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盧云的“秘密日記”,寫于他人生中艱難的一段時期。當時,他突然失去了自尊、被愛的感覺以及生活工作的動力,甚至失去了對神的盼望。他雖然經歷了極大的煎熬和絕望,卻仍然能夠堅持寫日記。他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每24小時的“死蔭幽谷”,感悟均來自他與幫助者之間的對話。
在我們靈命陷入低潮時,痛苦的感受,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我如此軟弱,罪孽深重,會是神的兒女嗎?如果我是神的兒女,為什么這么多的災難和不幸都降臨到我頭上?我曾經問過自己,盧云也問過。
誰能用真誠和勇氣,把自己寫于生命底谷的“秘密日記”毫無保留地公開?誰能用信靠中領受的愛和智慧,讓自己的蛻變成為他人深深的祝福?——他就是盧云,他為我們帶來了《心靈愛語》。
其實,本書并非治療抑郁的專著,它只是心境低迷狀態時的一次真誠的探索,始于風浪,止于安寧,始于絕望,止于盼望。想想看,我們誰的心園里沒有雜草呢?那些對外部世界的不安,那些害怕被拒的恐懼,那些不敢愛的躊躇,那些自我的否定,那些……哪一樣不在捆綁著我們,哪一樣又能令我們真的輕松和平安呢?今天,應盧云之約,我們有機會走進自己的心園,安靜地審視那些“痛苦”、“愛”、“孤獨”和“自己”……讓我們清除園里的雜草,解開陳年的心結,回歸神對我們訂下的美好心意。
這本書不但能夠切實幫助深陷抑郁的主內肢體,也能幫助每一位希望深入認識自己、渴望心靈得釋放和醫治、向往更豐盛生命的人,它還能讓我們學會體恤他人的疾苦、懂得如何更好地去關懷和服侍別人。
盧云 Henri J.M. Nouwen(1932-1996),原籍荷蘭,著名作家、神學家、教授,有靈修大師美稱。曾任教于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及加拿大安大略神學院。他獨具慧眼,能從日常生活微不足道的事和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視人生的偉大及軟弱中所深藏的奧秘。著有《心靈愛語》、《靈程面包》、《浪子回頭》、《負傷的治療者》等四十多部著作,深受讀者喜愛。1985年,盧云應“方舟團契”之約,加入加拿大“黎明之家”服侍弱智群體,直至離世。
致謝
前言
致讀者
序一回家是一生的旅途 / 范學德
序二流浪的地圖 / 莫非
1 在你的深淵周圍做工
2
這本書是我的私人日記。它寫于1987年12月至1988年6月間,那是我人生最困難的一段時期。在那段極其痛苦的日子里,我甚至懷疑過自己是否還能夠堅強地活下去。生命中的一切都崩潰了——我的自尊、生活和工作的動力、被愛的感覺、康復的希望、對上帝的信心……一個撰寫靈性生活的作家,一個在人們心目中熱愛神并帶給他人希望的人,無力地癱倒,被黑暗所包圍。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當時,我正處于自我價值的迷失之中。曾經賦予過我意義的一切似乎都被奪走了,面前空無一物,唯有無底的深淵。
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狀況發生在我找到真正的家之后不久。那時,我剛加盟“方舟精神健康社區” (L’Arche),成為其“黎明社區”(Daybreak)的關懷者(見譯注)。此前,我在大學校園內度過許多年,卻從未找到過家的感覺。我在方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愛,并且有了一個安全又體貼的空間,供我在心靈和情感上繼續成長。一切似乎都很理想,但就在此時,我崩潰了,就好像我需要找到一個安全之處來墜落一樣。
正當我周遭所有的人都在使我確信他們愛我、關心我、欣賞我,甚至是仰慕我的時候,我卻感覺自己是一個無用、不被人愛和不足掛齒的人。當人們簇擁著我的時候,我看見的卻是人類無止境的痛苦深淵,覺得沒有什么值得我為之而活。我剛找到家,卻又感到無家可歸;當人們贊美我的屬靈洞察力時,我卻感到信仰的缺失;當人們感謝我使他們與神更加親近的時候,我卻感到神棄我而去。就好像我歷盡艱辛找到的房子卻沒有地板一樣,內心的煎熬令我窒息。我無法入睡,我會不能自已地哭上數小時,安慰的話語和道理都不能抵達我的內心。我對他人的問題和困擾也失去了興趣,食欲全無,欣賞不了音樂、藝術甚至是大自然之美。我的世界一片漆黑。我內心深處某個地方發出長長的尖叫,那是一個不為我知的所在,一個滿是魔鬼的地方。
所有這一切源于一場友誼的中止。來到“方舟社區”并和那些非常脆弱的人住在一起,我逐漸放松了內心的警覺,對那些需要關懷的人,我的心更加敞開。在我許多朋友當中,曾有一位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動過我。我們的友誼鼓勵了我,我允許自己憑著更大的信任和信心接受別人的關愛和照顧。對我而言,那是嶄新的體驗,它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和平安。就好像我內在生命的某扇門被打開了,而那扇門在我青年時代和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時期都一直關閉著。
然而這段令我深深滿足的友誼卻把我引向了內心極大的痛苦的深淵。因為不久我便發現,那個為我而開啟的巨大空間卻不能被開啟的人填滿。我變得渴望占有、難以滿足,且有一種依賴的心態。因此,當那段友誼不得不暫停的時候,我崩潰了。我感覺自己被拋棄、被拒絕和被背叛了。事實上,當時各種極端的情緒相互糾結交織。
在理智上,我明白世上的友情無法填滿我心中最深的渴望;我清楚唯有神才能給予我所渴望的東西;我知道在我所行的路上,除了耶穌,沒有人能與我同行。然而,在我極度痛苦的時候,以往的知識并不能幫助我。
我很快意識到,如果不離開我所在的社區,不向那些可以使我重獲自由的人們求助,我無法勝過這種痛苦,它們在精神和心靈上使我衰敗枯竭。通過特別的恩典,我找到了合適的去處,那里的人們在心理和心靈上給予我所需要的關照。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我經歷了似乎沒有止境的極大煎熬。但是,負責關懷我的兩位導師對我不離不棄,他們就像父母扶持受傷的孩子一樣,溫柔地引導我度過24小時又24小時。
讓我驚奇的是,我竟然從未失去寫作的能力。事實上,寫作成為了我掙扎求生的一部分。它使我跟自己隔開一小段必需的距離,不讓我淹沒在自身的絕望中。差不多每24小時,通常是我的導師一離開,我就立即寫我的“心靈札記”——這些“札記”是受我們會談所啟發,是我給自己的命令。這些“札記”針對的是我自己的內心,我的初衷只是為自己而寫。
在最初的幾周,我的痛苦有增無減。藏匿在心中的陳傷舊痛被撕裂開來,早年恐懼的經歷又潛入到意識里。那段友誼的中止迫使我進入自己靈魂的地下室,徑直去翻找那些藏匿之物,不顧一切地去選擇生命,而非死亡。感謝兩位細心關愛我的導師相助,我終能日復一日地邁著細小的步伐回歸生命。本來我很容易苦毒、怨恨、沮喪并自毀,但這一切并沒有發生,都是我心靈爭戰的結果,也是這本書所記錄的。
重返社區后,我溫習了自己在那段“流亡期”寫過的所有隨筆,心中難免憂心忡忡。一切似乎都顯得太過強烈和原始,我幾乎不敢想象,除了我自己以外,這些文字還能對其他人有什么意義。雖然,我的朋友、雙日出版社(Doubleday)的比爾(Bill Barry)強烈感到,我極其個人化的心靈爭戰能成為許多人的幫助。我因尚未從那段經歷中走出來,所以未能把文稿交出去。我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開始寫一本關于鑒賞倫布朗(Rembrandt)油畫“浪子回頭”的書。在那本書里,我找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來表達我在過往的爭戰中獲得的一些啟迪。
然而八年后,在朋友溫蒂(Wendy Greer)的激勵下,我重新閱讀了自己的私人日記。這一次,我終于能夠回望生命中的那段歷程,并視其為心靈得以深度凈化的時期,而正是這樣的凈化催生了我內心新的自由、希望和新的創造力。那些我曾不肯發表的“心靈札記”也顯得不再那么私密化,甚至有可能帶給他人一些價值。溫蒂和其他幾位朋友鼓勵我,不要再將那段痛苦經歷隱藏起來,應當與那些通過我的屬靈書籍而認識我的讀者分享。他們提醒我,如果沒有那段傷痛經歷帶來的體會,我也不可能寫出后來的幾部作品。他們問我:“為什么不向那些被你的靈性見解滋養過的讀者披露這段歷史呢?讓你身邊或遠方的朋友得知那些真知灼見背后的慘重代價,難道不重要嗎?讓他們明白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愛與恐懼相距并不遙遠,讓他們知道心靈的自由往往要經過激烈的屬靈爭戰才能獲得,他們不就找到了安慰的泉源了嗎?”
他們的問題和激勵最終說服了我,讓我終于決定把這些文字交給比爾,并呈現在這本書里。我祈望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盧云是)世上偉大的靈性作家之一。
——Christianity Today
很溫馨的一本書,在靈性生命低沉時閱讀,會有很大的幫助。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籍。
還挺好的。
有點像散文
紙張很好!
太好了,在認真地看這些書了,我在書店找這類書,很難找,終于在這里找到了,謝謝!
內容好,實用,感謝店家提供這么好的書。
內容很好,感謝當當,有書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