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圣雄:梁漱溟傳圖書
人氣:95

中國圣雄:梁漱溟傳

中國*后一位儒家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馬勇]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馬勇作品集歷史名人傳記系列
  • 國際刊號:9787506080545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6
  • 印刷時間:2015-06-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梁漱溟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國學大師,有著"中國一位儒家"之稱。他終生致力于中國文化的復興,投身于鄉村建設運動和中國教育事業,并親歷國共和和談、為建設新中國作參謀。無論時代更迭,他始終追尋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活著為什么;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

編輯推薦

馬勇說:"有朋友問,如此頻繁寫作一個人物,是否在浪費生命炒冷飯。我是這樣想的:一個人的學術生命確實不是無限長,但一個人如果用幾十年時間持續關注一個人物,過若干年有新史料、新發現,這本身就是一種學術精神,是執著。"如此"執著"下寫就的梁漱溟傳記,一定有之處。

馬勇作品集歷史名人傳記系列

趕潮的人:蔣夢麟傳

盜火者:嚴復傳

民國遺民:章太炎傳

帝國設計師:董仲舒傳

作者簡介

馬勇,男,1956年1月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學術史及儒家經學、近代中國文化、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化史、中國文明史等研究,所著《漢代春秋學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99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及時屆青年成果專著類二等獎;《梁漱溟評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992年獲華東地區政治理論讀物一等獎,1995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青年成果專家提名獎;聯合主編的《中國現代化歷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一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郭沫若歷史學獎等;所著《從維新運動到義和團》(《中國近代通史》第四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獲新聞出版總署首屆"三個一百"原創工程獎、中國社會科學院成果獎及第七屆國家圖書獎等;所著《1911年中國大革命》獲廣東南方閱讀盛典2011年"最受關注歷史類圖書"獎、《中華讀書報》評為"2011年十大好書"、"2012書業發展論壇十大好書"、《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度圖書等。

目錄

及時章 舊時代的造反者

一、敗落的仕宦之家

二、不一樣的童蒙教育

三、終極關懷的迷思

四、少年革命家

第二章 對生命意義的疑惑

一、私有的罪惡

二、皈依佛法

三、究元決疑

四、替釋迦牟尼"說法"

第三章 為往圣繼絕學

一、回到世間來

二、東西文化問題緣起

三、中西印文化

四、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五、新文化運動的盟友

第四章 為萬世開太平

一、再現講學之風

二、困惑與求索

三、為萬世開太平

四、重建鄉土中國

五、在"中國問題"大背景下

第五章 讓夢想變成現實

一、聚集同志小試牛刀

二、正式開啟鄉村建設運動

三、"政學合一"的嘗試

四、讓成功遍布齊魯大地

第六章 為國難東奔西走

一、風雨飄搖中的"世外桃源"

二、獻策當局,反對不戰而退

三、"孔夫子"與"馬克思"對談

四、建言中樞

五、戰地巡歷引發的感觸

第七章 "中國的圣雄甘地"

一、整合"第三方面"

二、政治危機日趨加深

三、"民盟之父"

四、大難不死,文化托命

五、故鄉再婚

第八章 為建國而調解

一、保持"第三者"的獨立

二、八年努力無法結束

三、親歷國共和談

四、慘案促使轉變

五、無可為,拔腳走開

第九章 為農民仗義執言

一、 中南海的"座上客"

二、知識分子改造

三、為農民執言

四、你以為你是誰

第十章 十年寂寞與無奈

一、我是誰

二、遭受批判

三、 做書齋里的學問

四、與右派朋友的同與異

五、動輒得咎的歲月

第十一章 風雨后見彩虹

一、風雨到來

二、終極關懷

三、沉默的羔羊

四、不鳴則已

五、返璞還俗

尾 聲 夕陽下喃喃自語

在線預覽

一、敗落的仕宦之家

梁漱溟初名煥鼎,字壽銘,后改字漱溟,溟有時亦寫作冥。清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即公元1893年10月18日重陽節,出生于北京西城安福胡同一個官宦人家的庭院中。

此時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前一年,中國處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

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義簡直是把中國5000年的歷史一刀切斷,將前后儼然劃分為兩大時期。在甲午戰爭前,雖不能說中國在各個方面一直領世界之先,也不能說中國真的強大到了"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的地位,不過大體上說,中國畢竟是亞洲一個獨立發展的大國,畢竟有權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與選擇模式。然而,"甲午"一戰卻導致中國3000年歷史的根本轉向,30年的發展像泡沫一樣破滅。其實在這之前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并沒有少和外敵交手,也并不是每次交手都有勝算,真實的情況或許相反,半個世紀的多次外戰與內戰,真正的勝利大概只有平定持續十幾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十年前雖勝而猶敗的中法戰爭。

至于戰爭后果,甲午戰爭使中國舉國之力建造的北洋海軍毀于一旦,嚴重挫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以及巨額戰爭賠款,使中國人喪失了自尊心。然而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午戰爭不是敗給西方某一大國,而是恰恰敗給了東鄰蕞爾島國。這個刺激對于向來自尊自大的中華帝國,對于向來以老大自居的中國人,顯然太為強烈,因而戰敗在國內知識分子層面引起的反彈也就出其不意的激烈,以至于譚嗣同有"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樣悲愴、蒼涼的詩句去表現人們的不安、悲傷、失望和憤怒。由此,一波未息,而另一波又起。救國、維新、排滿、共和,接著又是民族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在這短短的100年間,中國之船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艱難支撐,飄搖前行。

梁漱溟的一生剛好與這一切相始終。

如果從小家庭的背景看,梁家原是廣西桂林人。只是從梁漱溟的曾祖父梁寶書離開桂林后,梁家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出生和成長,至梁漱溟為第三代。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習慣,從梁漱溟這一代開始,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與梁家的情況相仿佛,梁漱溟的外祖父張家原為云南大理人,但是自從外祖父離開云南,張家也就再沒有回去過,梁漱溟的母親便是生長在北方的。在中國這個廣袤的國度里,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論氣質上還是習俗上都有相當的不同,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說,這種不同便是區域文化上的差異。梁家這種南方人與北方人相互結合的情況,使南北文化傳統在這個家庭中互相補充和交融,兼有南北兩種氣息,富于一種中間性:由南方人看梁家,則每將他們視為北方人;而由北方人看他們,又以為他們來自南方。這種獨特的家庭背景鑄就了梁漱溟獨特的文化品格與政治性格。 一、敗落的仕宦之家

梁漱溟初名煥鼎,字壽銘,后改字漱溟,溟有時亦寫作冥。清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即公元1893年10月18日重陽節,出生于北京西城安福胡同一個官宦人家的庭院中。

此時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前一年,中國處在重大歷史轉折關頭。

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意義簡直是把中國5000年的歷史一刀切斷,將前后儼然劃分為兩大時期。在甲午戰爭前,雖不能說中國在各個方面一直領世界之先,也不能說中國真的強大到了"萬國來朝"的"中央大國"的地位,不過大體上說,中國畢竟是亞洲一個獨立發展的大國,畢竟有權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與選擇模式。然而,"甲午"一戰卻導致中國3000年歷史的根本轉向,30年的發展像泡沫一樣破滅。其實在這之前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并沒有少和外敵交手,也并不是每次交手都有勝算,真實的情況或許相反,半個世紀的多次外戰與內戰,真正的勝利大概只有平定持續十幾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十年前雖勝而猶敗的中法戰爭。

至于戰爭后果,甲午戰爭使中國舉國之力建造的北洋海軍毀于一旦,嚴重挫傷了中國人的自信心;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以及巨額戰爭賠款,使中國人喪失了自尊心。然而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于,甲午戰爭不是敗給西方某一大國,而是恰恰敗給了東鄰蕞爾島國。這個刺激對于向來自尊自大的中華帝國,對于向來以老大自居的中國人,顯然太為強烈,因而戰敗在國內知識分子層面引起的反彈也就出其不意的激烈,以至于譚嗣同有"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樣悲愴、蒼涼的詩句去表現人們的不安、悲傷、失望和憤怒。由此,一波未息,而另一波又起。救國、維新、排滿、共和,接著又是民族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在這短短的100年間,中國之船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中艱難支撐,飄搖前行。

梁漱溟的一生剛好與這一切相始終。

如果從小家庭的背景看,梁家原是廣西桂林人。只是從梁漱溟的曾祖父梁寶書離開桂林后,梁家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北京出生和成長,至梁漱溟為第三代。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習慣,從梁漱溟這一代開始,已經成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與梁家的情況相仿佛,梁漱溟的外祖父張家原為云南大理人,但是自從外祖父離開云南,張家也就再沒有回去過,梁漱溟的母親便是生長在北方的。在中國這個廣袤的國度里,南方人和北方人不論氣質上還是習俗上都有相當的不同,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說,這種不同便是區域文化上的差異。梁家這種南方人與北方人相互結合的情況,使南北文化傳統在這個家庭中互相補充和交融,兼有南北兩種氣息,富于一種中間性:由南方人看梁家,則每將他們視為北方人;而由北方人看他們,又以為他們來自南方。這種獨特的家庭背景鑄就了梁漱溟獨特的文化品格與政治性格。

從種族血統上說,梁家本是元朝宗室。中間經過明清兩朝五百余年的發展演變,不僅別人不曉得他們是蒙古人的后裔,即使梁家的人不由譜系上查明也大都不太知道了。幾百年來與漢人通婚后的梁家,融合著蒙漢兩個不同民族的血緣,從而使其性格好像也具有一種中間性。

據梁氏舊譜記載,梁氏祖先可考者,其一世為元朝皇室也先帖木兒。也先帖木兒又譯作額森特穆爾,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齊之子,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襲封云南王,后改封營王,故或以為梁氏一系即為營王后人。也先帖木兒及其子以宗室先后受封為右翊萬戶,在元朝也算是為數不多炙手可熱的貴近重臣。

元亡之時,蒙元宗室重臣大都隨順帝逃回漠北,然也先帖木兒一系不知何故滯留河南汝陽,無意北歸。明朝初年,留居中原的元宗室后裔紛紛更名改姓,一從漢人。也先帖木兒一系五世成公便以所居之地汝陽舊屬戰國時魏都大梁之故,遂取"孟子見梁惠王"一語改姓梁。六世梁銘在明代"勇敢善戰"以典兵建功封保定伯。七世梁拊先是參與鎮壓鄧茂七起義,又以平叛貴州苗族起義建功立業,晉爵為保定侯,子孫世襲。成化初卒,贈蠡國公,謚襄靖。梁銘之弟梁鑒起始從河南汝陽遷居江寧,此后梁氏家族代代繁衍,族姓大蕃。

到了清朝乾嘉年間,梁氏第十八代兆鵬為廣東永安縣令,兆鵬三子梁自江寧遷居廣西桂林。因清代科舉考試中舉人、進士的錄取名額根據各省人口的多少按比例分配,于是梁家始有廣西桂林人之說,此即舊時名宦之家的"桂籍",與現在的"高考移民"功能相似而作用相反。此后其子寶書、其孫承光、其曾孫梁濟等皆以桂林籍得中順天鄉試,換言之,他們雖然是憑自己的本事金榜題名,不過他們占用的指標都是廣西桂林的,所以至梁漱溟一輩雖從未在桂林生活過,且科舉考試已成歷史陳跡,仍依然沿用桂林籍貫,時而以廣西桂林人的身份參與各種政治、學術活動,此乃習慣使然。

梁之子寶書為梁漱溟的曾祖父,于1840年中進士,歷任直隸定興、正定、清苑等知縣,以官定興最久。梁寶書為官清廉,實惠在民,頗有政績,史書稱有清二百余年,僅得循吏二人,寶書即其中之一。后授遵化直隸州知州,居官三年,以事忤上司,被奪職,旋予平反,然無意復出,居家享天倫之樂,誥授朝議大夫。

梁寶書之長子承光,少負才氣,1849年18歲應順天府鄉試中舉人,任內閣中書,委署侍讀。梁承光性格磊落豪放,交游甚廣,喜談兵,好騎馬,廄中常有數騎。承光娶妻劉氏,是直隸通永道貴州畢節劉延熙之女,通書史,能學問,性剛毅,氣象嚴正有威,惜畢生未育。承光后續娶側室陳氏,沒有多少文化,但為梁家傳宗接代貢獻極大,生有一男,即梁漱溟的尊人梁濟。

梁濟字巨川,又字孟匡,1859年11月4日(十月十日)生于潘家河沿京邸。據說生母陳氏懷胎七月而生,所以梁濟稟賦素弱。當是時,承光供職內閣,寶書罷官家居。寶書以望六之年得孫,深以為喜。再加上兩母所撫子,溺愛自是難免。

1862年,梁承光截取同知赴山西候補,梁濟遂隨嫡母劉氏、祖父寶書移居良鄉依外家。兩年后,六歲的梁濟開蒙讀書,由祖父親授《大學》《中庸》《論語》等儒家傳統經典,所用課本皆由嫡母劉氏親手抄寫大楷字,裱褙縫訂。

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克復金陵,太平天國的主力基本失敗,長江流域漸趨平靜。然而,與太平天國有密切關聯的捻軍則移師北方,在山東、河南一帶活動頻繁,影響方盛。與此同時,西北陜甘地區回族也乘機起事,北方大半個中國實際上并沒有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而趨于安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清朝大吏以梁承光知兵專折奏補永寧知州。隨后不久,梁承光乃迎寶書、梁濟及劉氏一行入晉,居于官署。

山西永寧(今離石)近河洛,西與陜西交界,為陜晉咽喉,軍事地位極為重要。

由于清軍對捻軍的不斷圍剿,遂使捻軍不斷轉移,到處流竄。1866年9月,張總愚移兵陜汝,逼近永寧。承光昕夕籌防,殫精竭慮,至極勤瘁。10月,帶兵出防黃河渡口,每日乘馬頂風冒雪,巡視河岸,督兵役打撈冰塊,不使河面凍結,以防捻軍偷渡,晝夜不休,健康狀況大為受損,遂于臘月以病還署。歲杪,病驟重,竟致不起。翌年正月初三卒于任所,年僅36歲,大吏請以軍營積勞病故例議恤。梁承光英年早逝,甚為可惜,他不僅是當時知兵的開明官僚,而且甚有文名,后有《淡集齋詩鈔》行世,清廷大臣孫家鼐、陸潤庠為之作序。

一個人對于國家或許不太重要,至少沒有到離開他國家就無法運轉的程度。但是一個人,不論職務大小,收入多寡,一般說來對于他的家庭實在是太重要了。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常因一人而興,也往往因一人而衰。梁承光以京官外放,已經具備一些人事網絡,且具有一定的能力,應該會有不錯的前程,可惜卒于任所,由此也導致梁家的敗落。

梁承光卒時,梁濟九歲,而梁濟的祖父梁寶書則年將七十,梁家的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梁家在永寧簡單地處理了梁承光的后事,遂由兩位太太花了不少的錢攜靈柩北上,厝柩于北京良鄉城外關帝廟。然后隱姓埋名,入京避債,借寓兵部侍郎陸仁愷家。陸仁愷為梁寶書的長女婿,亦即梁承光的姐夫、梁濟的姑夫,此時雖有職務,但家中徒添如此多的人口,經濟困難便不期而至。梁家數口借住西廂下房三間,擁擠瑟縮,屏營困苦,每日除侍祖父兩飯外不花一文。如是者三四年,劉氏乃出篋底銀二百金,又酌將袍褂皮衣典賣,合并銀款密交一家親戚所開緞局生息,以資日用。

在異常艱辛的生活環境中,梁濟的教育責任主要落到兩位母親的身上。嫡母劉氏負責梁濟的文化教育,生母陳氏主要負責照料全家人的生活起居。她們劬育教誨,以母做父,將人生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梁濟的身上。

劉姓母親課梁濟公牘,訓督勤勵,希望梁濟能夠像他的父祖輩一樣在科舉的道路上走下去,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劉氏還時常告誡梁濟做事不避迂拘,要有同情心和感恩意識,思喚起世道人心,去磽薄而就誠篤,甚至不惜以性命貢獻于社會。這一點對梁濟的人生影響較大,他后來的所有選擇都與嫡母劉氏的教誨息息相關。

1869年,梁濟一家移居西城高碑胡同。從此開始,10歲的梁濟白天在愿學堂跟隨表兄陸嘉會學習,晚則歸家在劉氏親督下溫課。劉氏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天都必須將當天所學檢查一遍,重背一番,孤燈相對,訓責諄至。有過失,必嚴怒重責,不少姑息,或有人頗疑劉母太過嚴苛。

沉悶的日子日復一日地度過,梁家因氣象未見轉機,梁濟祖父梁寶書年齡越來越大,益加遲暮,生活的壓力對于梁家的孤兒寡母來說實在是難以逾越。嫡母劉氏畢竟是受過教育的知識女性,為了接濟家里的支出,遂于1875年在家中設帳課徒,前后招收約三十人,以此微薄的收入作為梁濟在愿學堂的費用,剩余部分對于家用也不無小補。

又是三年,1878年春,梁濟表兄陸嘉會病故,20歲的梁濟遂繼期后擔任愿學堂義塾教師。時塾中分十齋,各有齋長,梁濟長毓秀齋,月修五金。在教書之余,是年起,改從表兄劉傳祁問舉業,繼續致力于科舉考試。劉傳祁為梁家比較疏遠的表親,然而他對梁家的不幸深表同情,不俟請求而自愿教授梁濟詩文。更值得提及的是,劉傳祁夫人韓浣云也算是知識女性,常與梁濟嫡母劉氏談詩酬答,問燠噓寒,實為劉母最幸之遇。

在劉母的督察及陸嘉會、劉傳祁兩位表兄的先后指點下,梁濟的知識有了很大長進,1885年秋應順天鄉試中舉,時年27歲。然而在隨后幾次會試中,梁濟的運氣不佳,屢試不第,不得已,只能一邊自學,一邊工作,期待機會與機遇。他先是開館授徒,后又入禮部右侍郎李文田幕,陪同李文田先后分赴順天、直隸等地視學典試,識拔和推薦了不少青年才俊。

由于家道中衰,梁濟實際上并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不難想象的是,如果他的父親梁承光不是英年早逝,憑借其地位、能力、人脈,梁濟所接受的教育肯定要更加系統,更加完整,一定會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踏入仕途,步步高升。這是梁濟科舉道路不順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原因是,由于知識的熏陶,特別是"洋務時代"社會風氣的深刻影響,梁濟和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既然已經發現奉行數百年的科舉體制有著不少問題,所學非所用已經成為這個體制無法克服的頑疾,于是他帶著一種矛盾的心情,既要聽從母命在科舉道路上跋涉,又無法真的將精力全部用在舉業上,而是密切關注時務,為民憂戚,為國獻策,試圖像康有為那樣在科舉道路上繼續奮斗的同時,也密切注意把握機會和機遇,爭取特例便捷地進入仕途。

1884年,中國因屬國越南問題而與法國開戰。清廷迅即將主戰的清流黨領袖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清流黨骨干張佩倫會辦福建海防督師閩中,擺出不惜與法軍決戰的態勢。然而,法軍并沒有按照清廷的思路行事。8月23日晨,封鎖閩江口的法國軍艦以突襲的方式攻擊福州,在僅僅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就擊沉中國11艘兵船,并將1866年以后由法國幫助建造的福州馬尾船廠徹底摧毀,夸夸其談、紙上談兵的張佩倫卻倉皇逃跑,不知去向。正在進行科舉考試準備并將于第二年參加鄉試的梁濟被戰爭所吸引,細心揆度形勢,反復辨別,抒寫自己的見解達數十紙三千余言。

十年后,歷史情形重演。1894年,在經歷過1890年春闈會試不第的失敗后,梁濟放棄了各種各樣的雜事,專心準備第二年的春闈會試。然而這一年的國際國內時局又一次深深吸引了梁濟的注意力。當時,遠東局勢因中國另一屬國朝鮮問題而一觸即發,中日之間多年來的恩恩怨怨很可能因此而爆發。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剛剛出山不久的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奕依然期待重演十年前的故事,不希望動用軍隊解決問題,而寄希望于國際社會的干預以及中日之間的直接談判。然而,中國國內的政治局勢卻也與十年前一樣,各派政治勢力雖分為"主戰"和"主和"兩大派,但他們的重心和興奮點并不在對外戰爭,而在對內爭斗。所以,以翁同、文廷式、志銳等人組成的所謂清流黨為了內爭,一再鼓吹與日本開戰,甚至將這些輿論向民間社會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進行散布,以便在關鍵的時候由民間力量向政府施壓。

當時朝中大臣真正懂得世界大勢的有孫毓汶,他堅決支持李鴻章的主張,在戰前力言戰不可恃;在戰中,當鳳凰、九連城等相繼失陷,日軍侵及登萊,大局岌岌可危時,孫毓汶日召梨園府中演劇,力主停戰議和;當日本政府和談代表伊藤博文等在馬關向李鴻章蠻橫無理地提出巨款賠款,并要求割讓大片領土時,軍機大臣奉旨討論應付辦法,孫毓汶仍極力"主和",并言"戰"字不能再提。《馬關條約》的簽訂,在國內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極大反響,在"主戰派"的鼓噪下,許多封疆大吏和朝內重臣以及御使臺諫紛紛上疏,反對批準和約,主張整軍再戰,斥責"主和"非計。李鴻章、翁同等軍機大臣也乘機主張暫緩批準條約,俄、法、德三國也勸告暫緩簽約,獨有孫毓汶力主早日批準。稍后,光緒帝甚至意欲廢約再戰,孫毓汶聞訊后力言"戰萬無把握,而和則確有把握",并設法以天津海嘯為借口逼迫光緒帝批準和約,辭色俱厲,各軍機大臣不敢有異辭。于是光緒帝批準和約,達成和平。

毫無疑問,現在看來孫毓汶的判斷、立場可能都更合乎實際,更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只是他的做派太大,又不愿將其觀點向社會各階層詳細解釋,于是引起士大夫的議論甚至攻擊。

對于孫毓汶的觀點,梁濟深表贊同,以為孫毓汶的觀點深得用兵精核樸實之旨,知兵不可輕用。于是正在準備參加春闈會試的梁濟"撥冗"上書陳述時事,支持孫毓汶的意見。他強調,近日兵事蹉跌,由于承平之久,軍隊長時期不打仗,已經不太適應戰爭環境,所以,中國要想贏得戰爭,必須整軍經武,必須精選將領,必須嚴格紀律,真能糾察督責,臨陣不跑,而后可謂之兵。統領果能不徇私情,選能結士心之人,寄以營官,下而至于哨官,下而至于什長,皆加意遴選,非十分可信之人不敢派充。到臨陣時什長不跑,九人必不敢跑,以上均可類推。是全營皆有稽查,如竹之有節,節節相制,上下氣脈連貫,而后一兵得一兵之用。似此等真實之兵,茍得數萬人已足敷調遣而摧強敵。若征調冒濫冗弱之兵,或招集游惰流離之眾,虛張聲勢,懈散不齊,雖20萬人也徒糜餉需,并無絲毫之益,且易于僨事而損威。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