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蒙古西遷新疆史》分為上、下兩篇,主要內容包括:"察哈爾"之溯源及其特殊使命;察哈爾部崛起的蒙古局勢;察哈爾部的盛衰;清朝對察哈爾部的統治政策等。
上編
及時章 "察哈爾"之溯源及其特殊使命
及時節 成吉思汗一萬護衛的由來
第二節 "察哈爾"的名稱和淵源
第三節 蒙古中央萬戶一一察哈爾
第二章 察哈爾部崛起前的蒙古局勢
及時節 1368年后蒙古人的分布
第二節 1368年后蒙古形勢的變遷
第三節 東西蒙古之間的斗爭與分裂割據
第三章 察哈爾部的盛衰
及時節 黃金家族后裔與察哈爾部及滿都海夫人
第二節達延汗統一蒙古
第三節 封建割據形勢下的察哈爾部
第四節 蒙古黃金家族末代大汗林丹汗
第五節 蒙古大汗之宗本部落一一察哈爾的潰亡
第四章 清朝對察哈爾部的統治政策
及時節 清廷對蒙古的"分而治之"與察哈爾
第二節 布爾尼親王反清事件
第三節 清廷對察哈爾兵的征調和遠戍
第五章 察哈爾蒙古西遷前的新疆局勢
及時節 衛拉特蒙古的西遷和準噶爾汗國的建立
第二節 準噶爾汗國的擴張、興盛以及與清朝的對峙和抗俄斗爭
第三節 察哈爾兵隨清軍遠征西域
第六章 察哈爾蒙古西遷新疆的決策及經過
及時節 西遷的決策
第二節 西遷的籌備
第三節 西遷的行程
第四節 西遷的意義
第七章 察哈爾蒙古西遷新疆后的安置
及時節 駐牧地的確立
第二節 博爾塔拉等地的地理位置及察哈爾蒙古的分布
第八章 察哈爾營的組建及其社會制度
及時節 察哈爾營的組建
第二節 察哈爾營的社會制度
第三節 察哈爾營的社會組織
第九章 察哈爾營駐守卡倫、臺站
及時節 戍邊是察哈爾營的職責
第二節 察哈爾營駐守卡倫
第二節 察哈爾營駐守臺站
第十章 察哈爾營換防、巡查邊界
及時節 換防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
第二節 巡查哈薩克和布魯特游牧邊界
第十一章 察哈爾營經營官牧廠
及時節 伊犁宮牧廠的設立及察哈爾營的經營
第二節 備差廠的經營及牧廠的作用
……
下編
第二章察哈爾部崛起前的蒙古局勢
及時節1368年后蒙古人的分布
13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蒙古國分成各自為政的元朝、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金帳汗國、伊兒汗國等幾個國家。除元朝之外的四大汗國,從14世紀50年代開始先后被征服地區人民所推翻,而統治民族蒙古人自身卻被當地的民族所同化。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統治民族蒙古人被迫回到塞外,但是他們卻未被同化,仍保持著相當的實力和自己的政權。他們在塞外占據著廣闊的地域,活動在蒙古高原的大漠南北,仍然企圖重新人主中原,新建立的明朝則采取征討和招撫并用的策略,其結果雙方都未能如愿以償,形成丫南北對峙的局面。與明朝形成的這種南北對峙時期,蒙古人分布在大漠南北及東北和西北的廣闊的地域,即占據著東起貝加爾湖、興安嶺山麓,西到天山,北至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游,南抵長城的大片領土。
蒙古本部即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以蒙古大汗為中心的各部。因地處西部蒙古之東,所以也稱作東蒙古,明朝稱之為"韃靼",屬于蒙古大汗直接統治,故亦稱為蒙古本部,它的首領是元室后裔,即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當時的東蒙古人,自稱為蒙古,稱西蒙古為衛拉特,或以四十萬戶代指蒙古,以四萬戶代指衛拉特,或者連稱"都沁(蒙古語四十)·都爾本(蒙古語四)"以表示全體蒙古人。
蒙古本部也就是故元余部在北方者主要有四,即擴廓帖木兒、納哈出、惠宗帖睦爾麾下的皇室重臣部眾和兀良哈三衛。元臣木華黎的后裔,元末明初任太尉、北元丞相的納哈出駐扎于遼東一帶,擁眾二十萬。元末大將擴廓帖木兒,元亡后率軍十余萬退據陜西、甘肅一帶。
惠宗妥歡帖睦爾及其皇室重臣部眾,在明軍的攻擊下節節北退。1368年(洪武元年),自大都退往上都(開平),次年又退至應昌,三年,惠宗死,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改元宣光。同年,明軍攻破應昌,愛猷識理達臘退往以黑山魚海為中心的呼倫貝爾地區,活動在西起克魯倫河上游,東至興安嶺,南及西拉木倫河,北至鄂嫩河一帶地區。黑山即大興安嶺,魚海即捕魚兒海,今貝爾湖。十一年,愛猷識理達臘死,脫古思帖木兒繼位,改元天元。
兀良哈三衛是蒙古本部的部落,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翁牛特,福余衛為烏齊葉特。因三衛中有兀良哈人,所以習慣上合稱兀良哈三衛(即兀良哈等三衛)。兀良哈三衛地域初在潢水(今內蒙古東部西拉木倫河)以北的大興安嶺至東金山(在吉林懷德縣境)一帶。從15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兀良哈三衛逐漸南下,與明緊鄰。朵顏衛占據東起廣寧前屯(山海關東北),西至宣府的長城以北地區;泰寧衛占據錦州、義州(今義縣)、廣寧(今北鎮縣)、遼河邊外地區;福余衛占據黃泥洼(今遼陽市西)、沈陽、鐵嶺、開原邊外地區。兀良哈三衛與明朝一直保持著通貢互市的關系,但同時與蒙古本部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常視利害之所在,依違于蒙古本部與明朝之間。
此外,元朝退出中原后,云南行省仍奉元朝正朔,與漠北互通使節,遙相呼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