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該教材內容主要包括教育基礎、課程、教學、學習心理、發展心理、德育等相關知識,每個模塊又按照大綱要求的劃分小講,符合國家教師資格考試考試大綱。本教材在書中設置考前測評、考情分析、考點導航、考點串講等欄目,幫助考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真題對接、思路導學、名師視頻指導、云講義等內容可幫助考生快速掌握核心考點及難點,結構清晰,內容科學合理;每講后設置習題,題目符合考點、難度適中,解析詳細,緊扣考點,非常適合參加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的考生使用。
(1)全程視頻講解,難點重點突破。
本系列圖書教材和歷年真題試卷,都配有視頻解讀(解析)。考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隨時可以免費掃碼輔助學習。針對每講中重點或難點,更專門配套了碎片化視頻,進行針對性講解。
(2)App學習系統
專業的教師資格學習app,海量試題在線免費練習,模擬、真題做不停;精彩視頻無限暢聽。
(3)雙色印刷
本系列圖書教材采用雙色印刷工藝,對重難點內容均使用顏色或者下劃線進行標注,有助于考生快速明確重難點,提升復習效率。
(4)考前、考后全程測評。
本書講練結合,設有考前測評、課后練習、學終測評等欄目,幫助考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5)教育部專家組織審定
本系列圖書均嚴格依照教育部的考試大綱編寫,同時由教育部專家進行審定,內容、精準。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編委會,由華圖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研究中心和我國十幾所著名師范大學的二十幾名教授與行業教育專家組成,編委會成員不但擁有淵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而且具有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對教師資格考試具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
模塊一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
講教育的產生與發展3
一、教育的含義 4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關系 4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發展階段 5
四、教育的基本形態 9
五、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1
第二講教育的基本功能21
一、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 22
二、教育與人的發展的基本關系 26
第三講中學生青春期生理的變化34
一、身體外形 35
二、體內機能 35
三、腦的發育 35
四、性的發育和成熟 36
第四講學校教育制度38
一、學校教育制度概述 39
二、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 40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40
四、我國當前的學制改革 43
五、義務教育制度 43
第五講教育目的47
一、教育目的概述 48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論 50
三、我國的教育方針 52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 53
五、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 54
第六講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60
一、觀察法 61
二、調查法 61
三、歷史法 61
四、實驗法 62
五、行動研究法 62
模塊二中學課程
講課程概述67
一、課程的概念 68
二、課程的類型及其特征 68
三、不同課程流派的基本觀點 71
第二講課程組織76
一、課程目標 77
二、課程內容 78
三、課程評價 81
四、課程開發 83
第三講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86
一、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87
二、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88
三、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實施狀況 88
模塊三中學教學
講教學概述95
一、教學的概念 96
二、教學的任務 96
三、教學的意義 97
第二講教學過程100
一、教學過程的概念 101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 101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02
四、教學過程的結構 103
第三講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及要求106
一、備課及其要求 107
二、上課及其要求 108
三、課后作業的布置與批改及其要求 108
四、課外輔導 109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09
第四講中學常用的教學原則113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 114
二、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原則 114
第五講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121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122
二、我國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22
第六講教學組織形式129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 130
二、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 130
第七講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135
一、實施素質教育——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題 136
二、堅持整體教學改革和實驗——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 136
三、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重心 137
模塊四中學生學習心理
講感覺和知覺141
一、感覺和知覺概述 142
二、感覺和知覺的種類 143
三、感覺和知覺的特性 147
第二講注意152
一、注意的概念 153
二、注意的分類 153
三、注意的品質及其影響因素 155
第三講記憶159
一、記憶的概念 160
二、記憶的分類 160
三、記憶的過程 161
四、遺忘的規律和原因 162
五、中學生記憶能力的培養 164
第四講思維167
一、思維概述 168
二、問題解決 170
第五講學習動機174
一、學習動機概述 175
二、學習動機的功能 176
三、學習動機理論 177
四、中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181
第六講學習遷移185
一、學習遷移的含義 186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 186
三、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 187
四、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189
第七講學習策略192
一、學習策略的含義及特點 193
二、學習策略的分類 193
三、學習策略的訓練197
第八講學習理論202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203
二、認知學習理論 206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10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11
模塊五中學生發展心理
講中學生的認知發展217
一、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理論 218
二、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221
三、中學生認知發展的差異 223
第二講中學生情緒228
一、情緒的概念 229
二、情緒的分類 230
三、情緒理論 232
四、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233
五、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235
六、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 236
第三講中學生的人格發展241
一、人格的概念 242
二、人格的特征 242
三、人格的結構 243
四、人格發展理論 246
五、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249
六、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250
第四講中學生的身心發展254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255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 257
三、對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 258
模塊六中學生心理輔導
講中學生心理健康263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264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264
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264
第二講中學生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270
一、強化法 271
二、系統脫敏法 271
三、認知療法 271
四、來訪者中心療法 272
五、理性—情緒療法272
模塊七中學德育
講中學生品德發展277
一、品德的含義 278
二、品德的結構 278
三、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279
四、道德發展理論 280
五、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283
六、中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培養方法 284
第二講中學德育287
一、德育的主要內容 288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289
三、中學德育實際中的問題 291
四、德育的原則 292
五、德育的方法 295
六、德育的途徑 298
第三講中學社會教育302
一、生存教育 303
二、生活教育 303
三、生命教育 304
四、安全教育 305
五、升學就業指導 306
模塊八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講班集體311
一、班集體的概念和特征 312
二、班集體的發展階段 312
三、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313
第二講課堂管理317
一、課堂管理 318
二、課堂氣氛 319
第三講課堂紀律324
一、課堂紀律的類型 325
二、課堂結構 326
三、課堂問題行為 327
第四講班主任工作331
一、班主任的概念 332
二、班主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 332
第五講課外活動337
一、課外活動的概念 338
二、課外活動的意義 338
三、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 338
四、課外活動的特點 339
五、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 340
六、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 341
第六講協調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343
一、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協調 344
二、學校與社會教育的協調 345
第七講教師心理347
一、教師角色心理 348
二、教師的心理特征 349
三、教師的成長心理 352
第八講教師心理健康35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358
二、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358
三、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 358
四、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 359
五、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360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
神話起源說是人類關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觀點,所有的宗教都持這種觀點。2.生物起源說
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史上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者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導,把教育的起源歸于動物的本能行為,教育過程即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代表人物:法國利托爾諾、英國沛西 能。
真題對接
[單選]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的教育活動存在本質區別,這主要表現為人類的教育具有()。
A. 延續性B. 模仿性
C. 社會性D. 永恒性
[答案] C
[名師詳解] 人類的教育具有社會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
3.心理起源說
心理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歸之于無意識狀態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代表人物:美國孟祿。
4.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的直接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是恩格斯的著作《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勞動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代表人物:蘇聯米丁斯基和凱洛夫。
學校產生的條件
1.社會生產必須出現相當數量的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脫離生產勞動,同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開始出現專門從事教育的教師和專門從事學習的學生。
2.具有相當數量的經驗積累,為學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內容。
3.文字等記載和傳遞文化的工具達到了一定水平。(二)教育的發展階段
1.古代教育
由于古代社會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因此古代社會的教育也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
(1)奴隸社會的教育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就出現了專門的教育機構即學校。奴隸社會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真題對接
[單選]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始于()。
A. 原始社會B. 奴隸社會
C. 封建社會D. 資本主義社會
[答案] B
[名師詳解] 奴隸社會的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同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孟子》里說夏、商、周“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里,孟子不僅記載了我國古代學校教育起源的情況,也記載了當時教育的內容和宗旨。①中國
我國是歷史上早出現學校教育的國家。
夏代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西周
西周時期,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國學”即設在王城和諸侯國都的學校,“鄉學”即設在地方的學校、設在閭里的塾校。教育內容上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一是禮,包括政治、歷史和以“孝”為根本的倫理道德教育;二是樂,包括音樂、詩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駕兵車為主的軍事技術教育;五是書,學字習寫的書寫教育;六是數,簡單數量計算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
這一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起,儒、墨兩家的私學成為當時的顯學。孔子私學的規模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發展是我國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促進了百家爭鳴盛況的形成。
②歐洲
在歐洲奴隸社會曾出現過兩種著名的教育體系——斯巴達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是古希臘大的農業城邦。斯巴達教育重視軍人和武士的培養,教育內容幾乎全是軍事體育訓練,如賽跑、跳躍、角斗、騎馬、投擲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養驍勇的軍人與武士。
雅典教育
雅典是一個商業比較發達的城邦,階級斗爭較復雜。雅典教育重視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才,教育內容包括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體操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奴隸主的后代適應這種復雜的社會階級斗爭。
我國和歐洲奴隸社會的教育狀況表明,奴隸社會的教育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工具,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同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2)封建社會的教育
①中國
漢代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實行思想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
宋代開始,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縮減為“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特別是“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內容不再是科舉的內容,知識分子的畢生精力用在了經書的背誦上。
明代以后
八股文被規定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不僅社會思想受到鉗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創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在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被地主階級所壟斷,不僅具有階級性,還有鮮明的等級性;教育內容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教育方法是崇尚書本,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學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②歐洲
在歐洲封建社會,出現過兩種教育體系——教會教育和騎士教育。
教會教育
教會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教士和僧侶,又稱僧侶封建主教育。教育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而且各科都貫穿神學。
騎士教育
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封建騎士,又稱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內容是“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無論是我國的封建教育還是歐洲封建社會的教會教育、騎士教育都與生產勞動相脫離,都是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2.近代教育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紀之前,教育基本上掌握在教會或行會的手中,之前的統治者并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這之后,資產階級的統治者慢慢開始意識到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統治者在社會上逐漸建立公立學校系統,教育的權力部分或全部地被收回到統治者手中。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變革,社會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統治階級逐漸加強了初等教育的推廣,并隨之發展為義務性的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隨著初等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普及,教育逐漸具有了實用性和功利性的世俗教育的性質,這使得教育得以從教會中脫離出來,尤其是擺脫了宗教教育的控制,在一些國家,宗教及政黨不得干預學校的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發展的鮮明特點就是重視教育立法,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及規定都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并且在執行的過程中做到依法治教。
3.現代教育
(1)資本主義教育
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工生產,生產力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生產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學活動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機器大工業的生產,也為勞動人民提供了入學的機會。
(2)社會主義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權由勞動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階級性,教育成為促進全體人民群眾發展的工具。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教育。社會主義學校培養的主要是既能從事腦力勞動,又能從事體力勞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20世紀以后的教育
20世紀以來,科技革命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教育的現代化。新教育運動和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開展,掀起了世界范圍內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狂潮。義務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國考慮到科技進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資和發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高速發展。教育制度、教育觀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浪潮中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后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教育的終身化
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終身教育思想興起于歐洲,早是由法國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羅 朗格朗提出來的。終身教育思想強調職前教育和入職后的教育要起來,“活到老、學到老”,教育應該貫徹于人的一生。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的內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應該普及到所有的民眾。基本含義就是教育對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教育應該向所有人開放,特別是適齡兒童和青年應該受到基本的教育。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內涵包括: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師生關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動和教育內容組織的民主化。教育機會均等不僅包括教育起點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機會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結果機會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權要進一步擴大,課程設置更科學化,從而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標多元化以及教學組織形式、評價標準的多元發展趨勢。
⑤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教育技術的現代化要求人們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機器設備、計算機技術、培養手段等廣泛應用于教育行業,促進教育領域的信息化、科學化,從而實現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變革。
四、教育的基本形態
教育的形態是指教育的組織形式。教育的基本形態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社會教育
1.社會教育的概念
社會教育的基本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于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狹義的社會教育,是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
2.社會教育的特點
(1)開放性
社會教育沒有年齡、時間、地域等局限,社會成員隨時隨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時社會教育已開始把教育同社會生活、生產勞動、休閑娛樂等聯系起來,打破了學校教育那種封閉式的教育體系,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2)群眾性
社會教育的服務對象不僅是青少年,各個年齡階段、各行各業人員都可以成為社會教育的服務對象。如成年人的職業技術教育、老年人的老年大學教育等,社會教育滿足了社會各年齡階段、各職業系統人員的學習要求,教育對象日益普遍。
(3)多樣性
由于社會教育對象非常廣泛,各有不同條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會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從受教育時間上說有脫產式、半脫產式、業余式等;就其教育形式來說有培訓班式、講座式、函授式等;就其內容來說有文化知識、科學技術以及生活常識等多方面的教育。
(4)補償性
一些日常生活知識等在學校教育中尚不具備的知識,社會教育都可以予以補充。因此,社會教育具有較強的補償功能。
(5)融合性
現代的社會教育不僅具有獨立形式,而且日益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社會的政治活動、生產勞動、社會生活、娛樂活動等密切結合,融為一體,處處都發揮著社會教育的作用。
(二)學校教育
1.學校教育的概念
學校教育指通過專門的教育機構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教育活動。它是一種制度化的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學校教育形態是教育的主體形態。
2.學校教育的特點
(1)職能的專門性
學校是專門教育人的場所,學校教育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比,首要的不同便是學校教育的專門性。學校教育的專門性特點主要表現在任務的專一,學校的使命是培養人,其他任務都是圍繞著培養人來實現的。
(2)組織的嚴密性
學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學校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從宏觀上說,學校有各級各類、多種多樣的體系結構;從微觀上說,學校內有專設的領導崗位和教育教學組織,還有一系列的嚴密的教育教學制度等等。這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態所不具備的。
(3)作用的性
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它不僅要關心教育對象的知識和能力的增長,也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還要照顧受教育者的身體健康成長。培養塑造完整的社會人,是學校教育的特有職責,而這一職責也只有學校教育才能承擔起來。
(4)內容的系統性
教育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為了培養造就完整的社會人的需要,學校教育內容特別注重內在連續性和系統性。學校教育不僅注意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同時注意學生認識規律的系統性。
(5)手段的有效性
學校具有從事教育的完備的教育設施和專門的教育設備,如聲像影視等直觀教具、實驗實習基地等等,都是學校教育的有效手段。這些都是保障有效教學順利進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6)形式的穩定性
學校教育形態比較穩定。它有穩定的教育場所、穩定的教育者、穩定的教育對象和穩定的教育內容,以及穩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學校教育的這種穩定性,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當然,穩定是相對而言的,它也要有相應的改革變化。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內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點
(1)先導性
一個人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個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環境和父母的言行舉止,從小就對孩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教育影響就成為孩子以后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出發點。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能使別人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聯系的情感。父母子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顯得更為強烈。家長的好惡取舍,常常影響著子女的行為舉止。
(3)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性,是家長有效地教育和影響子女的重要前提。父母豐富的閱歷和經驗、成熟的思想意識等,會使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使子女養成對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這樣的心理定勢,就會自覺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勸導,向家長希望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家庭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
(4)針對性
鮮明的針對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孩子與父母朝夕相處,接觸的機會多,相處的時間長,因此父母能夠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從而使家庭教育比較容易地做到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5)終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長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論時間長短,都只是一種階段性和間斷性的教育。
五、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名師指導——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中國古代
1.孔子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教育史上個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記載他言論的《論語》一書中有充分的反映。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并興辦私學。孔子在教育工作中特別注意研究學生,他對學生個性特征有深刻的觀察和分析。
孔子的教育因人而異,宋代朱熹把這種教育原則概括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簡稱為“因材施教”。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是早提出啟發式教學原則的人。他曾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孟子
孟子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從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出發,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明人倫”的“治人”的“勞心者”。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出“教亦多術”的原則,實行五種教育方式:對學習好的,“如時雨而化之”;對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養;對天資較高的,使之成為通達之才;對一般的,采取“答問”法,以釋疑解惑;對于不能登門受業的,使他自學成材。
3.墨子
墨子是我國先秦時代繼孔子之后的第二個有巨大影響的思想家以及躬行實踐的教育家。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著重大貢獻。
首先,他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體。他把教與學比作和與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
其次,他指出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求教師不要處于“待問后對”的被動地位,應主動向學生提出問題。
再次,他提出“量其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自然發展安排教學程序,做到“深其深,淺其淺”,使學生能“淺者求淺”“深者求深”,可以說,墨子是中外個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
后,他強調學以致用。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意思是學習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還認為判斷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必須把行為動機的“志”和行為效果的“功”結合起來。
4.荀子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在德育原則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處甚多,如他們都重視“篤志”“內省”,但荀子也有自己的觀點:
其一,長慮顧遠。他認為有些人做壞事,招來“危辱”,是因為他們沒有受教育,只顧眼前利益,不能“長慮顧遠”,不知為長遠利益打算的結果。
其二,積善成德。他主張人要終生積善,只有這樣才有“終乎為圣人”的希望。
其三,培養德操。荀子認為德育的后目標在于培養德操。他要求一個人要養成不可動搖的意志和德操。5.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很有影響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強調“謹小慎微”,采取“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漸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壓其情之所憎者”。
此外,他還強調德育必須通過智育來進行,認為人犯錯誤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雖有圣人之道,弗論不知其義”。所以他以為不學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還注意到“積習漸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對人不知不覺的侵蝕。
6.韓愈
韓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
韓愈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學所以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義道德。韓愈同時認為教育的任務和內容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義道德等整套儒家倫理;二是智育,有“詩、書、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禮、樂、刑、政等。
韓愈在教育方面還總結出許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獨到的見解,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學理論。
(1)要善于識別人才、培養人才
韓愈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于能否識別和扶持,“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提倡勤奮刻苦、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