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最有效的自我發掘歷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機
你是否總是與周圍的人無法友好相處?
你是否在婚戀中總是重復扮演受傷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卻變成了控制狂?
你是否對過去的事情無法釋懷?
你是否害怕別人發現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焦慮、壓抑、沮喪、不安……
心理大師約翰?布雷蕭在《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中告訴你,雖然你已經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經歷,比如被忽略、被誤解、被傷害,會對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一切你可能并不自知。本書通過數十個經典案例和方法,教你了解、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
成年小孩自救書,二十世紀影響力的100位情緒健康教育作家約翰布雷蕭的代表作《別永遠傷在童年:如何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
三步走出童年陰影,輕松開啟燦爛人生!
步:自測受傷指數,找出童年何時受了傷;
第二步:清理童年創傷,進行原痛處理;
第三步: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神奇小孩爆發正能量!
約翰布雷蕭,心理咨詢專家,內在小孩療法國際代表人物之一,在家庭、自我成長和戒癮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被同時代人譽為二十世紀影響力的100位情緒健康教育作家之一。約翰布雷簫共著有六本書,其中包括《家庭會傷人》(Family Secrets: The Path from Shame to Healing)和《治愈束縛你的羞恥感》(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You)等《紐約時報》暢銷書。其作品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在全球出版,總銷售量超過100萬冊。
序言
魯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對不起,內在小孩
導言
第1章 童年創傷怎樣影響你的一生
受傷的內在小孩問卷
第2章 內在小孩是怎樣受的傷
溫柔小精靈的故事
二、回來吧,內在小孩
導言
第3章 清理童年的創傷
第4章 遇見嬰兒期的自我
第5章 尋回幼兒期的自我序言
魯迪雷夫林的故事
一、對不起,內在小孩
導言
第1章 童年創傷怎樣影響你的一生
受傷的內在小孩問卷
第2章 內在小孩是怎樣受的傷
溫柔小精靈的故事
二、回來吧,內在小孩
導言
第3章 清理童年的創傷
第4章 遇見嬰兒期的自我
第5章 尋回幼兒期的自我
第6章 找到學前期的自我
第7章 尋回學齡期的自我
第8章 創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愛你,內在小孩
導言
第9章 用成年的力量呵護內在小孩
第10章 讓內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釋放
第11章 保護受傷的內在小孩
第12章 簡單易行的療愈練習
四、謝謝你,內在小孩
導言
第13章 創造力回來了
第14章 神奇小孩的頓悟
結語 回家!
致謝
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圣誕禮物,我想回到童年。可沒人能把它還給我。我知道這個想法很瘋狂,但是圣誕節又有什么時候是合理的呢?這是很久以前的一個孩子的愿望,也是現在這個成年小孩的愿望。它在你心里,也在我心里,怯怯地守在心扉之后,盼望著某個奇跡的發生。
——羅伯特富爾格姆
我走在工作坊成員中間,他們熱烈的討論深深地打動了我。一百人,六到八人一組,聚集在這個房間里。每組相互獨立,組員們緊挨著坐在一起,輕言細語地交談著。工作坊活動進行到第二天,大家就已經開始互動和分享內心的情感了。前,他們可都是彼此不認識的陌生人。
我走近一組進行觀察。大家正全神貫注地聽一位頭發花白的男人讀他的內在小孩寫給父親的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
你可知道,你把我傷得有多深。你懲罰我的時候比你陪伴我的時候多。要是當初你肯花點兒時間陪我,或許我就能忍受住那些打罵了。我多渴望你愛我,可我卻難以說出口。要是當年你肯陪我,帶我去看場球賽,或者跟我說一句你愛我,那該多好啊!我多希望你在乎我……
他用雙手捂住了眼睛。坐在旁邊的一位中年婦女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發,一位年輕點兒的男士握住了他的手。另一位男士則問他是否想要擁抱,他點了點頭。
另一組成員坐在地板上,手挽手地圍成一圈。一位七十多歲、神態優雅的老婦人正讀著她的信:
媽媽,以前你只知道忙你的慈善事業,從來沒有時間告訴我你愛我。只有我生病、練鋼琴或讓你感到驕傲的時候,你的眼里才有我。我的想法只有令你滿意才能作數。只有令你滿意,我才有用。你從來就沒有愛過真正的我。我好孤獨……
讀到這里,她聲音哽咽,泣不成聲。那道小心維護了七十余年的防護墻被淚水沖塌了。一位十幾歲的女孩把她擁進懷里。一位年輕小伙子安慰她:“想哭就哭個痛快吧,沒什么大不了。”
我又走到另一組成員的旁邊。一位三十多歲的盲人男子正在讀他用盲文寫的信:
爸爸,我恨你,因為你認為我讓你丟臉。你跟朋友們鬼混的時候,就把我鎖在車庫里。我從來沒有吃飽過,總是很餓。我知道你恨我,因為我是你的負擔。我跌倒時,你不但不安慰我,還嘲弄我,譏笑我……
這時,我不得不暫時離開。我感受到了我受傷的內在小孩的怒火。我想大聲喊叫釋放憤怒,童年的悲哀和孤獨席卷而來。要到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從這樣的悲傷中恢復過來?
不過,到這24小時的工作坊活動就要結束時,我們的心情已變得平和、愉悅。大家坐在一起,有的相互握著手,大多數人都還保持著練習中的那抹微笑。他們不斷地感謝我,感謝我幫他們找到了他們受傷的內在小孩。一位銀行總裁在最開始時公開表示過對工作坊的排斥,現在他卻告訴我,四十年來,他及時次痛快地哭出來。小時候,他被父親無情地毒打,那時他就發誓絕不表現出自己的脆弱,絕不流露出真實的感情。現在,他卻表示要學會疼愛內心深處那個孤獨的孩子。談話間,他的臉色變得柔和起來,看上去也仿佛年輕了許多。
工作坊剛開始時,我鼓勵參加者丟開“面具”,卸下偽裝。如果總把受傷的內在小孩藏在心底,他就會搞砸我們的生活,導致暴怒、過激反應、婚姻危機、不良嗜好、惡劣的親子關系以及痛苦的戀情。
從他們的反應來看,我的話顯然觸動了他們的心弦。看著那一張張坦誠而喜悅的笑臉,我既興奮又感激。這個研習會從1983年開辦至今已有多年,內在小孩的神奇力量令我驚訝不已。
內在小孩療法有三個驚人之處:使用這種療法,大家的改變速度驚人;實施這種療法,改變的程度驚人;舊傷被治愈后,所產生的能量與創造力也異常驚人。
二十多年前,我就開始了有關內在小孩的治療工作,我用冥想來治療一些病人,效果非常顯著。他們初次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接觸時,往往會有震撼體驗。有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痛哭。他們還表示:“我一輩子都在等那個能找到我的人。”“像是回到了家。”又或“自從找到我的內在小孩,生命改變了。”
由于有這些反饋,我舉辦了工作坊活動,幫助人們尋找并擁抱他們的內在小孩。多年來,工作坊的形式一直在調整,這一切都歸功于參與者們不斷的溝通、交流和建議。這是我所做過的具震撼力的工作。
工作坊致力于幫助人們告別來自童年、一直糾纏著他們的痛苦,比如被拋棄、各種虐待、童年發展期沒有得到滿足的依賴需求,以及家庭結構失常造成的苦惱。后面我將對這些問題逐一詳述。
工作坊活動中,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傾訴童年發展期沒有得到滿足的依賴需求。這也是本書的重點。我的經驗是,從發展期入手,能最徹底而有效地治療情感創傷。我認為,針對每個發展階段進行治療,是工作坊活動的特別之處。
在工作坊活動中,我先描述童年正常的依賴需求。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我們長大之后,心里可能就會藏著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如果童年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我們就不至于成為“成年小孩”了。
大概了解了參加者在某個特定階段的需求之后,我就把大家分成幾組。每個組員都輪流擔當主角,聆聽其他組員傾訴他在嬰兒、幼兒、學齡前等特定階段需要聽到但沒有聽到的積極、肯定的話語。
組員們聽主角傾訴童年的痛苦時,會根據這個人的具體情況給予撫慰、鼓勵或肯定。當主角聽到童年某個時期自己想要得到但未能如愿的特定話語時,常常會為之落淚,甚至失聲痛哭。于是,一些冰封已久的痛苦就會融化。等到活動結束時,每個人都釋放了一些痛苦。效果的大小,視這個人處于治療過程中的哪個階段而定。有些人來之前就已經下了很大工夫,有些人則一點兒準備都沒有。
工作坊活動結束時,我讓大家做一次冥想,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到有一股強烈的感情想要宣泄。組員們要離開這個活動時,我會鼓勵他們每天都花點兒時間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
一旦尋回受傷的內在小孩,并給予他呵護,神奇的自然小孩就會產生創造性的能量。只要對這些能量予以適當的整合,內在小孩就會成為新活力的源泉。卡爾榮格把這個自然小孩稱為“神奇小孩”,它是探索、敬畏與創造性等內在潛能的源泉。
工作坊的成功使我深信,對內在小孩的這種呵護,是人們通過治療得到的改變中最快、最有效的一種。這種近乎立竿見影的效果,一直令我感到十分吃驚。
通常,我對任何速成方法都存有幾分戒心,但是這項工作卻改變了我的看法。很多參加過工作坊活動的人都在之后的一兩年內寫信來,表示工作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我感到十分滿足,但也仍有一些疑惑。為什么這種做法對有些人產生如此強烈的影響,對另一些人卻收效甚微?我努力尋找原因,慢慢地,事情有了一些眉目。
一開始,我去研究艾瑞克伯恩的交流分析理論。交流分析理論最重視“孩童自我狀態”。“孩童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都曾是隨性的自然小孩狀態。交流分析理論也描述了自然小孩如何適應家庭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自然小孩會在你和老友久別重逢之時,在你捧腹大笑之時,在你的創意自然流露之時,或者在你面對奇異景觀感到詫異之時出現。
哪怕交通堵塞也拒絕闖紅燈;雖然四下無人也不在紅燈之下通過路口,這些都是那個過度調整或受了傷的內在小孩在作祟。受傷的內在小孩讓你做出一些行為,包括亂發脾氣、過度禮貌、循規蹈矩、用造作的幼稚聲音講話、愛指使人、噘嘴,等等。我將在及時章概述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如何破壞我們的成年生活。
多年來,交流分析理論一直是我的治療模式的主要理論基礎,但是我卻沒有重點研究內在小孩為尋求適應和生存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現在我深信,缺乏發展方面的細節知識,是大多數以此理論為基礎的工作的一大缺點。自然小孩早期發展的任一階段都有可能受阻。雖然身為成人,我們卻可能退步,表現得像個嬰兒,或像蹣跚學步的幼兒,也可能像學前兒童一樣相信魔法,還會像比賽失利的一年級小學生一樣噘嘴慪氣。所有這些行為都很幼稚,代表著不同階段的童年發展受阻。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幫你尋回各個發展階段受傷的內在小孩。
后來對我的治療工作產生影響的,是催眠治療師米爾頓艾瑞克森。他相信每個人對世界都有一套的看法,亦即每個人都有一份內在的信念體系,它是無意識的,并形成一種催眠狀態的迷境。
借著艾瑞克森的催眠法,我找到了一些自然途徑,進入來訪者們已經陷入的迷境,并借此迷境幫助他們延伸和改變這種心理狀態。開始內在小孩方面的治療后,我才明白,正是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形成了這一內在的信念體系。當我們退回到這個內在小孩的迷境時,就有辦法直接而快速地改變這些內在信念。
治療師朗克茲使我對內在小孩的作用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克茲的理論稱為冥想療法,它直接關注人們的核心實質。所謂核心實質,就是人們的內在經驗的組織方式。核心實質是由人們最早的感受、信念和記憶組成的,在童年環境的各種壓力下形成。它是原始而非邏輯性的,同時又是這個神奇、脆弱、缺乏防備且需要幫助的內在小孩所知的求生手段。
這一核心實質一旦形成,一切新經驗都必須經過它的過濾。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人總是選擇同一種會帶來痛苦的愛情,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就是一連串周而復始的創傷,為什么許多人都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弗洛伊德把這種重復歷史的沖動稱為“強迫性重復”。當代最偉大的治療師艾利斯米勒將它稱作“荒誕邏輯”。一旦了解這種核心實質如何塑造我們的經驗,一切也就顯得合理了。就好像你戴了一副太陽眼鏡,不管陽光多么燦爛,它總是免不了被鏡片過濾。如果鏡片是綠色的,世界就呈現為綠色;如果鏡片是棕色的,那你就不太可能看見光彩亮麗的顏色了。
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就得改變核心實質。既然是內在小孩設定了我們的經驗,那尋找“他”就是辦法之一。
尋找內在小孩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新方法,與以往的治療方式大為不同。童年時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在人生中不斷地重復,導致神經病癥和性格失常。弗洛伊德是及時位了解到這一點的人。他試圖建立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受傷的內在小孩浮現出來,將“他”未得到滿足的需求呈現給治療師。治療師會重新給予這個受傷的孩子父母般的撫慰,讓他實現當初沒有實現的愿望,從而達到治愈創傷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方法需花很多時間和金錢,而且容易讓受治者形成不健康的依賴心理。我有一位來訪者,經過長達十年的心理分析治療之后來到我這里。就在我給她治療期間,她依然每周給她原來的咨詢師打兩三次電話,就連瑣碎的決定也要征詢咨詢師的意見。這位咨詢師儼然成了她內在小孩的好父親。然而,她根本沒有得到他實質性的幫助,只是可悲地依賴著他。真正的幫助是讓她尋回自己作為成年人的力量,自己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
在這本書里,我將為你提供一種新的方法,去接觸、尋回并守護你的內在小孩。你若想改變,就按照我的建議來做。要不要做,由你作為成人的那一部分來決定。即使你的內心仍處在成年小孩狀態,但你的成人自己依然能確切地知道自己的處境和所做的事情。你的內在小孩會像你小時候那樣去體驗一切,當他去實現一些重要的夙愿時,你的成人自己就會出來保護他、支持他。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在及時部分中,我們一起來看看神奇小孩如何失去神奇之處,以及童年留下的創傷怎樣搞砸了你的生活。
第二部分,我們一起走過童年的各個發展階段,一起了解健康的成長需要什么。這一部分的每一章都包含一份問卷,可以幫助你判斷內在小孩在某個特定階段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之后,我會用工作坊活動中的經驗,助你尋回每一階段的內在小孩。
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改變自我的練習方法,幫助你的內在小孩成長,找到獲得健康的方法,讓其他成年人來滿足你的內在小孩的某些需求,并為內在小孩建立一些應對親密關系的“防線”。在這一部分中,我們將了解到如何才能成為照料這個孩子的父母——即使你從未擁有過這樣的父母。一旦懂得怎樣才能像父母一樣疼愛自己時,我們就不再把別人假想成自己的父母來彌補過去的失落了。
第四部分能讓你明白,一旦這個受傷的孩子得到治療,神奇小孩就會出現。我們會懂得如何接近自己的神奇小孩,明白“他”就是我們身上最富創造性的力量之源。神奇小孩是我們內心中最像造物主的那個部分,他能引導我們與獨特的自我以及我們所理解的上帝建立心靈聯系。這便是最深層次的治療,是偉大導師們所說的心靈治療。
在此,我也要講講我的故事。二十多年前,我剛開始這個工作時萬萬沒有想到,當我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后,我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了那么巨大的轉變。在此之前,我把童年的影響看得微乎其微,并強迫性地對父母的形象進行理想化,以保護他們的形象(尤其是我的母親)。小時候我常對自己說:“等我長大離開這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但是許多年過去,我發現情況并未好轉,反而每況愈下。這一點,在家人身上比在我身上表現得更明顯。就在我戰勝酗酒問題的十年之后,我發現自己仍然受到過去經歷的束縛和煎熬。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星期四午后,我體驗到了艾利斯米勒在《童年景象》中描寫她的內在小孩時的一席話:“我無法下定決心……不顧這個孩子……我做了一個徹底改變命運的決定:讓這個孩子來引領我。”
在那24小時,我也做了一個決定:尋回我的內在小孩并守護他。我發現,他被恐懼包圍著,害怕得瑟瑟發抖。起初他不信任我,不肯配合我。我堅持不懈地和他對話,始終不離開他,終于取得了他的信任。在本書中,我講述了我成為內在小孩的守護者和保護者這一過程的各個階段。這一過程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錯的一本書,第二次購買
這本書的紙張質量很好,內容大概翻了翻,值得一看
書質量不錯屯著慢慢看。
紙質一般估計也是再生紙,但是內容很不錯,比較認同里面的觀點。
這個真的不錯 推薦
喜歡讀書,感覺很好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可讀性強,包裝很好,印刷規矩,值得信賴
質量很不錯的書 快遞也很快 下次還會來買的
很有意思 內容簡單明快
囤著,慢慢看
剛收到,慢慢看!
讀了一部分,外國人寫的書,總是難懂一些,還可以吧。
已收到,速度快點,喜歡買當當自營的,感覺還是速度各方面有保障
絕對是正版!包裝非常好!物流也非常快!值得推薦的好書!
第一次網購呢!沒想到這么快就送到了,原先說預計7號的,開森~快遞小哥人也不錯~滿意的消費!!
很好的折扣,非常棒的一本書,值得慢慢研讀。感謝當當,及時更換了有問題的書,服務非常好
對于成人心中隱藏的傷痕 自己發現并治愈 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值得慢慢讀并感受自己內心的變化
書質量好,內容對我幫助很大,對教育孩子也很有好處
對于研究兒童心理和治愈大人的某些心理疾病應該有所幫助,很不錯的一本書。
不錯好書,一直在找的書,學習心理學要屯的書籍!
在育兒的道路上,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反思。。。《正面管教》很不錯,去年參加了兩個月的父母課堂,有空買來看看@miss高
了解自己的內在,幫助自己成長,避免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
以前看過約翰布雷蕭的《家庭會傷人》,深受啟發。這次買了這本書也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像大家推薦他的書!
看看前面內容,感覺蠻熟悉,然后再仔細一看作者名字,才發現原來我已經買了這本書的英文原版。呵呵,不過這個中文版還是不錯,比我看原版還是省力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