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不知作者何人,亦不知成書于何時,自漢劉向父子校定,晉人郭璞為之注解,始成今日面貌。其內容包羅萬象,舉凡山川、物產、醫藥、神鬼、禮樂、傳說無不涉及,向來被視作奇書,前人或用于考地理,或用于證古史,或借以識遠方異物,或據以演小說傳奇。近代以來更發現其中不乏可與殷墟甲骨、戰國楚簡相印證者,更可見其內容多淵源有自,斷非一句想象、神話所能概括。由于該書來源復雜,內容豐富,文字簡古,故而歷代學者對其聚訟不已,卻少有定論。讀者不妨深入其中,自行探求文字背后的隱秘。
陳絲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碩士學位,后赴美國留學,獲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插畫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后定居德國,目前是自由插畫家,繪本作家,作品曾入選美國插畫年鑒。
孫見坤: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在讀研究生,著有《山海經新釋之山經略解》。
《山海經》
山經
南山經
鹿蜀
旋龜
鯥
猼訑
……
九尾狐
赤鱬
鴸
……
蠱雕
鳳皇
颙
龍身人面神
西山經
……
蔥聾
《山海經全本》
"
南山經
《南山經》所描述的地域范圍,東起今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中國海,包括現今的浙、湘、閩、贛、粵五省。但不包括今廣西、貴州、云南等地,也不包括廣東西南部高雷一帶和海南島。
《南山經》之首①曰山②。其首曰招搖之山③,臨于西海④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⑤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⑥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⑦,食之善走。麗之水⑧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⑨,佩之無瘕⑩疾。
注譯
① [首]:歷來的注者幾乎都對此字略而不談,或徑以"開始 "釋之??此茮]有任何問題 ,但在結尾計數之時,"某某經"同"之首"之間的山皆不計入(唯《南山經》不同,詳下)。這里的"首"字并非"開始"之意。汪紱《山海經存》云:"曰山之首自招搖以至箕尾,則是此十山皆山脈也。"其義庶幾近之,則此處的"首"大致相當于"組"或"山系"之意。
② []:音卻。古"鵲"字。
③ [《南山經》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此句與其余四經不類,似當作"《南山經》山之首,曰招搖之山"。但是《南次一經》經末計數時仍將山計入,亦與其余四經不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以為"《南山經》之首曰山"以下當有闕文。
[招搖之山]:《呂氏春秋 本味篇》"招搖之桂",高誘注曰:"招搖,山名,在桂陽。"譚其驤先生據馬王堆所出土之"漢初長沙國西南隅深平防區圖"定此山即今廣東連州市北湘粵界上的方山。
④ [西海]:今珠江三角洲一帶古時的海面。
⑤ [榖]:音古。木名,即楮樹,又名構,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集注》云:"榖即今構樹是也,榖構同聲,故榖亦名構",關中地區謂之構桃。初夏開淡綠色小花,雌雄異株,雄花柔荑花序下垂,狀如初秀之谷穗而小,雌花球形花序。果圓球形,紅色,可食。果表面密布紅色柔軟針刺,如日之光芒四射,古人誤認果為花,故后文云"其華四照"。后文"迷榖"大概是雌榖、母榖,迷、元音近相通。
⑥ [禺]:音域。獸名。其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或以為即狒狒。
⑦ [狌狌]:狌,音星。即猩猩,我國南部曾有分布。狌為猩的異體。
⑧ [麗之水]:,音基。即今連江。
⑨ [育沛]:郭璞《山海經傳》云:"未詳。"章鴻釗《石雅 珍異》云:"竊謂育沛即琥珀也。育沛與琥珀音相近?!侗静菥V目》引宋大明《本草》云:琥珀破結痂。則功用亦同。"又云:"琥珀率產海岸,而育沛亦見于麗注海之處,其產狀又同,是育沛即琥珀無疑。"章氏說育沛即琥珀極精準,唯功用之證難以成立,大概誤以為瘕即痂也。
⑩ [瘕]:音假(三聲)。病名。本指女性腹部腫脹結塊之類的疾病,此處指腹內寄生蟲病。
《南山經》組山叫山。這一組中的座山叫招搖之山,它位于西海的岸邊,山上多桂樹,又多出產金屬礦石及玉石。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但長著青色的花,它的名字叫祝馀,吃了它就不會感到饑餓。又有一種樹,它的樣子像構樹但有著黑色的花紋,它的花好似陽光照耀四方,它的名字叫迷榖,把它佩帶在身上就不會迷路。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禺但長著白色的耳朵,既能夠伏地爬行,又能夠像人一樣行走,它的名字叫狌狌,人吃了它可以跑得快。麗之水從這里發源,向西流注入大海,其中多產琥珀,人佩帶后可以不得寄生蟲病。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①木,多白猿②,多水玉③,多黃金。
注譯
① [棪]:音演。樹名。郭璞《山海經傳》曰:"棪,實似柰,赤可食。"
② [白猿]:古之白猿屬的一種,與今天俗稱白頭的白猿不同。
③ [水玉]:即水晶。
再往東三百里,是堂庭之山,山上多棪樹,又有很多白猿,多產水晶及黃色的沙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①,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譯
① [猿翼之山]:"猿翼"當作"即翼",與下文"即翼之澤"相對應。
② [蟲]:音毀。毒蛇名?;蛞詾榧唇裉斓奈宀缴摺9薄渡胶=泜鳌吩疲?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蟲,古虺字。"《說文解字 蟲部》曰:"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細微,或飛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為象。"注意,這個"蟲"不是"蟲"的簡化字,《山海經》中"蟲"與"蟲"的區分是很清楚的。
再往東三百八十里,是即翼之山,山中有很多怪獸,水里多產怪魚,多產白玉,多有蝮蟲,多有怪蛇,多生怪木,人是不可以上去的。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①,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②,其名曰鹿蜀,佩③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④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⑤,佩之不聾,可以為底⑥。
注譯
① [杻陽之山]:杻,音紐。
② [其音如謠]:指鹿蜀的叫聲像人在歌唱。
③ [佩]:指佩帶鹿蜀的皮毛。
④ [虺]:音毀。毒蛇名。
⑤ [判木]:劈開木頭。
⑥ [底]:通"胝",音之。手掌或腳底的繭子。"為底",治療繭子。即是說旋龜之甲可以用來刮磨繭子。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是杻陽之山,山的南面多產赤金,山的北面多產白金。山中有一種怪獸,形狀像馬卻長著白色的頭,身上的斑紋像老虎但尾巴卻是紅色的,吼叫的聲音像人唱歌,它名叫鹿蜀,人佩帶上它的皮毛可以子孫繁多。怪水從這里發源,向東流入憲翼之水。水中有很多玄龜,它們的形狀像是普通的烏龜,但卻長著鳥一樣的頭和蛇一樣的尾巴,它名叫旋龜,它的叫聲像劈開木頭時的響聲,人佩帶它可以不耳聾,還可以用它來治愈手掌或腳底的繭子。
又東三百里,曰柢山①,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②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③,冬死而夏生④,食之無腫疾⑤。
注譯
① [柢山]:柢,音蒂。
② []:音邪。當作"胠",即魚脅,亦即魚的肋骨部分。
③ []:音陸。郭郛《山海經注證》認為是鯪鯉,即。
④ [冬死而夏生]:這里所說的應該就是蟲魚冬眠夏蘇的現象。
⑤ [腫疾]:即癰,中醫指皮肉間的化膿性疾病。
再往東三百里是柢山,山中多水流,但沒有花草樹木。有一種魚,形狀像牛,住在山坡上,長著蛇一樣的尾巴,還有翅膀,它的翅膀則長在脅骨上,鳴叫的聲音像犁牛,它名叫,冬天蟄伏而夏天復蘇,人吃了它可以不患癰腫病。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②而有髦③,其名曰類④,自為牝牡⑤,食者不妒。
注譯
① [亶爰之山]:亶,音纏。爰,音源。
② [貍]:音離。即貍貓。
③ [髦]:音毛。頭發。
④ [類]:或稱靈貍、靈貓。楊慎《山海經補注》中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獸,土人謂之香髦,具兩體。"
⑤ [自為牝牡]:牝,音聘,雌性的(鳥獸)。牡,音母,雄性的(鳥獸)。"自為牝牡",即雌雄同體。
再往東四百里,是亶爰之山,山中多水流,但沒有花草樹木,人不能攀登上去。有一種獸,它的形狀像貍貓卻長著頭發,它名叫類,雌雄同體,人吃了它就不會妒忌別人。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①,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②,食之無臥③。
注譯
① [猼]:猼,音伯。,音儀。
② []:,音廠。,音夫??赡芫褪谴鲃?,今天俗名"雞冠鳥""山和尚"。似雀,頭上有很大的棕栗色羽冠。經文中說它"三首",或即指其羽冠。
③ [無臥]:不需睡眠。
再往東三百里是基山,山的南面多產玉石,山的北面有很多怪樹。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羊,長著九條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長在背上,它名叫猼,人們佩帶上它的毛皮就會無所畏懼。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雞卻長著三個腦袋和六只眼睛,六只腳和三只翅膀,它名叫,人吃了它就可以不用睡覺。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①。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②。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③,名曰灌灌④,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⑤,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注譯
① [青]:當作"雘"。雘,音臥。一種青色的礦物顏料,即現在的石青、白青之類。古人常用來涂飾。
② [食者不蠱]:蠱,病名。此處具體所指不詳,也有可能是指蠱毒。"食者不蠱",是說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氣,不生蠱病,或不中蠱毒。
③ [呵]:音喝。指人互相呵斥的聲音。
④ [灌灌]:可能是今天的鸛。
⑤ [赤]:人魚之類。,音如。有人認為是鯢魚,有人認為是,還有人認為是方頭魚。當以鯢魚為是。鯢,或作,也就是俗稱的娃娃魚。方頭魚的樣子距"魚而人面"的描述相差太遠。而這個名字是近代從馬來語中音譯而來的,只不過是碰巧同音而已。
再往東三百里,是青丘之山,山的南面多產玉石,山的北面多產青雘。有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狐貍卻長著九條尾巴,吼叫的聲音像嬰兒在啼哭,能吃人;人吃了它可以不生蠱病,不中蠱毒。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斑鳩,叫聲像人在互相呵斥,它名叫灌灌,人佩帶了它的羽毛可以不迷惑。英水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即翼之澤。澤中多赤,它的形狀像魚卻有著人的面孔,叫聲如同鴛鴦,吃了它可以不生疥瘡。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東海,多沙石。汸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④,其中多白玉。
注譯
① [箕尾之山]:箕,音基。可能是今廣東潮汕或福建廈門附近濱海的某山。
② [踆]:"蹲"的古字。這里是臨于海上之意。
③ [汸]:音方。
④ [淯]:音欲。
再往東三百五十里,是箕尾之山,山的尾端位于東海岸邊,多有沙石。汸水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淯水,水中多產白玉。
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①一璋玉瘞②,糈③用稌米④,一璧,稻米⑤,白菅⑥為席。
注譯
① [毛用]:當作"屯用"。毛,楚簡作;屯,楚簡作,形近而訛也。熙先生與裘錫圭先生發現在信陽楚簡中"屯"字與"皆"字對應。《考工記 玉人》云:"諸侯純九,大夫純五",鄭康成《注》云:"純猶皆也。"純從屯得聲,二字古通用。純猶"全"意,屯、全古音近,則此處的"毛用"即"屯用",亦即"全用"。全,《考工記 玉人》云:"天子用全",鄭司農云:"純色也。"鄭康成云:"純玉也。"同書《考工記 弓人》云:"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為良。"鄭康成云:"全,無瑕病者。"則"全用"即指祭祀時用純色無瑕的玉。此說本鄒智先生,參閱其《楚簡文字在疑難字句考訂上的運用》一文。
② [瘞]:音義。埋物以祭地神。
③ [糈]:音許。祭神用的米。
④ [稌米]:粳米。稌,音圖,粳稻。
⑤ [一璧,稻米]:這四字在經文中捍格難通,當是衍文。
⑥ [菅]:音監。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可編席。
總計山山系,從招搖之山起到箕尾之山止,一共十座山,行經二千九百五十里。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鳥的身子、龍的頭。祭祀山神的典禮:將純色無瑕的玉璋埋入地下,祀神的精米用粳稻米,用白茅草來編織神的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