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家的模樣圖書
人氣:139

家的模樣

家的模樣,決定你生活的模樣。把家視為生活的容器,起居坐臥、工作閱讀、煮飯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無非“安適舒坦”而已。
  • 所屬分類:圖書 >家庭/家居>家裝效果實例  
  • 作者:[葉怡蘭]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未讀·生活家
  • 國際刊號:9787550256354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0
  • 印刷時間:2015-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設計師能否滿足房主的需求,設計出好住有好看的家?”“如何運用家居設計,讓日常生活更方便?”“照片里那種好看的家,真的可以實現嗎?真的好用嗎?”這些裝修與生活中的疑問,臺灣名作家葉怡蘭都在這本書中做出了回答。

臺灣美食旅游作家葉怡蘭,首度敞開自家私宅,以文字與照片,與讀者分享長達一年的改造“理想之家”圓夢全紀錄,細述“設計”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從生活的需求與體悟出發,一步步打造實用舒心,兼具審美功能的理想家宅。

編輯推薦

“設計”,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

從生活的需求與體悟出發,打造實用舒心的理想家宅

家的模樣,決定你生活的模樣。把家視為生活的容器,起居坐臥、工作閱讀、煮飯品茶、盥沐休憩……日常所求,無非“安適舒坦”而已。

從實際需求、生活習慣與審美標準出發,才是所謂“設計”的原點。美食與旅行達人、生活美學家、葉怡蘭細膩書寫關于空間觀點、設計思維、生活美學以及家的溫暖點滴。

從居家理念到裝修細節,數百張實拍照片 今昔對比解說,完整展現量身打造自家住宅的步驟與見解:

[態度篇]審視生活,自己的個性與習慣塑造家的模樣。

[細節篇]從細微之處看設計巧思與生活的美好細節。

[日記篇]長達一年的居家圓夢紀錄,與實用信息參考。

[對話篇]房主對話設計師,如何用設計讓生活更美好。

葉怡蘭首度公開自家私宅,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家居設計理念與裝修細節,只要用心體察生活,兼具審美與功能性的家宅都能夠實現。

作者簡介

葉怡蘭,出生于臺灣臺南。很早就決定以“享樂”作為終身職業。并堅持相信,真正的“享樂”,不是短暫的炫惑聲色之娛,也不是一味金錢或地位的堆積;而是需得認真的涉獵、深度的累積,需得花些時間花些工夫,方能從心靈到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官,都真真切切長長久久地感到喜悅與歡愉。

著有《尋味紅茶》《食本味》《好日好旅行》《終于嘗到真滋味》《隱居在旅館》《之味》《享樂旅館》等書。文字與攝影作品散見各大華文媒體。

目錄

Ⅰ緣起7

家的模樣,生活的模樣

Ⅱ態度19

開闊透亮,光、景與風之必要—21

我愛廚房:好個,貪婪之島—31

我愛廚房:愉快哼唱與自在烹調的地方—37

我愛廚房:關于,我的泡茶角落—49

客廳?不,是起居室—55

好生奢華,我的書房—61

浴室,療愈享樂之必要—69

說說,我的七大收納心法—74

關于,斷舍離以及其他—82

冬暖夏涼之必要—89

地與天,高度高度—97

關于,家的風格—102

說說,我的“恐色癥”—109

舊家具,新回憶—116

且擁,一縈縈暈黃暖亮—120

Ⅲ細節127

01玄關—128

02冬期限定—129

03痕跡—130

04遠望—131

05藏起來—132

06秘密十二格—133

07電視餐—134

08方寸庭園—135

09露出來—136

10風來—137

11粉紅不要—138

12隨手抓—139

13蒸籠之必要—140

14布巾的歸屬—141

15雙槽—142

16琳瑯滿目—143

17酒藏—144

18酒鬼專屬—146

19分開工作—147

20壁毯—148

21數碼時代—149

22榻榻米下—150

23左與右—151

24怕光—152

25儲、藏—153

26瓶瓶罐罐—154

27沐浴小風景—156

28洗臉臺下—157

29暫放—158

30微夜光—159

31一間多用—160

32貓道—161

Ⅳ過程163

FROM1月17日TO12月20日

Ⅴ對話197

房主VS.設計師:需求所在,生活感之所在—葉怡蘭、李靜敏對談

在線預覽

我愛廚房:好個,貪婪之島

從開始做菜以來,擁有一座中島形式廚房,始終是我的夢想。

而這追夢之路,卻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漫長。

還記得早年剛剛買下現在的住宅、進行設計裝修之際,一來當時的格局規劃難以容納,二來也是年紀還輕,對此的理解與想象猶然生嫩,遂而最終只得了廚房與餐廳間小小臺面一方,只能用來泡泡茶、稍微分擔一點收納,勉強算是個半開放式廚房,連個“島邊兒”都沒沾上。

然后二十年來,隨著年歲、閱歷與廚齡漸增,尤其一腳跨入飲食寫作領域,且還世界各地不斷旅行、見識過越來越多叫人又羨又妒的夢幻廚房后,這夢想與欲望于是更加倍膨脹,同時還一年年腦海里來來回回反反復復,不斷增修改易與變化。

從只是單純至少能擁有一個基本的“島”,有臺面有櫥柜抽屜、足夠在上頭簡單做點備料備菜工作就好;漸漸地不斷把各種設備設施大膽往上加:水槽、烤箱、洗碗機、吊架、各種功能形式抽屜……

穩占全宅公共區域較高比例面積的廚房中島,毫無疑問是全家中最龐大、具分量的主角。

到后來,細細檢視自己的真實需求想望后,開始越來越知道,事實上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完全百分百的“全中島廚房”。

所謂全中島廚房,最重要的精神在于以中島為廚房核心,合爐臺、水槽、收納與料理空間于一體,整個流理臺、所有主要功能動線動作全部都在中島,背后靠墻方即使有櫥柜有臺面,也僅做收納與工作輔助之用。

這樣的配置優點在于沒有死角,非為“一”字形廚房的窄小或冗長,也打破“L”或“ㄇ”字形廚房于轉角空間規劃和運用上必然出現的浪費尷尬,最重要的是掌廚者不再長時間悶困一隅呆呆面墻,視野大開,從空氣到氛圍到心情都朗朗大好。

當然也一直心知肚明這樣的愿望要實現還有重重難關:首先是空間得夠充裕。小小不到一百平方米的住宅,要安插進這樣的廚房絕非易事——對此,終究一舉發動全宅大改造工程后,我們早先有了痛切覺悟:沒得說,其他廳房沒一個比它重要,通通盡量壓縮無妨,咱家廚房就是要大!

在這樣破釜沉舟的決心下,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整體用度、氣勢與前后的抽屜深度安排,中島體積甚至還歷經兩次增長,直達270厘米×120厘米尺度,連同后方墻側的冰箱與收納柜架,穩占全宅近四分之一比例。

位置甚至干脆大剌剌就安排在正中央,大門一開踩進玄關首先就是廚房,而且還正向面對前方一連排看得最遠、天光最亮的大窗,景觀日夕俱佳。

然后是人人關心的油煙如何阻絕排除問題。市面上無數專家的諄諄教誨,都說傳統臺菜烹調,開放式廚房、特別是爐臺與抽油煙機不靠墻是大忌;偏偏我生性對味道和油煙極敏感神經質,一絲兒殘余雜味油臭都不肯忍耐,故而還真是花了長長時間猶猶豫豫思前想后左右為難。

后來,竟是日本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完成!ドリームハウス)一集集慢慢給了我足夠的信心與勇氣。里頭所報導的住宅,無論大小,極高比例都是全中島廚房,想想從來以高度潔癖個性聞名的日本人家都能解決應付,對我應該沒那么難。

尤其自認做菜一年比一年更簡單清淡,旺油大火幾乎都已絕跡,更遑論油炸……于是奮勇往前邁步。

當然必要的設備還是都要有,在廚具團隊的專業建議下,選用了較大排風量、搭配直徑20厘米風管的排油煙機型。好在,入住一年多來如常使用至今,也曾偶爾經歷類似煎牛排煮咖哩麻辣鍋等濃香重味使用,大致都還能干干凈凈一點不留味道。

于是就這么擁有了一座開開闊闊寬寬朗朗大中島,我們叫它“貪婪之島”。

是承載了我們渴盼多年的無數貪心任性夢想和欲望的島。美夢得圓,滿足歡欣至極。

我愛廚房:愉快哼唱與自在烹調的地方

“廚房是個不介意零亂,而且還混雜著笑容與哼唱、非常愉快地烹飪食物的地方。”

“零亂得很好看的廚房,或者是有點散亂但是卻不至于令人精疲力竭、大方的廚房,是我的理想。”——《住宅讀本》里,中村好文這么說。

我也是。從一開始,我就一點不曾想要那種設計雜志上經常登載,整整齊齊光潔亮麗、什物雜物一點不見的漂亮廚房。反倒是常用愛用工具道具餐具器皿痛痛快快疊放吊掛出來,抬眼可見伸手可得,方便好用且生活味道滿滿,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廚房樣貌。

所以,還記得靜敏的首版設計方案出爐時,一眼望見模型里和他過往作品一樣,中島后方一整排門扇門板關得嚴嚴實實、連冰箱也藏得干干凈凈的雍容優雅廚房……

“哎,這樣不行喲!以我的密集頻繁且還常趕時間匆忙做菜習慣,一頓飯下來開開關關,手大概都拉得脫臼了吧!”我笑說,“別怕,盡量大膽全露出來吧!”

遂而,歷經幾次來回反復推演討論,最終定案圖紙,門板全消失了,大方現身的冰箱旁,是一列與中島等高的柜架:下設抽屜與期待多年終于堂堂入列的嵌入式烤箱,中間是可放置咖啡機、微波爐、熱水瓶等家電與其他器具的備餐沖茶臺面,上方則有層架和玻璃柜。

還在我們的央求下,于水槽正上方設計了一座以不銹鋼與玻璃材質組成的雙層吊架——沒錯!正是我懷抱多年中島大夢里不可或缺的要件;兩道層板兼具展示與置物功能,層板下密密安上橫桿、掛鉤,高腳酒杯、常用道具與清洗后待晾干的鍋具工具有耳杯就此都有了落腳的地方,也成為整個廚房、甚至整個家里最溫暖最熱鬧吸睛的焦點。

然后,吊架下方,則毫無疑問是全廚房里最核心的中島了。這里,我們選用的是來自西班牙的廚具。

說來奇妙。其實對于豪華品質歐洲廚具原已徹底斷了欲念。

屬于我的,可以一面微笑哼唱,同時輕松有效率烹調食物的廚房。

早年在設計雜志擔任編輯時,由于經常有機會在這些名牌門市里出入,遍見經典設計大師手筆無數:Bulthaup、Boffi、Miele、Poggenpohl……件件都是美得超凡絕俗的夢幻之作,弄得不知多少次腦海里一遍遍勾勒著不切實際的幻夢:“總有24小時,我一定要擁有!”

然而隨年歲漸增卻是越來越清楚知曉,不僅自己的能力財力委實難以高攀,蓬門小宅面積有限更顯不出氣勢;尤其個人烹煮習性和工序一年年越加成形成熟后還益發了然,純粹歐式奢華氣派取向的廚具設計思維,和自己的真實需求顯然有不小的鴻溝和差距。

就這樣,目標一度朝日系廚具轉向,幾乎已經確定應將會是我的不二選擇……

沒料到有一年,連改造計劃都還未真正萌芽之際,因緣際會結識了Santos的品牌總許宏榮。算是緣分吧!那回,本來只是慕名前往參觀他在老屋新用領域里赫赫有名、兼作門市與住家的大稻埕老屋“宅邸食旅”,參觀當口遂也順道看了廚具,結果竟然就這么一見傾心。

據說由一群西班牙媽媽擔綱設計的Santos,風格極簡雅平實低調,不炫目不浮夸,然而細看下卻處處可見無微不至實用到位的巧思。尤其是各種細部配件零件,不管是材質的選用與加工,以至分格分層分類方式和彈性運用邏輯都聰明合理,讓人點頭頻頻。

甚至,過往一般廚具里很難周全盡善處如水槽柜,以及讓我分外深惡痛絕,可說也是觸發我非全中島廚房不可、一點都不想再碰的轉角處理,更是讓我五體投地大為嘆服:“原來只要這樣就可以?”

當然,比起一線頂級歐洲廚具來得略略平易的價格,也是讓我禁不住轉念動心的主因。

還有許先生對廚房廚事的熱愛和熟習。和一般展場的一片光亮如新毫無人間煙火氣息不同,這里,鍋碗瓢盤油瓶醋罐滿滿堆置,每一組廚具都看得出日常重重使用痕跡;同為料理愛好者,更是投契。

事實也證明,到后來,許先生兼具專業者和使用者的雙重豐富經驗也成為漫長溝通規劃建構過程里的一大助力。于是,如前篇所述,這座因難以止息貪婪之心撓動下導致一路增長到270厘米×120厘米巨碩尺度的中島,形貌配置,無一不是凝聚了我對廚房多年積累而成的點滴思考想法愿念的結晶:首先,總高91.2厘米,是參考西方廚具尺度與我的身高審慎定下——這點很有意思,出乎東方人身形、其次也是尖底炒鍋需要多一些空間的緣故,傳統臺式流理臺通常較低矮、約在80厘米上下。然這樣的高度固然炒菜時舒服,切菜備料就免不了得低頭彎腰,長期下來著實勞瘁。

當然另有變通之道是將爐臺處單獨下降、分為兩種不同高差。但這種做法除了損及中島的整體完整流暢感,也很容易形成死角,油垢污漬清理不易。

好在我家菜色類型素來兼容臺日中西,雖也愛尖底炒鍋但非主角,遂直接采用90厘米高度,實際使用下來,果然輕松多了。

另一特別處是賽麗石臺面,只有薄薄一二厘米。此是來自許先生的建議,盡量爭取收納空間,也使整體視覺輕巧不厚重。

接下來,出乎長年經驗——是的,我已經不想再忍耐任何看不到摸不著、東西一放進去就忘掉的暗黑神秘角落了!因此,柜體本身不設任何門板,除洗碗機以及為不使整座中島量體太龐然而刻意留出的一格開架外,剩下全數做成抽屜,務求一一拉開便能悉數清楚了然。

抽屜的用途與功能分配也經過深思熟慮。

我的向來堅持,位居全宅正中央最明顯位置的廚房中島,最要緊的是可以隨性但好不要零亂……好吧,我承認這點和中村好文先生的看法不大一樣。

我永遠記得,年少時曾在某家標榜歐式田園鄉村風餐廳里驚見一座琳瑯滿目到“幾乎找不到中島究竟何在”的奇妙廚房。身在此中,感官漸漸變得靡蕪喧嘩,怎么樣也靜不下心來細細品嘗。自此成為我的畢生較大警惕之一,砥礪我時時不斷自勉,無論如何都不能像它……

所以,所有相關用得上的工具道具之安排擺放都得細細分配停當。

首先,確定只有及時級最常用且樣子好看的工具用具允許掛于吊架或立足臺面上。其余全盤以日常工作動線為基準做分配:及時位置、亦即中島內側下方四個大抽屜為最核心,次之為中島后方靠墻抽屜,再其次則為中島外側五個大抽屜。然后,將物件按照用途與使用頻繁度嚴格分級,有理有序次第安排入各個不同抽屜中。

例如基礎調味料瓶罐雖說也是頓頓都要使用,但一來最不容易整齊美觀,二來保存上也大多不宜見光,故一一排入木質方盒中整齊置于爐臺下及時層抽屜右側,伸手可及;左側則是同屬一級常用的碗砵碟盤的家。

第二層抽屜再分兩道,夾層淺抽放次常用工具、之下放大小鍋具。水槽下方抽屜則擺放和洗滌有關的器皿器具。

接下來,除了中島后側烤箱下抽屜用以存放烤箱周邊道具,中島外側近餐桌方位的抽屜為餐桌專用的飯碗、骨盤、筷匙刀叉的存放之所;位于動線末端的其他剩余抽屜便都劃為不常用的備援物件的收容處。

如是,大家伙兒各安其位,留得臺面干凈清爽;視覺舒服外也多留了余裕,不僅烹調煮食上得以游刃有余暢快揮灑;一年多使用下來還發現,廚事之外,這兒也漸漸成為我們的工作臺,一些臨時瑣碎零星家事工作都就近在這兒解決,非常方便。

是爐具。一字排開三口爐,尖底鍋與高湯鍋專用的瓦斯爐一口、電陶爐兩口,以及已然垂涎不知多少年的臺面式蒸爐,清蒸水煮兩相宜,成為日日餐餐幾乎都用得上的一大戰力。

至此,夢寐多年的理想廚房終于自此大致完成落定。是屬于我的,寫意自在但有條有理不至于零亂,交織著笑容與哼唱、可以愉快而輕松有效率地烹調食物打理家務的地方。

舊家具,新回憶

不知是否出身臺南古都緣故,一直以來,我對于舊的、老的事物總是格外情有獨鐘,甚至可曰執著。

——喜歡歐洲勝過美國,喜歡京都勝過東京,喜歡老城勝過新區;即連生活周遭物件,衣服動輒一穿十幾年,穿慣的鞋子背慣的包包戴慣的手表用慣的手機到壞掉之前都不想換新,廚房里的杯盤碗碟鍋缸瓢盆工具電器不少都是二十多載緊密相伴至今……

對我而言,舊時物舊時裳不僅擁有無可取代的自得自在、全無任何負擔掛礙的安頓熟悉親密感,更刻鏤暈染了悠悠漫長歲月點滴摩挲醞釀而成的優美情致,糅合了過往重重歷史記憶與活過的痕跡,叫人怎能不留戀?

所以這回,居家翻修,雖說全宅面貌架構一新,但出乎一貫惜物愛舊個性,遂早早就已決定,既有的一眾舊家具除非確定已然不堪使用或形貌顏色明顯無法和合,抑或數量過多體積太大無法容納非舍不可,其余盡量重點留用。

比方餐廳里,有著彎彎四足、可拉開成兩倍長度的餐桌與兩張慣坐黑白餐椅,未來仍將待在和過往巧巧幾乎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位置上,繼續陪著我們度過無數美味時光。

臥室里的厚重木質眠床與兩側的白色床頭柜,結婚時拼著咬牙發狠買下,這么久了,睡起來雖難免有些吱嘎作響、也白得不那么純粹,擺進全新打造的臥房卻還是那么漂亮。

更早前,記得是進入職場未久時買的一張仿明式椅,當年稍嫌簇新的亮澤終于漸漸溫潤,現在,從原本的玄關位置改移至浴室旁眠床畔,作為沐浴時就寢后的臨時衣物置放處剛剛恰好。

舊家具落定,其余,雖確知還是得適量增購些許,然心情上的安步當車,入住一年多來卻大致處于寧缺無妨狀態,只依隨緣分心情徐徐陸續添置新兵:來家的是兩張臺灣品牌木椅,融合了北歐風的簡凈與臺味的敦厚。好久前在網上瞧見便覺喜歡,默默記下了,直到這會兒才下單。果然貨到拆封擺上,一如所料,仿佛天生就該屬這地方一樣,好生合襯。

另張孔雀椅則為舊物。記得是遷回后不久,偶然在某舊貨店里的驚喜邂逅。其實走進那店為的并非椅子,但在架上一看到它就再也轉不開眼睛,是早從年少沉迷流連臺灣民藝店時一直想要、卻始終無力無能下手的古早懷念舊相識,此際,看來是緣分到來的時刻了。

后來,還得到一位長年鉆研臺灣老家具專家朋友的肯定,說是形制極罕見難得的神物,聽到是意外之遇更加驚奇,直言老東西擇人而居,自己選中了下一個歸屬。讓我開心無比,就這么加入新居行列,成為家中日日玩味咀嚼不盡的迷人一景。

然后說來奇妙,相隔八個多月,再次路過同家舊貨店,一眼望見隨意堆置廊下、破損憔悴的一張椅,西式溫莎椅形式,卻有著很臺灣風味的藤面,當下一見就傾心,便立即訂下并央求務必原樣修復。完成后果然面目一新,尤其依店家建議,細細刮除已經斑駁的表漆后露出原本木頭顏色,擺進書房里特有味道。

椅旁的樟木箱則也同是舊物新添。早從好幾年前,深陷家中藏書滿坑滿谷、連走路都艱難的慘況下,漸漸開始養成習慣:每每新書來到,讀完后只要覺得不夠牽心感動或缺少實用參考價值便斷然舍離、直接裝箱存放,累積到一定數量即轉售二手書店。

而為了更確保這決絕之心,網上尋尋覓覓,終于從某拍賣網站購得一只老樟木箱,擱在新書房里專為此用。經歷風霜淘洗,箱身通體散發著優雅內斂的美麗潤澤,煞是好看。多虧這箱,舍起書來少了猶豫心疼,更多幾分暢快。

至此,因而慢慢發現,應是此心之戀舊惜舊,即使非為既有,有緣四方相遇得來的家具竟也大多是老件舊物。

應全是愿能相守相依到老的伙伴吧!我如是確信。同時期待,即將一齊攜手創造的更多嶄新回憶。

且擁,一縈縈暈黃暖亮

不知為何,我很怕亮。

自小就一直對當時臺灣住居千篇一律的、一盞白熾熾亮晃晃大大居中主燈遍照全屋全室的照明法深感困惑。總覺得太明白直接還曬得人目眩發昏,偏偏真的需要看書寫字辨物時卻還是得另外補足,既沒氣氛又欠效率。

后來隨父母出國旅行,開始在異地旅館或人家里見識到各種局部與間接照明手法:不設主燈,而是在需要明亮的角落如床頭、書桌、餐桌、沙發、浴缸、妝鏡、廚臺以至過道壁間等的上方旁側各自設置燈具打亮,走到哪開到哪,有需求才有燈光。

如是,不僅實用上都兼顧了,空間更因之產生了明暗層次,整個兒優雅立體起來,且燈泡多為橙黃色澤,更平添幾分溫暖;當下大為折服,成為我一貫追求的照明原則。

——說來好笑,其時,即使是大學時代在外賃屋而居,我甚至大費周章將斗室原有的吸頂燈擱著不用,改以放置各處的臺燈、夾燈取代。

后來有了屬于自己的住居,我對每一盞燈的安法擺法都更斤斤計較,務必在亮與暗之間都能有姿態有氛圍有味道。

有趣的是,不知是否一年年越發歇斯底里,幾度和室內設計師合作之際總會發現,我似乎比常人更畏光。

每每燈具配線圖一來,簡直已成立即反射……“這盞拿掉,那排取消,這處不要,那區一枚就好……太亮了,真的不用這么亮。”

當然過程中也心知設計師們其實委屈,都說原也認為不用這么多,但偏偏大多數房主猶嫌不夠,所以一開始干脆全先裝上;且一般狀況反而是還得往上加,像我這樣大砍特砍的實在很少。

但事實上根據經驗,即使大砍之后,實際進住其中,還是總會有那么幾處燈具仍舊只能屈居冷板凳角色,鮮少能放光芒。

所以這回,由于預算本也吃緊,我的殺伐動作比以往更強悍,一一秉持超高標準嚴格考慮,再三確認一定派得上用場才肯要。餐桌吊燈還配上調光開關,要暗要亮都可視狀況立即彈性調整。

果然至今,每一燈都確確切切各有重用……甚至減得太過,穿衣鏡前竟硬生生漏了一盞,直至入住后才忙忙地赧然央求工隊回來補裝。

配置之外,在燈具造型上,出乎向來審美立場,則偏愛簡約靜雅的設計。因為相信最美的應該是光,所以,過多純粹裝飾的線條形狀圖案顏色其實并不需要,暗里,且讓光與復印件身幽幽對比綻放溫暖就好。

因此裝修過程中,花了好多工夫各處一一仔細挑選來的燈具,樣子都頗單純,一任樸樸素素的方圓,最緊要的是能與周遭場域相襯搭,自成風致。

而一年多來,檢點各處燈具的使用,很奇妙的是,結果最常用常開的,竟非預想中、也是以往習慣多年的餐桌吊燈與沙發旁立燈,而是附于廚房中島吊架上的一圈LED燈,以及廚房底起居室旁的壁燈。

幾乎是日日一到向晚時刻便下意識先打開,將公共區域溫婉照亮。

細究其中原因,應是廚房中島原就是全宅生活動線與情感寄托之最核心,當然無論如何都希望這兒一定要有光。

至于后者,則是這盞燈本身太美,又剛剛好擁有一面干干凈凈白墻當舞臺,只要點亮,上下各成豐姿的光暈無比吸睛。不管身在何處,只要望見便覺動心喜悅,遂越來越少不了它。

這是,燈與光的曼妙。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家的模樣 很好,作者的一些生活觀念跟自己很是不謀而合,其中很多家裝的小細節也使我很心動。帶自己的家裝修之前一定還會再次閱讀,學習自用

2017-11-22 16:56:1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舍棄所有傳統的思路,每一件東西和細節都從自己需求來設計,甚至還有“恐色癥”,去掉各種花俏的顏色。有點日式,但又比斷舍離、空空檔檔的日式舒適多了,真正人性、而且省時省力,是輕松、舒適的家居環境。

2016-06-04 14:50:14
來自apanbea**的評論:

這本書看起來很快,在靠窗的地方曬著陽光,也就是一個小時的歷程。不過這是一本挺溫暖的書,看著家慢慢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應該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吧。不過怡蘭沒有熊孩子的煩惱,可以參考的內容就有限了

2017-11-15 10:14: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家的模樣 這本書給了我們不一樣的觀點,詮釋了我們應該更好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意義,提醒了我們要有能夠讓自己生活的舒適的想法,總之,這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狀態!

2017-11-07 18:57:14
來自z***e(**的評論:

讀完全書給人以美的感受 原來生活可以用另外一種眼光生活的更好更美 也是對生活的智慧

2017-07-08 21:05:03
來自h***8(**的評論:

怡蘭老師家的模樣~也是我心目中家的理想模樣,雖然中島廚房不能實現,但還是給下次的裝修提供了很多借鑒之處

2017-07-04 09:52:1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花兩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很享受。雖然是講的是家的裝修過程,但實際也是反應作者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舍,才是余裕,然后有自由。很是欣賞!

2017-02-09 21:04: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作者的生活態度,為了一線光符合自己的理想生活空間,不惜時間地不斷調整。最近我也在感悟,空間是有生命力的,你和家里的空間如何相處、對話,影響著你的生活品質。

2016-04-23 04:53:36
來自anne小**的評論:

正在看,很喜歡葉怡蘭的書,喜歡設計的可以看看

2017-08-24 12:14:04
來自蕎麥枕**的評論:

葉怡蘭的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從自己的思考出發 了解你的生活和習慣,才能知道怎么裝修才能更好的滿足自己的需求

2015-09-23 15:06:03
來自荷蘭的**的評論:

作者把臥室從陽面移到了陰面的做法很受用 這樣不會一早上就被晃醒 又能享受正常的日光 這一點我之前怎么就沒想到呢!我們都習慣把南面的臥室作為主臥 但一大早上太影響睡眠質量了!

2015-09-23 15:29:07
來自我的10**的評論:

根本不知道怎么改變家里的空間格局 現有格局浪費了很多空間 不過大規模的格局變化會把所有管道都重新布置一遍 承重墻也很難搞 很想知道作者是怎么下定決心改造的 看看學習一下

2015-09-23 15:58:48
來自明子熙**的評論:

買了一堆有關家的書,這本真的很合我意,對于食物的尊重,所以做了中島廚房,還有對于客廳的理解也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也同樣喜歡中島廚房,同樣喜歡讀書。整本書緊扣主題。很棒。推薦

2016-03-12 09:38: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實用價值不強。不推薦購買!完全是作者自戀加自秀

2017-06-22 15:20: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讀起來很舒服,也給我許多靈感和啟發。生活中許多地方需要做減法,減法需要更多的智慧。而且作者以自己的家裝實例為藍本,操作性強,理念付出值得借鑒和參考。

2017-03-22 14:31: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葉怡蘭,是我發現的另一位生活家,不僅會生活,文筆也是如此了得,所有的女人都應該過這樣的生活,真是非常喜歡,謝謝你,讓我發掘了又一位好作者

2016-11-11 02:38:01
來自掌上絕**的評論:

每個不同的生活方式決定家裝一定要滿足自己最舒服的需求,而不是大眾導向和所謂的常識。沒時間做飯就不要餐廳,不招待客人就縮小客廳,喜歡看電影就做影音室。作者要說的就是體察自己的生活。

2015-09-23 15:30:5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生活美學家葉怡蘭的私宅改造讀本,使我動了買房裝修的念頭

2017-02-18 18:02:04
來自基因突**的評論:

她對房間和人生的契合,她的斷舍離,以及對于巨量海量涂圖書的折騰,讓我們看到,她改造家的初衷,實際是一個思想者的思想之旅,以及,諸多吸收消化之后的,可以最大限度釋放自己的一次實驗。而類似的即興而起的年頭,我相信,絕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2015-09-23 15:55:18
來自白癜風1**的評論:

有幾點感覺很值得借鑒。一是中島廚房,寬闊的桌面非常好用,平時不常在家做飯或烹飪偏好少油少爆炒的房主可以嘗試;二是將臥室移到陰面,光照不影響睡眠;三是起居室縮小到夠用就好,合理利用空間;四是房屋面積有限的話,家中收納功能區要考慮好取舍。

2015-09-23 15:30:27
來自zhuien2**的評論:

就是作者家的房子裝修好后的樣子。挨個角落介紹。作者是喜歡素色的寧靜款

2015-11-10 11:30:24
來自薔薇次**的評論:

原來覺得這本書只是作者對自己家改造的記敘,加之價格貴,就沒有買,這次雙十一活動,買了,沒有后悔,家就是這樣經過自己設計、篩選,以及時間才能造成,我決定也要住讓自己舒心而美麗的家。

2016-11-18 19:52: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一口氣看完,雖然不能一下子就像作者一樣準備自己想要的房子,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作者的生活已經處于理想化了,是自己想要的模樣。很多裝修小細節可以用于實踐中。

2017-08-10 18:18:43
來自直播現**的評論:

葉怡蘭家的模樣,便是如此,有著見慣各地建筑物之后的精華濃縮,有著一個純“享樂主義”者的精致與偏見,她的態度,他對光、景、風的要求,她對廚房、浴室的苛刻,她的細節,她對方寸之間的小小的一條線,一個點,一個面,一個角的那種精益求精,讓人贊嘆。

2015-09-23 15:54:52
來自Y***0(**的評論:

兒子高考完搬回自家住,想好好收拾整理一下家,最近2周都在看相關的書,真心佩服日本對收納整理的追求,女兒也把我很久以前買的一些收納書找出來看,照樣學樣兒的收拾,現在小妞妞的房間一直比哥哥房間整齊,看來大帥哥只能到學校軍事化管理中成長了。[偷笑]

2017-08-21 11:05:5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葉怡蘭首度公開自家私宅,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品味、家居設計理念與裝修細節,只要用心體察生活,兼具審美與功能性的家宅都能夠實現。

2017-09-27 15:46:11
來自仔仔199**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把家的裝修講的淋淋盡致,很有心得

2016-04-27 16:08:54
來自葉揚眉**的評論:

看到微信里的推介就買了來看,家里要裝修也正好能用上。書里提到的設計師的書也馬上買了一本,看完了覺得沒這個實用,那本書里都是大戶型的別墅之類,這個室內96平米的房子還是能適合國內的公寓房的。

2015-12-11 21:05:5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是第一次買葉怡蘭的書 從那本紅茶開始 雖然這本書排版比較松散 但本身就是一種生活分享的一本內容 一個人的生活和內心的狀態從家就能表現出來 這本書很喜適合追求精致生活的人看看 都是經驗之談

2017-05-18 20:32:20
來自花海花**的評論:

非常愜意的一本書,一口氣看完,還意猶未盡,作者將自己裝修家的全過程用書的形式呈現了出來,滿滿的對家的愛以及對生活的細密思考,讀完全書,你會覺得只要是心有美好的向往,加上自己的執著,一切都能實現,愛生活,愛家,愛身邊的一切。

2016-11-30 21:05:2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細膩 細致的把家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成品展示給讀者 正好趕上裝修 很有借鑒 家的味道 讓家成為自己的家 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與需求 而不是千篇一律或是跟著潮流走

2017-07-25 13:07:2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