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近代兩位歷史學家張爾田和柳詒徵的代表著述。
《史微》為張爾田代表作,以"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別"為宗旨,綜論經、子之學,以《春秋》公羊學為根底,融會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論,調停經學今古之爭,宣揚孔子之教,既體現了作者對中國學術文化傳統的獨特理解,亦展現了其重義理、尚宏通、講統系的學術風格。《遁堪文集》為其晚年編定文集,本書選錄十五篇。作者編文集時未收錄作品,
亦揀選要者五篇收入本書,匯為"集外文"。《遁堪文集》十五篇及集外文五篇,廣涉史學、哲學、佛學以及目錄流略之學,其中《與王靜安書》、《答梁任公論史學書》、《與人論學術書》等重在學術方法的探討,《政教終始篇》、《祀天非天子私祭考》意在闡發孔教之宗教性,《與人論天臺宗性具善惡書》和《入阿毗達磨論講疏玄義》等體現了作者的佛學造詣,《歷史五講》綜論中國歷史文化,可以看做是作者的晚年定論。以上二十篇文章,充分展現了作者學術思想之廣度和系統性。《國史要義》是柳詒徵的代表作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補失糾偏、博觀約取,分史原、史權、史統、史聯、史德、史識、史義、史例、史術、史化十題,總其要義,概述了他一生史學研究的心得和對傳統史學理論及方法的認識與創見。《中國鄉治之尚德主義》是柳詒徵的一篇重要的文化史論文。在這篇文章中,他對中國西周的制度進行了闡發論述,他認為,德治和法治的差異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中國禮俗史發凡》是柳詒徵的另一篇重要文化史論文,這篇論文討論中國古代的禮俗,其目的仍然是在宣揚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優越之處,與《中國鄉治之尚德主義》所論述的觀點相輔相成。
張爾田(1874—1945),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名采田,字孟劬,晚號遁堪,近代著名學者、史學家、詞人。歷任清刑部廣西司主事、蘇州試用知府。辛亥鼎革,以遺老自命,隱居上海。1912年10月,孔教會成立,為會員,并為《孔教會雜志》撰稿,鼓吹孔教。1914年入清史館任纂修,在館近十年。曾任教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政治大學、光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燕京大學。著有《史微》、《玉溪生年譜會箋》、《清列朝后妃傳稿》、《新學商兌》、《遁堪文集》、《遁庵樂府》、《白喉癥治通考》等。
柳詒徵(1880—1956),江蘇鎮江人,字翼謀,晚號劬堂,又號盞山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歷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圖書館事業家。16歲考中秀才。1916年2月,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文、歷史教員;1925年北上,先后執教于東北大學和北京女子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曾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考試院考選委員、江蘇省參議員。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
編者簡介
孫文閣,男,1966年10月生,河北省靈壽縣人,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著有《繆荃孫評傳》等;發表《中日〈史記〉研究及其異同》、《柳詒徵赴日事跡考》、《試論顏元經濟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顏元實學思想的近代反響》等論文20余篇。
張笑川,男,1970年8月生,黑龍江省嫩江縣人,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蘇州科技學院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社會史、中國近代學術史研究。著有《近代上海閘北居民社會生活》等;發表《近代中國史學轉型期的傳統派史家——張爾田史學思想簡論》、《經史與政教——從〈史微〉看張爾田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解讀》、《清末閘北開辟"通商場"再探》等論文20余篇。
導言
張爾田卷
史微
遁堪文集(節選)
集外文
張爾田年譜簡編
柳詒徵卷
國史要義十篇
中國鄉治之尚德主義
中國禮俗史發凡
柳詒徵年譜簡編
導言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思想學術界出現明顯斷裂,由于新文化派學人占據思想學術舞臺的主流,與其觀點相異的學人往往被排斥到邊緣,以至于在近現代思想學術史著述中鮮見其蹤影。張爾田、柳詒徵即是這一群體的人物,雖然曾為清末民初學術界重要成員,其人、其學卻長期受到忽視,至今鮮為人所知。本文分別對張爾田、柳詒徵之生平及著述及其學術思想,做一簡要敘述,以為本卷之導言。
一
張爾田(1874—1945),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名采田,后改今名,字孟劬,晚號遁堪。先生生于累世仕宦并以文詞知名之庭,因家世熏陶,自幼篤好文史之學,很早便以辭章顯名。二十二歲(1895年),遵父命出仕為官,任刑部廣西司學習行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任蘇州試用知府。1911年辛亥鼎革,以遺老自命,隱居上海,研究學問,勤于著述。1912年10月,孔教會成立于上海,為孔教會成員,并為會刊《孔教會雜志》撰稿,鼓吹孔教。1914年清史館設立,同年應聘入館任纂修,1923年離館,前后在館近十年之久。在清史館之時,曾任教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1923年返滬,先后任教中央政治大學、光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1930年秋,胞弟張東蓀北上任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先生同時受聘該校,教授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晚年專任燕京大學研究院導師。1945年農歷正月初七日卒,葬于北京香山萬安公墓,享年七十有二。
先生交游廣泛,與并世新老學者,多有過從。早年相識元和孫德謙,"相約治許氏《說文》、江都《文選》之學",既同好會稽章實齋之學,為講學最契之友,時人亦多以張、孫二人并稱。在京任刑部主事期間結識同鄉夏曾佑,一同專研佛學,相約夏氏治大乘,先生治小乘。在蘇州任職期間,與晚清詞壇大家王鵬運、朱孝臧、鄭文焯等過從甚密,后在滬結識況頤周,所謂"晚清四大詞人",皆曾奉手。辛亥以后,學者文人云集上海,老輩中,先生與朱孝臧、沈曾植過從最密,同輩中,則與王國維、孫德謙齊名交好,時人因有"海上三君"之譽。此外,在滬期間,又結識陳柱尊、龍榆生等人。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與同事鄧之誠過從最密,亦與錢穆、楊樹達、余嘉錫、吳宓等論學相契。晚年,因龍榆生結識夏承燾、錢仲聯、吳庠等人,并頻繁通信論學。生平弟子眾多,以王鐘翰、張芝聯從游最久,過從最密。
先生學問廣博,著述宏富。1903年,醫書《白喉癥治通考》刊行。1908年成名作《史微》問世,時人將之與《史通》、《文史通義》并舉,先生與孫德謙亦因此獲得"海內治會稽之學兩雄"之稱譽。同年,與孫德謙合著之《新學商兌》刊行,該著批駁梁啟超《支那宗教改革論》。1911年《玉溪生年譜會箋》行世,同年,朱孝臧選編晚清詞集《滄海遺音集》,收入先生詞作《遁庵樂府》一卷,1941年增補為《遁庵樂府》二卷,由龍榆生校刻刊行。1917年,《玉溪生年譜會箋》刊行,收入南林劉氏求恕齋叢書。在清史館期間,與夏孫桐商定康熙朝大臣傳目,撰《圖海、李之芳列傳》一卷,《樂志》八卷,《刑法志》二卷,《地理志江蘇篇》一卷,《后妃傳》一卷。離館后,《后妃傳》經修改增補,定名《清列朝后妃傳稿》,于1929年在上海梓刻問世。晚年整理校訂沈曾植遺著,其中《蒙古源流事證》一書,先生在校訂文字之外,大量增補,并將王國維據另一版本的校語選擇加入,使此書成為一部三家注本,并改名為《蒙古源流箋證》出版。晚年編定文集《遁堪文集》二卷,1948年由張芝聯在上海刊行。以上為先生著述之犖犖大者,此外散見于《孔教會雜志》、《學衡》、《史學年報》、《學術世界》、《民權素》、《詞學季刊》、《同聲月刊》等雜志,亦有文章、信函百余篇,詩詞百余首。
綜觀先生一生,除短暫出仕為官之外,基本以研究和教學為事,且與并世學者名流多有交往,門生弟子眾多,為中國近代學術思想界不可忽視之人物。傳世著作,涵蓋四部,兼及釋典,舉凡儒家經學、先秦諸子、詩詞、文學、宗教、歷史、文化、國學皆有論述,不但領域廣泛,而且見解宏通,注重義理,于史學尤所擅長。錢仲聯稱之為"近代著名的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齊思和稱之"于義理辭章考據之學皆造其極,為當代大儒",非過譽之詞。
世人論張爾田學術思想,多注意于其對章學誠思想的繼承與發揮。確實,張爾田很早就服膺章學誠的學說,據其自云:"少與吾友益(孫德謙)談道廣平,同服膺章實齋先生書"(《史微宗經》)。其時早在1899年。其成名作《史微》,鄧之誠稱:"本章學誠之旨,求證于群經諸子,窮源竟委,合異析同,以推古作者之意,視學誠為通類知方,燦然有序。"錢基博云:"張爾田《史微》,紹述《文史》,匡謬拾遺,不為墨守。"日人內藤湖南亦云:"最近有張采田其人,模仿《文史通義》,寫了《史微》一書。"以上可見張爾田與章氏學說的密切,但他也說過,"生平為學,從實齋出不從實齋入。世謂余為章氏學,斯未敢承"。足見,張、章二氏的思想關聯并非簡單。榷而論之,張爾田與章學誠學術思想有同有異,治學取徑大旨相同,具體立論則頗有差異,今以張、章二氏思想關聯為中心,論張爾田學術思想大旨如下:
論張、章思想之同,首先在兩者同以史學的立場看待一切學問。后世討論《文史通義》,多將其視為史學理論和史學史著作,其實章學誠此著多為經學而發。內藤湖南指出:"章學誠十分注重對經學的論述,他的見解與一般人不同,是從史學的角度來看經學,是從學術組織的基礎上,即從全體學術的根本上來研究經學。……要說他的學術淵源是很長的,大體來說就是以史學家的見解來看待經學。"他在《章實齋先生年譜》中還指出:"《文史通義》以其新建立的一種史論試圖綜合地評價經、史、子、集各部……其中對經典源流的考察可稱為歷史的方法論"。他在《支那史學史》中進一步指出這種"史論"是"對一切學問從方法論原理上的研究"。綜合內藤湖南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文史通義》特點是站在史學的立場看待一切學術,即從學術源流的角度來討論一切學術。《史微》以"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別"為宗旨,而以"六藝皆史也,百家道術,六藝之支與流裔也"為基本前提,正是對《文史通義》"試圖綜合地評價經、史、子、集各部"的"史論"精神的繼承和具體應用。王國維稱其"以史法治經、子二學",指的就是這種"史論"的風格。另外,張爾田自稱《史微》的著述目的在于"別白古人學術之異同,融會而貫通焉,使后人知所決擇"(《史微凡例》),亦即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意。
其次,二者同批評考據學,提倡"經世致用"的學風。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出"文史校讎"治學理路,目的是為與乾嘉考據學派之"經學訓詁"相抗衡,在考據學之外尋找一條"明道"之路。在《史微》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張爾田對于考據學末流的激烈批評。他認為"雖以乾嘉諸大儒考訂校讎之勤,苦志盡情,頭童齒豁,尚不識六藝諸子為何物,真莊生所謂大惑終身不解者也",并在自己的著述中"凡一切考據家流蔽,則去之惟恐不力"(《史微凡例》)。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深意在于重振"經世致用"的學風,這一點在《史微》中也有體現。它強調"著書必歸之于實踐",學術必須歸于"致用"。而書中極力推崇西漢今文經學,也是緣于作者認為西漢儒者能夠"通經致用"。
,二者同倡導注重義理、崇尚宏通的學風。關于張爾田治學路徑,張東蓀稱其"于古師東莞、居巢,近則章實齋"(《史微重定內篇目錄敘》)。東莞指南朝劉勰,居巢指唐劉知幾,二人所著《文心雕龍》、《史通》,一為文學評論之經典,一為史學評論之權輿,皆為宏通之作。章學誠之書名曰"通義",意在于乾嘉考據所倡名物考證之外,提倡注重義理、崇尚宏通的治學風格。
針對漢學家們"實事求是"的口號,他提出"實事求是"應如此理解:
"故河間獻王有言:"實事求是。"謂即所講誦,驗諸行事之實,以求其至當不易之歸耳。今漢學家所考皆古人陳跡,事既不實,又何從證其是哉。能言而不能行,謚為俗儒,殆不誣矣。(《史微通經》)
所謂"實事"與"空言"的區別在于是否能夠實行,"凡不能起而行者,皆謂之空言無實"。他認為,"六經之所包廣矣,上佐人君而明教化,下詔后學而啟多聞,內圣外王之道,舉于六藝焉征之,所謂通經致用者,此物此志也,豈徒資為華藻鞶帨之美觀而已"。如果做到"著書必歸之于實踐,立躬必束之于中庸,勿以馳驟詞章誣圣經,勿以破壞形體侮圣言,夫如是,又何患經學之不昌明哉?經學昌明,又何患不能致用哉?"(《史微通經》)"通經致用"的號召固然陳腐,注重大義的學風卻昭然可見,并為張爾田所終身堅持。
張爾田晚年在與夏承燾的通信中,曾將自己的治學風格與王國維、孫德謙比較,認為王國維讀書最博,孫德謙治學最專,而自己的特點則是"通"。齊思和亦認為孫、王、張所謂"海上三君"之中,"先生尤為宏通博雅"。可見"宏通"二字,既是張爾田自己的體認,也是學術界的評價。
針對當時惟考據是尚的學風,他極力強調注重義理的學風。他認為"義理之學"與"考據之學"所運用的治學方法不同,"義理之學"是"致廣大"之學,"考據之學"是"盡精微"之學,"致廣大而盡精微,廣大用綜,精微用析,析而不綜則不大,綜而不析則不精,二者兼之,斯大儒已"。針對乾嘉以來專重考據,瑣碎饾饤,不務大體的學風,他強調,說經不能廢考據,而考據必以微言大義為旨歸。
吳宓稱其"講學大旨,在不事考據,不問今古文及漢宋門戶之爭,而注重義理。欲原本經史,合覽古今,而求其一貫之精神哲理,以得吾中國文明之真際",較好地概括了張爾田的治學精神。當然,張爾田雖提倡重義理、尚宏通的治學風格,在考據上也頗有造詣,《玉溪生年譜會箋》、《蒙古源流箋證》、《清列朝后妃傳稿》等著皆非空疏之作,體現出扎實的考據功底。因此,可以說張爾田在治學上既繼承乾嘉大儒之所長,又力圖彌補乾嘉大儒之所短。
章學誠處于乾嘉盛時,張爾田生于清代末年,二人時代相差一百余年。這一百余年間,社會形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清王朝由盛轉衰,面臨著覆亡的危機,學術風氣也隨之出現巨大轉變。因此,兩人學術思想雖大旨相通,其用意卻略有異同。
雖然章、張二人都主張"通經致用",但章學誠的基本立足點是"六經皆器",認為"事變之出于后者,六經不能言",因此應該"隨時撰述以求大道"。章氏著重強調六經的局限性,鼓勵學者關注現實,"通今"以致用。(《文史通義》卷二《原道中》、《原道下》)而張爾田則強調"六經"的普世性,認為"孔子之教,天不變,道亦不變",聲稱"天下有敢于更張周公典章法度之人,必無敢于滅裂孔子名教之人"。把二者的主張各放在所處的時代,則可以看出其不同的性格,一個是激進的,一個是保守的。
更重要的是,二者存在今、古文經學的不同。經今、古文學為漢代經學中的兩大派別,兩派的主要差別在于對孔子的地位以及孔子和"六經"關系的看法不同。古文學派認為"六經"是經過孔子整理的古代官方典籍,而今文學派則認為"六經"是孔子的創作,目的是為后王立法。按照古文經學的看法,孔子只是一個文獻整理者和教師,"六經"只是古代的史料;按照今文經學的看法,孔子則是"受命"的素王,"六經"是孔子"垂教后王"的經書。章學誠所處的乾嘉時代,學者們基本上按照古文經學的觀點來理解孔子以及孔子和"六經"的關系,在他們看來,"六經"記載了周公的典章法度,孔子僅是"六經"的一個文獻整理者。故章學誠認為,集大成者為周公,而孔子刪述"六藝"乃所以學周公也。(《文史通義原道》)
隨著晚清今文經學的興起,今古文之差別日益鮮明,且日趨針鋒相對,不可調和。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書,斥古文經為劉歆所偽造,認為"六經"中古代事跡皆孔子為"改制"而"托古"所造。而同時的古文大師若章太炎,又以堅持古文壁壘為手段,以達其"經學拆散"之目的。至此,對于先秦典籍性質,出現嚴重分裂。而正在此時,張爾田另辟蹊徑,借助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說"提出了一套彌合今古文的講法。
在《史微》中,張爾田本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說,堅持古代學術在于官府,"六經"在其起源上是古代的官方典籍,由政府中"史"這一官職記錄和保存,其中體現了古代的歷史和古代帝王治國理民的思想。這是古文家們基本認可的。但是,張爾田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六藝"存在"由史而為經"的過程,認為"六藝"經孔子的刪修,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是"王者之史",一方面是"孔氏之經"。(《史微原史》)因此,可以說《史微》和《文史通義》的上半截相同,下半截不同。他認為章學誠的局限在于"只知六藝乃三代之為史,而不知六藝之由史而為經"(《史微明教》)。"不知六藝為史,無以見王者創制之本原;不知六藝為經,無以窺孔氏刪修之大法。"(《史微史學》)"史"詳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是所謂"政";"經"包含孔子的微言大義,是所謂"教"。"古文"記載周公的典章制度,"今文"則傳承孔子的教義。他指出,正是由于"六經"本身存在"經"與"史"的差別,從而導致了古文經和今文經的差別:"雖然,六藝者,其先皆史家舊籍也,自歸孔氏,以司徒上祧柱下之統,先王經世之跡雖存而口說流傳則大異矣。故六藝有兩大派焉,一曰古文,一曰今文。古文者,舊史說經之言,而孔子采之者也;今文者,孔子說經之言而弟子述之者也。純乎明理者,今文也;兼詳紀事者,古文也。"(《史微原藝》)今文和
世方重錢、王史學,以補苴考訂為工,君獨明體例,弘鑒裁,鳩集眾事,志在紀述,欲自謝山,以窺黃、萬,遙接東萊、伯厚、身之之緒,以光大浙東史學。……居上海時,與海寧王國維、吳孫德謙齊名交好,時人目為海上三子。國維頗有創見,然好趨時,德謙只詞碎義,篇幅自窘。二子者,博雅皆不如君。
——鄧之誠:《張君孟劬別傳》
錢塘張孟劬先生于義理、辭章、考據之學皆造其極,為當代大儒。……民國二十年后,老師宿儒,先后凋謝,先生巍然獨存,為儒林祭酒。
——齊思和
丹徒柳詒徵,不徇眾好,以為古人古書,不可輕疑;又得美國留學生胡先、梅光迪、吳宓輩以自輔,刊《學衡》雜志,盛言人文教育,以排難胡適過重知識論之弊。一時之反北大派者歸望焉。
——錢基博:《國學文選類纂總敘》
近今吾國學者人師,可與梁任公聯鑣并駕,而其治學方法亦相類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謀先生詒徵。兩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據、義理、詞章,以綜合通貫之法治國學;皆萃其精力于中國文化史,皆并識西學、西理、西俗、西政,能為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論;皆歸宿于儒學,而以論道經邦、內圣外王為立身之鵠的;皆緣行道愛國之心,而不能忘情于政治事功;皆富于熱誠及剛果之勇氣;皆能以淺顯犀利之筆,為家喻眾曉之文;皆視詩詞等為余事,而偶作必具精彩,此皆兩先生根本大端之相同處。
——吳宓:《空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