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世界最美的家》是作家兼建筑家中村好文的隨筆集。中村好文曾獲多項建筑大獎,并為村上春樹設計住宅。
感受偉大建筑的好方法,就是在那里醒來,所以中村好文帶領我們走遍大師設計的充滿溫情的家: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菲利普 約翰遜的“玻璃之家”……這是8棟20世紀建筑史上的住宅杰作,我們在那里傾聽海浪,沐浴月光,沉入夢鄉。
一棟偉大的建筑,就像一匹能被人的智慧和包容馴服的烈馬,經歷長年累月的居住后,才成長為理想的家。這樣的家,絕非住宅展覽館,而是溫暖的人生歸宿。
村上春樹的住宅設計師中村好文,帶領我們走遍大師設計的溫馨的家
這是8棟20世紀建筑史上的住宅杰作,我們在其中傾聽海浪,沐浴月光,沉入夢鄉
讀了這本書,你就是自己的夢想改造家
這樣的家,絕非住宅展覽館,而是溫暖的人生歸宿
16開精裝,四色印刷,大量實拍圖、手繪圖展現絕美視覺效果,體驗溫馨閱讀感受
中村好文,日本作家、建筑家。1948年生于千葉縣,1972年畢業于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筑系,曾任職于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1981年自己開設事務所“LemmingHouse”。“lemming”是棲息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一種老鼠,喜歡長途遷徙,被稱為“旅鼠”。取這個名字既是因為作者屬鼠,也是因為他喜歡四處漫游。
主要建筑作品有三谷先生的家、伊丹十三紀念館等。1987年以“三谷先生的家”獲吉岡獎。1993年以“一系列住宅作品”獲吉田五十八獎特別獎。主要隨筆著作有《走進建筑師的家》《走進世界最美的家》《意中的建筑》《去山里蓋座小屋吧》等。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
查爾斯 伊姆斯與蕾 伊姆斯的伊姆斯夫婦的家
漢娜 克耶霍爾姆與保羅 克耶霍爾姆的克耶霍爾姆的家
皮埃爾 夏洛的達爾薩斯宅邸
路易斯 巴拉干的巴拉干自宅
查爾斯 穆爾和朋友們的西蘭奇共管公寓
安杰洛 曼賈羅蒂與布魯諾 莫拉蘇蒂的卡薩格蘭德
菲利普 約翰遜的玻璃之家
寫給讀者的住宅巡禮導覽書
后記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
十一月十二日,一個秋高氣爽的周日。
這24小時,我終于和好友兼《住宅巡禮》的責編M先生一起前往住吉的長屋。我們比原定的時間稍早一些,抵達了離目的地不遠的車站。在當地的神社住吉大社里,小孩子們正在參加七五三節的慶典。我們從盛裝的孩子中間走過,來到住吉的長屋門前。
和 O先生約好的見面時間還沒到,我們便在周圍逛了逛。住吉的長屋落成的時候,這一帶還隨處可見真正的長屋,一派濃郁的老城風情。但現在,老房子基本銷聲匿 跡,取而代之的是粗制濫造的預制板房。不過逛上幾步,還是能看到一些木造的長屋。我站在前面凝視著那些房子,不由得想:建造住吉的長屋就像是切羊羹一樣, 從這些建筑中辟出一塊,然后強行塞進一個混凝土盒子。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站在這里的安藤忠雄先生可算得上是異想天開,還把異想變成了現實。真正站在這里, 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當時的工程有多么艱辛,能堅持不懈地把工程進行到底的建筑師安藤忠雄,著實是位不折不扣的“鬼才”。
盡管那時的工程如此 困難,但這棟房子僅僅展示著它那靜謐而禁欲式的外觀,讓人絲毫察覺不出當年的艱辛。從公路一側,只能看到一面冷冰冰的水泥墻,正中間開了一個入口,此外別 無他物。我記得這棟房子剛建成的時候,右邊還是一家公共澡堂。現在澡堂已經停業,不復當年景象。在老照片里,我們還能看到那時澡堂門口又大又花哨的門簾, 與這面灰色的水泥墻形成有趣的對比。和這些變化相比,房子絕妙的規模從未改變。我說這面墻“冷冰冰的”,并不是說它拒人于千里之外。這棟沉默寡言的房子雖 然沒有對人笑臉相迎,但它的外形如同一只小巧的箱子,是那么惹人憐愛,讓人不禁想踮起腳尖和它勾肩搭背。這棟房子的形態和材料都和傳統的長屋不同,但水泥 制成的“小箱子”大小卻剛好宜居,足以讓人感受到老城區的人情味。
“鉆進”水泥墻上的入口,左手邊是一扇玄關大門,仿佛被刻意隱藏起來一般。住在這里的東佐二郎先生打開門,和留著男孩子般的短發的純子夫人一起歡迎我們。
與明亮的街道正相反,室內天花板的高度很低,營造出一種水泥洞穴般的舒適感。令人意外的是,室內的空氣并不像照片上那樣讓人感覺冰冷,反而流露出一種動物巢 穴般溫暖親密的氛圍。也許比起“動物巢穴”,“動物的家”這個說法更貼切一些。在這片懷舊、溫暖而濕潤的空氣中,我想起了小時候在冬天蓋過的、塞滿厚厚棉 花的被子里的空氣。
此外,房間里還用低低的聲音播放著節奏輕快的爵士樂,讓溫暖的感覺顯得愈發親切。那張專輯是桑尼 克拉克的 《CoolStruttin'》,身為一個現代爵士樂愛好者,這是我上學時百聽不厭的曲子。我帶著懷舊情結環視房間,發現音樂并不是用CD播放的,而是來 自一張黑膠唱片。它傳出令人懷念的噗噗的雜音,以一分鐘三十三圈的速度緩緩旋轉。
在參觀其他房間之前,我們先在這里(進門后這個宛如爵士咖啡廳的房間就是起居室)與佐二郎夫婦聊了一會兒。他們提到住吉的長屋設計和施工的過程,提到了與安藤忠雄先生多年的友誼,還提到了在這棟建成二十四年后仍然為人傳頌的房子里生活和居住的感受。
佐 二郎夫婦已經在這里居住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而且他們的意見和感受都表達得十分直率,因此聽起來非常真實,充滿說服力。再小的一件事,仔細琢磨一番,也能體 會出他們對這個家的鐘愛之情。對設計師安藤忠雄的信任和敬意,就像通奏低音一樣流淌在話語之間。佐二郎先生說話時,純子夫人會時不時補充。他們所講的內容 和流暢的大阪方言,都讓我聯想到相聲老搭檔一唱一和的樣子。這一個個令人回味無窮的故事,又讓我深深體會到,對住在里面的人來說,住吉的長屋既有無上的愉 悅,又有難以想象的困難。這讓我數度陷入沉思。
比如……這個家到了冬天就像冰窖一樣冷入骨髓,可是夏天又比冬天更難熬。有次到了晚上,實在 酷熱難耐,佐二郎夫婦想“或許房頂有風,能稍微好過一點”,便上了房頂。沒想到房頂鋪的樓板曬了24小時,晚上正像地暖一樣散發著熱氣,根本不是能睡覺的地 方。夫婦二人當時就像“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一樣狼狽地下了房頂,但實在不想回到桑拿房一樣的室內,便在中庭的架空走廊上,像兩節手電筒里的電池一10 樣前后躺著睡了一覺。提到架空走廊,佐二郎先生又回憶說,阪神大地震的時候,這棟看似非常堅固的水泥房子晃動得也十分劇烈。睡在二樓臥室的他以為架空走廊 一定掉下去了,不禁緊張地想:“怎么才能下到中庭逃生呢?”接著他又說起,遇上天氣好的休息日,他真的會從早到晚待在中庭里,沐浴清風陽光,仰望藍天白 云,把陽光在水泥墻上留下的影子當作日晷,就這樣度過一整天。那是一種簡約而無比奢侈的體驗,令我羨慕不已。
佐二郎先生還講了有趣的經歷。 有次車站附近的警察領著一位外國建筑師來找這棟房子。那位外國人一路都對警察說“長屋、長屋”,警察便先入為主地認為那是一處傳統長屋連成一排的街區。他 們按照地址找到了佐二郎先生的家,但警察對這棟混凝土上開了個長方形入口的房屋非常不解,小聲嘟囔著:“難道這里面還有一排長屋?”滿臉想進去看看的神 情。
聽到這里,我不禁想象這寬僅三點三米、長約十四米的混凝土圍墻里排上一排老城情調的長屋的情形。長屋中間有條小路,小路上有口水井。水井旁灑滿陽光,女人們圍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在一旁拍洋畫。這些想象讓我十分愉快。
再 講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饒有趣味的小故事。這棟房子竣工后,佐二郎先生一家搬進來,當年曾住在長屋的母親有24小時來新家看兒子。母親一定很想看看讓兒子自豪的 新家是什么樣,也想看看當年那昏暗的長屋怎么搖身一變為嶄新的家。但這所謂的新家,內外都裸露著水泥墻,一般人怎么看都覺得房子還在施工。就算建成了,那 格局和環境也不像能讓人舒適居住,簡單來說,就像個“水泥箱子”。據佐二郎先生回憶,當時有位日本建筑界的大腕,為了日本建筑學會獎的審查工作來看這棟房 子,連他也不覺得這里像是住宅。有人問他作為專家怎么看待這個“家”,他一時語塞,說了句“這家的茶很好喝啊”,搪塞過去。因此,我想佐二郎先生年邁 的老母親也一定困惑不解,說不定還會想:“我兒子兒媳憑什么要住在這種地方……”
母親參觀完房子,從餐廳經中庭回到起居室時,不知是不是有些魂不守舍(也可能只是因為逆光沒看到),咚的一聲,腦袋撞上了眼前巨大的落地窗。待母親喘過一口氣來,她憂心忡忡地反復看了看兒子和“水泥箱子”,忍不住問了一句:“佐二郎,這房子……什么時候蓋好啊?”
關 于佐二郎先生,不知不覺寫了很多。我明知寫來話長,但還是想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因為住吉的長屋的參觀記和評論已經數不勝數,凡是見到的,我都仔細研讀過, 但不知為什么,這些評論里很少詳細提及住在房子里的佐二郎夫婦。造訪住吉的長屋,與他們交談一番之后,我漸漸覺得這種現象非常奇怪。
我產生了一個簡單的疑問:“正是這兩位居民,才使住吉的長屋有血有肉,有了溫暖的人情,他們才是讓這棟房子成為名作的功臣,為什么誰都不寫一寫他們呢?”
在 M先生、O先生與佐二郎夫婦聊天時,我暫時離開,起身拍了拍照,還畫了一些素描。做這些事情時,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佐二郎夫婦那平靜的生活才是住吉的長屋 的主角。當我在樓梯上、在架空走廊上,或是在隔著中庭的廚房及中庭探訪的時候,起居室里四人高談闊論的聲音,以及純子女士那開朗的笑聲,都會由水泥墻反射 過來。那聲音里透出的愉悅讓我也面露微笑,心中舒暢。或許正是從這些聲音里,我深深感到“這里有深愛這棟房子的人們的生活”。正是那開心的笑聲,把住宅作 品升華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知道這世上有密斯 凡 德 羅的范斯沃思別墅這樣充滿魅惑的名作。翻一下每個月寄到手里的建筑雜志,我也知道無論在日本還是海外,追求建筑上的獨創性和藝術性的作品式住宅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問世。但是,那些房子大多只是“名為住宅的展覽館”,不是能讓我稱心的“家”。
這 類“住宅展覽館”的特點是體現建筑師的思路、觀點以及美感的建筑喧賓奪主,住戶只能在房屋一角察言觀色,備感拘束地住在里面。而這棟棱角分明、不知通融的 住吉的長屋,原本極有可能—甚至可以說只差一步就會成為這類“住宅展覽館”(安藤先生,實在抱歉),但靠著屋主佐二郎夫婦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加上他們的審 美和樂觀的性格,這棟房子就像一匹被馴服的烈馬,經歷長年累月的居住之后,終于成長為我心目中理想的家。
自然,回蕩在家里的笑聲是其象征之一。稍稍留意一下家里的樣子,就能隨處看到佐二郎夫婦獨具匠心的生活智慧和竅門。正是這些生活痕跡讓住吉的長屋從簡單的住宅展覽館升華為暖意融融的住宅,實在令我興趣盎然。
佐二郎夫婦與住吉的長屋的建筑主題產生了共鳴,他們一邊較大程度地尊重建筑的理念,一邊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住吉的長屋為舞臺,建筑師和住戶互相切磋又互不相讓,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決……這樣解釋一下,各位讀者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我的感受。
比 如,這棟房子墻壁和天花板的交界并不呈直角,而是加上了一個呈四十五度角的斜面,這在建筑術語上叫作“加腋”,有加固整體結構的作用。看看房間,會發現起 居室和餐廳都利用這個斜面掛上了鐘表。這樣一來,鐘表就呈俯視斜下方的角度,坐在椅子上一抬頭就可以看到。雖然只是些小點子,但站在這間屋子里,就不難想 象當時兩人想出這個點子,滿臉得意地說“就得這樣”的場景。
玄關附近也有同樣的創意。進入玄關,右手邊有一處狹窄的墻面。就在這寬十五厘米 的墻面上,鑲著一面大小和墻一樣的鏡子。有這面鏡子,出門時就可以稍稍打開房門,借自然光整理整理儀表。看著這面鏡子,我忽然想到歐 亨利的短篇小說《麥 琪的禮物》中也有這么一面鏡子。小說里好像寫道:“一個非常瘦小而靈巧的人,從觀察自己在一連串的縱條映像中,可能會對自己的容貌得到一個大致的概 念。”或許這面壁鏡的靈感正是來源于這篇小說。可惜我忘了問。
寫下這些,有人可能感到我拋開住吉的長屋的平面規劃、空間結構等本質性的東西 不談,只是拘泥于細節。但隨著參觀的深入,我愈發感到:所謂住宅,其實正是生活的點滴積累。況且對住戶來說,住宅的每一處細節都像身體的一部分那樣重要, 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想到這些,我這個以設計住宅為業的建筑師不禁深深自省。
安藤忠雄先生傾注全部心血打造的住吉的長屋,毫無疑 問是一棟刪繁就簡、展現出住宅原始形態的杰作。但是,我想再次強調,這絕不是一棟不做好心理準備就可以安居的房子。無論酷暑嚴寒、刮風下雨還是陽光明媚, 佐二郎夫婦都以“來者不拒”的心態照單全收,經過經年累月的愛惜與養護,才將這棟房子最終養育成現在的樣子。
比起從建筑的角度評論住吉的長屋,我更想將這一點明確地傳達給讀者。
……寫了這么多,到才發現,我既沒寫成《論住吉的長屋》,也沒寫成《論安藤忠雄》。
我一面覺得自己“不過如此”,又覺得“果然如此”,心情十分復雜。
大 概是佐二郎夫婦的話語、他們的生活,還有建筑細節都太吸引我。也就是說,我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來觀察人、生活和建筑,但同時又覺得這樣其實也不 錯。佐二郎夫婦住在安藤忠雄設計的這棟極富個性的住宅里,卻既不勉強也不畏縮,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享受著自己的生活。或許正是這一點感染了我。
實際感受偉大建筑的好方法,就是在那棟建筑里醒來。——查爾斯 穆爾(知名建筑師)
如果不以“設計師的視角”和“居住者的視角”對等地觀察,就無法衡量一棟住宅的真正價值。我們容易睜大建筑之眼,卻閉上或者只微微睜開我們的生活之眼。——中村好文
中村好文就像在這些住宅里住了很多年一樣,俏皮生動地描繪各種小細節。本書中的住宅近乎藝術作品,卻都緊緊圍繞“居住”的目的。說到底,建筑師應該考慮的是“人是什么,人的生活是什么”。——熱心讀者
商品很好!好書!
正版,字跡清晰,挺好的,喜歡!
沒細看呢,書比想象的更大一些。不錯吧,給好評。
不錯繼續保持
整體感覺不錯
還不錯,細細品讀
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
好書,很有意思
很精美,就是封面刮痕太厲害了,要求調換
當當是我一直信任的買書之處,不但質量有保證,送貨快,服務好,足不出戶,就可以拿到自己喜歡的書。只是希望一定要改進好發票問題,以免造成客戶報銷上的困難。
發貨很快,非常好!
不錯不錯不錯
符合要求,還滿意
還沒具體看,外觀感覺還行吧,只是最近當當在選擇的物流公司效率很差,尤其是上海萬象物流,速度很慢,效率也差,有些影響購物體驗。
內容不錯,印刷好
冷水中的陽光,非常喜歡作者,決定再買一些他的書看看,收藏,孤陋寡聞,感謝,活著為了講述
還沒有看完這本 期待如描述那么好啊
買了三本關于建筑的書,正在閱讀中,打開一扇扇窗的感覺
書的內容不錯,印刷也很好,值得閱讀
都說他的書值得一看,就買來看了,確實不錯
沖著eames的封面買的
書本質量還行,但包裝不怎么樣,把書本蹭了,懶得換了
物流很快,包裹得很嚴,書的裝幀設計不錯,紙張很厚實。
家,一定要飽含生活的痕跡,是建筑師和居住者共同營造的和諧家園!
一個溫馨的家讓我們有歸宿感、有念想!可以從書中學到很多
很喜歡這本書,建筑書就該這樣,不能只靠相片堆積。
人才是建筑的靈魂,再好的房子,沒有日常的管理整理,最終也是倉庫而已
真的很漂亮啊,圖片多,而且紙質和印刷質量都很好,貴有貴的道理哦,對裝修設計很有參考價值!
中村好文的書都不錯,日本建筑師對于住宅的理解都非常深厚,而且一直都有這種傳統
喜歡這本書好久了,中午在限時搶購時搶到了,我要慢慢讀,中村好文的書,關于建筑可讀性很強,喜歡那種實用為主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