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歐洲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專著,介紹了簡易和復雜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在配合比設計中,考慮了混凝土的流變性能、力學性能、彈性性能、化學性能、干縮、徐變、熱學性能、顆粒粒徑分布等參數及其相關數學模型,并依據這些數學模型進行配合比設計,以確定混凝土的組成材料。
全書分三部分:原理篇、模型篇和實例篇,內容豐富、方法新穎、專業性較強。《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既可以作為建筑師和土木工程師、建筑承包商、混凝土生產商的工具書,又可以用作高校教師、學生的教學參考書,還可以作為混凝土專家、學者的科研用書。
Mario Collepaudi,美國混凝土協會(ACI)榮譽會員,羅馬大學、安科納大學、成尼斯大學和米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專業教授,ENCO工程混凝土公司主席。發表混凝土相關學術論文350余篇,出版專著數部,在高效減水劑、硅灰、膨脹劑、預拌砂漿等領域獲得5項專利。
Silvia Collepardi,ENCO材料測試實驗室土木工程師。已出版一部有關混凝土工業地板的專著,并發表多篇有關混凝土技術、化學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的學術論文。
Roberto Troli,ENCO土木工程師、技術總監。在混凝土技術,特別是化學和礦物外力H劑領域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已出版一部混凝土耐久性的專著。
劉數華,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武漢大學副教授。分別于2001年6月、2003年6月和2005年12月在武漢大學獲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清華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月進入武漢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主要從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水工建筑材料及工業廢渣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專著2部、譯著2郜、主編科技書1部、參編標準1部;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錄近30篇。
李家正,博士,高級工程師。1992年于大連理工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97年于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現武漢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2007年干武漢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長江科學院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工程材料研究室主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及預應力分會混凝土耐久性專業委員會委員、混凝土施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硅酸鹽學會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分會膨脹與自應力混凝土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混凝士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水工建筑材料應用研究,先后主持和參與完成了三峽、水布埡、索風營、構皮灘、溪洛渡、彭水、瀑布溝等大型工程科研項目。作為主要參加人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大水工混凝土結構隱患病害檢測與健康診斷研究"及"現代水工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機理與控制"的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完成科研生產報告近20篇,撰寫出國考察報告1篇,參編行業標準4部。
主要符號
及時篇 原理
第1章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原則和方法
1.1 配合比設計的原則
1.2 配合比設計的方法
1.2.1 簡易配合比設計
1.2.2 復雜配合比設計
第二篇 模型
第2章 流變性能
2.1 混凝土的工作性
2.2 幾種典型混凝土結構的推薦骨料較大粒徑
2.3 混凝土拌合物澆注時的工作性與結構類型的關系
2.4 混凝土攪拌后的工作性
2.5 拌合用水量與骨料較大粒徑和攪拌后工作性的關系
2.5.1 骨料的含水率
2.5.2 骨料含水率對拌合用水量的影響
2.5.3 以工作性檢驗拌合用水量
2.5.4 化學外加劑對拌合用水量的影響
2.6 骨料較大粒徑對混凝土內空氣體積的影響
2.7 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
2.7.1 用于泵送混凝土的砂子的顆粒粒徑特征
2.7.2 如何確定泵送混凝土中砂子和石子的搭配
第3章 力學性能
3.1 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3.2 水泥的歐洲標準
3.3 強度與其他參數的簡化關系
3.3.1 強度等級3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
3.3.2 強度等級4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
3.3.3 強度等級5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
3.3.4 強度等級3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圓柱體抗壓強度
3.3.5 強度等級4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圓柱體抗壓強度
3.3.6 強度等級52.5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圓柱體抗壓強度
3.4 如何改進fc和w/c的的關系
3.4.1 如何改進預測結果與試驗結果的關系
3.4.2 20℃以外fc和w/c的關系
3.4.3 如何修正含氣量對預測強度的影響
3.4.4 如何評價促凝劑或緩凝劑對fc與w/c關系的影響
3.4.5 如何考慮輕骨料對fc與w/c關系的影響
3.5 混凝土的特征強度fck
3.5.1 以準則1評價fck
3.5.2 以準則2評價fck
3.6 混凝土的抗折強度和抗拉強度
第4章 彈性性能
4.1 彈性模量與抗壓強度的關系
4.2 E與fmc的近似關系式
第5章 耐久性能
5.1 混凝土的耐久性
5.2 混凝土的滲透系數
5.3 暴露等級
5.3.1 暴露等級XC:碳化引起的腐蝕
5.3.2 暴露等級XD:除海水外的氯化物侵蝕
5.3.3 暴露等級XS:海水中氯化物對鋼筋的腐蝕
5.3.4 暴露等級XF:凍融循環引起的損傷
5.3.5 暴露等級XA:天然土壤中的混凝土
5.3.6 暴露等級XA:與侵蝕水接觸的混凝土結構
第6章 縮性能
6.1 混凝土的干縮
6.2 干燥時間對收縮的影響
6.3 環境濕度對收縮的影響
6.4 虛擬厚度對收縮的影響
6.5 配筋對收縮的影響
6.6 骨料彈性模量對收縮的影響
6.7 滿足配合比設計要求的混凝土結構的干縮
6.8 根據干縮預測模型確定混凝土配合比
6.9 根據干縮調整混凝土配合比
第7章 徐變性能
7.1 由收縮、彈性應變和徐變引起的變形
7.2 徐變的估算
7.3 環境的相對濕度對徐變的影響
7.4 養護齡期和水泥強度等級對徐變的影響
7.5 混凝土材料組成對徐變的影響
7.6 混凝土結構厚度對徐變的影響
7.7 持荷時間對徐變的影響
7.8 骨料彈性模量對徐變的影響
7.9 如何根據混凝土的要求和材料特性估算徐變
7.9.1 瞬時彈性應變Ee17的確定
7.9.2 干縮S的確定
7.9.3 徐變C的確定
7.9.4 總變形Etot的確定
7.10 根據徐變進行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第8章 熱學性能
8.1 熱膨脹系數
8.2 混凝土的導熱系數
8.3 混凝土的熱擴散系數
8.4 混凝土的比熱
8.5 水泥的水化熱
8.6 攪拌時混凝土的溫度
8.7 混凝土澆注后的溫度及溫度梯度
8.7.1 溫度梯度與開裂風險
8.7.2 水化熱引起的混凝土較大溫度
8.8 混凝土的蒸汽養護
8.8.1 混凝土蒸養強度與20℃下28d抗壓強度的關系
8.8.2 混凝土材料特性的影響
第9章 骨料的顆粒粒徑分布
9.1 顆粒粒徑分布
9.2 混凝土中固體顆粒的理想顆粒粒徑分布
9.3 骨料的顆粒粒徑分布
9.3.1 Dmax對Fiiller曲線的影響
9.3.2 水泥用量對Bolomey等式的影響
9.4 骨料的理想顆粒粒徑分布與顆粒粒徑分布
9.4.1 圖像法
9.4.2 數值法
第三篇 實例
第10章 實例
10.1 實例1:普通混凝土
10.1.1 不摻用高效減水劑
10.1.2 摻用高效減水劑
10.1.3 對比
10.2 實例2:考慮抗折強度
10.3 實例3:考慮耐久性要求
10.4 實例4:考慮更嚴酷的耐久性要求
附錄 中歐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