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副教授劉耋齡先生的生平口述記錄。他出身名門,曾祖父劉秉璋進士出身,同李鴻章既是師生又是親友,長期任清朝督撫一級官員,做過四川總督,在鎮(zhèn)海一戰(zhàn)中大敗法國水師。祖父劉晦之曾任中國實業(yè)銀行總經理,收藏的甲骨和青銅器既多且精,為人稱道,他還在上海專門建造了一所豪宅,稱為“小校經閣”,現在還是上海市政府命名的近代上海歷史保護建筑。外曾祖父是上海灘有名的大亨周扶九,富甲天下。劉耋齡繼承祖上余緒,愛國憂民,畢生從事教育事業(yè),業(yè)余熱心收藏,愛好中國博大精深的工藝藝術和文化,可以說是當代人的楷模和榜樣。口述歷史令人通過文史館登高望重的館員們之口,觸摸歷史,感悟自身。
古玩鑒賞專家暨收藏名家、上海工業(yè)大學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劉耋齡先生暢述其人生故事。出身名門望族,親歷晚清重臣劉秉璋家族在時世變換間分崩解體、急速衰落的過程,以豪宅大院 “五等公民”的視角,目擊主人和仆人的故事,諸如淪陷時期叔伯們的逃難生涯,收藏春宮照的叔太爺,敲東家竹杠的汽車夫,出入舞廳的“阿飛”少爺,形形色色,令人感慨。詳細披露一代大收藏家的祖父劉晦之與容庚幾十年情同手足的交往,以及晚年生活窘迫,由郭沫若向推薦進入上海文史館的經過。作為小校經閣嫡系傳人,他娓娓而訴怎樣獨辟蹊徑,從鳥食缸、象棋、硯滴等小品入手,終成為擁有瓷器、漆器、朝珠、料器、家具、竹雕、鼻煙壺、景泰藍等多個門類、成套齊全之收藏名家的經歷,并與讀者分享“檢漏”的喜悅,多具傳奇色彩,讀來饒有趣味。又將著名企業(yè)家劉永齡、航空動力專家劉松齡、出版家劉國瑞等劉氏族親的經歷和成就一一道來,寫照了分布在海內外的劉氏后人如何在逆境中自強奮起、事業(yè)有成、報效祖國、再譜榮光的感人故事。
劉耋齡,1934年2月13日出生在上海。1941年就讀于西摩路(現陜西北路)工部局小學,1947年夏畢業(yè);同年就讀于上海市大同大學附屬第二中學初中,1950年畢業(yè);同年考入上海育才中學高中,1953年畢業(yè)。在該校校長段力佩推薦下報考北京航空學院(因該校需校長推薦才能報考),后考取北京航空學院(現稱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發(fā)動機設計專業(yè),1955年因海外關系被轉入武昌市華中工學院(現稱華中理工大學)機床設計專業(yè),讀到1956年接北航通知,政策有變化,可以再返回北航原專業(yè)繼續(xù)學習,因此又返回該校。1956年至1959年在北航發(fā)動機設計專業(yè)繼續(xù)學習。1959年夏畢業(yè),被分配到上海航校工作。1959年至1963年在上海航校擔任教師工作,1963年11月起轉到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擔任教師工作直至1994年退休。曾教授高等數學、理論力學、機床設計、液壓傳動、塑料模具、塑料機械等課程。1989年被評為塑料機械課程的副教授。
及時章 童年和青少年經歷
一、父母親的不幸婚姻
二、大宅院里的五等公民
三、小學和初中生活
四、抗戰(zhàn)勝利前后
五、上海解放前后
第二章 大學生活和踏上社會
一、曲折的大學生活
二、一輩子從事教育
第三章 成家以后
一、家庭生活
二、三次調房七次搬家
三、對子女的教育
第四章 難忘師友情
一、班主任王良譽
二、親如兄弟
第五章 我的堂兄弟和本家
一、創(chuàng)業(yè)有成的劉永齡
二、航空動力專家劉松齡
三、不求封侯但覓書的劉國瑞
第六章 我的收藏經歷
一、從小玩意兒收起——鳥食缸、象棋和硯滴
二、對珠山八友的酷愛
三、精美的景泰藍
四、傳統(tǒng)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漆器
五、小巧精致的鼻煙壺
六、記錄清代服飾佩戴制度的朝珠
七、廣泛的收藏興趣
八、意外的發(fā)現
九、我的收藏之道
附錄
1.劉秉璋的仕途生涯
2.劉晦之的大收藏
3.周扶九的傳奇人生
劉耋齡年表
后記