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誠實但又不失風趣地記錄了作為人類學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麥隆多瓦悠人村落兩次進行田野工作的經歷,將人類學家如何克服乏味、災難、生病與敵意的真實田野生活拍案叫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類學研究報告,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類學筆記,透過幽默的筆調,讀者看到了人類學者如何與研究對象進行互動,在互動中如何調整他的學術成見,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瑣事如何影響后來研究結果、研究的盲點與反思。因此不管是嚴肅的讀者、無聊地只想打發時間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異國情調而蠢蠢欲動的旅人,巴利這本書是一個有趣的選擇。
1.一部讓人放聲大笑的書。你不能用學術觀點來評論這部著作,那低估它的價值,本書的閱讀對象是針對普羅大眾,沒有艱澀的學術語言,不時大開作者與人類學家的玩笑。作者融合專業知識和慈悲心,以兼具幽默辛辣的筆法清晰勾勒出"原始"與"現代"的碰撞……
2.大陸首次全譯本。 一、二部合集全新授權,其中第二部系首次授權大陸地區出版,看過部的朋友尤其不可錯過!
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前大英博物館民族志學組附屬人類博物館(Museumof Mankind of the Ethnography Depar tment ofthe British Museum)館長。著有Dancing on theGrave, Not a Hazardous Sport, Ceremony, The Duke of Puddle Dock,Smashing Pots等書, 并為Channel 4電視臺編寫、主持Native Land影集。 何穎怡: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比較婦女學研究員。曾任聯合報系記者編輯與編譯、水晶唱片創意總監、臺北之音與愛樂廣播電臺主持人,目前是商周出版選書顧問,并專職翻譯。著有《風中的蘆葦》、《女人在唱歌》。翻譯作品有《嘻哈美國》、《嘻哈黑話字典》、《搖滾神話學》、《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在美國》、《西蒙波娃美國紀行》、《安妮強的烈焰青春》、《冬日將盡》、《第四級病毒》等。
及時部 小泥屋筆記 及時章 原因何在 第二章 準備 第三章 上山 第四章 可恥的馬林諾夫斯基 第五章 帶我去見你們的首領 第六章 你的天空清朗嗎? 第七章 啊,喀麥隆:祖先的搖籃 第八章 跌到谷底 第九章 非洲總有新把戲 第十章 儀式與錯誤 第十一章 雨季與干季 第十二章 及時批與一批收成 第十三章 英國異鄉人 第二部 重返多瓦悠蘭 及時章 再訪杜阿拉 第二章 進入山區 第三章 愷撒的歸愷撒…… 第四章 再度獨當難局 第五章 失落的乳房切除術 第六章 我來,我見,簽證 第七章 類人猿與電影 第八章 凡有疑慮——進攻! 第九章 光與影 第十章 追逐的刺激 第十一章 黑白人 第十二章 一場不尋常的黑色毛毛蟲瘟疫 第十三章 結束與開始
很有趣的小書,揭開人類學家神秘的面紗,個中滋味有苦有甜不一而足
很有趣。可以看看人類學的田野是怎么開展的。看書的過程能看到田野如何開展,就似乎好像從來都沒正式開始過,又似乎一開始就已經在工作了。很有意思。
給孩子的。開闊眼界,同時希望孩子能感受到那種詼諧。
閱讀體驗好,趣味性強,對工作幫助大,內容嚴謹,五星好評
作者通過最真實的體驗,親自輾轉到達那個不毛之地,生活在脫離社會的村莊之中,目睹那些奇異而神奇的傳統儀式,再次回到一個土著的時代,告訴我們一個未知的社會與其中難以解釋的文明。
三星半。第一次看田野調查類的書,確實一點都不枯燥,有些地方被作者的文字弄得捧腹大笑,可以看出即使田野調查很艱辛,他也能自得其樂。第二部分可讀性較之前小了不少,減半顆星。不過通篇講得割禮文化、祭祀活動等還是沒完全懂,非洲村落文化太高深莫測了,不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族群會不會逐漸沒落甚至消失了,畢竟他們的科學文化落后又迷信,小毛小病都有可能沒命的,太可怕了。
很喜歡這本書,看完第一部了,跑來評論。非常趣味的一本書,絕對是門外漢了解人類學的首選。
每次都要給朋友推薦的書,笑死人的人類學普及本。我的最愛。
內容輕松有趣,詼諧地記錄了自己的社會研究生活,讀來毫不費力,時有令人發笑之處。印刷包裝也很好,值得一讀,值得購買。
正在讀,內容挺新鮮的。像一次歷險。一歐洲人類學家到非洲做田野調查,遇到的都是奇人異事,與我們熟知的人類生活很是不同,所以也很好笑。但是行文有許多錯別字,排版不仔細。
讀著讀著就想歪了,笑著笑著就笑不出來了,同樣生而為人,隔閡如此之深,感覺旅游也這樣在另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是比看風景更好的體驗,通過這樣的方法了解另一面學科,感覺蠻好
這本內容很有意思,比同類型的摩洛哥田野工作反思更有趣味性也更淺顯,很適合對人類學有興趣和初步涉足這一學科的人去看
很好 我這沒有多深基礎的看得都有意思 其中有身為人類學家的種種煩惱 自嘲 但同時時時見到作者的樂觀 赤子之心 人類學的困惑與孤獨成就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視野 強烈推薦看一下 多你會很有啟發 不失幽默 的確有個別錯別字 但比起整本書的內容而說 影響還是很小的 書很新
作者以幽默的文筆向人們展示了人類學家真實的工作實態以及對人類學的思考,譯文也非常優美流暢。
非常有趣的人類學書籍,英式幽默自嘲穿插其中,給人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可惜這本書買來沒有塑料包裝,紙質也泛黃~~
書挺厚的,反正比想象中厚。排版也稍微有點緊。書是好書.°?(*??`*)?°.畢竟是魚灰幾推薦的:D要做田野調查的寶寶們值得一看*??ω`?*
超級有趣!人類學家的觀察會變成這樣我真是沒想到,喜歡
帶著它出差看的,開始看不太懂,可能跟翻譯有關,越往后看越有意思,這比較涉及到學術,很深的思想內容不是很理解,通過新浪微博看到網友買的,當時就**當定了一本,第二天一上班就收到了,送貨速度很快!以后還會買。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剛好準備去車站搭車。 直接在快遞那領到就在車上讀起來了~ 書中講了很多田野調查中的趣事, 也讓我對人類學者的生活越來越感興趣。 雖然專業也是學民族調研的,但是這本書確實是我讀到的“另類”作品啊~ 詼諧 生活 充滿驚喜。 哈哈哈哈
作者非常幽默風趣,把貧窮,落后,官僚,文化沖突一系列經歷寫的讓人捧腹大笑。盡管生活的條件是那么的差,作者幾次差點兒死去,可是他仍然被那些淳樸的多瓦悠人深深吸引,愛上那片貧窮卻安逸的土地!
里面把這個人類學家在一國他鄉的遭遇以及文化碰撞,以風趣的筆調寫來,而且讓人深思。后來我就想,我們有些天經地義的觀念,其實跟土著的那些“落后”的觀念有什么差別?或者在“土著”人看來,我們也是“愚昧”的人。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初讀以為會很枯燥,一旦開始就手不釋卷了!作者以幽默的筆調講述了他做田野調查的經歷,每每讓人忍俊不禁,譯文也十分流暢,值得推薦!
一部讓人放聲大笑的書。你不能用學術觀點來評論這部著作,那低估它的價值,本書的閱讀對象是針對普羅大眾,沒有艱澀的學術語言,不時大開作者與人類學家的玩笑。
極具幽默感的人類學作品。我不禁對人類學家的生活無限向往。
在看關于人類學的其他理論書籍的時候,為了培養一點自己對人類學的興趣買了這本書。確實很不錯,作者很風趣,關于田野調查背后的故事也讓我媽對人類學家更多了一分敬重,作為床頭書是不錯的選擇。
微博上一個讀書很多的人推薦的,我本身并不是人類學專業的,因此非常學術的專業書籍應該不適合我,像這種不“專業”,但經典、真實、幽默的書應該更有助于我這種門外漢了解人類學及田野研究的一點皮毛。
第一次接觸人類學研究的書,結果看到津津有味,很有趣,作者把自己的苦累和無奈用幽默有趣的語言說出來,讓讀者慢慢了解這個部落族人,讀完之后覺得作者真心不容易。很不錯的書,推薦一下
我很認真地看這本人類學家的著作,我驚佩他的有勇氣踏上陌生的土地并且執著自己的人類學研究,這種經歷是舉世無雙的,對于他本人和珍視這些作品的人來說是巨大的財富。我感到無比幸運可以讀到這本書,讓我沒有踏上非洲的土地,就可以有此概覽。
一部讓人放聲大笑的書。你不能用學術觀點來評論這部著作,那低估它的價值,本書的閱讀對象是針對普羅大眾,沒有艱澀的學術語言,不時大開作者與人類學家的玩笑。作者融合專業知識和慈悲心,以兼具幽默辛辣的筆法清晰勾勒出“原始”與“現代“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