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主要內容簡介: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于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于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準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
《中國民俗》力圖在有限的篇幅里,介紹民俗學的基本知識,并以民俗學理論為基礎,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基本內容予以簡要敘述。同時,還考慮到當前保護民俗文化的實際需要,對于民俗調查的有關內容以附錄的形式,給予了特別的介紹。
《中國民俗》:中華民俗是炎黃子孫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準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在民俗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創造、民族的真善美。
及時章 民俗與民俗學
民俗的概念
作為獨立學科的民俗學
民俗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國際民俗學流派說略
第二章 民俗的調查與研究方法
田野作業法
歷史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
結構分析法
民俗學研究程序及技術
第三章 人生禮儀民俗
誕生禮俗
成年禮俗
婚嫁禮俗
壽誕禮俗
喪葬禮俗
第四章 歲時節日民俗
歲時民俗
傳統節日民俗
第五章 社會組織民俗
家庭與家族
村落
非血緣社會組織
第六章 經濟生產與消費民俗
生產民俗
交通民俗
消費民俗
第七章 民間信仰與禁忌
信仰對象民俗
信仰媒介民俗
信仰方式民俗
禁忌
第八章 游藝競技民俗
游戲民俗
競技民俗
雜藝民俗
第九章 中國民俗的調查與研究
先秦時期的民俗研究
秦漢至明清時期的民俗研究
近代的民俗研究
二十世紀以來的民俗研究
附錄一:進一步了解中國民俗的參考書目
附錄二:民俗調查提綱
民俗學的歷史研究法,指的是追溯民俗事象發生發展的歷史流變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民俗學不僅是一種現實之學,而且是一種歷史之學。固然,民俗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產生于很久以前的民俗事象仍然保留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從而使歷史這位時間老人的年齡得到無情的壓縮。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時間對于民俗事象就不起任何作用。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同樣能夠使民俗這種既古老又年輕的社會生活文化事象打上深深的時間烙印。無情的歷史老人不僅淘汰了那些已經對人類沒有任何作用的民俗事象,而且催生了那些推動人類走向更加文明的新的民俗事象,同時,還使那些仍然在發揮作用的民俗事象打上了表示歲月的年輪。因此,探討民俗事象產生的本來面貌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則成為民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種研究不僅能夠恢復民俗事象的本來面貌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而且對于人類社會歷史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研究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民俗學研究中,運用歷史研究法來分析民俗事象已經成為民俗學者所慣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在早期民俗研究中,英國的學者對文化殘余物(survivals)的研究所體現的即是一種歷史研究法。所謂文化殘余物,是指現代民族中以某種變形方式仍然存在的歷史文化現象。通過對這些仍然存在的歷史文化現象的分析和研究,不僅能夠深化這些民俗事象發生和存在于民眾群體的社會形態的演變探索,而且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的探討同樣具有異常重要的意義。在19世紀,無論是神話學派,還是人類進化學派,都曾經運用歷史研究法來分析語言和宗教中的民俗事象,并得出了一些較為正確的觀點。
其中,19世紀晚期的芬蘭地理學派所創立的歷史研究最值得注意。芬蘭地理學派的創始人烏斯?科隆(Julius Krohn)及他的兒子卡爾勒?科隆(Karrle Krohn)通過對芬蘭史詩《卡列瓦拉》的起源研究,比較不同地區種種異文的差異,探討其發源地和傳播路線,從而創立了民俗事象的歷史研究法。這種方法經過其學生安蒂?阿瑪圖斯`阿爾奈(AuttiAmatus Aame)和美國學者斯蒂斯?湯姆遜(Stith Thompson)的進一步修正,終于形成了被稱為"阿奈爾一湯姆遜體系"的研究方法,即通常所說的"AT分類法"。這一研究方法將大同小異的民間故事按地區分成不同的類別,通過對民間故事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用最簡練的語言歸納出故事的情節,以便于探討這種民間故事的發源地及其原始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