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兩部分對百年民商法學史進行了考究。及時部分,對近代百部代表性民商法著作進行梳理和系統化,歸納總結民國時期民商法研究的特點和規律及其影響因子。第二部分,對建國至2014年間民商法學史的發展嬗變進行考究,借鑒的研究成果,分別從宏觀與微觀視角對研究現狀進行剖析。此外,還增加了金融法制尤其是銀行法的內容,并對其中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等基本問題作了探討,從而豐富了傳統民商法史研究,擴展了新的研究視域。
李婧,1981年生,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市"晨光學者"、復旦大學訪問學者。先后主持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上海市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上海市科研創新項目等7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項目等8項。已出版個人專著《中國近代銀行法研究(1897—1949年)—以組織制度為視角》等2部,主編及點校書目4部。并在《法制與社會發展》、《政治與法律》、《法學雜志》等刊物上30余篇。
及時章 歷史與社會交錯下的近代民商法史學史
及時節 民商法史學史的歷史溯源
一、研究集中于基礎理論問題,尤其注重民商法總則部分的探究
二、實體法和具體制度成為研究熱點,程序法研究成果較少
三、國別研究、比較法研究成為一大特色
第二節 民商法史學史的當展
一、宏觀敘事:從《中國近代民法史》到《中國法制史》(下)
二、微觀深化:四維一體的建構
三、宏觀推進與微觀改革
第二章 近代民商法在中國的誕生
及時節 古代中國民商事立法
一、中國傳統的民商法資源
二、中國古代民商法的弊端
第二節 社會變革與近代民商法的開啟
一、民商事社會關系的變革與民商法的近代化
二、民商法理論的輸入與民商法的近代化
三、立法機構與民商法的近代化
第三章 近代民商法律體系的完成
及時節 民事立法歷程與成果
一、晚清時期:《大清民律草案》
二、北洋時期:《民律草案》
三、南京國民政府:《民國民法典》
第二節 商事立法歷程與成果
一、晚清時期的商事立法
二、北洋時期的商事立法
三、國民政府時期的商事立法
第三節 金融立法的歷程與成果
一、晚清銀行立法的嘗試:以英美為范例的中央銀行立法與仿效日本的專業銀行立法
二、銀行立法的推進:更加"傾日"的中央銀行、專業銀行立法與迅速發展的監管立法
三、銀行法體系的確立:完備的一般銀行立法、系統的監管立法與強化中的地方銀行立法
第四章 近代民商法的司法實踐
及時節 民商案件的司法機關:各級民庭的設立與職責
一、民商事司法機關的初建:晚清政府的嘗試
二、民商事司法機關的沿革:北洋政府的發展
三、民商事司法機關的完善:南京國民政府的推進
第二節 民商案件的司法淵源:三足鼎立的構造
一、制定法
二、習慣
三、條理
第三節 民商法的適用
一、民初民商法的適用
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商司法實踐
第五章 近代民商法學家與法律思想
及時節 民法學家與其代表作
一、陳瑾昆與《民法通義總則》
二、戴修瓚與《民法債編總論》
三、王寵惠與《比較民法概要》
四、曹杰與《中國民法物權論》
第二節 商法學家與其代表作
一、熊元楷與《商法總則》
二、作新社與《商法泛論》
三、王家駒與《比較商法論·公司編》
四、王孝通與《保險法論》
第三節 近代金融法研究之嚆矢與發展
一、近代金融法研究之綜括
二、近代金融法學研究之視域
第四節 近代民商法之總體思量
一、國際化與本土化并存
二、二元社會秩序中國家法與習慣法兼具
近代中國法制大事記
參考文獻
在推進依法治國,構建法治秩序的當今,完善優化"法治具體路線圖"的民商法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環。民法及其所調整的私人領域,以及民法所維護的私人權利,是塑造法治日常性的最深層次力量。如何實現民法的法典化,選擇最為恰當的民商立法模式,建立健康合理的法源體系,培養私法領域法治的文化土壤與精神氣質,是法律人對于時代應給予的精妙而實際的回應。
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有:從國際理論與民商制度尋找理論依據和制度借鑒,提供橫向比較的借鑒資料,是當今法學研究的主要路徑。而從歷史的角度看,對近代以來民商事立法和實踐進行研究,無疑也十分重要。民商法在中國走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其所積累的經驗與教訓,應成為我們開展理論研究與制度設計的基點與出發點。
目前在法史學界對此領域的研究,無論是從宏觀敘事,還是從微觀制度方面,都是數量壯觀、內容廣泛、角度多元。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五大方面:民商法制通史之編撰,具體民商法原則之探究,民商習慣法、制定法及其相互關系之探究,民商判例之探究,學術史之整理與反思。這些成果為本文的展開提供了豐富多元的理論供給和素材來源。
但目前以下領域還處于薄弱甚或"失語"狀態:一是缺乏學術史視角下近代民商法學史的系統整合;二是隨著資料的發掘和利用,近代商法中可供探研的空白點日益凸顯,關注視野有待深入;三是傳統研究專注于"立法史"的靜態考察,忽視了以司法運作為核心的"實踐史"。
基于上述的研究現狀,本書立足于既往的研究成果,分別從四個部分嘗試探索創新:及時部分,近代民商法史學史的系統梳理。本部分從一個學術史的視角,對民國時期和當代的民商法研究成果、主要觀點進行梳理和檢討,并概括和總結了不同研究階段的特點與不足。這從某種程度上豐富了當今學界民商法史學史的完整性。第二部分,近代民商法的立法歷程與成果。法史的研究離不開律文之詮釋與沿革考證,本部分梳理了中國古代民商法的資源與弊端,分析了近代民商法誕生的綜合因素,并著力述評了近代2部民法典(草案)、6部商法典的內容、影響等問題,從而描述近代民商法嬗變的基本軌跡。需要指出的是,本節增添了近代金融立法的內容,詳細剖析了金融法的歷史淵源和基本視域。這對深化近代商法的研究無疑是一次有益的嘗試。第三部分,是基于立法梳理基礎上的,民商司法實踐的探究。本部分闡述了近代民商案件的司法機關及其沿革,探究了民商案件的司法淵源,并通過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民事侵權案件、離婚案件的審理,剖析晚清、民初、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司法適用的三大路徑。第四部分,近代民商法學家與法律思想。何老師對此部分的研究較為深入,本部分已被提起而未展開的近代法學家的作品,如陳瑾昆的《民法通義總則》、王家駒的《比較商法論·公司編》等,對其內容框架、學術影響等進行述評。同時對金融法的主要著作、研究視域進行了展示和闡述,以期拓展近代民商法學與法律思想的研究寬度。
近代民商法的研究,正如前所述,成果眾多。因而這部分寫作是著手容易、創新不易,且寫且小心。本書力圖"彌補盲點,弱化熱點",進行創新探索。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商法史研究與民法史研究并進,凸顯商法史的描述。本書加大了商事立法、商法學史的內容比重,有利于推動近代商法史研究的縱深。同時也有利于改變法律史"在研究領域的選擇方面缺乏與其他法學學科的銜接"的弊端。二是司法史與立法史研究兼顧,著力司法史的鋪陳。本書著力于民商事領域中司法審判的考察,通過諸多圖表的歸納,展示了民初大理院民事結案實況、國民政府民事審判體系設置及地方審判廳民事結案情況,考察了民事領域中司法運作的實踐,有利于實現法史研究方法的轉變。三是法理分析與歷史考據的結合,注重法理的剖析。本書揭示民商法存續的內在因素,包括立法積淀,司法鋪墊、時代需要和社會結構的內在要求等方面采取法理分析的方法。同時通過具體的司法判例考察司法適用,從法理角度揭示此過程中的調適與創新。
需要鄭重指出的是,本書雖然在諸多方面嘗試創新與重構,自覺投入了諸多心血與精力,但鑒于學識谫陋,愿弘力薄,因而研究的深度相當初步,定有不少偏頗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以求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