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有效改變人類的認知,重建人機相互協作的關系。的自動駕駛正在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翻譯、寫作、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
我們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嗎?
我們真的準備好與人工智能共同發展了嗎?
我們該如何在心理上將人和機器擺在正確的位置?
我們該如何規劃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生活……
當人工智能時代成為必然,李開復、王詠剛編著的《人工智能》一書告訴我們:個人應該做些什么,才能避免被AI取代?企業應該如何升級,才能在新的商業變局到來前抓住先機?
我們無需擔憂和懼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要做的,應當是盡早認清AI與人類的關系,了解變革的規律,更好地擁抱新時代的到來。
2017年是"人工智能應用元年",人工智能將引領一場比互聯網影響更為深遠的科技革命。
本書是了解人工智能的推薦閱讀之作,你對人工智能的一切疑問,好讀易懂,有趣有料。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剛攜手解讀:人工智能時代,個人與企業如何找到人機協作的新位置。
人工智能將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不僅在高科技領域,任何企業都需要盡早引入"AI+"的思維方式。
人工智能將部分取代人類的工作,程式化的、重復性的技能將失去價值。我們的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讓自己強大到不會輕易被機器撼動。
李開復,李開復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國北京創立創新工廠,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創新工廠立足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領域。在此之前,曾就職于谷歌、微軟、蘋果等世界尖科技公司,并分別擔任全球副總裁職務。曾以高榮譽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并于1988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分別于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學榮譽博士、卡內基梅隆大學榮譽商業管理博士。李開復博士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的院士。曾任美國"百人會"副會長。2013年當選為《時代周刊》全球具影響力100人。
及時章 人工智能來了
人類,你好!
無處不在的人工智能
智能助理?
新聞推薦和新聞撰稿
機器視覺?
AI 藝術?
新一代搜索引擎?
機器翻譯?
自動駕駛?
機器人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AI小百科:人工智能的定義
第二章?AI復興: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
第三次AI熱潮:有何不同?
用高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看 AI 發展史
今天的人工智能是"有用"的人工智能
圖靈測試與及時次AI熱潮
AI小百科:圖靈測試
我挑戰圖靈測試的故事
語音識別與第二次AI熱潮
生不逢時的我?
語音識別的研發故事?
解雇語言學家的故事?
深度學習助力語音識別
深度學習攜手大數據引領第三次AI熱潮
從神經網絡到深度學習
谷歌大腦:世界最強大的深度學習集群
AI小百科:什么是深度學習?
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基石
有大數據就有人工智能的機會
AI小百科:深度學習"三巨頭"和傳奇的辛頓家族
第三章 人機大戰:AI真的會挑戰人類?
AlphaGo帶給人類的啟示究竟是什么?
DeepMind:會打游戲的人工智能
德州撲克:開啟新世界的大門?
AI小百科: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奇點來臨?
霍金的憂慮
理智分析:人類離威脅還相當遙遠
今天的人工智能還不能做什么?
跨領域推理
抽象能力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常識
自我意識
審美
情感
第四章 AI時代:人類將如何變革?
從工業革命到文藝復興
AI會讓人類大量失業嗎?
哪種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
大部分工作將發生轉變而非消失
AI只是人類的工具
自動駕駛:AI較大的應用場景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簡史
AI小百科:自動駕駛的六個級別
自動駕駛的普及:中國有機會扮演關鍵角色
智慧金融:AI目前最被看好的落地領域
金融行業AI應用成功案例
AI科學家的土豪人生
智慧生活:從機器翻譯到智能超市
智慧醫療:AI將成為醫生的好幫手
藝術創作:AI與人類各擅勝場
人類將如何變革?
走出金字塔模型
用開放的心態迎接新世界
第五章 機遇來臨:AI先行的創新與創業
大時代,大格局
AI將成為國家科技戰略的核心方向
從谷歌的"AI先行"看科技企業的AI戰略
科技"巨頭"的潛在威脅
AI創業是時代的最強音
偉大的創業需要生逢其時
人工智能的商業化路線圖
AI創業的五大基石
AI創業的泡沫現象及六大挑戰
AI是中國創新、創業的好機會
AI領域,中國人/華人已是科研中堅
中國有獨具優勢的AI創業環境
AI黃埔軍校——微軟亞洲研究院
創新工場的AI布局
第六章 迎接未來:AI時代的教育和個人發展
AI時代該如何學習?
AI時代該學什么? AI時代的教育要關注什么? 有了AI,人生還有意義嗎?
人工智能來了!AI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社會與經濟形態。歷史會將這個時代與20世紀70年代的PC 萌芽、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興起相提并論嗎?當史蒂夫?喬布斯、比爾?蓋茨為每個桌面、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臺電腦的夢想而努力創業時,當楊致遠、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為整合全球信息、構建連接全人類的互聯網世界而銳意創新時,他們是否能預見到人工智能將如此快地來到我們身邊,并在21世紀早期就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從技術的社會價值來看,我認為,人工智能的社會意義將超越個人電腦、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特定的信息技術,甚至有極大的可能,在人類發展目前,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回想一下,1760年前后,當改進的紡織機、蒸汽機開始在英國大量取代手工勞動,當林立的煙囪宣告工業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經濟發生了多么大的變化!大量依附于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的手工勞動消失,農民和手工業者成千上萬地轉化成產業工人,進入工廠、礦山,人們開始利用火車、輪船出行,整個世界的格局有效改變。類似地,19世紀以電氣技術、內燃機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20世紀以原子能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工作方式、社會結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周期。
從18世紀至今,300余年間,這個世界通過三次工業革命,完成了自動化、電氣化、信息化的改造。與工業革命前的中世紀相比,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不同的、由現代科技支撐和推動的全新家園。那么,接下來,人類的發展方向又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在21世紀,還有哪一種技術可以和歷次工業革命中的先導科技相提并論的話,那一定是正在步入成熟增長期的人工智能技術。以交通為例, 蒸汽機、內燃機、燃氣輪機、電動機的發明讓我們的出行一下子從人抬馬拖 的農耕時代,躍入了以飛機、高鐵、汽車、輪船為代表的現代交通時代;在人工智能時代,僅自動駕駛技術一項,就足以有效改變我們的交通出行方式,足以和此前汽車、飛機的普及相提并論。事實上,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都可能引發顛覆性的變化,帶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歷史必將如實地 記錄下這一次的產業變革——此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必將是人工 智能!
2017年1月,我在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有幸聆聽了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著名經濟學家伊安?戈爾丁(Ian Goldin)對世界現狀與人類變局的看法。他說,今天世界面臨的三個挑戰是:
1.人類趕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來不及調整適應;
2.人類之間的相互連接以及信息的迅速傳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
3.對個人或國家短期有益的事情,有可能傷及世界的整體利益。
伊安?戈爾丁教授并不是在用悲觀的心態來看待今天的世界。事實上,他是《發現的時代:應對新文藝復興的風險及回報》一書的作者。在該書中,他用詰問的方式,探尋以下問題的答案:
?我們生活在科技如此進步的時代,為什么還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平等?
?人類的健康、人均壽命、全球的財富、教育、科學發現等,都有的發展,但人們為什么還充滿了焦慮?
?發展的代價是什么?
在伊安?戈爾丁教授看來,今天這個時代與發生在歐洲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相似。例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是今天世界的科技主題,其實也是14世紀到16世紀間歐洲思想解放、文藝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當年,以古登堡印刷機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技術迅速將科技、文學與藝術知識推廣到歐洲的每一座中心城市,這與今天的互聯網普及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世界,其實也像中世紀的歐洲一樣,面臨諸多棘手的難題,如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傳染病問題、戰爭問題等。一方面,科技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引領時代潮流;另一方面,世界仍動蕩不安。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與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的全球社會、經濟結構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不平衡和內在的變革需求。
伊安?戈爾丁教授說:"科學的快速發展應該能讓大家看清我們許多舉動的后果,把全球的頭腦和智慧都加在一起,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來說,我們充滿能力。但是我們的政治系統,全球的政治結構、宗教機構等,都還停留在20世紀50年代,進化的速度出奇地緩慢......所以,在這個`發現的時代`,我們應該重新設置我們的頭腦地圖、政治地圖、經濟地圖。"
伊安?戈爾丁教授將科技與文藝復興和思想啟蒙聯系在了一起。這為我們認識人工智能等未來科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如果我們僅僅將人工智能時代看作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那么,我們的論述將局限于科學與技術層面,而忽略因技術變革而造成的社會、經濟、心理、人文等層面的巨大波動。
如果我們關注的是未來科技影響下的人類整體,是人與AI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人類社會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如何轉型和演進,那么,將今天這個時代稱為人類歷目前的第二次文藝復興也許就是恰如其分的。當哥白尼用日心說改變人類對天體運行的認知,與舊的世界有效決裂時,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有效改變人類對機器行為的認知,重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相互協作關系; 當哥倫布在大航海時代里次站在新大陸的土地上,用航海大發現重構整個世界的地理與政治地圖時,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用的自動駕駛重構我們頭腦中的出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當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用劃時代的藝術巨構激發全人類對美和自由的追求時,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機器翻譯、機器寫作、機器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
技術不僅僅是技術。技術的未來必將與社會的未來、經濟的未來、文學藝術的未來、人類全球化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
人工智能不僅是一次技術層面的革命。人工智能因為對生產效率的大幅改進,對人類勞動的部分替代、對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而必然觸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的未來必將與重大的社會經濟變革、教育變革、思想變革、文化變革等同步。我們無法拋開可能產生的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社會倫理問題等單獨討論技術本身,這就像我們無法拋開人類思想的啟蒙而單獨談論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繪畫與音樂作品一樣。
人工智能可能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更有可能成為人類社會全新的一次大發現、大變革、大融合、大發展的開端。
這是復興的時代,這是發現的時代,這是人工智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