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推行精細化管理為線索,以其實行JCI(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認證為引子,記錄了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一路走來遇到的問題、遭受的挫折、引發的思考以及將精細化管理和JCI認證著實落地后該院出現的變化、取得的成績、收獲的心得等等。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從中了解精細化管理在醫院行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認識到精細化管理對于醫院以及醫藥行業具有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本書資料豐富、有針對性、實用性強,對企業生產和管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適合管理者和政府相關機構閱讀
精細化管理:醫院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ORTCC模型:醫院管理持續改善的理論模型
JCI標準認證:醫院推行精細化管理的有力抓手
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婦幼醫院如何躋身業內!
企業管理顧問、大學教師。北京大學EMBA等多所大學特聘教授,原北京大學精細化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及時章 無可奈何的院長——那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醫院猶如一個小型的社會,有團體,有成員,有組織,有個人,有各色關系,有共同文化……無論從微觀還是宏觀來說,都是一個麻雀般五臟俱全的生命體。作為這個生命體的大腦—院長,為了這個"社會"的發展絞盡腦汁,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有時候實在是無可奈何。不過,對于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來說,發現問題并非百般無奈的沉淪之始,恰是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契機。
及時節 環境的問題,就是醫院形象的問題 如果你鉆進一輛出租車,司機師傅侃侃而談地與你聊起本市一家醫院,他的結論是"肺炎治得好、又臟又亂",不知你會如何應答?如果你恰是這家醫院的醫生之一,你又會作何感想?
這個令人喜憂參半,同時又啼笑皆非的故事,就發生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一位普通的醫生身上。故事中那位娓娓而談的司機師傅,在肯定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硬實力過人的同時,直言不諱地指出了其軟實力的欠缺,那就是醫院環境實在是差強人意。
當一家醫院給人們留下了"環境糟糕"的不良印象,那么在人們腦海中可就不只是雨天道路泥濘、秋天霜葉滿地等諸如之類的一幕幕,而是將整個醫院都納入不看好、不肯定甚至不接納的范疇。對于廣大普通患者及家屬而言,治病當然是及時要務,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一個更加舒適、相對和諧的就醫環境。遺憾的是,這些方面恰恰是中國大陸許多醫院的短板。
有一位患者家屬這么樣描述自己的經歷:
前些日子,爺爺身體不適,三餐都沒胃口,身體虛弱無力,我帶他去XX醫院急診。好不容易做完所有檢查,診斷出是細菌感染,需要輸液治療。待進入輸液室,才發現里面人滿為患,床位早已告罄,靠椅座無虛席,一群神色各異的患者排起長隊等待輸液,值班的護士大概是壓力太大,跟幾個等得不耐煩的病人吹胡子瞪眼睛的,就差打起架來。更加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幾個重感冒的病人隨地吐痰,另有部分家屬竟然就在旁邊吃起零食,而且亂扔垃圾,看得人胃里一陣翻騰,幾乎想跳窗而逃。為怕等得太久,耽誤爺爺的治療,也有想擺脫這種糟糕環境的想法,后來果斷帶藥前往社區門診輸液。社區門診部雖小,但是病人相對較少,更重要的是環境不錯,即便等得無聊,心情也比在大醫院舒暢得多。
上述故事中的患者及家屬,從某種角度來說顯然是幸運的,至少他們還有選擇的機會。如果病情較為嚴重,或者因為其他緣故不得不住院治療,那么即便環境再糟,大部分患者和家屬恐怕也只能選擇忍受了。下面這個案例中的醫院,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定位較為接近,其出現的問題也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開展JCI之前較為相似。
當記者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來到這家兒童醫院,乍一踏進內科樓,頓覺悶熱、壓抑。在四樓,消毒水味、汗臭味夾雜著小孩子的尿騷味,幾乎充斥了整個樓道。樓道兩側,各有一排加床,即便如此,還有家屬不斷地詢問是否還有床位。三樓呼吸科僅有4個大病房,每個病房面積大約10平方米,內有6張床,小患者們、醫護人員們、家屬們就這么擁擠在小小的10平方米房間里,每到主治醫生醫生查房時間,屋內幾乎擠成一鍋粥。門外樓道一側,跟四樓一樣也加了一排床,同樣"濟濟一堂"。
更加令記者倍感意外的是,每一層僅有一個衛生間,經查實后確認沒有通風條件。據醫生介紹,每層樓有包括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在內大約百號人,每天共用這么一個衛生間,條件之糟糕可見一斑。另外,醫院為了保障空氣干凈,每個科室每天消毒兩次,如果操作不當,就可能使得整個樓道充滿刺鼻的味道,令人難以忍受。即便如此,患者也只能"忍氣吞聲",更有甚者需要干等24小時一夜才能爭取到床位—已經無所謂是在房間內還是樓道里了!
上述故事折射出中國老百姓就醫難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雖經過多次醫療改革,依然治標不治本,老百姓的醫療需求還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當然,我們不能就此全盤否定醫療改革的成果,也不能無視醫療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勞動,更不能對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視而不見。只不過,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大,前進的步伐還不夠快,民眾的獲益還不夠多。這是因為,任何改革都無法一蹴而就,經濟改革如此,醫療改革也是如此。
各大醫院的院長們,由此陷入了艱難的夾縫中,一邊是絡繹不絕的患者們對醫院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一邊是醫院因為各種因素改善緩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解決這一矛盾似乎遙遙無期,讓人無可奈何而又不得不如履薄冰地前進。
就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而言,環境的問題其實并不僅僅局限于路面的清掃與整潔、垃圾的收集與整理、醫療設備的擺放與安排等,這些僅僅劃歸自然環境。實際上,對于院長來說,人文環境存在的問題令其更加憂心忡忡。
醫院的人文環境通常是指醫務人員之間、醫患之間以及醫院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作為構建和諧醫院和醫院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院的人文環境能夠塑造醫院的良好形象,傳播醫院的文化,提高員工的職業素質,鑄就醫院的專業精神,打造醫院的社會口碑,因此對促進醫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些年來,醫患糾紛此起彼伏,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其中雖然有醫院失職失責或者患者失衡失意的因素,然而總體而言實屬少數,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人文環境不理想引起的,例如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產婦肛門被縫事件"。
"產婦肛門被縫事件"源自一份媒體的報道。報道稱,2010年7月下旬,深圳市羅湖區一名孕婦在該市一家醫院順利產下一個男嬰,其丈夫隨后卻驚訝地發現,妻子的肛門處竟然被縫線了!丈夫對此提出質疑,助產士聲稱只是免費為其妻子做了痔瘡手術,真相并非如其所言。丈夫不相信助產士的解釋,反而懷疑助產士是因為索要紅包不成而伺機報復。其后醫院院長表示,產婦肛門沒有被縫上,此事并非醫療事故。
由于助產士和產婦各執一詞,該事件幾乎成了"無頭公案",雙方為此對簿公堂。經過一年多的輾轉反復,在多家主流媒體的渲染下,此事愈加撲朔迷離,甚至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關注。隨著央視的介入,事態出現了根本性變化。央視《新聞調查》經過深入調查后確定:這是一則假新聞,產婦肛門并未被縫,事實正如助產士所言,是對產后痔瘡的緊急止血處理。
那么,這則假新聞的源頭在哪里呢?
原來,此事是記者為了博取公眾眼球、賺取點擊率而有意偽造夸大的所為。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報道的記者坦誠,他們是在未充分調查雙方當事人的情況下,單憑患者單方面的說辭和自己主觀的推測,寫出了這則不負責任的報道。
事情到此似乎已是尾聲,然而當初引發糾紛的各方,卻都因此陷入混亂。在此過程中,先是那位"好心辦壞事"的無辜助產士被迫辭職,后是產婦夫婦因為名譽侵權而被告上法庭,刊登不負責任的報道的媒體也因此一并被訴……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整件事情,試想如果當初患者家屬對醫院多一些理解、多一點信任,如果社會輿論和媒體網絡能給醫院多一些寬容、多一點理性,也許善良的助產士不會受到傷害,也許產婦一家可以快快樂樂地出院,也許醫院不會承受各方的壓力以至影響醫院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種種"也許"背后,折射出的恰是醫院、患者、社會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三者關系幾乎構成了醫院人文環境的全部。
顯而易見,以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構成的醫院環境,業已成為醫院建設與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正越來越受到院方的重視。作為院長,沒有理由不把環境問題列入工作重點之一,沒有理由不為之投入足夠的資源。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院長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很好
還沒看
可以
非常喜歡
一般
書本內容很豐富,簡直就是一本故事書,講了很多醫院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很感人,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