他的思路。他先說了昔年采寫《梅蘭芳先生的一席談》時的情況。柯靈說:

中國自古倡優并列,屬于賤民階級。卷起反帝反封建的狂飆,對舊文化舊思想進行猛烈的掃蕩,京戲是舊劇,不幸遭了池魚之殃,“五四”前驅人物,如周作人、錢玄同等,都激烈反對京戲,認定中國的戲劇必須“全盤西化”,只有戲劇行家宋春舫采取保留態度。京劇演員的卑微地位,也未經“五四”的洗禮而有多少改變。演旦角的,更是雪上加霜,受到雙重鄙視。歌舞之事,自古男優女伎

媒體評論

藝術是個奇異之物,有些人與事,可謂“”,比如李白的詩,司馬遷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真跡,還有梅蘭芳的戲。梅蘭芳是個天才,身上有仙氣,其表演乍看“無特征”,卻成為中國舞臺藝術之范本。光憑天分成不了大氣候,看看這本“四十年”,你就全明白了。

——章詒和

毫無疑問,“民國京劇”的代表性的藝術家就是梅蘭芳;而梅蘭芳所以有資格作為“民國京劇”之象征,又與他在《舞臺生活四十年》所記述的十余年的“改良”活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筆者推《舞臺生活四十年》為“民國京劇”的藝術法典。

——靳飛

他(梅蘭芳)之為人不但謙和,且極講信用而仁慈,又自愛而講氣節。

——齊如山

我沒有在舞臺上看見過任何一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

——梅耶荷德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ssq6302**的評論:

新星出版社的作品,還可以

2017-11-23 15:47:1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封面插圖均好,資料詳細,梨園史話

2017-11-14 07:48:1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滿意。

2017-11-12 14:07:07
來自mx1994**的評論:

非常好 值得讀

2017-09-06 10:17:58
來自anita05**的評論:

謝謝服務很好

2017-11-09 10:52: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期待了解梅先生傳奇舞臺藝術生活,走近大家,了解大家

2017-11-11 10:48:37
來自K***9(**的評論:

書很好!當當的活動價超給力!

2017-05-03 22:02:28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寫的還行,喜歡

2017-05-07 23:04:25
來自s***n(**的評論:

單位買的書,不錯。

2017-05-08 12:31:46
來自j***g(**的評論:

裝幀精美,內容經典。

2017-05-08 18:59:45
來自阿***(**的評論:

書很好,不過二百減一百的搶券活動就是一個坑,騙人眼球!

2017-05-20 15:10:09
來自j***g(**的評論:

好書,有很多插圖

2017-05-20 22:22:33
來自***(匿**的評論:

書很好,趁著優惠多買點,希望能收獲閱讀的快樂

2017-06-03 15:57:55
來自z***t(**的評論:

新版本,不錯

2017-06-06 14:46:4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物流速度很快!

2017-06-10 08:32:09
來自w***e(**的評論:

珍貴的歷史

2017-06-20 15:33:2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梅大師一生精彩多樣,他的自傳與當時歷史融會相映,值得回味

2017-08-11 11:57: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直以來都在當當網上買書,很信任當當,是正版,包裝很嚴實,紙張、印刷都很好,已經買了很多書了

2017-08-22 11:00: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大師之作,和兒子開啟讀書時光

2017-09-08 12:57:3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國學先生推薦

2017-09-18 09:05: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永遠記得,永遠敬愛。

2017-10-22 07:43:30
來自alvina8**的評論:

老師推薦的書目

2017-11-02 14:22: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無論從內容還是封面還是做工,都值得收藏。

2017-11-02 17:18:38
來自加冰紅**的評論:

好而不貴。

2017-11-03 18:54:20
來自朱開山**的評論:

沒的說,棒!

2017-11-05 12:31:51
來自e***g(**的評論:

舞臺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梅郎的老作品了,現在又出了多種版本,這個本子典雅些。

2017-09-15 20:19:2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史學大家精心之作,排版裝幀簡單大方,字跡大小適中,很喜歡,值得購買。

2017-05-08 11:17: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當當網購書絕對放心服務,質量都很好,這樣下去實體店怎么辦?

2017-06-06 14:00: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已收到,慢滿讀。跟女兒一起開啟讀書的美好模式

2017-08-18 11:27: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梅蘭芳的回憶錄,其中有不少珍貴史料,此書為最新版本。

2017-10-15 16:01: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今天收到書,剛才打開,但愿書質量過關,內容可讀性強

2017-10-23 23:46:35
來自一只小**的評論:

專業人士可以當作工具書來看 我們這些外行就多放在了解京劇 了解梅蘭芳的方面就好了 佩服梅先生的大氣 平和 期待著當代的京劇人們

2017-10-31 23:29:07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