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卡之夜》據作者自述,是在阿提卡的漫漫長夜中閱讀各種書籍時所做的筆記。其內容則是哲學、歷史、文學、美學、法學無所不包;天文地理、三教九流、風土人情、文化娛樂、吃穿住行無所不涉;散文雜記,傳說典故,詩詞歌賦應有盡有,真可謂地地道道的希臘羅馬社會的百科全書。該書的成書時間沒有明確的考證,中世紀的一位學者在一份古代抄本中標注此書成書于公元169年。格利烏斯在此書中基本不涉及當代事件,也不涉及希臘羅馬社會中的很多尖銳矛盾和政治問題,也很少表露自己的政治愛好與傾向。值得法律人和羅馬法學者及愛好者注意的是,書中有大量的涉及希臘、羅馬法律的篇章,內容涉及法哲學、刑法、民法等學術領域,是非常重要的羅馬法和西方法律史參考資料。
《阿提卡之夜》在西方文學史與希臘羅馬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幾乎全部的有關西方古典學的重要著作均提及或引用了該書的內容。比如王煥生先生的《古羅馬文學史》,約翰埃德溫桑茲的《西方古典學術史》等等,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里也大量摘錄該書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古往今來的許多法學家也大量引用該書的內容。比如,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就引用過《阿提卡之夜》的內容,耶林在《羅馬法精神》中則對該書大加引用。現代歐洲許多大名鼎鼎的法學家,如弗盧梅在其《德國民法總論》中、維林在其《德國物權法》中、齊默爾曼在其《民法傳統的羅馬法基礎》中均對其大量引用。鑒于該書在羅馬法研究上的重要價值,無論中國與外國的羅馬法學者,沒有不引用該書的內容的。例如,在第 12 屆中東歐國家和亞洲國家羅馬法學者研討會上,波蘭著名羅馬法學者扎布洛斯基教授就提交了基于《阿提卡之夜》而寫就的論文,我國著名的羅馬法學者徐國棟教授也在其《李維時代羅馬人民的跨民族法體系》一文中引用過該書的內容。
由于作者革利烏斯在《阿提卡之夜》中所參閱的古典書籍大部分已經遺失,因此該書成為了非常寶貴的材料,是許多相關古代作品的來源。作者曾經從事過司法實務工作,因此在書中也保留了大量與羅馬法有關的材料,是羅馬法學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譯者曾拜讀過其中一些討論羅馬法的章節,為其所探討的問題的深度、廣度、引注文獻的豐富、討論問題所持視角的新穎性所震撼。可以說,從不參考《阿提卡之夜》的羅馬法學者不是真正的羅馬法學者,沒有《阿提卡之夜》的譯本可供研究的羅馬法學界是跛腳的羅馬法學界。
作者簡介:
《阿提卡之夜》的作者是奧盧斯·革利烏斯 (Aulus Gellius)。遺憾的是,由于資料的佚失,我們對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從現有資料中,我們知道他出生于公元125年,是古羅馬帝國的文學家和語法學家。他可能出生于羅馬的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中并在那里長大接受成人禮,隨后在雅典受教育,然后返回羅馬從事司法工作,擔任過一段時期的民事裁判員。他在工作時力求認真細致,廣泛地閱讀希臘文、拉丁文著作,向有關行家求教。革利烏斯卒于180年,《阿提卡之夜》是其的傳世之作。
譯者簡介:
周維明,江蘇南京人,2008年起開始學習拉丁文、古希臘文,譯有《詼諧的斷代史》、《阿提卡之夜》等,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刑法學專業博士生。
虞爭鳴,浙江省溫州人,2009年起開始學習拉丁文、古希臘文,曾從事多年的翻譯工作,現業余時間翻譯拉丁語、古希臘語著作。
吳 挺,廣東惠州人,2009年起開始學習拉丁文、古希臘文,現利用業余時間翻譯拉丁語、古希臘語著作。
歸伶昌,廣西南寧人,德國美因茨大學哲學系碩士在讀,2010年起開始學習拉丁文、古希臘文,曾參與編輯與翻譯《哲學家的雅典,基督徒的羅馬》,另有譯作若干。
作為一個法律文本的《阿提卡之夜》 徐國棟 1
· 《阿提卡之夜》譯者序 7
· 序 言 11
· 及時卷 17
· 第二卷 93
· 第三卷 166
· 第四卷 213
· 第五卷 257
· 專用譯名對照表 303
· 參考書目 318
· 譯后記 320
序言
(1)能夠發現其他更加有趣的作品[1],以此專供我的孩子們作為消遣之用,以使他們的心靈能在操勞之余享受輕松愉快。(2)我使用了我先前做摘錄時所使用的隨意的順序。因為我在手捧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書籍之際,或是聽到什么值得一記的事情之時,我會信手記錄下各種各樣能讓我著迷的東西,就像建立一座文學的寶庫那樣,以供我回憶之用。這樣,在我需要用到某個詞或是某個話題而突然想不起來之時,以及我從中做摘錄的書不在手頭之際,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并使用它們。
(3)因此,在筆記中也有跟我之前以簡潔明了,信手拈來的方式寫下的,作為博聞廣讀的成果的筆記一樣的無規則性。(4)如我所說,我是在阿提卡(Attica)[2]的鄉間于漫漫冬夜中開始搜集這些筆記以供消遣的,因此我稱它們為"阿提卡之夜"。我并不是想刻意模仿那些精通兩種語言的作家們為此種類型的作品而寫下的極好的標題。(5)這些作家搜集了各種各樣,斑駁陸離,仿佛是雜亂無章的知識,因此他們發明了很多巧妙的標題以求名實相符。(6)有些人給他們的作品取名為"繆斯(Musarum)"[3],有些人則取名為"森林(Silvarum)"[4] ;某人使用了"雅典娜的繡袍(Ππλον)"[5]一詞來為自己的作品冠名,另一人則用了"阿瑪爾忒亞之角(μαλθεα Κρα)"[6];有人使用"蜂巢(Κηρα)"一詞,另一些人則使用"蜂蜜酒(Λειμνα)"一詞;某人稱自己的作品為"他自己的讀書心得(Lectionis Suae)",另一人則稱其為"古文選讀(Antiquarum Lectionum)";有人用"花束(νθηρν)",有人用"探索(Ερημτων)"。(7)某些人用"明燈(Λχνου)",某些人用"掛毯(Στρωματε)";某些人用"大全(Πανδκτα)",另一些人則用"赫利孔山(λικνα)"[7],"問題集(Προβλματα)","手冊(γχειρδια)","短劍(Παραξιφδα)"之類的名字。(8)某人用"回憶錄(Memoriales)"作為題名,另一人則用"實踐(Πραγματικ)",還有人用"附錄(Πρεργα)",更有人用"教程(Διδασκαλικ)"。還有諸如"自然史(Historiae Naturalis)","全史(Παντοδαπ στορα)","草地(Pratum)","碩果累累(Πγκαρπον)","論題(Τπων)"之類的書名。(9)很多人稱他們的筆記為"雜記(Coniectanea)",另一些人則稱其為"道德書簡(Epistularum Moralium)","問題或雜題書簡(Epistolicarum Quaestionum aut Confusarum)"。 還有其他很多具有智慧和極其巧妙的書名。[8](10)我自己學識淺薄,思慮不周,倉促付梓再加上文筆粗魯,所以給自己的作品取名為"阿提卡之夜(Atticas Noctes)",因其寫于阿提卡的漫漫冬夜中的緣故。雖然在文風上力求典雅,但是我仍然自承自己的書名遠遜其他所有作家的作品。
(11)我做這些摘錄與筆記的目的也不與我之前提及的大多數作家相同。因為他們全部,尤其是希臘人,在博覽群書后兼收并蓄,匯集成書,僅追求數量的多寡。閱讀這樣的選集只會讓人在昏昏欲睡,心生厭惡,提不起精神去閱讀那些要么令人感興趣要么值得一讀要么有助記憶的章節。(12)而我,則把那位以弗所人(Ephesius)[9] 的廣為人知的諺語銘記在心:"讀書破萬卷,未必得真知(πολυμαθη νον ο διδσκει)"。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閑,從卷帙浩繁的著作中來回穿梭,毫無休息,真可謂是殫精竭慮。我從中選出了一小部分內容,以簡明易讀的方式加以編排,希望能夠要么引導那些孜孜不倦的,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們去追求自由的學習與對有用的技藝的研究,要么把那些碌碌于養家糊口的人從對野蠻粗鄙之事以及對語詞的無知中拯救出來。
(13)筆記中有一些在文法上,邏輯論證上或是幾何學上晦澀難懂之處。也可能會有少許更令人莫名其妙的論及占卜師和祭司的法律的內容。讀者不應當因為它們沒有用處或是難以理解而對其置之不理。我沒有對這些錯綜復雜的問題做一番刨根問底的研究,而僅是奉上最初的成果,作為對各種高雅技藝的預先品嘗。即便是受過一般教育的人,如果沒有耳聞目睹過這些內容,就算沒有害處,至少也屬于孤陋寡聞。(14) 因此,對于那些碰巧有暇并且有興趣翻閱我的嘔心瀝血之作的人們,我愿有如下請求,倘若讀到了什么他們早已知道的內容,不要斥之為眾所周知的陳詞濫調。(15)我的著作頗討人歡喜,因為它既沒有在學校里周而復始教授的內容,也沒有在前人著作中老生常談的內容。(16)此外,如果讀者們從此書中發現了什么新奇的東西,我認為這樣做事公正的:不沉溺于無用的批評之中,而是捫心自問,這些發現,盡管微不足道,但終究是否沒有能激起學習的欲望的能力?或是太過于乏味而不能滋養遲鈍的心靈?或是它們不具備那些種類的萌芽,人們能借此變得更成熟,天性變得更活躍,記憶變得更豐富,演講變得更有力,談吐變得更真誠,閑暇之余更快樂,游戲之時更豪爽?(17)對于那些看起來表達得不夠清晰,或是不太完善的部分,我再次請求我的讀者們,將此書看作是為提供線索的目的而不是為教導的目的而寫作的。這樣,讀者們就可以滿意于它們所指出的道路,如果讀者們愿意的話,可以在書本與教師的幫助下按圖索驥。(18)讀者們要是發現了什么可指摘的內容,則請他們,如果有膽量的話,去指責我從其著作中做摘錄的作家。如果讀者們發現了某些地方的敘述與我的不盡相同,則請他們不要貿然指摘,而是應去考慮為什么如此敘述的理由和這些作者的性,它們是其他作者和我所一致遵循的。
(19)對那些不能在書中找到樂趣或是不能專心于閱讀、提問、寫作,記錄的人來說,對那些不能像我一樣秉燭夜讀的人來說,對那些不能從與相同的繆斯的追隨者的論辯中提高自己,,反倒肆行橫暴之事的人來說好還是遠離"阿提卡之夜",另謀高就吧!有句古話說得好:
夏蟲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nil cum fidibus graculost, nihil cum amaracino sui)
(20)另外,考慮到它可能激起某些半瓶醋的讀者們的憤怒與嫉妒,我從阿里斯托芬[10]的歌隊[11]里借來了幾首抑抑揚格[12]詩,這位具智慧的人士曾將此作為他的作品的觀眾們必須遵守的規矩。 我也將這些規矩推薦給本書的讀者們:無知庸俗,討厭繆斯的戲劇的庸人,既不要碰它也不要接近它,遠離音樂游戲。(21)以下是該詩立下的規矩:
請默不做聲地遠離我們的歌隊;
那些不懂這這樣的語言,或是心靈不潔凈的人;
那些不曉尊貴的繆斯的儀式的人,或是不會舞蹈的人;
我要對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說:
請遠離我們的歌隊;但你們,喚起了我們通宵達旦的狂歡;
它們正適合于我們的盛宴。[13]
(22)我至今已經完成了二十卷的筆記。(23)如果我能活的像神所希望的那樣長的話,我將把照看家庭,教育孩子之余的閑暇時間都投入到搜集與前書相似的簡明有趣的筆記中去。(24)因此此書的卷數,在神的恩惠下,將會與我人生的歲月同步,無論它是長是短。只要保持我現在寫作與做筆記的能力就行了,我并不指望能活的更長。
(25)我把每篇筆記的標題都放在一起,這樣立即就能知道在每卷中能找到和發現什么。
[1] 此句原文不完整,前面有佚失。
[2] 阿提卡 (Attica) 希臘中東部古代地區。東面和南面瀕臨愛琴海,包括薩拉米斯島;主要城市有雅典、比皮拉埃烏斯和埃萊夫西斯。其沿海地區因海上貿易而繁榮。最早的居民是佩拉斯奇人,公元前2000年是邁錫尼文明的中心。約公元前1300年愛奧尼亞希臘人入侵。公元前700年在忒修斯王的努力下,該地區并入雅典。
[3] 繆斯(Μοσαι,Musae)是古希臘神話中科學、藝術女神的總稱,為主神宙斯與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所生。繆斯女神的數目不定,有三女神之說,亦有九女神之說。最經典的九位繆斯的說法是: 歐特碧(音樂)、卡莉歐碧(史詩)、克莉奧(歷史)、埃拉托(抒情詩)、墨爾波墨(悲劇)、波莉海妮婭(圣歌)、特爾西科瑞(舞蹈)、塔利婭(喜劇)、烏拉妮婭(天文)。
[4] 比喻原始形態的材料。作者以此為書名,是對自己的著作的自謙說法。
[5] 是在為紀念雅典娜女神而每四年舉行一次的泛雅典娜節(Panathenaea)上獻給雅典娜女神的嶄新的繡袍,由雅典城的處女們織就,上繪神話傳說,英雄業績,阿提卡的歷史場景,名人肖像等圖案。作者以此為書名,有炫耀自己的著作的內容就像繡袍上的圖案一樣五花八門之意。
[6] 據古希臘神話傳說,宙斯出生時,正值其父克洛諾斯當權,母親瑞亞害怕宙斯被其殘暴多疑的父親吞食,遂將其藏到克里特島,交由三位仙女撫養。在島上,有一只母山羊為他提供神圣的乳汁,一只雄鷹則給他帶來仙酒。每當他哭叫時,瑞亞的仆人們就到搖籃邊為宙斯跳舞,并用短劍敲擊銅盾掩蓋他的哭聲,因此克洛諾斯一直未發現這一秘密。宙斯在島上24小時天茁壯成長。24小時,他和母山羊玩耍時不小心推倒了她,摔斷了一支美麗的羊角。仙女阿瑪爾忒亞趕忙為她治傷,宙斯則拾起這只羊角,賦予它神奇的魔力,并將它贈給了這名善良的仙女。這只羊角從此被稱為"阿瑪爾忒亞之角",又稱為"豐饒之角",因它能出產各種美味的食物。作者以此為書名,有炫示自己的著作的內容就像"豐饒之角"一樣豐富多彩之意。
[7] 赫利孔山(λικνα),比奧細亞的名山,是阿波羅和文藝女神繆斯的圣地。
[8] 上面所引的30個書名之中,半數可以確定其作者,其中許多書名見于本書各處。
[9] 指赫拉克利特(ρκλειτο,公元前540年-前480年),伊奧尼亞哲學家,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生于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他本來有權繼承王位,但是他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則跑到女神阿爾忒彌斯廟附近隱居起來。波斯國王大流士曾致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講解自己的學說。但被其傲慢地拒絕了。赫拉克利特認為萬事萬物的本源是火,宇宙就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律而變動。這尺度和規律就是所謂的邏各斯(λγο)。其生平事跡可參見《名哲言行錄》(第歐根尼·拉爾修著,馬永翔 、趙玉蘭、祝和軍、張志華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之第九卷及時章《赫拉克利特》篇。其著作之中譯本可參見《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著,[加]羅賓森、楚荷中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0] 阿里斯托芬(ριστοφνη,,約公元前448年—前380年),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雅典公民,生于阿提卡的庫達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雅典度過,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有交往。相傳寫有四十四部喜劇,現存《阿卡奈人》、《騎士》、《和平》、《鳥》、《蛙》等十一部,均屬現存于世的最早的希臘喜劇。有"喜劇之父"之美稱。其著作的中譯本可參見《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張竹明、王煥生譯,譯林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6、7卷。
[11] 歌隊是古希臘戲劇中的一個特殊角色,一般由十二人或十五人組成,其成員頭戴面具,一邊舞蹈一邊歌唱,向觀眾介紹劇情,發表見解,進行評述,有些類似于現代戲劇中的旁白。
[12] 抑抑揚格是由兩個非重讀音節和一個重讀音節組成的音步。含三個音節,即輕——輕——重。
[13] 這段文字改編自阿里斯托芬的喜劇《蛙》第354-371行。中譯文可參見《古希臘悲劇喜劇全集》(張竹明、王煥生譯,譯林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卷之《蛙》邊碼第354-371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