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會審公廨生成于十九世紀上海租界,主要職責是裁判租界華民民、刑案件。由于滲入"外國人會同審理"的重大變因,使得這個原應屬傳統中國衙門的機關,被迫成為兩種不同法律文化交戰與融合的場域。本文跳脫傳統殖民壓迫窠臼,從地理、人文、法律文化等層面,探究會審公廨的生成背景,及其與上海租界邁向現代化都市過程的互動關系,并以會審公廨為載體,觀察通過會審公廨呈現的華洋政體權力的變遷以及華洋政體與租界華民間權力關系的變遷。
從會審公廨的經驗中,可以獲得有關社會控制的重要啟示:每個社會的社會控制思維與模式都有其意義,并且與彼時會情狀相互呼應,其權力基礎不見得就來自法規范。在追求法治的當代社會,這些隱匿于法律外的權力,更是不可忽視的面向,也更需省思其利弊得失。
楊湘鈞,籍貫湖南省桃源縣,1967年生于臺灣高雄。1989年獲臺灣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學士學位,2003年獲臺灣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現為《聯合報》專欄組記者。2001年以《被遺忘在非洲的臺灣種籽系列報導》獲第十六屆"吳舜文新聞獎新聞報導采訪獎",2004年以本書為內容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及取向
第三節 研究文獻回顧
第四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權力關系競逐舞臺的透析
及時節 權力關系各方的心態
第二節 寡頭政體的生成
第三節 寡頭政體立法、行政與司法體制剖析
第三章 從混沌到妥協
及時節 "帝國鞭斷"后的混沌
第二節 帝國之鞭的緩步續接
第三節 權力關系變遷案例評析
結語:規訓權力關系的開展
第四章 權力不對等下的糾葛
及時節 訂立《會審章程》的社會動因
第二節 會審公廨的行政角色
第三節 會審公廨的立法角色
第四節 權力關系變遷案例評析
結語:趨于細致的權力關系
第五章 權力關系的徹底置換
及時節 劃時代的巨變
第二節 會審公廨組織及訴訟制度的變革
第三節 權力關系的巨變
第四節 權力關系變遷案例評析
結語:寡頭之鏈的發展
第六章 帝國之鞭、寡頭之鏈的特色與啟示
……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