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窮苦人家的出身,以二十五歲短暫生命,為我們上演了一出充滿憂郁與傷感的人生活劇。 她曾有鮮活的青春,在最鮮活的時候,她把它掐死;她曾有飽滿的生命,在最飽滿的時候,她把它窒息;她曾有最自然無痕的表演,在最自然無痕的時候,她停下腳步……她就是默片時代的無冕皇后阮玲玉。本書以百余幅珍貴罕見歷史照片,講述阮玲玉短暫而凄婉的藝術人生。
我喜歡看樣子。所謂“民國范兒”,先是一種“樣子”吧,和如今滿眼所見不一樣。今人要“看”民國,只能是照片和影像了。民國的真滋味還在民國老電影:《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時的導演和演員不知遭什么“民國范兒”,他出來就是啊。
陳丹青摘自《新周刊》
序言論“人言可畏”魯迅
引 子
國葬: “近代國際上之較大的葬禮”
阮鳳根 上海 張家四少爺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掛名的夫妻》——銀幕處女作
從阮玉英到阮玲玉
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阮玲玉年”
曾經恍然如夢
故都春夢中的夕陽殘夢
野草閑花不當春
“聯(lián)華”中的“無冕影后”
人生可否有續(xù)集?
大時代的“摩登”女性
游離于兩個負心的男人之間
魂兮不歸來茫茫香雪海
神女應無恙 回蕩新女性的絕響
天邊那一顆孤寂的冥星
三角戀愛背后的風波迭起
國風送別麗人魂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張、唐鬧劇的收場與結束
死因隱情之謎和遺書真?zhèn)纹平?/p>
兩篇奇文浩長風
附錄 阮玲玉電影作品
阮玲玉所獲獎項
國葬: “近代國際上之較大的葬禮”
1935年3月,大地從遠處的天際微微閃現出一絲春意,但依然深鎖在春寒料峭之中,浦江兩岸依然迷霧蒙蒙,涼氣襲人。
3月9日的這24小時,上海各大小報都在顯著位置醒目地刊出一條爆炸性的新聞:著名影星阮玲玉自殺離世,年僅25歲。報上同時還刊登了這樣一副順口的對聯(lián): “傾國影星,舊同居新同居失足同居;一代才女,寫愛情演愛情非命愛情。”押韻對稱的一句話,通俗易懂,真是一語道來又寫出道盡了這個時下正炙手可熱、光彩照人的當紅影星為情殞命的個中原委。
在通往萬國殯儀館的途中,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據當時的報道不統(tǒng)計,大約有30萬各階層的民眾自發(fā)涌向街頭、殯儀館和下葬的墓地,為一代影星送行。在充滿極端悲涼的一陣陣哀樂聲中,一隊送殯的靈車緩慢地向聯(lián)義山莊墓地駛去。長達十多公里的憑吊隊伍,欷欺飲泣,沉痛悲憤,連綿壯觀。阮玲玉身穿她生前最喜愛的淡紫蜜色繡花旗袍躺在精致黃銅鑲邊靈柩百花叢中,她走的是那么突然,同時也是那么安詳,30片安眠藥讓一個正處在寶貴的花樣年華和演藝事業(yè)燦爛黃金期的女子,就這樣來去匆匆地給她短暫流星般的生命,畫上了一道閃亮然而又是稍縱即逝的弧線。
送葬多達30萬的人頭攢動,恐怕就連部級的葬禮標準也未及這樣的隆重場面,第二天,美國《紐約時報》刊發(fā)了及時版頭版頭條消息,稱其為“近代國際上之較大的葬禮”。文中還配發(fā)了一幅插圖,送葬行列中有一壯漢,頭扎白布,身穿龍袍,其寓意為:倘若中國仍有皇帝,也會前來參加葬禮。美國洛杉磯報刊上也報道了上海為阮玲玉舉殯的新聞,題目是《三十萬群眾送中國女明星之喪》,文內云: “仰慕阮女士才華而專程前往瞻謁遺容者逾十萬,悲壯熱烈之情形,較范倫鐵諾死時,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