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盧浮宮到大英博物館,從埃什米塔到大都會博物館,從希臘考古博物館到故宮,橫跨七大洲五大洋,穿越7000年歷史長河,16家聞名于世的珠寶博物館,耗時6年精心籌備,全部官方圖片授權,想看到珍稀華貴的典藏珠寶,想了解珠寶背后的歷史人文,想追溯高級珠寶的前世今生,如果只有一本書能滿足你關于珠寶的所有想象和期望,負責任地推薦這一本!
博物館是記錄人類文明的篇章
珠寶則是閃耀其中的標點
田翊,現任時尚集團旗下《芭莎珠寶》雜志編輯部主任,在時尚集團供職17年,深入地研究珠寶、鐘表的歷史和文化,走遍全球最重要的珠寶、鐘表展,走訪過五大洲有珠寶藏品的知名博物館,長期和國際、國內眾多品牌、設計師、拍賣行、博物館、鑒定機構等保持緊密的聯系以及深度合作,身具HRD國際鉆石鑒定師資格,完成了Guberlin寶石學院專業彩色寶石Level1課程。
01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
典藏7000年世界珠寶傳奇 001
0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北美藝術“大百科” 025
03 Louvre
盧浮宮
法國珍寶庫 皇家贊美詩 047
04 The Hermitage Museum
埃米塔什博物館
珠寶狂的欲望都市 073
05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大不列顛藏寶地 089
06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探秘傳奇寶石宮殿 109
07 Schmuckmuseum Pforzheim
普福爾茨海姆首飾博物館
在這里發現一部珠寶史 129
08 Moscow Kremlin Museums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
皇宮里的神秘珍寶 145
09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
歐洲文化發源地的傳奇寶貝 163
10 Chaumet Museum
尚美巴黎芳登廣場12號博物館
一座珍藏皇冠的圣殿 179
11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愛丁堡城里的珠寶傳奇 203
12 Nordiska Museet
北歐博物館
珠寶設計北歐風情 219
13 World Jewellery Museum
世界飾品博物館
打開外交官夫人的珍寶箱 237
14 Museo del Gioiello VICENZA
維琴察珠寶博物館
意大利珠寶小世界 251
15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美國雅典”的珠寶白花園 271
16 The Palace Museum
故宮博物院
金碧故宮 大賞珍玩 287
蘇 芒序
達寇塔 約翰遜(Dakota Johnson)走過奧斯卡紅毯,這次她并沒有像以往一樣穿得暴露而性感,但我
依然被她迷倒了。她的曳地禮服保守到不僅袖長及腕,甚至衣領也是高高豎起,但是她胸前的一串卡地
亞古董項鏈是那么奪人眼球,也許沒有近期的高級珠寶的犀利亮度,但那歷經歲月的美妙設計,溫潤的
美鉆華彩讓她無需提高露膚度也能瞬間艷壓群芳!
這就是古董珠寶的魅力,它的美輕松穿越時光,更別說什么東西方。
我常想,到哪里才能欣賞到更多的古董珠寶,在哪兒才能了解到更多的珠寶歷史和文化呢?
有24小時,田翊把這本書放到了我桌上。
她說這本書她準備了5年,剛開始是四海八荒地把這些有珠寶藏品的博物館翻出來,翻遍網絡,搜關鍵
詞查官網,有了目標就一家家打電話、發郵件去聯系,去采訪博物館珠寶部門的負責人,請他們講解鎮
館之寶以及重點藏品的幕后故事。如果身邊有珠寶專家去過哪一家,就誠懇地請他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
而她自己更是無論出差、旅行,只要有機會就去發現當地的博物館,記錄下自己的親歷感受……5年下來,
她竟然積攢了20多家珠寶博物館,不僅有大家熟悉的大英、盧浮宮、大都會、故宮……還有一些不主流
但極有特點的博物館。說實話,我能夠想象這中間的不易和堅持,但從她的眼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
份簡單的快樂,還有即將能和那些熱愛珠寶的人一同分享的小小激動。
我也很替她開心,但我不禁問她,為什么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在網絡已經讓一切近在眼前、觸手可及
的時代,要出版這樣一本厚重的圖書,而不是一個輕松的公眾號?田翊告訴我,這本書里的每一家博物
館都由愛珠寶、懂珠寶的“珠寶迷”親自“踩點兒”,真實、專業地分享和點評博物館里那些最有特點、
最有意義的珠寶珍藏,每一家博物館的珠寶藏品圖都是正規版權或協議提供的高清大圖,雖然歷經艱難、
雖然花費不菲,但她必須要這樣苛刻、“奢侈”地制作這本書,因為她希望它能給那些喜愛珠寶的人洗
洗眼睛,希望它能成為中國珠寶設計師們的靈感寶藏……
這些年一起走過的路
敬靜序
9年前的11月,在北京光華路時尚大廈23層的臨時辦公室,我和田翊以及另外三個剛
剛入職的新同事擠在不大的空間里熱烈地討論著:一本只講珠寶的時尚雜志應該有哪些
內容呢?我們能給予讀者什么幫助呢?在全世界都沒有參考樣本的情況下,怎樣才能做
出一本又高級、又有文化、又有藝術氣質的珠寶雜志?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如何
獲得全世界近期最有價值的信息和內容……那是個激情洋溢的冬天,是《芭莎珠寶》正
式創刊的時光。
因為團隊很小,大家也沒有什么經驗,所以內容欄目的分配出于各自的興趣和隨機。
在整本雜志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可以稱之為雜志的靈魂欄目——“珠寶文化”,就
是將珠寶背后的文化歷史、人物故事、風格藝術進行梳理和編輯,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呈
現出來。這個重要的欄目一定要有一個肯鉆研、有熱情、特別耐得住寂寞的人來負責,
已經在時尚集團工作多年、自我要求的處女座田翊就成了這個欄目的不二人選。我
還記得當時開玩笑地說:“這個內容做起來雖然辛苦,但是過些年你就可以成為‘珠寶
界的馬未都’了。”
要知道近10年前,珠寶在時尚界只是一個配角,更沒有太多的資料可以查到。來自國際
的信息,除了幾個大品牌幾乎都是空白的。怎么才能實現我們將珠寶“看得見與看不見
的價值”充分了解,再編輯成有意思的選題傳播出去?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下笨功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時候,每一次出差幾乎所有的編輯都從歐洲往回背原版書,有
英文的,有法文的,甚至還有德文的。看得懂的自己看,看不懂的語言找出重點篇幅讓
別人翻譯了看。雜志上那么多精彩的獨家內容,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和耕耘出來的。
要想了解珠寶的文化和歷史,親身前往各大博物館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于是“珠寶博
物館”欄目應運而生。9年來,我們用一切機會走訪了全世界數不清的知名的、不知名的
博物館,不管是普通游客不太知道的珠寶專屬博物館,還是著名博物館里的珠寶館,或
是只有業內人士才聽說過的一些藏家的私人博物館,《芭莎珠寶》的腳步踏遍法國、英國、
意大利、俄羅斯、德國、瑞典、美國、日本、韓國……只要有看點的,我們都想盡一切
辦法親身前往。更難能可貴的是,因為是來自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珠寶雜志,所以我
們有很多珍貴的機會可以采訪到博物館的重要人物,獲得最直接的資料,得到最生動的
解讀。
這么品質難得的內容,這樣本著最純真的初心做出來的文字和采訪,在這樣一個互聯網
碎片化閱讀、二手資料互相抄襲借鑒的浮躁時代尤為難得。為了這本書的誕生,田翊將
多年的珍貴內容重新編輯整理,和每個博物館一一重新聯系,取得圖片的合法授權,補
充更多翔實資料,為此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時間。但這一切都很值得,這本書不僅會成
為眾多珠寶迷行走世界的“博物館圣經”,更是為珠寶業界做出彌補空白的貢獻。
這9年就像修行,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時尚集團總裁 蘇芒
芭莎珠寶主編 敬靜
為美而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