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行》季,270一行探訪恐怖之都索馬里,去到世界寒極奧伊米亞康,揭開鬼城切爾諾貝利的神秘面紗……心無止盡的他們在馬魯姆火山口上遭遇強臺風和酸雨襲擊后,頑強地活了下來。
《侶行》第二季,270要與梁紅在南極結婚。為時235天的風暴之途開始了:尋覓海女、駛入宗谷海峽、遭遇鬼船、踏上蘇美廢棄軍事基地、對話日本海上保安廳、探尋圣安東尼奧圣井下的神秘尸骨……
伴著隨時足以掀翻帆船的巨浪,他們的內心與天空一并,陰晴、寬闊、自由。
他們以靈魂,相伴于逆風天藍,以誓言對生命致以崇高敬意。
《侶行》,一對中國情侶的中國夢。
“中國夢”如今已經不再遙遠。
不只關乎財富和名譽,更是如何“精彩的活著”
《侶行Ⅰ》圖書,市場銷量火爆,“趁年輕 去侶行”高校巡回分享會,受眾學子熱捧,引爆現場
中國視頻榜“年度視頻節目”,視頻點擊量4億,豆瓣評分9.4分;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東森電視臺、中天新聞臺、新華網,世界日報、香港星島日報、中評網等占據整個版面,并有近60家媒體轉載報道,包括人民網、搜狐、騰訊網、網易新聞中心、財經網、新華網、金羊網、光明網、新浪大連、人民網旅游頻道、中國網、搜狐新聞、華東在線、香港新聞網等
《侶行Ⅱ》,有世界長的帆船環球航線;
危險兩大海域:白令海、西風帶;
長的帆船環球紀錄片,歷時235個日夜漂歷。
北上鄂霍次克海、越白令海而橫跨太平洋、穿智利峽灣、掠合恩角、抵南極半島。
鬼船驚魂、溶洞活人祭壇、史前生靈之島、廢棄的大國一角
地理、人文、歷史、生態多方位接觸
船長船員的真實心路歷程、視頻未能講述的幕后故事、極限攝影師超高難度拍攝的大量珍貴照片
北極求婚,南極結婚。德國總理、波蘭總統、瑞典首相、加納總統……紛紛發電祝福!
張昕宇
他扮演過太多的社會角色——
沒上過大學但當過兵,開過小吃鋪,擺過冷飲攤,賣過羊肉串,還承包過公共廁所,打掃過街道,賣過豆腐(兼賣豆腐機),做過首飾加盟商……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先后學習賽車、動力傘、機動船、摩托艇、潛水、帆船、熱氣球及直升機駕駛技能,曾參加并組織各類帆船挑戰賽事、潛水探險活動……他更是一個自由探險家。
2012年,他入選“青春勵志人物”,被媒體稱為火山探險及時人;2013年1月,榮獲CCTV“中國戶外年度人物”榮譽!
挑戰極限,超越自我,張昕宇在用“侶行”的方式淬煉對生命的愛,以及愛的生命。
推薦序
只有看到真正足夠大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有多小 007
及時章 面朝大海
夢的伊始 016
北京夢之隊 022
傷心太平洋 029
活著的美人魚 035
對話日本海上保安廳 044
第二章 橫渡亞洲
敢問路在何方 056
鬼船迷影 062
荒島尋寶忌 069
“入侵”美軍基地 078
戀戀阿圖 086
跨在換日線上 093
第三章 水的模樣
海的禁令 108
得意的24小時 114
愛情里的水手 120
惡海捕蟹記 126
繽紛阿拉斯加 132
尋找愛斯基摩人 142
第四章 心之波動
去與留 150
中的浮木 156
倍思親 163
沒用的美國夢 170
洛杉磯之殤 176
駛入秘密軍事基地 182
盼望的24小時 186
夢的放行 191
第五章 沉浸瑪雅
迷叢墨西哥 199
村莊里的舊世紀 208
圣安東尼奧圣井之謎 221
探尋“活人祭” 224
極限攝影師日記 234
第六章 南極!南極!
放逐靈島 246
再見,水手! 255
命懸沉船灣 262
愛在“盡頭” 268
搶灘南極 279
企鵝是我們的伴娘! 284
后記
載夢遠行,天空為你放晴 297
“北京”號
這次航行是成功的,我和梁紅完成了最初的保障——在南極結婚,并且活著回來了;這次航行是失敗的,因為有些船員,再也回不來了。
回想起過去的八個月,我仍然心有余悸。有好幾次,我處在崩潰的邊緣,甚至動過殺人的念頭,也做好了被殺的準備。再看看依偎在身邊的梁紅,她早已眼噙淚水,“在海上九死一生,但好歹結局圓滿。”
與大海緣起二十年前,還是小青年的我和梁紅,騎著自行車,從廊坊跑到天津,去赴和大海的及時次約會。記憶里那天的天氣不太好,我們倆站在海堤上,面前的大海的顏色和天空一樣陰暗。沒有無垠沙灘,沒有驚濤駭浪,我們眼前的渤海太過溫柔,甚至沉悶。
“精彩的地方,在海洋深處。在陸地上看不到什么。”
大海的誘惑一直都在。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一個環球旅行的夢。掙脫2008年的夢魘時,駕著帆船完成環球航行,就和索馬里、切爾諾貝利等地的探險計劃一起,寫進了我們的備忘錄。直到我在奧伊米亞康,向梁紅遞上求婚戒指以后,去南極結婚,便成了我們下一階段的終極夢想。
離開馬魯姆火山時,飛行員玩了個特技動作,180度轉彎,接下來一個俯沖,所有人差點全扔海里了。從安布里姆島起飛,霧蒙蒙的火山漸遠,我們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瓦努阿圖群島如珍珠項鏈點綴在南太平洋上。
大海美得不像話,扯動著我們蠢蠢欲動的心。到了該揚帆起航的時候了。
了解海洋知識,規劃去南極的路線。從上海南下,穿越瓊州海峽,經印度尼西亞,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扎向南極大陸……這是最常規,也是最安全的航線,我果斷地在這條航線上畫了個叉叉。我們應該規劃一條最有挑戰性的航線,刺激且必須,我們不走別人走過的航路,探險即開拓。
我去澳大利亞學習了帆船駕駛技能,拿到了駕照。梁紅負責掌握船上設備使用的知識,當然還有海洋公約和旗語。
準備階段最難的,是學習游泳,說它是我們30多年人生里較大的挑戰,亦不為過。我是陸地生物,單棲,怕水,典型的北方旱鴨子。從室內游泳館開始,望著一池碧水,我感覺它像要吞噬我一般,不禁就有些退縮。從戰戰兢兢,捏著鼻子摸索著下水,到能輕松地跑到渤海灣潛水,嗆了多少次、喝了多少水,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萬事俱備,我們需要一艘能載著我們完成環球夢想的船。
“老范”是個特倔的荷蘭老頭兒,他叫范 金克爾。我已經數不清我們這幾年跑了多少次阿姆斯特丹了,目的只有一個,讓“老范”把自己的帆船賣給我們。
我選擇帆船而不是燃油動力,也有些挑戰和浪漫因素在里面。我想看看依靠大自然的風力,能不能把我們送到世界的另一端。梁紅說,這叫gone with the wind,飄。
那幾年,我在世界各地跑船展、游艇展。一次跑到歐洲的船廠淘船的時候,我看中了丹麥造玻璃鋼結構的ECHO X-yacht 07帆船。丹麥人的船,質量比較讓人信服,他們是維京人的后裔,而“維京人”已成為北歐海盜的代名詞。他們的船,快、結實,也讓人踏實。
沒想到廠家給了我當頭一棒:抱歉,這個型號的船已經停產。需要定做,三年后交貨,且造價昂貴。我算了算,原計劃是世界末日起航,2012年12月20日,定做的話,時間肯定來不及。船廠給我們一份這種型號船的船東信息,全球有21艘,“老范”的名字赫然在列。
先奔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尋隱者不遇。原來船停在馬賽,我們馬不停蹄地奔向法國。我們要找的帆船,安靜地停靠在港灣一角,船身水際線那里已經有了污垢。它很久沒動了。
甲板上,一個六十來歲的老頭兒,一頭黑白夾雜的頭發,圍著一條埃因霍溫足球隊的圍巾,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曬太陽。他就是“老范”。對我們叫醒他他有些不滿,不讓我們上他的船,只讓我們站在岸上對話,得知我們是來買船時,他的臉立馬就拉了下來,下了逐客令。
我對那船一見鐘情,就它了。但“老范”的倔,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們騷擾了他好幾天,他嘴里就倆字:不賣。在后來準備環球計劃的幾年里,我們又去找了“老范”很多次,相當鍥而不舍。他漸漸地松口了,給我們講了他自己和這艘船的故事。
他給船取的名字叫“拉諾”——這是他親生兒子的名字。“老范”說這艘船也是他的兒子。“老范”年輕的時候,也籌備著弄艘船去環游世界。他往北到過格陵蘭群島,往南到過非洲的好望角,接下來的航程則屢屢受阻。隨著年紀的增長,“老范”的環球夢越來越可望不可即。
當時正值歐洲遭遇經濟危機,這艘帆船每年的保養和停靠費用,對“老范”來說都是不小的經濟壓力。再加上我們的熱忱和堅持,終于打動了他,“老范”答應把“兒子”賣給我們,讓我們帶著他未完的夢想,去完成環球航行。
“拉諾”被我換了一個更中國化的名字,“北京”號。
放逐靈島
哥倫比亞發生了武裝革命,“北京”號即將登陸的港口,被游擊隊占領了。
按照我們的計劃,船出了墨西哥的圣盧卡斯,沿著中北美海岸線走,穿越巴拿馬運河,進入加勒比海,然后進入大西洋,沿著南美大陸的東海岸直下,再直奔南極。
但是剛出了圣盧卡斯,我們就被迫改變了航線。及時個原因是,如果走既定航線,路程相對較遠,我們肯定會錯過南極的登陸季,到時候想登陸南極幾乎不可能,只能等來年。第二個原因是,根據煙斗的氣象報告,我們出了巴拿馬運河進入加勒比海之后,會撞上一個颶風團。
權衡之下,我做出了修改航線的決定。
經過半個月的風平浪靜之旅,眼看南美大陸的海岸線已經觸手可及,卻傳來了哥倫比亞發生了武裝革命的消息,游擊隊占領了幾處海港。我們提前辦理好的通關文牒,失效了。
無奈之下,只能再次更改航線。看著海圖,我看見了一個熟悉的地方,加拉帕戈斯群島。
此前我們從來沒來過,為什么說熟悉?我在一部紀錄片里面看過,一位巴拿馬主教,在470 多年前發現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時候,發出了如此的感慨:“我們來到了一座神秘的島嶼,這里的土地和生物,就像是來自地獄,當我們挖一口井時,卻發現井里的水居然比海水還咸。這一定是個被詛咒的地方。”
主教說這里是被詛咒的地方,厄瓜多爾人卻說,這里是他們國家最美的地方,甚至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
1835 年,26 歲的達爾文曾到達這里。這里獨特的生態環境,為他的“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提供了堅實的事實依據。
加拉帕戈斯群島由13 個主島和19 個巖礁組成。這里匯聚了世界上最多的珍稀動、植物種,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人稱作“獨特的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館”。這里是真正的人間天堂,我們沒有理由錯過。
兩只海豚在為“北京”號導航,帶著我們靠近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圣克魯斯島。離島還有幾海里的時候,島上的工作人員就駕著小艇迎上來了,例行檢查證件和船載物。領航,帶著“北京”號到達一個指定地點拋錨,并告訴我們,未經允許,船不能隨意開動。
原來,加拉帕戈斯群島沒有碼頭,因為修建碼頭會破壞島嶼的生態環境。為了避免傷害島架和近海動物,加油、加水也全是從陸地運到船上的,而大型船只則更是不能靠近島嶼。看來厄瓜多爾人對我們這些外來的游客很矛盾,他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人來了解這里,但是又害怕游客們破壞這里的環境,以及帶來病菌。
擺渡船載著我們登島,一條海豹擋在了浮橋上。工作人員示意我們繞行,不要打擾它睡覺。攔路的海豹還是醒了,沖著我們吼叫,似乎是對我們驚擾它的好夢表示不滿。
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人類永遠是客人,這些動植物,才是主人。
放眼望去,看不到一絲雜質,甚至空氣里都沒有灰塵。
一切,都是大自然最原生態的面貌。一群海鳥從島上展翅起飛,然后瞬間又一起急停,集體一頭扎進海里,激起水花無數。一些珍稀的野生鳥,悠閑地在淺海處漫步、覓食。灘頭、水里,憨態可掬的海豹們,在悠然自得地仰泳、翻滾、曬太陽,互相撓癢癢。
遠處的山頭,煙霧繚繞,稀薄的云朵,飄過山腰。而怪樹嶙峋,不像是真實生長在那里的,仿佛一件件藝術家精心雕刻的藝術品——或者說,再偉大的藝術家,也雕刻不出來如此形狀。
坐在海岸邊的石頭上,幾只海鬣蜥從海里爬了上來。它們怪異的外形,會讓膽小的人害怕——脊背上全是角質尖刺,五彩繽紛的鱗片,眼睛鼓鼓地凸出……一副上古怪獸的模樣,這就是科幻片里的變異大蜥蜴,哥斯拉的原型。海鬣蜥是史前動物,它們的歷史比人類還悠長,已經存活了幾億年了,現在全世界就只有在加拉帕戈斯群島才能見到它們。
雖然長得奇怪,海鬣蜥卻不像哥斯拉那樣好斗,它們只是安靜地爬過我們的身邊,找一處平坦的巖石,趴在上面發呆。過一陣子,又爬回海邊,躍進海里,潛下去尋找海藻等食物。陸地沒有海鬣蜥的食物,而在四大洋流交匯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風浪和低水溫對于冷血動物海鬣蜥來說,實在太過危險。它們每次潛海捕食不能超過十分鐘,否則就會因為體溫流失,導致肌肉爆裂而死。所以海鬣蜥的每一次進食,都是在和時間賽跑,匆匆找到食物,很快便要迎著風浪,艱難地爬上岸休息,曬太陽,等待下一次的尋覓。生命的頑強和力量,在海鬣蜥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就在海鬣蜥曬太陽、打噴嚏,排出海水中的鹽分的時候,石縫里鉆出許多遍體通紅的細紋螃蟹。它們爬到海鬣蜥的身上,去吃它的死皮,海鬣蜥則是一動不動,看來千萬年來,它們的關系處得還不錯。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沿海周邊,屬于海豹、海鳥和海鬣蜥,而島上的陸地,則屬于巨型陸龜,也叫象龜。島上的人已把陸龜當作了圖騰和吉祥物,衣服上、帽子上、茶杯上、車上,到處都是它們的形象。
巨型陸龜是加拉帕戈斯群島最早的主人,它們比海鬣蜥更早進駐這里。在恐龍時代,陸龜們就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了。億萬年前的伙伴恐龍早已滅絕,陸龜們卻依然堅強地活著。直到海盜們到達了這里,他們發現陸龜能吃之后,就開始瘋狂捕獵它們,臨走時還帶走了大量陸龜,養在船上,邊走邊吃。海盜們的行徑,給陸龜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在我們去尋找陸龜的途中,一群山羊橫穿馬路,狂奔而過。當地人說,這些野生山羊曾經給陸龜帶來很大的麻煩。
最初島上是沒有山羊這個物種的,是后來被居民帶過來的,并迅速繁殖,數量日益龐大。
同樣吃樹葉的陸龜,覓食的速度是拼不過山羊的,導致很多陸龜被餓死。為了處理這樁動物界的糾紛,厄瓜多爾政府派來了狙擊手,獵殺山羊,嚴控它們的數量。畢竟,陸龜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了,而且它們,才是島嶼的主人。
離開島上居民的生活區,我們在路上終于遇到了緩慢爬行的陸龜。它們每一只都有兩三百斤重,見到我們,還會縮進去四肢和脖子。陸龜與海鬣蜥、海豹等其他不害怕人類的動物不一樣,它們在這里,曾經遭受過人類殘忍的獵殺。一位自然保護區的負責人告誡我們,拍照、拍攝都可以,但是盡量不要靠近陸龜,不要嚇到它們。
這位負責人還教我們怎么分辨陸龜的性別和年齡。它們的背甲像年輪似的,可以判斷年齡,我們試著數了數遇到的幾只陸龜,都在三百歲以上。它們出生的時候,中國還在清朝。
看著緩慢行動的烏龜,它們古老的龜殼、粗糙的皮膚、陳舊的顏色,總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一只陸龜安靜地趴在石頭上,伸出腦袋望向天空,仿佛在守望著時空。億萬年過去了,它們見證了這個地球最漫長的歲月。
張昕宇、梁紅的地球之旅,由于年齡、財力、職業、興趣等因素,不一定可以直接克隆,也不一定建議人人都學他倆,但是讓自己的夢想跟興趣來做主,讓旅游為人生添加色彩,而不是添堵,卻值得每一個人借鑒。中國人其實已經可以走得更遠、更有個性。
——白巖松
愛情不是終日彼此對視;愛情是共同瞭望遠方、相伴侶行。
——德國總理默克爾
如果說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是中國夢的特點,那么《侶行》就是中國夢好的注解。一路走來,《侶行》就像一盞燈,為很多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的人指明了前方的道路,也讓他們得到為夢想前行的動力。
——新華網
他們改變了華人青年的價值觀,讓旅行成為一種令人振奮的生活方式。
——鳳凰衛視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梁紅和張昕宇無疑是少數有志者。走在全球探險之旅途中的他們尋找的不僅是世界的遼闊壯美、人生的無限可能,也是愛情的不離不棄,歷久彌新。
——《VISTA看天下》
《侶行》帶著我們的眼睛行千里路,去發現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
——網易新聞
像張昕宇和梁紅這樣的普通中國人走過的足跡,與天宮一號飛船的軌跡同等重要,都有非凡的意義。這象征著我們的國家在真真切切地發生著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變革。
——央視新聞頻道
他們攜手走出了不一樣的旅程,體驗不一樣的愛情。張昕宇、梁紅用他們自己手中的鏡頭去看世界,為華人傳達了一個不一樣生活方式,改變了許多華人青年朋友的生活價值觀。
——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