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中學一本通》
上篇綜合素質(中學)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教育觀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觀與素質教育觀
二、素質教育的目標與要求
三、學校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四、素質教育觀的運用
第二節學生觀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人的發展”的思想
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三、教育公正與中學生的共同發展
第三節教師觀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教師職業的認識
二、中學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中學教師的專業素養
四、教師職業的責任與價值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教育法律法規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法概述
二、教育法律關系
三、教育法的淵源
四、教育法律責任
五、教育法律救濟
第二節我國主要教育法律法規解讀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二、教育單行法
三、教育法規與政策
第三節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師的權利
二、教師的義務
第四節學生的權利保護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法律法規關系中的學生
二、學生的權利與保護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中學教師職業道德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師職業道德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三、《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
第二節教師職業行為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師職業行為規范解讀
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處理好的幾大關系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歷史文化素養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國古代史
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
三、世界歷史
能力提升訓練
第二節科學文化素養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
二、我國近現代科技成就
三、外國主要科技成就
四、生活中的科學常識集萃
能力提升訓練
第三節傳統文化素養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傳統思想文化
二、古代教育
三、古代稱謂
四、神話故事與歷史典故
五、其他文化常識
能力提升訓練
第四節文學素養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國文學名家名篇
二、外國文學名家名篇
能力提升訓練
第五節藝術素養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文字和書法
二、繪畫
三、雕塑
四、建筑
五、音樂
六、中國戲曲
七、電影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信息處理能力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Word文字處理軟件
二、Excel電子表格
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
能力提升訓練
第二節邏輯思維能力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概念
二、簡單命題及其推理
三、復合命題及其推理
四、智力推理
五、類比推理
六、圖形推理
七、數字推理
能力提升訓練
第三節閱讀理解能力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義
二、篩選并整合圖表、文字、視頻等閱讀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
三、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六、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
能力提升訓練
第四節寫作能力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寫作能力概述
二、議論文寫作
三、記敘文寫作
四、素材積累
五、歷年真題及范文
能力提升訓練
下篇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的涵義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三、教育的屬性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二、教育學的發展
第三節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的功能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五、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
第四節教育與人的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人的發展概述
二、影響人發展的因素
第五節教育制度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制度概述
二、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制發展歷程
三、我國現代學制的沿革
四、義務教育制度
第六節教育目的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理論
三、我國的教育方針
四、我國的教育目的
五、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第七節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教育科學研究的含義和特點
二、中學教育科研的意義
三、中學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課程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程的概念
二、課程的類型
三、課程理論流派
四、制約課程開發的因素
第二節課程組織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程目標
二、課程內容
三、課程評價
四、課程開發
第三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狀況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教學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的內涵
二、教學的意義
三、教學的任務
第二節教學過程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三、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第三節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備課
二、上課
三、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四、課外輔導
五、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價
第四節教學原則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
二、我國中學教學原則
第五節教學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方法的概念
二、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第六節教學組織形式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組織形式的概念
二、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
第七節教學評價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學評價的概念
二、教學評價的種類
第八節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與趨勢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新課程中的教學觀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認知過程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感覺
二、知覺
三、注意
四、記憶
五、思維
六、想象
七、問題解決
第二節學習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的概念
二、知識的學習
三、技能的形成
第三節學習動機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
四、學習動機的分類
五、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
六、學習動機的理論
七、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第四節學習遷移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遷移的概念
二、學習遷移的分類
三、學習遷移的理論
四、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措施
第五節學習策略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學習策略的概念
二、學習策略的特征
三、學習策略的分類
第六節學習理論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二、認知學習理論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概述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二、中學生性心理的特點
三、對中學生正確處理異性交往的指導
四、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
第二節中學生的認知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生感知覺發展的特點
二、中學生注意發展的特點
三、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四、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五、中學生智力發展的特點
六、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七、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與教育
第三節中學生的情緒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情緒概述
二、情緒理論
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四、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五、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
第四節中學生的意志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意志的定義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三、意志行動的基本階段
四、意志行動中的動機沖突
五、意志品質
六、中學生意志發展的特點
七、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
第五節中學生的人格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人格
二、人格發展理論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三、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二節中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心理輔導概述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壓力與挫折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壓力及壓力源概述
二、壓力的調節方法
三、挫折的含義
四、挫折的應對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中學生品德心理與發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品德概述
二、中學生品德發展的特點
三、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四、促進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第二節道德發展理論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
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第三節德育及其主要內容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德育的涵義
二、德育的意義
三、中學德育的主要內容
四、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
第四節中學德育過程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德育過程的內涵
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第五節中學生德育原則、途徑與方法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中學德育的原則
二、中學德育的途徑與方法
能力提升訓練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
及時節班級與班集體建設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班級的概念
二、班集體的形成與發展
三、班集體的建設策略
第二節有效的課堂管理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堂管理概述
二、良好課堂氣氛的營造
三、課堂紀律與課堂問題行為
第三節課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課外活動概述
二、課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
三、課外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實施
四、課外活動組織管理的要求
第四節班主任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三、班主任的素質要求
四、班主任的工作內容與方法
五、學校與家庭的協調
六、學校與社會的協調
第五節教師心理
考點聚焦
考點梳理
一、教師的角色心理
二、教師的心理特征
三、教師成長心理
四、教師的心理健康
能力提升訓練
附錄一綜合素質大綱(中學)
附錄二教育知識與能力大綱(中學)
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輔導課程
中公教育 全國分部一覽表(615)
1.教師職業道德
了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掌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尊重法律及社會接受的行為準則。
理解《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文件精神。
分析評價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的道德規范問題。
2.教師職業行為
了解教師職業行為規范的要求。
理解教師職業行為規范的主要內容,在教育活動中運用行為規范恰當地處理與學生、學生家長、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關系。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依據教師職業行為規范,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及時節中學教師職業道德
1.本節內容常以客觀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考查。
2.了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的主要內容,著重掌握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并能夠正確判斷教師職業行為是否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
3.了解《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的主要內容,掌握班主任的選聘條件、班主任的職責和任務等內容。
一、教師職業道德
(一)教師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守的、與職業實踐有密切關系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是一定社會的一般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教師職業道德——“師德”,是對教師所要求的道德,是教育生活領域中的道德,也稱為“教育道德”。教師職業道德既反映社會道德的要求,同時又是針對教師職業活動領域各種關系提出的規范要求。教師職業道德是教育實踐中處理教育活動中各種關系的行為準則。
(二)教師職業道德品質
教師職業道德品質是指教師行業的道德要求在教師個人思想和行動中表現出的穩定的特征和傾向。教師職業道德品質是教師職業道德認識、教師職業道德情感和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等要素的統一體。
1.教師職業道德認識
教師職業道德認識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認識。從教師職業與社會的關系和教師職業內部的關系這個廣義的理解看,教師職業道德認識包括思想要求、政治要求和職業內部活動的道德要求。教師職業道德認識的核心是職業道德價值觀。其中,“義務”是教師職業道德認識的重要范疇,道德范疇的義務是由人的內在精神力量支持的。踐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教師個人必須履行的義務。
2.教師職業道德情感
教師職業道德情感,是教師在踐行教師職業道德認識時的情感體驗。當教師將職業道德認識付諸職業實踐時,有一種積極的情感付出的要求,也在道德實踐時感受到這種情感付出后的滿足感。這就是教師職業道德情感。教師職業道德情感的重要范疇是“愛”——“教師愛”。教師沒有職業之愛,就沒有真正的教師職業道德情感。
3.教師職業道德行為
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教師行為上的體現。教師的行為自覺地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是形成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標志。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的基本范疇是“責任”。當教師把踐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作為“責任”時,教師就會自覺地把自己的職業行為約束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準則下。
(三)教師職業道德在中學教育活動中的意義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職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素養,是教師完成教育任務的保障,也是教育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
1.教師職業道德是中學教師職業素質的靈魂
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是教師的專業素質之一。職業道德的存在,是因為職業的功能在于服務社會、服務他人,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過程中,職業者個人也得到服務的回饋。教師職業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滿足促進人的發展的要求,為在教育活動中促進人的發展提供保障。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與教育活動的價值是統一的,在中學教師的職業素質中,教師職業道德是中學教師專業素質的靈魂。
2.教師職業道德是中學教育目標實現的保障
教師職業道德作為調整教育活動的規范體系,根本的目的指向是教育活動的目的。在中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指向就是中學教育目標。中學教育活動,作為一種社會事業,是許多參與到這一活動中的教師的共同事業。中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就是把中學教師的行動規范到中學教育目標要求上。
3.教師職業道德是中學生發展的條件
我國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發展,中學教育目標在于中學生的發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把教師的行為規范到促進人的發展上,把中學教師的行為規范到促進中學生的發展上。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教師的行為要指向學生的發展,為中學生的發展提供條件。教師職業道德品質就是學生直接學習的內容,是直接促進學生品德發展的資源。中學教師以自己的職業道德品質行不言之教。
(四)教師職業道德表現
1.愛崗敬業,獻身教育工作
教師職業是高尚的職業,有著不同于社會其他任何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教書育人,肩負著國家的重托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這就需要教師將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怕辛苦,無私奉獻,這是當好教師的重要前提。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師要具有極大的耐心和恒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忠于教育事業,堅守信念,排除各方干擾和誘惑,安心于工作崗位。
2.為人師表,做學生的楷模
我國自古對于教師的儀表、品行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立教”。這是教師職業特殊性的體現,它要求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在人格、品行、儀表、風度等各方面的表現,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教師的為人師表體現在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依法執教以及認真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等,同時也體現在接人待物、言談舉止、儀表風度等細節上。因此,教師要時刻意識到自己的特殊身份,處處體現作為教師的優良品德,以實際行動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做學生的榜樣。
3.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音
師愛是教育的靈魂、師德的核心。“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教師愛教育、愛學生的真實寫照。師愛具有深刻的內涵,表現在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是無私的愛。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對待學生,關心、體貼學生。特別是小學教師要富有親近感,讓學生喜愛并樂于接近。另一方面要嚴格要求學生,嚴慈并濟。愛學生不是溺愛和遷就,更不是妥協,關愛與要求要雙管齊下。學生有錯誤要及時指出、耐心說服,直至學生改正。教師要認識到師愛的重要性,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好苗子,以博大的愛心幫助學生成長,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
4.嚴謹治學,做學生的導師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傳授知識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作為教師要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工作,兢兢業業,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嚴謹治學表現在對待學生的學習和對待自己的學習兩方面,即是傳統上對待工作的態度,認真備課、認真修改作業和輔導學生,耐心細致,不敷衍塞責。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學生是深有感觸的,教師認真對待工作,無形中會給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學習。教師的這些舉動對學生都有榜樣的作用,每一位教師都要通過嚴謹治學,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導師。
5.團結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成長環境
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較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提倡教師要有合作的精神和素養。這是教師勞動合作性的體現,也是新時期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當代教育要求教師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切勿相互嫉妒和對立,要以學校的工作和學生的發展為大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特別是小學教育,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家庭的大力協作。教師與家長形成合力,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與家長合作,特別是要尊重家長,認真聽取家長的愿望和建議,與家長密切配合,達到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
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一)制定背景
改革開放后,我國教師職業道德進行了五次討論和修訂。
2008年教育部和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頒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表述為: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二)具體內容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征,“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包含了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六大內容。
1.愛國守法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
2.愛崗敬業
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
3.關愛學生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4.教書育人
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
5.為人師表
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
6.終身學習
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趁著打折的時候買的,這次打折很給力,很劃算!!!
1111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
整體感覺不錯!
真的很棒,快遞也很快,就是包裝上有些瑕疵。但總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