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傳記熱’的一個小小的表現。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個階段,留學以前為一段,留學的七年為一段,歸國以后為一段。”這是胡適先生在序言中自己的總結。
胡適四十自述可謂是中國自傳文學的“破天荒”之作。這是胡適生前親筆撰寫的自傳,從“我的誕生(母親訂婚)”出發,接著年少求學、海外留學,學識不斷精進,思想上也越來越成熟,終于在四十之前“逼上梁山”,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擁有鮮明的胡式風格,整本書行文冷靜,不煽情,不夸張,不做作,不隱瞞,不回避。追隨胡適先生的筆觸,看他和自己的少年對話,他與自己的青年博弈,他為自己的未來指導,讓我們從書中感悟生命的美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①胡適是中國20世紀影響巨大的人物之一。
②胡適生前親筆撰寫的成長自傳。
③豆瓣讀書評分高達8.2分。
胡適(1891.12.17—1962.2.24),現代知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駐美大使等職。
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先后出版了《說儒》、《中國哲學史大綱》、《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紅樓夢考證》、《談作者的背景》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在儒學、哲學、古典文學學、禪宗、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胡適在1939年還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自 序
序 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及時章 九年的家鄉教育
第二章 從拜神到無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一)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第五章 我怎樣到外國去
附 錄 逼上梁山
臺灣版自記
一個狄克推多
胡適年譜簡表
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的“傳記熱”的一個小小的表現。這四十年的生活可分作三個階段,留學以前為一段,留學的七年(一九一○至一九一七)為一段,歸國以后(一九一七至一九三一)為一段。我本想一氣寫成,但因為種種打斷,只寫成了這及時段的六章。現在我又出國去了,歸期還不能確定,所以我接受了亞東圖書館的朋友們的勸告,先印行這幾章。這幾章都先在《新月月刊》上發表過,現在我都從頭校改過,事實上的小錯誤和文字上的疏忽,都改正了。我的朋友周作人先生,葛祖蘭先生,和族叔堇人先生,都曾矯正我的錯誤,都是我最感謝的。
關于這書的體例,我要聲明一點。我本想從這四十年中挑出十來個比較有趣味的題目,用每個題目來寫一篇小說式的文字,略如及時篇寫我的父母的結婚。這個計劃曾經得死友徐志摩的熱烈的贊許,我自己也很高興,因為這個方法是自傳文學上的一條新路子,并且可以讓我(遇必要時)用假的人名地名,描寫一些太親切的情緒方面的生活。但我究竟是一個受史學訓練深于文學訓練的人,寫完了及時篇,寫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覺地拋棄了小說時體裁,回到了謹嚴的歷史敘述的老路上去了。這一變化頗使志摩失望,但他讀了那寫家庭和鄉村教育的一章,也曾表示贊許; 還有許多朋友寫信來說這一章比前一章更動人。從此以后,我就爽性這樣寫下去了。因為及時章只是用小說體追寫一個傳記,其中寫那“太子會”頗有用想象補充的部分,雖經堇人叔來信指出,我也不去更動了。但因為傳聞究竟與我自己的親見親聞有別,所以我把這一章提出,稱為“序幕”。
我的這部自述雖然至今沒寫成,幾位舊友的自傳,如郭沫若先生的,如李季先生的,都早已出版了。自傳的風氣似乎已開了。我很盼望我們這幾個三四十歲的人的自傳的出世,可以引起一班老年朋友的興趣,可以使我們的文學里添出無數的可讀而又可信的傳記來。我們拋出幾塊磚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許多塊美玉寶石來;我們赤裸裸的敘述我們少年時代的瑣碎生活,為的是希望社會上做過一番事業的人,也會赤裸裸地記載他們的生活,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
胡適是一位荷戟獨彷徨的斗士
——魯迅
適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譽滿士林。我覺得,他一生處在一個矛盾中,一個怪圈中:一方面是學術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傯奔波,作為一個“過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識到身陷怪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認為,這個怪圈確實存在,而且十分嚴重。
——季羨林
錯過胡適,中國錯過100年!
——熊培云
不肯定胡適的大方向,中國便沒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適的框框,中國學術便沒有進步!
——歷史學家唐德剛
他(胡適)為現代中國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方法!
——張頤武
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且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后見解”的人,除了胡適,簡直找不到第二個。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