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驚訝于別人的歷險而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的生活也充滿了戲劇性,心理學泰斗、完形療法宗師埃文波斯特從這種現實中洞見了心理療愈的潛力。他說,我們要經常檢視生活中的故事情節,懸念,的特色和日常事件,學會用它們創造出精彩紛呈的成長故事。
故事,被波斯特博士定位成人類獲得新生的基本工具。他在本書中以大量實例,就如何引導出一系列故事并且將這些故事上升到人們生活中一個恰當的重要高度,提出了特定的步驟。本書還展現了如何聚焦于關鍵性的事件,同時示范了如何將內在對話轉化成可表達的成果。
埃文波斯特
心理學博士、完形療法宗師,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格式塔中心主任,與已故的妻子合著有《格式塔綜合療法》。
目錄
譯者序
寫給中國讀者
前言
日常生活中的戲劇性//008
被自己的人生所感動
變平凡為非凡//012
非凡在平凡的背景里等待著一股力量去將它釋放出來
體驗的夸張//016
小事也會對一個人造成沖擊
痛苦與戲劇之間的節奏//022
第二章 目錄
譯者序
寫給中國讀者
前言
及時章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小說
日常生活中的戲劇性//008
被自己的人生所感動
變平凡為非凡//012
非凡在平凡的背景里等待著一股力量去將它釋放出來
體驗的夸張//016
小事也會對一個人造成沖擊
痛苦與戲劇之間的節奏//022
第二章
活出來與講出來
對話式故事//032
講者知道了屬于自己的人生
傾聽故事//035
悄然捕捉一個好故事
駕馭體驗的難以表述之處//037
人們想改變他們的生活卻無法確切地指出究竟要改變什么
投身生活//040
朝著保障的更好地去生活的方向努力
汲取教訓//046
通過講故事將生活原則具體化為行動細節
信息//049
人們被導向深入他們自己的人生細節
釋放能量//052
要達到近期的狀態則必須要釋放掉那些干擾能量
第三章
轉變——故事的關鍵
箭頭現象//058
每一件事,都會含有指向未來的“箭頭”
懸念//062
在平常情境下我們很容易忽略從一個瞬間到另一個瞬間的小小轉變
結局//065
對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的關心最終都會轉變成一種對事情將如何結束的擔心
體驗的單元//071
即使最悲慘的生活也包含許多快樂的單元
直線性//074
一些古怪的行為背后常常都存在著一些體驗
跳過步驟//075
每個人都有權選擇如何處理他自己對于“下一步是什么”的感覺
轉移目標//078
每一個想法隱隱延續著另一個已經開始的想法
緊湊與松散的序列性//081
我們都生活在此刻與下一刻之間的轉折點上
第四章
發掘故事
問問題//095
打開每個人的獨特之處
每一個整體都有局部//098
任何一個體驗都包含著故事的素材
充實一個瞬間//100
將一個體驗的瞬間擴展成一個內容豐富的作品
覺察即信號//103
沒有敏銳的覺察,人們將失去對現實的直接認識
指引性意象//107
將各種體驗組合一起,照亮我們的道路
故事生故事//112
令講述者消除了隔閡并且減低了焦慮的程度
第五章
含義中的韻律
自由表達//121
某些含義盡管未被破解,但已經存在于每個人的行為中
意義與事件的相互作用//125
擾亂心思//128
當人們面對一些他們感到與自己的身份感不和諧的個性方面時,焦慮感會增加
“神秘”與“混亂”//131
為了克服緊迫感造成的混亂,人們通常把事件一概而論
解釋//135
尋求顛覆舊意義或者增加那些被忽視了的新意義
第六章
內在對話
接觸//144
在一個人內在各部分之間創造對話,首要的任務是提高接觸的質量
安全機會//146
想象力使我們能夠安全地分辨出那些可能會被禁止的付諸行動的特征
違反優先次序//148
我們需要我們內在各個部分協同運作而不是試圖各行其道
空椅子//152
每個人還需要和許多外在人物溝通
第七章
打開聚光燈
言語的強調//159
必須使用一些言語,啟發大家清楚地看到那些重要的事件
認可//162
獲得認可是個人渴望得到公眾注意
風格//168
當某些特征變得、清晰可辨,它們便形成了一個人的風格
情境//170
提升注意力可能會受它所處的情境的強烈影響
后果//173
人們往往會忽略那些很有價值的后果
過度聚光//175
聚光燈下的生活也會扭曲一個人現實的完整性
第八章
著迷
技術與著迷之間的相互作用//188
第九章
逃離當下
分裂//200
將注意力與大量可能不受歡迎的事物切斷
洗腦//204
洗心革面,打開心智去接受當下涌進來的一切
催眠//205
短暫脫離
冥想//208
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在改變常常隨之而來
完形療法//211
一個我們可以向前看的未來是存在的
鳴謝//224
投身生活
這種感受上的聯結也是心理關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虛構與真實之間:說它虛構,是由于它高度非寫實的關系,在這層關系中個體只是在一起一個階段,這層關系的邊界因而只是比書本的實際邊界寬一點;說它真實,是由于人們都有血有肉。此外,一個故事創作者的身份在心理學中比在小說中更加模棱兩可。在心理治療中發展出來的故事線索是共同創作的,治療師和患者可以說是聯合作者。有時候治療師就像小說的讀者,畢竟,他直接聚焦接收并且聽得入迷的并非他自己的人生。按照尤多拉韋爾蒂早先的意思就是,他通過留心聽故事并且對正在展開的故事保持高度敏感,去判斷這是一個好故事還是一個根本流傳不起來的故事。有時候,他不僅聽故事還會引導故事的發展。他可能會設定一些實驗,來鼓勵患者對治療室內外所發生的一切都進行探索。他可能會解讀、建議、或者引發。他可能會給予幫助并且讓人長見識。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讓他的患者朝著保障更好地去生活的方向努力。
不過,無論心理治療師在做什么,他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單純地投入到患者的故事中去只達到一半要求。另一半要求則是要保持那些批判性的能力,這對于識別出好的故事線的一些品質是必需的,就像一個編輯所做的那樣。他在尋找的好故事的三大品質是一致性、導向性和可承受性,這中間的每一個品質都是引起改變的一個因素。
首先,要服務于一致性,為了獲得真實的關注,必須保障故事結合在一起,每個部分最終屬于整體。這種一致性需要的并不是一成不變,只要讓聽者體驗到神秘莫測或者引人入勝的意味,有些不協調實際上反而會使描述更富刺激性。當不一致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片混亂或者當一件事的必要后果沒完沒了地遲遲不出現時,聽者的注意力就會渙散了。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體驗的碎片,不過對有些人而言,可能這些碎片挺和諧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些碎片則代表著分裂的人格。治療師警醒著有選擇地尋找機會去將矛盾的地方統合起來,以便這些碎片會被體驗成復雜人性的有效組成部分。在基本的一致性中去發掘一個秘密時,一個人可能一口氣說太長時間而沒有把事情講明白。無論如何,不協調常常是個人隱憂的根源。每個人都想要變得完整。
其次,治療師和患者都有必要去感受他們正在演進的方向。有時候這個方向很清楚,比如得到一份新工作,更輕松地微笑,或者提出之前避諱的那些話題。有時候,盡管無處證明,進展可能實際上正在進行,而且在之后的某個時候會突然被覺察到。無論是讀者還是小說家誰都不會允許很長時間毫無進展,治療師和患者也不會容忍由于不對頭的個人偏差造成的停滯不前。正如約翰加德納在《成為一個小說家》一書中所說:“普通讀者需要一定的理由來繼續翻頁。兩樣東西可以讓普通讀者繼續往下讀,辯論或者故事。如果一個辯論只是一直說著同樣一件事情,永遠不從a進展到b,或者一個故事看起來不知將向何處演進,那么讀者便會失去興趣。” 投身生活
朝著保障的更好地去生活的方向努力
我們也利用故事將我們的生活與其他人的生活結合起來。讀故事的回報之一便是讀者會與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運,找到一個新的多事之家去關心。比如,在讀約翰埃爾文的小說《蓋普眼中的世界》時,我深深地將自己代入了他筆下的人物,以致當蓋普年幼的兒子們其中一個在一場天氣原因導致的汽車相撞事故中死去時,這件事讓我悲傷了好幾天才慢慢好起來。這讓我始料未及,不過我可以接受這種投入,盡管這讓人很不好受。我的悲傷說明我對小說中的人物有多感興趣。很多讀者并不想過多投入虛構人物們的生活中。事實上,埃爾文在一次電話訪問中說起過他早年的一部小說,他當時收到了一封怒氣沖沖的讀者來信,這名讀者抱怨說她再也無法信任他了,因為他將她置于她認為對她而言非常錯誤的境遇。他明白她的意思,盡管他覺得他寫的東西本來是對的,他還是意識到他對讀者負有的責任——雖說不是要令他們的生活變得輕松,但也不要變著法子擺布他們的情緒。
這種感受上的聯結也是心理關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虛構與真實之間:說它虛構,是由于它高度非寫實的關系,在這層關系中個體只是在一起一個階段,這層關系的邊界因而只是比書本的實際邊界寬一點;說它真實,是由于人們都有血有肉。此外,一個故事創作者的身份在心理學中比在小說中更加模棱兩可。在心理治療中發展出來的故事線索是共同創作的,治療師和患者可以說是聯合作者。有時候治療師就像小說的讀者,畢竟,他直接聚焦接收并且聽得入迷的并非他自己的人生。按照尤多拉韋爾蒂早先的意思就是,他通過留心聽故事并且對正在展開的故事保持高度敏感,去判斷這是一個好故事還是一個根本流傳不起來的故事。有時候,他不僅聽故事還會引導故事的發展。他可能會設定一些實驗,來鼓勵患者對治療室內外所發生的一切都進行探索。他可能會解讀、建議、或者引發。他可能會給予幫助并且讓人長見識。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讓他的患者朝著保障更好地去生活的方向努力。
不過,無論心理治療師在做什么,他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單純地投入到患者的故事中去只達到一半要求。另一半要求則是要保持那些批判性的能力,這對于識別出好的故事線的一些品質是必需的,就像一個編輯所做的那樣。他在尋找的好故事的三大品質是一致性、導向性和可承受性,這中間的每一個品質都是引起改變的一個因素。
首先,要服務于一致性,為了獲得真實的關注,必須保障故事結合在一起,每個部分最終屬于整體。這種一致性需要的并不是一成不變,只要讓聽者體驗到神秘莫測或者引人入勝的意味,有些不協調實際上反而會使描述更富刺激性。當不一致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片混亂或者當一件事的必要后果沒完沒了地遲遲不出現時,聽者的注意力就會渙散了。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體驗的碎片,不過對有些人而言,可能這些碎片挺和諧的,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些碎片則代表著分裂的人格。治療師警醒著有選擇地尋找機會去將矛盾的地方統合起來,以便這些碎片會被體驗成復雜人性的有效組成部分。在基本的一致性中去發掘一個秘密時,一個人可能一口氣說太長時間而沒有把事情講明白。無論如何,不協調常常是個人隱憂的根源。每個人都想要變得完整。
其次,治療師和患者都有必要去感受他們正在演進的方向。有時候這個方向很清楚,比如得到一份新工作,更輕松地微笑,或者提出之前避諱的那些話題。有時候,盡管無處證明,進展可能實際上正在進行,而且在之后的某個時候會突然被覺察到。無論是讀者還是小說家誰都不會允許很長時間毫無進展,治療師和患者也不會容忍由于不對頭的個人偏差造成的停滯不前。正如約翰加德納在《成為一個小說家》一書中所說:“普通讀者需要一定的理由來繼續翻頁。兩樣東西可以讓普通讀者繼續往下讀,辯論或者故事。如果一個辯論只是一直說著同樣一件事情,永遠不從a進展到b,或者一個故事看起來不知將向何處演進,那么讀者便會失去興趣。”
有許多治療階段也反復研究同樣的領域,每個階段都以之前一個階段為摹本。在這一點被修正前,即使是最扣人心弦的主題也會變得沒有新意,甚至陳腐。絕大多數患者或者死板的人需要體驗到進展,并且當他們體驗到時,每一個進展常常孕育出一個新的進展來。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展是不可避免的,常常只是需要注意到它特殊的、有時候被忽略了的表現。成功就在那里,并非超乎尋常,但要認出它來就像創造它一樣困難。比如,有個人說他想要變得讓某群人更熱情地接納他。盡管他很享受與他們在一起,并且他也有很可觀的影響力,他們之間的關系看起來還是有點距離。我指出他經常在說出來之前想太多,也許正是這點造成了他與別人的距離感。而他堅信他不得不先想。我向他展示許多他未經思考已經說出來的東西。他很驚訝地發現的確是這樣,而他只需要將他下意識在做的事情轉換到期望的狀態就行了。經過練習,他相信不假思索把話說出來是安全而且自然的。事實上,結果很快呈現在他與這群人下一次見面時,當時,他說話的流利度顯著提升,而且他溫暖的感覺得到了回應。
第三,至于可承受性,必須認識到,那些引發人們功能障礙的痛苦和不適感是存在分級的。無論是在小說中、治療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在痛苦與生活的其他方面之間都必須維持一個可接受的比例。幽默、諷刺、興趣的多樣性,冒險感、神秘感、愛,所有這一切,都是那些困在他們自身痛苦里幾乎不能自拔的人們所避免提及的故事元素。無論在一部小說里還是在生活本身里,這種人可能都只是讓人感覺到短暫的有趣。小說家和治療師都必須將壓力去掉,以便他們的讀者和患者能夠保持新鮮感。對于治療師來說,做到這點特別困難,因為有些人來的時候已經深陷這些折磨中而掩蓋了其他的一切。無論如何,充滿同情的支持、有用的信息、新的可能性的曙光、富于幽默感的觀察、讓故事逐漸展開的時間,甚至是藥物治療,都將會提升問題的可破解性。
下面是一個例子,說明一致性、指向性和可破解性會怎樣進入一個患者逐漸展開的故事里。卡羅是一位35歲的室內裝潢師,她與一個她喜歡卻感到無法共度余生的男人結婚多年。他們目前分居了,并且,她必須決定是結束她的婚姻還是與他復合。她在兩種設想之間舉棋不定,一想到要復合她就感到幾乎要得幽閉恐懼癥,而一想到要拆散家庭,她也同樣痛苦不堪,她的三個孩子愛他們的爸爸。她一遍又一遍反復念叨著這個喜憂參半的矛盾主題,一方面想要從婚姻中掙脫出來,另一方面又發現終結婚姻也令她難以承受。
盡管使用了她自己內在各部分之間的對話,個人影響、洞察、決心的敘述,向她丈夫的性格敞開心扉,以及所有其他的治療手段,她的故事還是開始讓人感到沒完沒了。在她中斷的故事線里,在她這邊,既沒有一致性,又沒有導向性,也沒有可承受性。不具備這三大品質,她到了將我隔離的邊緣,一如她已經在她的生活中將其他人隔離。我想再度與她連接。她看起來在把她的治療當作分散注意力的事,這樣她就可以暫時不去想做選擇的事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她可能相信她正在做著什么而非陷入了困境里。實際上,治療成了拖延的借口。但是這痛苦太大了,更進一步的拖延不可接受。于是,我拋開熟悉的心理學套路,根據我自己的判斷,告訴她我認為她應該回到她丈夫身邊。我說這話時更像是一個荷蘭大叔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家,盡我所能與她聯結。當然,她不喜歡我的建議,而且她不可能喜歡任何一個建議。不過,對好的故事線的需要要求她繼續探索。
接下來的一周她沖我大發雷霆。不過,她的暴怒將她引向了一致性、指向性和可破解性。她有了兩個新的認識,每一個都增加了一致性。首先,她相信我的建議意味著她是一個無助小孩,需要被送回到一個支持性的氛圍里。她覺得受到了侮辱,盡管她也意識到正是她自己將自己置于這無助小孩的境地。其次,她認識到她自己內在有一份巨大的倔強,這倔強令她堅持要擺脫她的丈夫。當她認識到這份倔強時,她意識到她其實是在試圖讓她母親難堪,她一直無言地蔑視母親,因為母親和她自己不愛的男人過了一輩子。當她表達出這些新的想法時,她的行為在我的頭腦中也在她的頭腦中得到了整合,對我們兩個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她也獲得了她的體驗可破解性的一種新感覺。她措辭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實際上她非常擅長照顧她孩子們的衣食健康和學業,她還照料銀行瑣事和賬戶,賺充足的錢來保持盈余,從事著她一生中好的職業,踏踏實實愛著她的孩子們,給他們忠告,與他們一起歡笑。她的口才消除了巨大的痛苦,否則她可能早已被這巨大的痛苦占據了。
進而,她對指向性的感覺提升了,因為她已經和她丈夫復合,盡管她抵觸過我的建議,她為重續前緣設立了一些基本規則——不接受來自他的任何壓力,比如,無論是在性還是長期復合的問題上。然而,這行不通,于是她再一次結束了他們的關系。過了一段時間,大概是一年,她又想要與他復合,不過已經太遲了。自打上次以后,他已經不再想和她復合了。盡管這伴隨著一些新的痛苦,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次獲得自由的體驗。她的生活在那個時點選擇了一個新的“精神”指向,而且她說她過得很平靜,既沒有萎靡不振也沒有成為生活犧牲品的感覺。
從某方面來說,這個故事有一個悲劇性的結局,因為當她最終想要回到她丈夫身邊時,他不再接受了。不過,悲劇也會成為故事完結時結果的一部分。
書包裝不錯,內容也很受益,曾經否定的過去,才是現在的開始。值得推薦。
很嚴謹的一本書,讀起來放不下來,不是雞湯書。喜歡。
書名很喜歡,不知道是否是自己沒準備好,沒有介紹說的那么好。本想一氣呵成看完,結果看了一半就先放下了,以后再回來看了。
這本書,是對人生的微觀注解,之前看過原書,這本翻譯得不錯。
每個人的曾經都是過去式,看完這本書后我釋然了,很受用
工作忙心累的時候讀一讀,也算是對身心的釋放了,很好的一本書!!
封面給人感覺很干凈,包裝也好,買了好幾本唯獨這本是我最中意的,下次還會在光顧
很早就看中這本書,猶豫了好長時間才下的訂單 內容確實不錯
這本書,是對微觀人生的注解,之前看過原著,這個版本是我看過的翻譯得最好的,不錯。
“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都是對自己的否定!” 這句話我很認同。挺好的書。
還沒有看,好像是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講心理學,應該很有意思
書收到了,物流還是蠻給力的,書很不錯,人生的點滴故事,精彩的人性注解。
很不錯,慢慢體會,那些被否定的曾經,其實很精釆。
書已經收到了,本來剛開始買的時候還有些猶豫,不知道是否有價值,不過買來看了以后確實收獲很大,圖書質量不錯,送貨也快,點贊!!
很有質感,心理學療愈的書,難得如此精致,內文看了兩章了,讓人覺得是在寫自己。值得推薦。
表面似乎在談敘事治療,完形療法的理念與技術又自然地襯其里,形式與內容都讓人受益匪淺。
書送的很快,真不錯。看到這個書名就想讀,對自己否定的太多了,導致每天心情郁悶,當自己肯定自己,會發現幸福就在身邊。自己值得擁有更多。
讀這本書,總是能與故事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運,找到一個新的多事之家去關心。
現在對心理治療各個流派比較感興趣,所以買這本書讀。
書很棒。被自己曾經厭惡或者痛苦的過去,看完書,覺得這一切都不是事。反而是自己生命中精彩,獨一無二的經歷。書很好,值得推薦。
一位老師說這本書與繪畫治療有關系,值得一看,就買了,
波斯特的書以前看過一些,有些價值,這本書剛看到,所以買來看看,等看完再追評吧!!
實際上,我們先于小說人物而存在,小說家和治療師都在引導我們去揭開我們自己生活的面紗,去發現內在的奇跡,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
接觸完形五年了,看到這本書,毫不猶豫的買下了,真的很不錯,喜歡完形
一直在默默給自己鼓勵,但總是難以走出過去的陰影,曾經的挫折真的是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歡樂頌》里安迪也是如此,過去就像魔咒一樣,她難以面對,但她畢竟接受了好的教育,療愈了自己。這也是過往給自己帶來的鼓勵。
本書是波斯特心理學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主旨是提升讀者對自我經歷的覺察,重塑心靈、整合人格。波斯特的目標并不是要治愈病人,而是要教導人們如何認識自己,并提供了一盒裝滿工具的工具箱,好讓人們不只可以解決現在的狀況,同時也包括未來的狀況
自己由于自身的成長環境的限制,讓我的思維與心態也充滿了局限性與悲觀主義的色彩,這個讓我的生活與工作很是苦惱,而自從接觸了心理學以后,我開始慢慢分析自己產生的不愉快的原因,我自己也開始變得開心,獨立,自由了。而這本書籍是我精心挑選的,我期待它帶給我的驚喜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