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是籠罩在20世紀亞洲歷史上的黑暗陰影,它也是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上廣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較之下,發生在這場惡名昭彰的屠殺之前的那長達一個月的戰爭在英語世界卻從未被人完整地講述。何銘生的《南京1937:血戰危城》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用震撼人心的文字描述了贏得淞滬會戰之后的日本軍隊如何以破竹之勢向南京推進,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證明了其野蠻程度。
《南京1937:血戰危城》在駐東亞博學記者何銘生的筆下,南京保衛戰的史詩故事和南京大屠殺的黑暗篇章被生動詳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因《上海1937》一書而獲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重要的史實紀錄者的身份,因這部開創性的敘事史著作而得到鞏固。
何銘生(Peter Harmsen),丹麥人,曾在臺灣大學學習歷史,二十多年來一直在東亞任駐外記者,為法新社、彭博新聞社、經濟學人智庫服務過,1998~2009年在中國大陸生活和工作。2013年出版的著作《上海1937:法新社記者眼中的淞滬會戰》(Shanghai 1937: Stalingrad on the Yangtze)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暢銷圖書。
譯者簡介
季大方,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等,撰寫及翻譯著作十余部。
毛凡宇,江西財經大學副教授,博士,先后在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和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訪學,主持完成多項省級課題,并十余篇。
魏麗萍,畢業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現任教于江西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曾參與廣東省政府外宣工作,并為廣東省高院、檢察院、2010廣州亞運會和深圳大運會等單位和項目擔任翻譯。
致謝
作者按
前言
及時章 新的戰斗打響了
第二章 “出擊!”
第三章 跨越戰線
第四章 太湖之戰
第五章 嚴冬
第六章 兵臨城下
第七章 決定性的日子
第八章 淪陷
第九章 恐怖
第十章 劫后
附錄 戰斗序列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這部了不起的作品填補了論述第二次中日戰爭的英文著述中的明顯空白,首次闡述了1937年的南京戰役。作者將出自中國、日本和西方資料來源的研究生動地交織進對軍事、外交和文職上下各層面的真知灼見之中。何銘生的這部作品引人矚目,眼光獨到,也許是因為只有一個外國人才能夠客觀地對待中日兩國之間的激烈沖突。
—— 理查德 B. 弗蘭克(Richard B. Frank),
《瓜達爾卡納和垮臺》作者
何銘生再次巧妙地將源自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廣泛素材編織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示出緊張的個人經歷和震驚世界的國際沖突。……當我們注視著一個新近崛起的中國時,何銘生使我們清醒地認識了更接近于中國意識表面的巨大災難。……何銘生的戲劇化風格為描述20世紀歷史的強大作品增添了一種扣人心弦的小說般的品質。
——羅伯特 A.卡普(Robert A. Kapp),
《四川省和中華民國:省級軍閥與中央政權,1911—1937》作者,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前主席
通過闡明蘇聯空軍參戰與援助國名黨軍隊的重要性,何銘生澄清了此場戰爭中一個不那么為人所了解的側面……書中末尾一章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是有力的描述,也許還是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讓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的重要分析。《南京1937》本身就是一本關于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著作,也是他另一部作品《上海1937》的續篇。
——J.布魯斯 雅各布斯(J. Bruce Jacobs),
莫納什大學亞洲語言與研究系榮休教授
何銘生很好地把南京陷落的本質和廣度聯系了起來。他所寫的書經過了深入研究,讓人手不釋卷。他的視角既有戰略層面,也有戰術層面,其觀察既有立足當地的細膩描寫,也有來自國際背景的高屋建瓴……我愿意將此書推薦給那些想了解在西方國家卷入之前的遠東地區的戰爭本質的人。
——克里斯 巴克姆上校(Major Chris Buckham),
軍事評論員
何銘生從外交和軍事兩個視角熟練地解釋了大到軍隊調遣,小到單個士兵行動的許多事件,包括中日兩國在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上的考慮,同時巧妙地為南京的淪陷做了鋪墊……何銘生在繼續為二戰亞洲戰場的起源提供深受歡迎的、可讀性強的、多視角的解讀,而這正是其他著述在匆忙地尋求珍珠港事件之后其他事件的真相時通常會掩飾的。
——《戰略之頁》(Strategy Page)
著重于軍事方面的杰出的……客觀公正的、善于分析的、清醒冷靜的論述……《南京1937》是一項令人驚嘆的研究成果,何銘生那戲劇化的敘事風格可令讀者身臨其境。
——《日德蘭郵報》(Jyllands Posten)
記者的敘事技巧結合研究人員的完整方法,由此產生了這部描述1937年初冬中日兩國軍隊爭奪南京之戰的引人入勝的作品……此書為那些對軍事細節情有獨鐘的讀者提供了極多信息,并通過包括進高級政治的各個層面,增添了視角,啟迪了思維……好極了!
——《周末報》(Weekendavisen)
今天,每當我們提到民國時期的南京,首先就會想到強奸、掠奪和大屠殺。但是,南京城淪陷于日本侵略者魔爪的慘痛經歷遠遠不止于這些……何銘生不僅從軍事戰術上闡述了中華民國首都的淪陷,他還解釋了其幕后的外交活動,并轉述了一些參與其中的個人的敘述。異乎尋常的是,他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反映日本人的觀點。書中所列出的廣泛來源表明,以中國人的視角所做的陳述,很少能歷經日軍占領、國共內戰以后而幸存下來……書中所表述的一些觀點,是大多數讀者之前不會遇到的。非常值得一讀。
——《亞洲評論》(The Asian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