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法學的迷霧:以轟動案例為素材(增訂版)》是對最近十年來不斷發生的一些熱點案例和涉法事件做出的學術回應,相關討論追求理論上的突破,而不止于技術層面的案例分析。本書倡導用社會科學(尤其是經濟分析)的方法來提升法學研究的學術品質,這可以被稱作是一種與法律教義學對立的"社科法學"(更恰當的措辭是"法律科學")的立場。當法律遇到疑難問題時,應遵從社會科學的指導,無需求助于道德哲學;要努力擺脫法律教義的束縛,回到問題本身,細致研究各種經驗要素,通過權衡利弊來尋求恰當的法律決策。熱點案例或涉法事件作為疑案法律問題恰好為檢驗不同學術進路或不同法律理論的功能提供了天然的競技場。
序
及時版序
——如何以"轟動案例"為素材
緒論
及時章 反思"權利話語"
——回眸邱興華案
一、"權利話語"是怎樣論證的
二、"權利話語"忽略了什么
三、英美國家的精神病抗辯
四、"權利話語"的理論困境
五、"權利話語"的修辭技術
第二章 評析"本土資源說"
——再看《秋菊打官司》
一、"本土資源"知多少
二、習慣對法律的影響
三、秋菊何以困惑
四、法律移植的真正障礙
五、法律運行的社會資源
六、怎樣提高社會信任度
七、讓執行長出牙齒
第三章 法律解釋的假象
——重解帕爾默案
一、解釋方法的排序
二、"理論性爭論"
三、隱含的思維過程
四、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
五、"解釋"的假象與"解釋"的智慧
六、"愛奧尼亞謬誤"
第四章 法律論證的神話
——從王斌余案切入
一、案件爭議中的法律論證
二、交流可以消除道德分歧嗎
三、"理性辯論規則"可以檢驗司法程序嗎
四、不是共識,又是什么
五、問題還出在哪里
第五章 孱弱的民法教義學解釋(Ⅰ)
——以一起輸血感染丙肝案及不可抗力條款為例
一、過錯責任的經濟學問題
二、過錯責任的倫理學問題
三、保險、交易費用與嚴格責任
四、侵權賠償的道德直覺
第六章 孱弱的民法教義學解釋(Ⅱ)
——透視"霸王條款"和不可抗力
一、快遞糾紛和保價制度
二、"霸王條款"的司法識別
三、不可抗力的流行誤識
四、風險分配的經濟學原則
五、經濟學原則與立法方案的選擇
六、情緒化的公平觀念
第七章 孱弱的民法教義學解釋(Ⅲ)
——重解《合同法》第186條
一、贈與和贈與保障的功能
二、贈與保障的主觀分類
三、法律方案的比較
四、公益性的捐贈保障
五、結語
第八章 傳統刑法學理論的尷尬(Ⅰ)
——面對許霆案
一、"明偷"是否可能
二、ATM是否金融機構
三、ATM故障的法律后果
四、"告別算數司法"?
五、為什么許霆"并不太壞"
第九章 傳統刑法學理論的尷尬(Ⅱ)
——面對梁麗案
一、侵權與犯罪
二、"拾金而昧"與侵占
三、"撿"與"偷"
四、故意、過失與認識錯誤
五、對"要件理論"的再思考
六、一個并非司法建議的建議
第十章 傳統刑法學理論的尷尬(Ⅲ)
——以"7·16微博事件"為例
一、"違反常識"?
二、"突破底線"?
三、何以"冒犯公眾"?
四、一種關于強奸的非主流理論
五、結語
第十一章 死刑背后的法理學
——解讀云南省高院改判李昌奎案及其引發的輿論風暴
一、薄弱的法律依據
二、孤獨的信念
三、孱弱的學術支撐
四、結語
第十二章 行政法中的程序正義問題
——"釣魚執法"和"后釣魚時代"的執法困境
一、事件回放
二、根源和背景
三、從"案件"到"事件"
四、"后釣魚時代"的執法困境及法律對策
五、結語
第十三章 利他主義救助的法律干預
——以"小悅悅事件"和"彭宇案"為素材
一、救助的動機
二、懲罰見危不救
三、保護救助行為
四、賠償與獎勵
五、社會自愈
六、結語
參考文獻
相比初版,本書修訂版是一部特色鮮明,在當下中國法學很是需要,并因此很有貢獻的法理學著作。
之所以這么說,因為,盡管初版已試圖集中討論了中國的當下一些熱點法律事件和社會事件中潛在的法理問題。在我看來,作者還是有所游移,因此夾雜了對一些既往法律和社會問題的討論(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以及130年前美國的里格斯訴帕爾默案)。而修訂版的篇幅大大增加了,作者卻進一步聚焦于當下的熱點法律和有強烈法律意味的社會事件。這種變化,不僅表明了作者強烈的中國法律問題意識,更表明了作者從中國問題來推進法律理論思考的追求。作者也堅持了初版已經開始的學術追求:從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角度切入問題,展開了力求系統、融貫的理論分析和思考,拓展法律理論思考的疆域,追求有道理的有啟發,即便有時政治正確可疑的結論。
因此,這本著作的貢獻首先是在法學理論方面。作者不滿足于,也不愿局促于,傳統的注重思辨的法理學,更不滿足于流行法理學教科書中規定的那些法理學問題,無論是法律本質、法律功能還是法治與人治或法律解釋;作者主要借助了廣義的法律經濟學的或理性選擇的視角,同時也借助了其他相關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和啟發,把一度因既"上不著天"(近期的學術發展)又"下不著地"(社會法律實踐)而缺乏理論活力的法理學的研究觸角直接伸展到轉型中國的各種社會問題。是的,我說的是社會問題,因為作者討論的并不都是法律案件或事件,或至少在社會上還沒有認為是典型的法律事件。不僅有檢方拒絕認定為刑事案件而起訴的梁麗事件,還有社會普遍認為是社會道德風氣問題的小悅悅事件等;即便是法律事件,作者集中討論的也并不一定是其中的法律或司法問題,例如邱興華的精神狀態問題也不是法律理論或刑法教義學的知識可以回答的,而涉及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和公共政策的判斷。作者的這種努力使得連許多法學院學生都不太感興趣的法理學有了生活氣息,有了中國的并且是日常的經驗,并因此與即便普通中國人的情感和理智也接上茬了,有了地氣,可以搭上話了。這是作者這中國問題意識的必然產物,也是作者的中國關切的體現。
中國關切弄不好就很容易導向,盡管并不意味著,對很容易道德化乃至講究政治正確的各種網絡"民意"的直接認同,或稍好一點,妥協。大約是了解尼采的洞察:強烈的道德感往往是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和信息,作者始終基于對熱點事件的眾多細節的了解,注重多學科的知識,注重理論分析的融貫自洽,注重對日常社會經驗(而并非日常言說)的理論抽象,使得作者在許多問題上得出了一些許多引人思考的有說服力的結論。盡管這種努力并不是安全的,也不總是令人贊同,甚至有時還導致了政治不正確,不符合正統的法治意識形態;典型的,如作者對強奸陪酒女是否與強奸良家婦女社會危害相同的分析。
由于作者觸及的是社會熱點事件,并且任何一個事件涉及的問題都不可能限于一個法律甚或一個部門的法律,因此,作者的貢獻其實已經涉及到一些部門法,不僅是一些部門的司法——最顯著的是刑法和侵權法,還有行政法,而且還有這些部門法的立法或修法或至少是法律解釋。我并不是說作者的分析比部門法學現有的以教義分析為主的述說更合理,更有力,我只是說,在作者觸及的這些不太符合常規的法律事件和案件中,作者表述的這些分析,就思路和視角而言,可能給部門法學者一些啟示,在某些具體問題的法律論證中,可能比教義分析,至少對于不帶貶義的"法盲"們,更有說服力。由于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更可能在邊緣(也即所謂的"前沿")地帶發生,在于對異常現象的處理,因此,至少從邏輯上看,并從長遠來看,部門法的發展更可能從這類非教義學的研究中獲益。而這才是法理學還可能繼續存在的根本理由,社會功用,而不是理論圓融,才是理論存在的理由。事實上,作者在分析這些熱點社會和法律事件中運用的諸多知識,可能經此而進入法學理論并進而進入部門法研究者的視野。
還有一點值得一說,盡管與法律和法學都無直接關系。盡管是一本法學著作,但由于處理的是社會熱點問題,我認為,作者于無意中,通過嚴格和自我的學術努力,提供了一種法律人以法律的以及與法律相關的知識審慎細致并負責任的參與公共話題討論的途徑。這其實也是一種法律公共知識分子的進路,但作者避免了目前一些法律"公知"在參與公共話題上經常暴露的一些比較顯著的缺點:姿態性的,而不是學術性的;意識形態先進的,而不是細致說理的。法律人是可以也可能甚至有時必須作為公共知識分子來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和處置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可以是一部分法律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但不可能是所有法律人即便是學術法律人的生存方式。法律既然是天下之公器,因此至少有些法律人有社會責任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參與社會熱點問題,但必須是以明智審慎的方式,闡述法律和法條背后的情理和法理,而不是以意識形態的或獨斷論的甚或人多勢眾的方式。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理由,卻也由于作者清晰的分析和流暢的表達,盡管這是一本法理學的著作,我還是認為這本著作值得理論法學和部門法學的學者和學生乃至一般的公眾讀者的關注;并且他們都很可能從中獲益。
2013年9月14日于拉薩西藏大學政法學院
及時版序——如何以"轟動案例"為素材戴昕
對法律學者來說,以轟動案例為素材寫文章很容易,以轟動案例為素材寫學術文章卻很難。"轟動案例"自"法治"時代之前的"法制"時代起就一直激發著學者的創作欲望,然而成文作品的鋪天蓋地并不等于學術成就的碩果累累。市場在較短期間內對應景文章的旺盛需求使得"以轟動案例為素材"在絕大多數文章的寫作過程中變成"以轟動案例為中心",乃至干脆是"以轟動為中心"。及時段進行描述以渲染事實,第二段給出法律意見,第三段則或批評抨擊或呼吁提倡——在如是經典"三段論"寫作過程中,學者離開了其基本社會職能,虛化成一個空泛的籮筐。圍繞轟動案例真正將這籮筐填充起來的,是記者、時評家、律師、社會活動家等市場更急切需要的功能性角色。因為空余一個純粹的符號,"學者"及其"以轟動案例為材料"的寫作變得與學術研究多少缺乏實質性關聯。
這并非在一般意義上批評學者不務正業,更不是否定"以轟動案例為素材"撰寫的筆者所謂"非學術"文字所具有的其他社會價值。事實上,如果社會真地需要,學者未必就不應去填空補缺扮演其他角色。但如果學者們一窩蜂地以非學者的方式處理轟動案例,由此使得轟動案例得不到學術化處理,這難免讓人疑問:難道轟動案例本身只有新聞時政價值,而無任何學術價值?可若果真如此,"學者"的學術研究職能不在場而"學者"的符號卻被不斷拖入與轟動案件有關的話語實踐當中,這一現象在社會分工層面上的合法性就難以證成。而如果轟動案例并非沒有學術價值,那么缺乏學術的發掘、對待和處理的現狀可能就隱含了失職。
《理論法學的迷霧》一書是"以轟動案例為素材"的學術作品。作者桑本謙教授通過本書身體力行地展示了以轟動案例作為素材對法學理論研究可能存在的價值。作者在本書開篇的緒論中明確指出現實中專家學者對熱點案件所做的評論缺乏學術性。按照他相當尖銳卻不失貼切的說法,法律學者對轟動案件的見解思考不深、論證不力,基本停留在以法言法語包裝道德直覺的水平上。而在作者看來,真正有學術意義的以轟動案件為素材的法律研究,必須借助社會科學資源,必須用社會科學的學術分析超越道德直覺,并通過這種學術性的分析解構道德直覺,揭露被道德直覺掩蓋了的重要問題。本書收錄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進行這種學術分析的嘗試。他試圖展示的是,社會科學的思路和方法在發掘、分析和論證轟動案件蘊含的制度與社會性問題時所具有的理論力量與實踐意義。因此,作者在本書中寄托的學術目標絕不僅僅是甚至干脆就不是轟動案件及其轟動效應本身。
從學者之為學者(而非記者或律師)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明智(或采取本書的用語——理性)的選擇。"轟動"永遠只是一時的新聞效應,而學術出版物至少追求其壽命要超過看完當下即可留在洗手間的報紙。許多讀者在剛剛翻看本書目錄時可能會覺得"以轟動案例為素材"這一副標題多少有點"標題黨":書里所討論的案例雖都曾轟動過,卻都已(乃至早已)不再轟動。對于學術研究來說這應是有意的:一方面,正由于塵煙基本散去,特別是在"轟動"當中難免提升起來的腎上腺激素慢慢降回正常水平,學者才真正有可能冷靜地打量這些案件,考慮問題何在,用上足夠的時間(而非一蹴而就)進行分析,并以具體嚴謹的社會科學方式而非詩情畫意的指點江山手法將思考進行呈現;另一方面,盡管對"不能免俗"抱有理解,但我還是想指出作者在副標題中使用的"轟動案件"字眼多少存在營銷方面的考慮,而讀者則需要注意,本書只是以轟動案例為"材料",因此與常見的就事論事的轟動案件評論具有重大區別。作者選取討論的"轟動案例"實際上首先不因其曾轟動。影視明星離婚案通常都很轟動,但卻沒有多少法律學術討論的價值;辛普森案比"紐約地鐵槍聲案"要轟動得多,但后者對美國法律的學術意義和制度影響卻遠遠大于前者。用作者的話說,更貼切地,他討論的是"疑難案件",而這些案件的學術價值在于個體事件代表的現象所牽涉或隱喻的制度及理論問題具有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當然,"轟動"并非與本書無關。很大程度上,正因為案件的轟動,可以"借個人氣",法律學者們"用來包裝道德直覺"的法言法語才會紛至沓來;這些話語本身就是轟動的有機構成。本書的一個重點正是針對這些話語展開的學術批評。作者結合案例做了一些具體的批評,就這一點而言,作者沒有及時時間跟進仍然是聰明的。對于學術批評而言,"后發制人"的優勢是巨大的,而這實際上是社會分工賦予學者的制度性優勢,因為學者之外比如記者,其使命就是沖鋒陷陣,而根本沒有深思熟慮的特權。但本書在學術批評方面的成功絕不只是先看牌再出牌這么簡單,作者通過每一個具體批評力圖揭開的,是長久以來籠罩在整個理論法學上空的迷霧,即將法學理論封閉自治和道德意識形態純潔的預設作為討論和研究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盡管在這一問題上我贊同作者的觀點,認為以道德哲學和法律解釋學為主體的法律理論不但在分析復雜實際問題時孱弱貧乏,其智識品位也很容易因意識形態化而相對低下,并且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但如果這篇序言在任何意義上造成了讀者的先入為主,那就浪費了作者的布局和構思。作者"以轟動案例為素材",其較大的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個對話平臺或作者所說的一個"競技場"。因為是人所共知的"轟動案例",所以這個競技場的入場票價不高,不需要有多么"深厚"的所謂法學背景的觀眾也未必就不能進來看個門道。而更重要的是,由于有具體案件中的具體問題為基點,所有的理論討論最終都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得到檢驗,因此不需作者高調鼓吹,讀者對比較的結果一看便知。形形色色的法學理論特別是法學方法論的爭吵,即使在當代中國學界也已喋喋不休了十多年,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學者之間隔空喊話,持續不斷地交換外國名字和外國文本,很難有什么結果。這一過程中缺乏的就是在現實中的真問題——而不是書本中的偽問題——面前拉出來遛遛的見識與膽識。只有以具體問題為準繩,有效的對話和比較才真正可能。而只有當對話和比較著眼于具體問題,學術討論才不會淪為為爭勝負拼修辭拼嗓門的辯論賽(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競技場"的隱喻可能也有誤導)。
寫序言者不便大肆總結介紹書的內容提前攪了讀者胃口,但既然受人之托,為作者說話也沒必要太過遮掩。首先越俎代庖幫作者事先做一個鋪墊:任何學術論證和分析都不可能是的,本書同樣不可能例外,我相信作者一定歡迎甚至渴望進一步的批評。但在批評本書時,或許評論者應該首先確認自己的批評并非從法學的自治性、道德哲學的必然正確性/重要性以及理性選擇的"拜金性"等"不可動搖"的前提出發。從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問題出發的自說自話式的"批評"對于實現知識增量這一學術目標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其次,我誠懇地將本書推薦給和我一樣在法學領域剛入門或入門不久者。從問題出發、越過話語表象直面問題的思考習慣需要在學習研究剛上路的階段就有意識地自我養成,而好的范例對此幫助很大。此外,本書中的文章邏輯結構完整,論證分析層層剝繭,材料上既有發散,又能始終圍繞論題主線,從頭到尾讀下來一氣呵成,在風格方面對學習學術寫作者來說也是很好的借鑒。
,可能聽來扯得有點遠,我認為本書對于國內法學院的教學也有一定意義。幾年前我還在國內念本科的時候,"案例教學"似乎仍是一個說起來頗為"洋派"的概念:一方面大家籠統地認為這套英美的洋玩意兒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大陸法系不適合或者沒必要用案例教學而敬而遠之,或者可能以為課堂上或考試時出個基本上還是解釋法條的案例題就算是案例教學了。事實上,根據我個人在美國求學的體會,所謂案例教學,在案例中學法律規則(即所謂"判例法")只是一方面,從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適用理論解決問題、從問題出發反思理論的這一整套思維訓練才是案例教學的基本目標。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學術訓練,這一訓練目標具有超出英美判例法環境之外的普遍意義。本書的寫作和論證風格與所謂案例教學在思路上不謀而合,案例教學中經常運用的區分、類比、發散、反伸等技術在本書中也非常多見。考慮到本書是"以轟動案例為素材",我相信除了作者之外的許多老師在課堂上也都會講到這些案例。對于如何將案例分析作為手段最有效地訓練學生思考,本書或許也能提供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