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接觸臺灣人的書。風俗人情里淳樸、有味的臺灣風景。
臺灣民俗專家試圖利用簡潔、易懂的圖解方式,引領所有對臺灣生活感興趣的讀者追尋古昔今日的臺灣生活軌跡,傳遞臺灣風土最溫暖的人情。
本書配有近200張插圖,詳解了各類臺灣習俗的流程、細說著不同民俗物品的來歷,重現"最臺灣"的生活
1 作者是臺灣民俗專家,用簡潔、易懂的圖解方式,對臺灣人的生活軌跡,臺灣當地的風土人情給予了、詳實的解讀。
2 近200張插圖,將臺灣民俗、生活場景真實重現,使得《圖解臺灣民俗》整本書閱讀起來鮮活、生動,趣味性十足。
3 自由行越來越盛行的今天,去到臺灣不再走馬觀花,帶上一本實用與趣味兼備的《圖解臺灣民俗》是首要選擇
作者簡介:
李文環
高雄市大寮區人,高雄師范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專長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致力于地方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與保存,近三年代表作品《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
林怡君
屏東縣東港鎮人,目前就讀于高雄師范大學國文系博士班,任教于屏東縣東新國中,喜愛創作、拍照和民俗活動,著有碩士論文《東港迎王與家將陣頭研究——以丙戌正科為例》。
繪者簡介:
三娃
曾任飯店美工,從平面到立體作品無數。目前專職插畫工作,跨足繪本、書籍雜志插圖規劃,風格偏向奇幻浪漫,篤信繪畫是創意飛翔的天地!
余正隆
兼職插畫設計、傳統油畫,以及多媒體網站、FLASH小游戲美術及程序設計。
推薦序
作者序
序章
第 1 章 季節采風篇
一月 [端月]
春節習俗:初春祭神祈年與休閑
除夕祭祀、圍爐吃年夜飯
初一開正走春,拜人神
初二出嫁女兒做客
初四接神、初五隔開
初九天公生
元宵祭,月半大如年
臺南佳里金唐殿王醮
元月二十,開印迎春補天穿
二月 [花月]
二月初二春祈祭,做頭牙來吃福
二月初三文昌祭,長智慧
二月十九觀音佛祖圣誕
達悟人飛魚祭
三月 [桐月]
三月節,最早的掃墓節
寒食節,古老的過年
清明節,培墓祭祖
玄天上帝圣誕
臺南學甲上白醮
大龍峒保生大帝祭
淡水三芝八莊大道公輪祀
三月瘋媽祖
布農人打耳祭
專欄 拜拜大哉問一
正確拜拜方式看過來!
四月 [梅月]
立夏"補夏"食俗
四月初八浴佛節
西港慶安宮刈香繞境
南鯤王爺祭
客家桐花祭
專欄 看得懂傳統歷法
五月 [蒲月]
新莊大拜拜
五月五慶端午
淡水迎祖師爺
大稻埕霞海城隍祭
犁頭店木屐賽
六月[伏月]
半年節
六月初六天貺節
云林口湖牽水狀
花蓮吉安阿美人海祭
臺東南王部落海祭
七月[荔月]
鬼門開
七夕乞巧會祭魁星
中元普渡
新埔義民祭
七月底關鬼門、鐘馗押孤
專欄 如何準備供品,看過來!
八月[桂月]
灶神是誰?
八月十五中秋節
阿美人祭祖豐年祭
東港迎王平安祭
九月[菊月]
吉貝耍嚎海祭
九月九重陽節
高雄岡山籃筐會
小琉球迎王平安祭典
十月[陽月]
水仙尊王祭
南州迎王平安祭典
頭社平埔人夜祭
下元節
艋青山王祭
曹公祠例祭
十一月[葭月]
宜蘭二結王公過火
古老的過年──冬至
專欄 拜拜大哉問二
燒香有保庇
十二月[臘月]
臘月忙年
做尾牙
尾期
東山迎佛祖
送神、祭灶
天神下降日
除夕
過年的故事(燈猴神與沉地)
專欄 有趣的行業神
第 2 章 人生儀禮篇
成長
胎神信仰
洗三
拜床母
剃頭
做滿月
收涎
做度
脫、做十六歲
原住民成年禮
結婚
問名、相親
訂婚
結婚儀式
歸寧(頭轉客)
祝壽
專欄 禮尚往來題詞送禮
哀悼
搬鋪、屬纊
引魂
初奠:拜腳尾飯
乞水沐浴、死裝束
飯含
遮神、豎靈
入殮:天人永隔
拜飯、做七
喪禮的忌諱
做風水
葬法
第 3 章 日常生活篇
趨吉避兇
動土儀式
上梁儀式
安太歲
收驚
求簽
改運除穢
開市:祈求好彩頭
忌諱的數字和語匯
專欄 民俗禁忌
食在有福
辦桌
筷子使用的忌諱
住有學問
正廳
神龕
獸牌
石敢當
專欄 傳統民宅建筑賞析
第二章 人生儀禮篇
結婚
臺灣漢式婚俗,古禮有六項:問名、送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后來簡化為問名、送定、完聘、迎親四禮,今人更簡化為訂婚和結婚兩項儀式。
問名、相親
"問名"就是由男女雙方家長進行議婚的過程。以前,男女婚姻是由父母決定的,家有適婚男子時,家長會請媒人探問女方家的意思,經幾次溝通后,由媒人交換男女雙方的"庚帖"。庚帖就是用大紅帖書寫男女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前會裝在禮擔盤子里,交由媒人傳遞。雙方收到庚帖后,就趕緊燒香將它供在正廳神明祖先前達三天之久,三天過去若平安無事,這門婚事才能繼續談下去。接著會請算命先生來合男女八字,一切順利,這門婚事才能論及聘金和嫁妝等,以及男女雙方的各種其他問題。這個時候,女方家長會"探門風",也就是透過各種關系打探男方的人品和家風。若雙方都可以接受,至此,婚事才能確定。
"相親"是議婚過渡到今日自由戀愛,而由媒人媒合婚姻的方式。當雙方家庭都有意時,媒人就會安排一個好日子,帶著男方到女方家登門拜訪。雙方坐定后,女主角端著甜茶出來迎客,這是男女主角的及時次接觸,也是雙方家人打量的時候。當男主角很滿意眼前的佳人時,則將大紅包放在茶盤上,表示希望進一步發展,女主角若也覺得有意,則會以花生、芝麻、紅棗泡茶來款待客人,甚或留客人用餐。相反的,若女方在奉茶后并無進一步表示,便只能期待下次的姻緣了!
在今日自由戀愛的社會,年輕男女對于婚姻的自我意識明確,昔日象征家長具有主導婚姻大權的問名習俗,早已流為形式。相親則是都會男女結識、聯誼的管道,甚至成為一種婚姻介紹的專門行業。
結婚儀式
◎食姊妹桌
新娘和姊妹淘離別的盛餐食姊妹桌,這是古早傳統新娘出嫁前和姊妹們的離別餐聚。有十二道菜肴,葷、素菜各六道,姊妹們在席間說些吉利話語,祝福這位新娘婚姻美滿。惜別宴結束后,新娘就開始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化妝,并穿上結婚禮服,等待新郎的迎娶。
◎神前的結婚儀式
新人在神明祖先前的見證儀式傳統漢式結婚是以神明祖先作為見證的儀式,整個流程約可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新郎迎娶前,在家舉行祭告神明祖先的儀式。結婚當天,新郎沐浴更衣,穿上結婚禮服,吉時一到,在父親的引導下祭告祖先。通常先上排香,再行"三拜三叩"禮,慎重者還得誦讀祝文,并向新郎講些惕勉的話,例如:"今天是你娶妻的吉日,從今而后,你是一家之主,望你好自為之!"完成后,新郎就可以出發迎親。
其次,當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時,新娘也須向祖宗神靈行告別出嫁的儀式,形式差不多,新娘的父母親也會訓示諸如"出嫁后要謹慎小心,孝順公婆"之類的話。
,新郎迎娶新娘回家后,再度向神明祖先祭拜,這是最重要的見證儀式,通常由主婚人或好命人帶領新人到正廳,兩人一同面向門外站著,先拜天公,接著轉身面對神龕,拜神明、再拜祖先,向公婆打揖叩拜,更講究者,還要向公婆奉茶。
完成后,新人才入新房。以前,祭拜神明祖先是在迎親后的第三天,稱為出廳拜神,今人通常在迎親當天就進行這項儀式。
當然,這三項以神明祖先為見證的儀式,還有諸多習俗,如新娘上車后要"放扇"(意味著不將壞脾氣帶去夫家),在新娘車離開后,娘家父母會"潑水",來到新郎家,由好命人"過米篩"或"撐黑傘",牽著新娘"過烘爐火",并"破瓦"以展現新娘"弄璋"的決心,然后來到神明廳祭祖再"進房食圓"等。至此,迎娶儀式大體完成。對新娘而言,這一系列的儀式無疑是從原生家庭脫離,從而以潔凈、吉祥的過渡儀式進入婆家,再融入新的家庭。
◎食新娘茶
新娘娶到厝,家財年年富。
今年娶媳婦,明年起大厝。
婚宴后,傳統有所謂"鬧新娘"習俗,借由鬧洞房、喝甜茶的互動,讓24小時忙碌緊繃的婚禮氛圍得以舒緩。特別是喝甜茶,俗稱"食新娘茶"儀式,一方面可以盡量逗笑新娘而具有娛樂效果,例如就有"新娘真古意,鬧久新郎會生氣;大家量早返,給伊兩個變把戲"等詼諧風趣的四句聯;同時,透過這個儀式也讓新娘得以認識新家族的成員。食新娘茶,通常也會以念四句聯或祝福的話中圓滿結束。
《圖解臺灣民俗》
――每個臺灣人都該有的一本書
兩年前,家中遷居至大稻埕,巷口就有間著名的寺廟,因此常看到陣頭繞境,或是得要帶著朋友去周遭寺廟逛逛。但說來慚愧,雖然我也寫過臺灣史相關書籍,對于進了廟該怎么拜、為什么這樣拜、到底在拜什么等,卻是一竅不通,只是"拿香跟著拜",或是在群眾中單純看熱鬧者之一。
同樣的,隨著年紀漸增,時常會碰到一些"生老病死"的儀式。不管是婚禮、喪禮或逢小孩出生,伴隨而來是許許多多的規矩,當時只覺得煩瑣,殊不知這些儀式的用心及演變,也只能跟隨著媒婆、禮儀公司、街坊鄰居的指導,說什么做什么。
關于這些節日、禮節、儀式,我也曾想找本書籍來參考了解,但坊間書籍總過于煩瑣,從源流、派別細細交代,固可對某種禮節或儀式有深入了解,但卻流于"見樹不見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僅無法窺得臺灣民俗的全貌,也無法了解老祖先們為何在此時此刻祭拜這位神 ,更不實用。
在看完李文環教授、林怡君老師新書《圖解臺灣民俗》后,終于讓我長年來的疑問獲得解答。本書以節日、人生儀禮、日常生活三大部分來講述臺灣的民俗,每個小單元,短短字數內即可告訴讀者這個節日或儀式為何而來、流變為何,今日該如何因應,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時時刻刻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所謂的"深入淺出",說來簡單,在撰寫上非常困難,而本書卻輕易完成。
我們常說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史",但身處臺灣,先人留下陪伴我們每日生活的智慧,可能更為重要,"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民俗",就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吧!
知名臺灣史作家 王御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