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饕續筆》是趙珩先生繼《老饕漫筆》之后的又一力作。
全書共四十篇,風格依然如《老饕漫筆》,用白描式的筆記體寫食話,寫口腹之欲,記風物人情,述歷史掌故,親切自然而優雅,流露出作者對精致生活的一份眷念。
趙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編審。多年來從事文化史、北京史、戲曲史的研究,著有《老饕漫筆》、《彀外譚屑》等。
自序
重陽話蟹肥
靖江湯包
米蘭是甜的
消逝的長江三鮮
土筍凍與蠔仔煎
蘿卜賽梨
烤乳豬與咕嚕肉
中國西餐的嬗變
薄辣輕酸瀟湘味
科隆的遺憾
沁陽驢肉丸子
當人餓了的時候——從“大救駕”說起
徽州麻餅
又到中秋月圓時——關于中秋節的記憶
巍山印象
舊京茶事
南潯雙澆面
也說口蘑
小憩湖州
臨安春筍
雖非珠玉亦琳瑯——歐洲食品老店一瞥
最愛是干絲
且說食羊
從滿族的菜包說起
北京糕點的今昔
說素齋
燒餅與火燒
果汁瓊脂最甜香——說軟糖
說粥
天水呱呱
熗與溫拌
從不食貓狗說起
煲湯與煨湯
小記園林中的餐館
從樊樓說到河南菜
冷淘今釋
濃油赤醬話本幫
雪人
菜單與戲單
諾曼底之行
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與食材都會慢慢地消逝,留下的,只是歷史的記憶。
我在《老饕漫筆》中曾寫過一篇《鎮江端午鰣魚肥》的小文,所記是一九七四年的事。彼時,無論是在哪個長江下游城市,大抵都可以吃到鰣魚。只要是正當時令,也就是端午前后,要吃到鰣魚都不難,而且價格還算便宜。八十年代在北京一些品質的餐廳里,也或可吃到真正的鰣魚,但價格已是非常昂貴了。好像是在一九八七年,我在武漢的“老通城”還吃過一次鰣魚,武漢是長江中游的城市,鰣魚的品質略遜于下游所產,但那日宴會規格很高,鰣魚還是蠻不錯的,時值春末夏初,也屬當令。在我的記憶中,這是一次吃真正的鰣魚。嗣后,又吃過不少次鰣魚,價格奇貴,卻已不是真正的鰣魚了。
鰣魚之美,一直為人稱道。蘇軾曾有詩贊日:“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不過蘇軾的詩卻略有牽強之處,桃花春氣之時是吃不到鰣魚的,何況江南春早,桃花初綻時鰣魚還沒有入江呢。
去歲在江陰考察了一個很有名的長江三鮮養殖基地,名為漁村,卻建了個頗具規模的展覽廳和類似會所的餐廳。基地的負責人陪我們參觀展室,他實事求是地告訴我說野生的長江三鮮今天已不存在,目前所謂的長江三鮮都是人工養殖的,原來的野生長江三鮮已經絕跡,而不是基本絕跡。展室里有一幅很大的照片,由于原照質量不好,又放得很大,所以很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