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苦耕卅年修訂六次,是嚴格的史學著作,頌人的長詩。
作者相信傳主人格魅力,杜絕媚俗虛構的兒女情長、對話、心理活動。反復考證,反映李叔同——弘一大師豐厚跌宕的一生。
上卷寫其家世,天津成長氛圍,上海、東京、杭州的求學交游,側觀急管繁弦大時代,探尋他在美術、話劇、音樂、詩詞、金石、教育等領域的足跡,富家公子的多面活動,藝海名家的心胸氣度,"溫而厲"的師表神韻,大槐獨秀。
下卷云水一肩山路遙,青燈黃卷寂僧寮。他過午不食,僧衣補丁224塊,聽取批評。升華自省,曠世仍是凡夫的真實人性。弘揚佛法,終成中興律宗第11代祖師的復雜心路歷程。眾師友濃淡不一的剪影;旁及佛學、書風發微。讀來可敬、可親、可傾聽其心靈獨語,汲取能源。
行文渾樸內斂、浩氣蒸騰,細節活潑,獲不表現的表現力。
柯文輝,中國藝術研究院前研究員。曾借鑒無韻賦及禪宗思維改造舶來散文詩,成《禪師和少女》;現代散文敘述,戲曲對話,莎劇內心獨白,構成史詩悲劇小說《司馬遷》(皆人民文學出版社刊行)。頂禮古畫論,原創寫意詩境劇二十八出,總稱《大師之戀》,題材包羅古今中外圣哲藝
序一 又一文化代表人物
序二 一部傳奇歷史
序三 充實與惆悵
弘一筆名別號錄
李叔同家世系表
引言
上卷 李叔同
一 家世
二 幼年
三 離津
四 旅滬
五 留 日
六 音樂
七 歸國
八 育人
九 斷食
下卷 弘一法師
一 出家
二 旭曦
三 寮燈
四 云水
五 護生
六 澄秋
七 白湖
八 道侶
九 霜花
十 青島
十一 晚香
十二 關中
十三 夜鐘
十四 余韻
上卷 李叔同
一 家世
李叔同先生誕生于天津的故宅,為今糧店后街東側陸家豎胡同2號,坐北向南及時家。門樓算不上高大,正面有平門四扇,頗似影壁,常年關閉,東邊另有小門出入。用青色方磚鋪地,上房居北,東兩屋各三間另有小廈子,長方形三合院內栽著一株梅樹,枝繁葉茂,蒼然滴翠。北房后面小院內,另有三間灰土房,供婢仆居住。
走出門樓子,胡同東口是地藏庵,卜_世紀初一度興起過廢廟辦學運動,古庵改為宣講所。滄桑歷盡,而今那里是一家縫紉工廠,舊跡蕩然無存。故居南邊民居櫛比鱗次,稍遠便是金盅河小口河沿。附近的三岔河口,為天津最早的居民點。舊居于1929年前被叔同二哥賣給了北大關河北大街公記貨棧的毛維霖,在修繕時拆去門樓,門側磚墻垛尚存舊貌。
1988年之前,史料及小說皆稱叔同祖籍浙江省半湖縣,理由是他23歲時曾以平湖縣監生的資格參加過一回鄉試。其實他次年還去過河南應試,并不能證明原為豫籍。1988年叔同侄孫女李孟娟發表《弘一法師的舊家》一文說:
"我聽郭氏老姨太太對我們家里的晚輩們說過:李家的祖上是從山西遷來的,靠串街賣布為生。還說我家的老祖墳地在津北張興莊和宜興埠之間,已經埋葬了幾代人了。我還聽家中的老保姆們講,我六七歲時有山西人來天津認宗續譜,但我祖父沒有答應。根據以上的說法,我家的祖籍可能是山西,不是浙江平湖。"
為就近應考而填寫"入籍"、"冒籍"、"寄籍"某地的事,在科舉時代屢見不鮮,叔同久居杭州,做過類似的事也不足為奇。故二說并存,待明家教正。
叔同考天津縣學時,曾在考卷上填過:祖父李銳;叔祖父李錕。李銳單傳為叔同生父李筱樓(1813—1884)。
筱樓老人諱世珍,早歲教過家塾,1865年(同治四年)乙丑科會試,與李鴻章、吳汝綸(桐城派古文家),同被錄取,座師乃大學士孫渠田。據檔案館鈔本《乙丑科會試題名錄》,是科取士252名,"第70名,李世珍,直隸天津府天津縣附生"。附生,生員名目之一,為附學生員簡稱。明清初入府州、縣學者統稱附生。后經歲、科兩次考試,入選高等者遞補為增生或廩生。又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所刊《明清進士題名碑索引》一書所載:同治四年考取及時甲(賜進士及第三名;第二甲賜進士出身100名;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162名),筱樓列名于后者第79位。被授吏部主事要職。當時官場黑暗污濁,他任職幾年即跳出仕途,返回津門經商,主持慈善義舉,60歲前后買下河東糧店后街60號大宅院。門前掛著"進士第"橫額,不過匾上所記系第72名,與前述《索引》有別,其故不明。過道上還懸有"文元"大匾,頗具富貴氣。新宅前院是做內局生意的錢鋪,原名"桐華",后改"桐達"。柜房廊柱上掛有對聯,上下聯為首嵌入"桐"、"達"二字。老人次子文熙字桐岡,叔同一度自署"瘦桐",不知可與店名有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