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基因與環境那個力量更強?天才擁有的細胞類型,我們其他人也擁有。一旦有人花費一萬小時進行精深練習,任何人都可能獲得技能!
熟練掌握技能的正確練習方法是什么?《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幫助你破解才能密碼,為你詮釋精深練習的三大秘訣!
美國的兒童知道:如果不成功,那就再試一試;德國的孩子受到這樣的教育:如果想變聰明,請犯錯。這些諺語說得對,但是他們背后得原因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犯錯不是罪,而是信息,那些不敢冒險的人永遠無法發展他們的才能。
我們如何在一萬小時的歷程中堅持下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帶領你看到人們的情感、個性與激情的力量,幫助你尋找激發與維持激情的鑰匙。
全新詮釋天才的“一萬小時法則”。大聲告訴你:“了解異類還不夠,我們的目標是成為異類!”
作者將拜訪世界上成功的足球運動員、銀行劫匪、小提琴手、戰斗機飛行員、藝術家、滑板愛好者,見證“一萬小時法則”規則的運作。
作者將訪問各類科學家、教練、老師、人才研究專家,揭示技能學習過程的新秘密。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顛覆巨獻,推翻你對天才的一切想象。《異類》背后的天才理論,為你打通通往異類的每個環節!
(美)丹尼爾科伊爾
暢銷書作家,美國秀的運動書籍作家之一,致力于研究運動界中英雄與奇才的學習方法與成功經歷,喜愛探索天才的秘密。
其著作《蘭斯阿姆斯特朗的戰爭》(Lance Armstrong's War)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紀實作品《硬球》(Hardball:A Season in the Projects),記錄了一群孩子的棒球競技旅程,成為好萊塢票房影片《臨時教練》劇本原型。
擔任《戶外》(Outside)雜志特約編輯,曾兩次入圍美國雜志獎候選名單。
中文版序 Ⅰ
前言 Ⅴ
及時部分 精深
01 冒牌哈佛 3
莫斯科一個簡陋的網球場,巴西圣保羅足球場,達拉斯的一個錄音棚,一家破敗的音樂學院,加勒比海上一個為棒球瘋狂的小島國,它們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其贏得了“冒牌哈佛”的稱號。
02 才能細胞 21
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過一萬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網球女運動員的體力巔峰在17歲,所以她們應該從7歲開始;男運動員的巔峰來得較晚,所以9歲也行。
03 天降人才 41
大部分有關人才的故事都驚人的雷同:一個孩子從天而降,沒有預警,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平靜。這個孩子在繪畫或數學或棒球或物理方面擁有神奇的天賦,他憑著自己的才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身邊的人們。
04 三大秘技 61
看見鄰街那個傻孩子突然成了著名搖滾樂隊的主吉他手,訝異的同時還有點隱隱作痛。“這才華究竟是哪里冒出來的?”
第二部分 激情
05 信號 79
我問那些表現出天賦的人,他們對小提琴、唱歌、足球、數學的激情從何而來,大部分人都感到這個問題有點莫名其妙,仿佛我在問他們何時學會了呼吸一樣?他們普遍的反應是聳聳肩說:“不知道啊,我一直就這樣。”
06 瘋狂的海島 101
說服守財奴打開金庫是一回事,而說服他每一年每24小時都大肆鋪張吃烤鵝,這又是另一回事。激情迸發之后,庫拉索島非常偶然地成為了天然的個案。
07 點燃明燈 121
兩位失意的“X一代”冒出了一個反常的想法:不再與教育系統抗衡,而是打算開辦一所自己的學校。他倆將這個項目命名為“KIPP——知識就是力量計劃”。
第三部分 伯樂
08 伯樂的武器 139
他們記錄了2 326次不同的教學行為,并加以編碼。其中僅6.9%是表揚,只有6.6%是表達不滿;而75%是純粹的信息:該怎么做,怎么做,何時強化。
09 伯樂的一萬小時 155
“由我告訴他們方法,或者由他們自己搞清楚,如果可以選擇,我每次都選擇第二個。你應該培養孩子成為獨立的思想家,問題解決者。看在老天的分上,我可不想天天盯著他們。你不能永遠養著他們,重要的是,他們得自己解決問題。”
10 伯樂的賭注 171
偉大的教練就像美國航天局的工程師,嘔心瀝血地培育人才,當火箭起飛時,自己卻留在原地仰望。但是事情也有例外,整件事的起因是一個價值6000萬美元的選擇。
后記 一萬小時的世界 179
譯者后記 191
秘技及時式:組塊化
我們已經理解精深練習就是構建神經回路,并使之裹上絕緣體。但這是什么樣的感覺呢?怎么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精深練習有點像在一間不熟悉的黑屋子里摸索。起步很慢,常常會撞到家具;人們需要停下思考,再重新開始。整個過程動作緩慢,還有點痛苦。你在這個房間里摸索了一遍又一遍,犯了很多錯誤,每次都會更深入一點,在大腦中畫出房間的地圖,直到能夠在里面無障礙地快速走動。
多數人在本能地進行這種練習。在學習技能過程中放慢腳步,把它分解成一個個的元素是非常普遍的。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家長和教練那里聽到了不下上億次,來來回回總是老調子“別急,一步一步來”。但是在訪問人才溫床之前,我不知道這樣簡單的一個策略竟然是如此有效。在我訪問的人才溫床里,這個策略被分成三步。及時步,技能學習者整體了解一項任務——一個大組塊,巨大的回路。第二步,盡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礎的組塊。第三步,花時間用慢動作練習,再加速,以了解其內在的結構。下面我們將一步步介紹這個過程是如何完成的。
整體吸收 指花時間觀察或傾聽你想學的技能,比如一首曲子、一個動作,而且這項技能是以連貫的實體形式出現。這一過程基本上相當于在腦中把技能具象化。
“我們生來就在模仿中學習。”模仿可以是無意識中進行的。我在加州遇見了一位 8 歲的網球選手,名叫卡羅琳 謝,她是美國該年齡段排名較高的球手之一。謝參加了一場網球神童比賽,一切都很普通,除了她不用該年齡段球手慣常的雙手反手擊球,而是用單手反手擊球,動作酷似天王費德勒。不只有點像,而是一模一樣,還有費德勒的代表動作——如斗牛士般在結束時低頭致意。
我問她怎么學會那種手法的。“我不知道,”她說,“我就是學會了。”我向她的教練請教:他也不知道。后來卡羅琳的母親李平提到,她們家每個人都是費德勒的粉絲;觀看了幾乎所有他的比賽錄像。特別是卡羅琳,一有空就看。可以說,年紀輕輕就看過幾萬次費德勒如何反手擊球。看多了之后,無意識中她就領會了這個動作的精髓。
另一個例子是雷 賴蒙堂(LayLaMontagne),他是緬因州劉易斯頓一家鞋廠的工人。22 歲那年,他突發奇想,認為自己應該做一名歌手兼作曲家。賴蒙堂沒有接觸過多少音樂方面的知識,也沒有錢,于是他采用了一個簡單的學習方法:買回了數十盤唱片專輯,有斯蒂芬 斯蒂爾斯(StephenStills)、奧蒂斯 雷丁(OtisRedding)、艾爾 格林(Al Green)、伊塔 詹姆斯(EttaJames)、雷 查爾斯(RayCharles),然后閉關練習。兩年內,他每天都花幾個小時練習跟唱。朋友們以為他已經離開了小鎮;鄰居則以為他要不是瘋了,要不就是把自己鎖在了一個音樂時間機器里──一定意義上說,他確實將自己鎖進了音樂時間機器。“我知道自己唱得不對,就一遍又一遍地唱,喉嚨一直是啞的。”賴蒙堂說,“我練了很久,終于知道了怎么用腹部唱歌。”8 年后,賴蒙堂的及時張專輯賣了近 50 萬張。主要賣點就是他那充滿感情的嗓音。《滾石》雜志評價說,他的聲音聽起來像是教堂里的贊美詩,而聽眾則誤認為那是奧蒂斯 雷丁和艾爾 格林的聲音。大家都認同,賴蒙堂的聲音得天獨厚。但真正得天獨厚的,也許是他塑造那種聲線的練習方法。
最富有成效的模仿來自莫斯科斯巴達網球俱樂部。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垃圾場里,人才如火山爆發:庫爾尼科娃,薩芬,米斯金娜,德門蒂耶娃,薩芬娜,尤茲尼和圖薩諾夫——總而言之,2005 年至2007 年之間排名前 20 位的女選手比整個美國都多,男隊中一半選手贏了 2006 年戴維斯杯網球賽。對于只有一個室內場地的俱樂部來說,戰績不錯吧!我在 2007 年 12 月前往訪問之際,覺得該俱樂部像極了電影《瘋狂的麥克斯》中的場景:簡陋的棚屋,油光閃閃的泥水坑,四周的森林里有許多大狗,它們饑腸轆轆,動作敏捷,令人生畏。走近一些,我可以透過朦朧的塑料布看見有身影在動,卻沒聽到網球拍觸球時特有的那種呼呼的響聲。進去后我發現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在揮拍,但是沒有球。
斯巴達的人們稱之為“模擬擊球”(imitatsi-ya)——一起用慢動作迎擊想象中的網球。斯巴達的所有球員,從最年輕的球員到職業球員,都要進行這項練習。他們的教練今年 77 歲,是一位臉上洋溢著笑容,飽經滄桑的女子,名叫拉里莎 普列阿布拉仁斯卡婭(LarisaPreobrazhenskaya)。她漫步于訓練場上,把住球員們的臂膀,帶著這些纖細的手臂緩慢地擊球。拉里莎不時地打斷他們的練習動作,讓他們放慢速度,一次又一次重復那個動作。
重點是技巧。這是拉里莎實施的鐵腕政策:她的學生在頭 3 年的訓練時間內都不許參加任何錦標賽。我無法想象這項原則可以在美國父母那里通過,可是沒有一位俄羅斯家長產生絲毫的質疑。“技巧就是一切,”拉里莎后來告訴我。“沒有掌握技術就開始比賽,那是大錯誤。很大很大的錯誤!”
拆分組塊 在我訪問過的人才溫床中,紐約北部的草山音樂學校(MeadowmountSchoolofMusic)好地展示了這一過程。草山距曼哈頓北部 5 小時車程,位于阿迪朗達克山的一片綠色草坪上。創始人是著名的小提琴老師伊凡 加拉米安(IvanGala-mian)。他選址于此的原因,也正是紐約州大部分監獄建造與此的原因:這里地處偏僻,房價低廉,并且極其平靜(加拉米安一開始安營在伊麗莎白鎮附近,但他覺得當地的女孩過于美麗,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他和當地一位女孩結婚,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
學校原來由幾間小木屋和一所老房子組成,沒有水電,不通電視和電話。自那以后,也沒有多大變化。整個場地雖然可愛,卻非常簡樸:學生睡在艱苦的宿舍里,單人練習室搖搖欲墜,用樹樁和煤渣磚支撐著,有時候還要用到從附近汽車里拿的千斤頂。然而,草山由于校友們(馬友友,祖克曼,約夏 貝爾以及帕爾曼)的傳
奇故事而變得令人向往。其核心可以被看成一個簡單的等式,事實上這已經成了學校的理念,即:大多數學生會在七周之內達到一年的訓練效果,學習速度提高約 5 倍。學生們雖然都非常清楚學習效率提高了,但對此的理解卻不盡清晰。
“ 天 啊, 那 女 孩 真 叫 一 個 絕!”16 歲 的 大 衛 拉 莫 斯(DavidRamos)指著蒂娜 陳說。這位中國學生最近在草山夜間音樂會上演奏了一曲科恩戈爾德小提琴協奏曲。拉莫斯的聲音突然放低,變成了竊竊私語。“她說她學了三個星期——但別人告訴我,她實際上只練了兩個星期。”
類似的戰績在草山司空見慣,部分原因是教師采取了分解到的訓練方法。學生們把每小節的樂譜剪成長條狀,塞進信封里,然后隨機抽出。接著他們把那些紙條上的樂譜通過改變節奏拆解成更小的片段。比如,他們在演奏有難度的章節時會放慢節奏(馬蹄聲音——噠 - 噠,噠 - 噠)。這種方式要求樂手迅速把兩個音符連結成調,然后在下面兩個音符連結之前填上剩余的節奏。
放慢練習 在草山,刺耳的爆音會被拉長為鯨魚般的叫聲。有位教師的經驗法則是,如果路人辨認出了練習的曲子,那么他的練習方法就不正確。音樂訓練營的主任歐文 卡爾曼(OwenCarman)上課時,會花上 3 個小時僅僅教一頁樂譜。新來的學生說,他們的練習速度比以前慢了 3 至 5 倍。但是等練完之后,他們已經能夠地演奏這一頁的曲子了;不然,要想獲得顯著進步需要一個星期,甚至兩個星期的淺層練習。
為什么放慢節奏如此有效呢?首先,放慢練習節奏使你更加關注錯誤,每一次都提高了度——而對于髓鞘質的生長而言,就是一切。正如橄欖球教練湯姆 馬丁內斯(TomMartinez)常說的,“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來之后你能否做正確。”第二,放慢練習給了練習者更重要的東西:技能的形狀和節奏。
我在草山遇到了一位 14 歲的大提琴手,名叫約翰 克勞福德(JohnCrawford),他跟我討論精深練習是什么,他的解釋是我聽過的最有用的描述之一。他正獨自待在一個破舊的車庫,那里有一項休閑活動,是學校允許的為數不多的活動之一——一張破舊的乒乓球桌。克勞福德談到了在草山體會到的飛速進步,他稱之為“入門”。
他說:“去年,我花了幾乎整整 7 周的時間入門,開始像點樣子了。今年我能感覺到這已經發生了。就是這么回事。”
我們開始對打;約翰跟著球的節奏繼續說。
“當我入門后,每個音符都是有意義的。感覺就像在蓋房子。這塊磚砌這里,那塊壘那里,連接起來就成了墻基。然后開始壘墻,連接那些墻。接著是屋頂,然后粉刷。運氣好的話,房子就搭成了。”
我們打了一場比賽。有一段時間比分不相上下,然后我以 20 比 17 經驗豐富,約翰以五記直殺贏得這場比賽。
“我能說什么呢?”他聳聳肩,表示抱歉,“也許我造這所房子的本領也提高了。”
……
我敢保障,在2009年,甚至之后,你都不會再讀到比這本書更有用、更重要的作品了。
湯姆彼得斯
《追求》作者
人們都想“變得更好”,丹尼爾科伊爾深入挖掘了這種貪婪的核心。書中羅列了大量鮮活的生活實例,這是一次令人驚嘆的閱讀之旅。
阿波羅
冬奧會金牌得主
這本書很好地解剖了天才們付出的努力,也很好地打消了那些不肯努力又每天抱怨不休的人的借口
能不能對書尊重一點??一個薄薄的塑料袋也叫包裝???
解讀天才,讓大家更加了解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堅韌
很有用的知識,天才無捷徑可走。好好積累,方得道~
挺不錯的,豁然開朗,值得一看,精深練習×10000+激情等于自動化
純粹是被書名吸引,粗看了一遍,內容一般(想細看卻看不下去)不用特意購買這本書,因為介紹和目錄就是這本的精髓。哈哈哈!!!
比我想象的要薄,其實我是打算當雞湯看的,最起碼,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雞湯
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都需要不斷地積累和次量才能站在這個領域的最高峰
時下很多人堅持的能夠奏效的方法,希望我也能從中受益。期待中
物流,服務都不錯。書也不錯,一個人若想有一門技能必需達到1萬小時的訓練。
任何事情,只要你堅持10000小時,你最的都會比普通人好。
這本書激發了我的斗志,任何天才的行為和表象,都可以通過努力實現。
老公點名要買的書,看完之后就知道天才都是怎樣煉成的了——每天的堅持練習無比重要,當然也要講求方式方法哈
精深鍛煉+10000小時,知識矩陣,都是不錯的好方法及知識點,強烈推薦!
一萬小時的積累,練就技能的嫻熟。俗話說的勤能補掘,熟能生巧,沒有免費的午餐。
書中介紹的法則,通過作者親自對世界各地人才的溫床中各類人才成長過程的考察,以及各類專家的經驗總結,讓人充分信服這個造就天才激動人心的秘密: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 而這個看似嚴肅的話題,作者寫得卻非常生動,在閱讀過程中除了感到成為天才的那份激動外,不時被一些小幽默逗樂,讓人讀來趣味盎然。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他的生日恰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忌日。他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一教席曾由艾薩克·牛頓所任)。他廣被推崇為繼愛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書中說所有你認為他是某個領域的天才的人,那都是通過他不斷的聯系再聯系,花了一萬個小時在這件事情上面,他就變成了這個領域的天才。很鼓舞人心,看完像是喝了一大碗的雞血,仿佛干勁滿滿。雖然心中有一個小聲音質疑說真的所有人都可以練成他自己想要的那種天才嗎?但是沒關系,依然覺得干勁十足。
看來我還要買一本如何讓自己堅持一萬小時的書了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希望自己也能沉下心來好好學習,加油!!我一定可以的!!在當當買書已經成為生活習慣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大促活動!
一口氣看完了,不得不說這本書真的是很好,打破了很多自己原來的想法,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一直以來沒有找到的方法,我想2017年,我會更加懂得犯錯的珍貴性,也會一直牢記髓鞘質的原理,感謝作者
一萬小時定理說的非常有道理,學習任何技能都要練習加練習
一萬小時定律在于刻意練習,練習是痛苦的,沒有掌握要領的人是不會成為專才的。如何理解,看你自身理解能力在哪里。得到什么啟發,也是你自身的問題,這本書對于現在的而言很不錯。
整本書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想要在某個領域成為世界上的佼佼者,要花一萬小時,即每天三個小時共計十年
天才都是培養出來的!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激情和伯樂,你也可以成為天才!從現在開始努力吧,付出了總會有收獲!
一萬小時的天才理論,如何成為人人向往的天才,讓自己進入天才行列,積累和經驗固然重要,方法確實一個捷徑。學習其中的奧秘,然我們都成為掌握自己可控技能的天才吧。
這本書挺不錯,一萬小時天才法則給我們帶來啟示
很一般,整本書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想要在某個領域成為世界上的佼佼者,要花一萬小時,即每天三個小時共計十年。理論很簡單,書中列舉的事例比較多,但有的事例太過絕對,作者認為天賦并不重要,勤奮和努力更重要。那愛因斯坦咋滴沒成音樂家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