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的改革開放使西方的各種學術思想一時如潮水般被介紹進來,形成對我國社會科學各學科的一種強大沖擊。面對這種沖擊,中國的考古界困惑了,俞偉超先生困惑了。為了擺脫困惑,推進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與生俱來的銳意進取性格,使俞偉超先生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開始了他學術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次學術思想攀援。與前期的攀援截然不同,那時他不過是眾多攀援者中的可畏后生,現在卻是攀援隊伍的主帥,集成敗功過的歷史責任于一身。攀援的主峰仍然是考古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這是一次歷時近十年的漫長、痛苦而危險的攀援。為了尋找攀援的途徑,他組織人系統翻譯出版了西方特別是美國二戰后考古學、人類學各學派的代表性理論文章,并通過批判性的深入思考和比較對這些學術思潮進行了梳理,以便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在這一過程中,他著文重點介紹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影響較大的美國新考古學派的理論和方法,并在考古實踐中進行了檢驗。頓時,誤解的批評、冷峭的責難接踵而來,似乎他成了新考古學派在中國的總代表,這使他倍感孤獨和寂寞。但他并沒有因此停息哲學的思考,放慢攀援的節律,他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了。后來,他在回憶起這段經歷時,用深沉的語調自慰說:"孤獨、寂寞、苦悶、彷徨地跋涉人生,大概是思想家和詩人注定的命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終于完成了這次脫胎換骨"涅檠"式的攀援,實現了學術思想的再一次升華。
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鑄的學術豐碑(代序)——俞偉超先生的學術貢獻評述
思想是考古學的工具——論俞偉超的考古學理論與實踐
楚文化淵源探索的回顧與思考——懷念俞偉超先生
類型學的類型——考古類型學方法論的檢討
"系列樣品"的考古質疑
科技考古概述
三大區交匯與中國文明起源
中國數字的產生與文字的起源
史前私有制的起源與發展——湘西北澧陽平原個案的分析與研究
試論班村遺址前仰韶時期文化遺存
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龍山文化的再分析
中國新石器時代使用豬進行祭祀和隨葬的研究
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遺存分析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商考古學文化研究摭拾
從夏聚到商城——垣曲古城南關夏商聚落演變試探
商湯伐桀經行路線新探
"虎食人卣"及相關圖像的史影蠡測
夫申鼎、自余鐘與鄰子受鐘銘文研究
周原考古札記四則
由周原遺址陶文"周"論"周"地與先周文化
試論周代棺槨構筑程序及相關葬儀
試論中國昭穆制度的起源
從山東小邾國的考古新發現談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早期文明研究札記之四
晉都新田的年代和布局
漢代京城、帝陵的考古發掘與研究
尊者無形:秦漢陵墓隨葬人俑的思考——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
胡漢戰爭畫像與胡漢戰爭
中國早期佛像的重要發現——論重慶新發現的紀年錢樹佛像
匈奴、鮮卑的金屬飾牌
中國古代的徒刑及刑名的演變
日本古代的大王陵園與國造墓園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服飾研究
日藏人華粟特人石床榻舞蹈圖
鄭和捐抄《妙法蓮花經》手卷調查記
思想是考古學的工具——論俞偉超的考古學理論與實踐
簡要地回顧俞偉超先生半個世紀的考古學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50年代至70年代,致力于一種全新的馬克思主義的考古學解釋體系,研究領域涉及古史分期、古代公社組織以及古代都城、禮儀和埋葬制度等多個方面,其獨具魅力的熔理論、文獻和田野材料為一爐的學術風格得到初步展現;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集中于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等方法論的思考以及二重證據的考古學文化與族群關系的推定,文獻與實物互證,觀察與推測并行,思路縝密,文采飛揚;80年代后期至新世紀初,系統闡發對考古學文化遺存進行技術、社會和觀念三重解讀的新思想并試圖以此為方法論核心構筑考古學的新體系。90年代的班村發掘又倡導多學科的先期介入,其地位與影響更有待今后中國考古學實踐的檢驗與評價。
一 馬克思主義考古學解釋體系的初步探索
20世紀50年代,相對于體大思精的歷史學,考古學被認為能夠為歷史研究提供翔實的出土資料。向達說,史學界開了五朵金花。于是,創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考古學新體系便成為新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目標。1961年,俞偉超參與的北大《中國考古學》系列教材開始講了規律、進程和歷史唯物主義。后來他在《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自序中寫到,從50年代開始,"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使考古學的研究能為當代社會服務"。"在五十年代中期左右,我曾專心于戰國、兩漢和唐代墓葬的年代分期問題;后來,又注意過城址的考察。五十年代后期,猛然發生的尋找考古學遺存所反映的人們社會關系的那股潮流,一下子把我卷了進去。此后,長期思索著考古資料中所見中國古代社會的面貌及其發展階段性這一課題。為了這個目的,我曾涉獵到先秦兩漢時期的農村公社、等級制度、直接生產者的身份、農業和手工業的經營方式、社會意識形態變化等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