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研究"合同本體解釋論"方面的專著,書中具體圍繞以下問題展開:合同解釋理論的歷史沿革、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法理學背景解讀、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形態、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反思與深化等。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本書擬將重點放在針對私法領域法官類型思維之內在機制剖析上。具體而言,在借用現代認知心理學中針對普通人類型認知特性分析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探索法官類型認知特征。其中初步思路為:普通人通過使用生活類型或經驗類型圖式與環境進行相互溝通,而法官則通過現有法律體系中已經存在的"法律類型"圖式(例如,法定的典型合同類型,法寶的物權類型等)去認識系爭案件事實。在法官的法律思維中,深層次"類型知覺"("前理解")能夠為自身認識給出某種導向。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性地將這種"知覺"或"前理解"稱為法官的職業經驗和決斷能力。本書借助現代認知心理學方法,將法官的"前理解"(類型知覺)抽象上升為法律類型思維,盡可能地明確法官類型思維之機制。
顧祝軒,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祖籍山東濟寧。日本名古屋市名城大學法學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碩士、法學博士(民法),其間分別師從日本著名民法學者本城武雄、篠塚昭次、田山輝明三位教授。1999年至2002年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部助手,2003年回國,現任上海交通大學
及時章 導論
及時節 問題意識
一、方法主義與方法懷疑主義
二、作為本論和方法論相統一的合同本體解翻論
三、合同解釋的二階構造:發現過程與正當化過程
1.合同解釋的發現過程
2.合同解釋的正當化過程
四、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理論意義
一、研究方法
1.基于現代認知科學的研究方法
2.實體法與法理學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理論意義
第二章 合同解釋理論的歷史沿革
及時節 羅馬法上的合同解釋理論
一、概說
二、羅馬私法中法律行為上的形式主義
三、羅馬古典法時期的合同解釋理論
四、羅馬后古典法時期的合同解釋理論
五、本節小結
第二節 法國上的合同解釋理論
一、法國民典編纂之前的合同解釋理論
1.法國古代法
2.多馬的學說
3.樸蒂埃的學說
二、法國民典編纂與合同解釋規則
三、19世紀注釋學派的合同解釋理論
四、20世紀初期對注釋學派的全同解釋理論的批判
五、現代法國民法學有關合同解釋的主觀解釋理論的批判
1.Dereux、Gounot合同解釋主、客觀二元論的具體內容
2.Dereux、Gounot合同解釋主、客觀二元論的特點
六、法國法合同解釋理論的若干探討
1.法國法合同解釋理論的主要內容
2.法國法合同解釋理論的主要特點
3.法國民法典有關合同解釋諸條款之間的相互關系
七、本節小結
第三節 德國法上的合同解釋理論
一、德國普通法時期的學說狀況
1.意思說
2.表示說
二、德國民法典(BGB)有關法律行為解釋的規定
1.德國民法典第133條的成立過程
2.德國民法典第157條的成立過程
三、德國民法學說關于合同解釋的理論
1.客觀說
2.折衷說
3.通說(拉倫茨說)
4.針對客觀說及通說的批判
四、德國民法學合同解釋理論的若干探討
五、本節小結
……
第三章 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法理學背景解讀
第四章 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構造
第五章 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形態
第六章 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適用
第七章 合同本體解釋理論的反思與深化
結語——總結及剩余課題
參考文獻
后記:知識分子的生存美學
第二章 合同解釋理論的歷史沿革
及時節 羅馬法上的合同解釋理論
羅馬法上有關合同解釋的歷史沿革,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從類型解釋到個別解釋的歷史進展過程。其間,伴隨著羅馬法上形式主義的衰退和司法組織的變遷。
在早期的羅馬法中,認為行為的效果并非源自行為人的意思,而是來自某種形式,行為人的意思不具有任何意義。換言之,一方面,行為人從事某種事項時,其行為或表達如果不依照法定的形式,將不發生效果;另一方面,即使行為人內心意思與行為表示不一致,只要其外在表示行為依據了某種正確的形式,該表示行為在內容上也是有效的。在這里,行為人的行為是否依照了法定的形式,成為判斷行為效果的主要標準。因此,針對法律行為,原則上不會出現類似近代法上的解釋的問題。即使出現了有待解釋的問題,也只是屬于明確用語含義的類型解釋。
產生羅馬法上形式主義和類型解釋的歷史原因在于早期羅馬社會的司法組織結構。在早期羅馬社會中,為了處理糾紛,裁判宮多為被任意選任的個人,一般不可能指望其實施高度的解釋作業。雖然裁判官的工作是認定具體事實,但是,形式主義和類型解釋成為裁判官員實施裁量的一種保障。由于形式主義帶來了愈來愈多的不公正情形,之后漸漸地衰退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