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堂橫屋裝飾,是客家人zui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建筑藝術寶庫中的珍品之一。保護好堂橫屋的傳統風貌,吸取堂橫屋建筑裝飾的精華,對于傳承和發展客家建筑裝飾藝術,促進新客家民居的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展現了作者十多年來的客家裝飾設計案例,所有案例都有現場實景照片及設計介紹,向喜愛客家裝飾文化的讀者,展現客家傳統裝飾符號元素在當今客家建筑裝飾設計上的借鑒與創新應用。
呂海雪,任教于嘉應學院美術學院,從事客家建筑裝飾研究多年,具有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和項目實操經驗。
序
及時章 梅縣客家堂橫屋裝飾藝術
(一)堂橫屋建筑裝飾
(二)堂橫屋裝飾特色
(三)適應氣候特點的橋溪村堂橫屋裝飾細節
第二章 梅縣客家堂橫屋裝飾分類
(一)山墻頭
(二)門樓
(三)挑頭
(四)隔斷
(五)門
(六)窗
(七)雕飾
(八)彩繪
第三章 客家堂橫屋裝飾元素
(一)客家元素裝飾材料
(二)梅縣客家木裝飾工藝
(三)堂橫屋裝飾符號在當今客家建筑裝飾中的運用
第四章 新客家建筑裝飾實例
(一)雁南飛“圍龍食府”裝飾設計
(二)雁南飛“圍龍酒店”裝飾設計
(三)梅縣大新城“圍龍居”裝飾設計
(四)荷樹園電廠行政辦公樓裝飾設計
(五)客家“木涼亭”的創新設計
參考文獻
后記
(七) 雕飾
“有堂皆雕飾”,這是對客家堂橫屋古民居裝飾藝術最的描述。
堂橫屋的雕飾主要集中表現在軒頂和梁架上,是客家堂橫屋最為精彩的裝飾內容之一。其裝飾形式和裝飾內容的形成與發展,是伴隨著梅縣客家民系的逐步穩定與壯大,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變化路徑主要是從明、清到民國,這與客家人在這個時期的生存條件逐步改善和受外界裝飾風格的影響關系密切。
比如現保存最早的堂橫屋——橋溪村明萬歷年間的“仕德堂”,該古民居的雕飾非常簡樸,該上廳神龕排位上的“祖公屏”隔斷沒有什么雕刻,僅在墊板上繪制了簡單的油彩紋樣(因年久失修現已看不清了),據房主后人講是簡單的花卉紋樣。(圖1)另外再看“仕德堂”不多的木構件雕刻,其紋樣和工藝往往簡化到最簡單。如該屋檐上的單挑頭和屋檐封檐板裝飾,造型和雕刻簡單到少一筆就不成形。比方單挑頭端部卷殺僅做了斜面切角退讓卷殺處理,沒有任何多余的雕飾。封檐板僅在封口部位長約60厘米,高22厘米,厚2.5厘米的杉木板上刻出2厘米寬,深0.6厘米的如意圖樣線條,整條封檐板除了封口端部的如意線條就沒有任何多余的雕飾,給人簡略的素樸感。(圖2)
再比如梅縣建筑規模較大的堂橫屋——南口鎮(光緒三十年1904年建造)“南華又廬”六架梁雕刻,該梁架上的雕刻主要表現在南瓜鷹爪和如意橢圓瓜柱造型上,從雕刻技法和雕刻內容上看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如意橢圓瓜柱采用浮雕描彩,紋樣雕刻較深,底為紅,圖紋描金黃和綠色,這樣處理是因為瓜柱離地面遠,紋樣不深色彩不熱鬧就不能吸引人的視線。另外5個如意橢圓瓜柱雕刻內容各不相同,分別為竹與鹿(寓意節節高祿),馬與猴(寓意馬上封猴),牡丹攀枝(寓意富貴不斷),大象祥云(寓意太平吉祥),鴨與蓮藕(寓意及第財運)。(圖3)比早期“仕德堂”的雕刻裝飾不僅精美還賦予了更多的生活期盼。
1、軒頂雕飾
軒頂是堂橫屋前廳最重要的裝飾構件,尤其在雕飾上的表現只能用驚嘆來描述,因為該位置不僅是出入民居口必經之路,還因離地面位置高而不會受到陽光暴曬和雨水的侵害,是最能體現雕刻工藝的實用價值和藝術表現力。軒頂雕刻主要包括掛落、柁墩、月梁、三彎板、抓墩、雀替和挑梁等,雕刻材料通常都是木,工藝因構件裝飾特點分為浮雕和圓雕。(圖4)
比如橋溪村(民國三年,1914年完工)的“繼善樓”軒頂,該軒頂掛落采用透雕工藝,中間是金色蝙蝠與左右對稱黑底金邊拐子龍呼應;柁墩采用鏤雕工藝,左右兩個柁墩全身飾金色蓮花座,并配元寶卷葉襯托;月梁采用圓雕工藝,左右兩端頭是飾金大象鼻子和頭部造型,中間是紅底貼金的喜鵲戲梅花,上部加一個錦盒;并配元寶卷葉襯托;雀替采用鏤雕工藝,以蝙蝠為中心上下雕飾拐子祥云圖,黑底金邊紋樣突出。(圖5)再如雁洋鎮南福村(民國三十年1941年秋建成)的“承裕莊”軒頂,該軒頂掛落高30厘米,長150厘米,厚10厘米左右,是比較少見的人物圓雕,人物安排在軍機大殿左右,正中書“白虎堂”,文臣武將個個神態生動,刻畫細膩;柁墩是獅子圓雕,左邊獅子背上有一舞獅戲三個小獅子,右邊獅子背上是八仙踏云圖;抱月梁兩端是象鼻子圓雕,中間是喜鵲戲牡丹透雕。(圖6)再比如承裕莊門樓軒頂上的木刻大象柁墩,兩個大象造型依據軒梁拱頂空間塑造,左右對稱相望,姿態生動可愛,背上塑造牡丹花和如意荷葉遮擋了支撐斗拱的瓜柱,沒有柁墩似的生硬感。大象全身圓雕,表面紋樣處理成灰白色的回旋凹凸條紋,給人石刻的錯覺,可見雕刻藝術之高超。(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